?

關于以人為本的幾個問題

2010-12-27 09:33曹飛
理論導刊 2010年10期
關鍵詞:歷史觀本體論人為

曹飛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哲學部,西安710061)

關于以人為本的幾個問題

曹飛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哲學部,西安710061)

以人為本在不同關系上有不同的涵義,從歸根究底的意義上說,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標準。它不是本體論命題,也不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基本命題。它只是體現世界觀和歷史觀的重要方面的價值觀命題,在不同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中具有不同的涵義和要求。

以人為本;本體論;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

一、以什么人為本?

這個問題關系到“人”的涵義。與其他任何概念一樣,“人”這一概念在不同關系上有不同的涵義。就人和自身的關系而言,“人”就是指的自己,即作為個體的自己,亦即某個人。就人和他人的關系而言,“人”就是指的個人,即作為個體的人,亦即相互關系中的每個人。就人和社會的關系而言,“人”就是指的人群,亦即作為群體的人。在階級社會中,由于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分裂開來,社會成員之間存在著根本利益上的沖突。先進階級代表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落后階級則相反。在階級社會中,所有先進階級構成的群體,就是人民群眾,在人和社會關系上的以人為本是且只能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在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由于所有社會成員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在人和社會關系上的以人為本就是指以所有社會成員為本;就人和自然的關系而言,“人”就是指的人類,亦即具有類屬性的人。于是,對“以什么人為本”相應地可以有四種回答:其一是,以自己為本,亦即以某個人為本,這適用于人和自身的關系;其二是,以作為個體的人為本,亦即以每個人為本,這適用于人和他人的關系;其三是,以作為群體的人為本,即以某個人群為本,亦即以人民群眾或以所有社會成員為本,這適用于人和社會的關系;其四是,以具有類屬性的人為本,亦即以人類為本,這適用于人和自然的關系。這四種回答在各自的范圍內都是合理的,超出其適用范圍則不合理,四者綜合起來就是對“以什么人為本”比較全面的回答。

二、以人的什么為本?

這個問題需要與第一個問題“以什么人為本”聯系起來回答。

在人和自身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以自己為本。以自己為本,也就是以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為價值歸宿。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德性。因此,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德性為本。

在人和他人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以每個人為本。以每個人為本,也就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價值歸宿。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每個人都當作目的,賦予每個人作為人的權利,尊重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就是以每個人的權利和利益為本。

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或所有社會成員為本。以人民群眾或所有社會成員為本,也就是以人民群眾或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發展為價值歸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人民群眾或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因此,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或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為本。

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以人類為本。以人類為本,也就是以全人類的共同發展為價值歸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因此,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本。

三、以人為什么之本?

由上述分析可見,以人為本是協調人和自身、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諸關系的原則,離開了人和自身、他人、社會、自然等關系,以人為本就無從談起。眾所周知,人和自身、他人、社會、自然等關系都是人們變革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內含的關系,都是人的世界內含的關系,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離開了人的世界,這些關系便無從發生。這些關系相互中介、相互作用、融為一體的動態過程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亦即人的世界的生成過程。因此,可以說,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之本。

這里的問題在于,人在何種意義上能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之本呢?我們知道,人是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的主體,這就決定了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最終是屬人和為人的,決定了人在根本目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標準的意義上能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之本,這也就是說,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標準。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就其現實形態而言,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并非都是屬人和為人的,例如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說就不是屬人和為人的活動,資本主義世界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工人來說也不是屬人和為人的世界。然而,就其終極意義而言,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是屬人和為人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亦即揚棄異化增強人的主體性——的無止境的過程。使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成為屬人和為人的,就是使人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之本,亦即使人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標準。

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和人的精神活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能動因素和觀念表現。在人的變革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中,人和自身、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等關系實際地發生著;在人的精神活動中,上述關系只是觀念地發生著。因此,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是否以人為本的問題是一個實際問題;在人的精神活動中,是否以人為本的問題,只是一個觀念問題。以人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世界之本在人的精神活動中就表現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

四、以人為本是不是一個本體論命題?

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來,理論界對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多數學者認為以人為本只是一個價值觀命題,而不是本體論命題,但也有學者認為以人為本不僅是一個價值觀命題,而且是一個本體論命題。這就不僅涉及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問題,還涉及如何理解本體論和價值觀及其關系問題。

對于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前文已經作了初步的探討。這里只著重指出一點,以人為本只是人們處理問題或做事情的原則,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的原理,它回答的是“應如何”的問題,而不是“是什么”的問題;它解決的是“做”的問題,而不是“是”的問題。眾所周知,本體論是關于世界統一性的哲學理論,其基本問題是“世界是什么”。在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西方哲學中,對這一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一種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另一種則認為“世界是精神的”;前者就是物質本體論的基本觀點,亦即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后者則是精神本體論的基本觀點,亦即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從世界觀的角度看,以人為本并沒有回答“世界是什么”,它只是回答了“世界應該如何”,即世界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亦即人應當是人的世界的根本。從現實性層面看,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未必是屬人的和為人的,資本主義世界就是一個普遍異化的非人的世界,要全面徹底地貫徹和實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就要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1]10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2]443這就是說,以人為本是當然之則,而不是必然之理,是價值觀的原則,而不是本體論的原理。

需要指出的是,價值觀與本體論雖然是不同的領域,但卻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任何價值觀都有其本體論的基礎,任何本體論都必然派生相應的價值觀念。從世界觀的角度看,本體論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價值觀解決“世界應如何”的問題,前者只是解釋世界,后者則進入到改變世界的領域。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不論是唯物主義哲學,還是唯心主義哲學,都只是在解釋世界,而忽視了改變世界,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19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的舊哲學,將世界觀與本體論等同起來,似乎世界觀只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而不回答“世界應如何”的問題。而馬克思哲學作為世界觀,不僅解釋世界,更強調改變世界;不僅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問題,而且回答了“世界應如何”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世界觀不僅包含本體論,也包含價值觀,是本體論和價值觀的統一。

世界觀是關于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從人與世界的關系看,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人的世界的根本,其中“人”究竟指什么,究竟以什么樣的人為本依賴于人們對“世界是什么”的回答。從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世界是物質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在一定的現實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亦即現實的人為本,要實現以人為本就必須從現實的人出發。從唯心主義的觀點看,世界是精神的,以人為本就是以脫離現實條件的抽象的人為本,實現以人為本往往是從抽象的個人出發。這就是說,以人為本雖然只是一個價值觀命題,而不是本體論命題,但以人為本與本體論有著內在的關系,唯物主義的以人為本與唯心主義的以人為本,無論是內涵上還是現實要求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五、以人為本是不是一個歷史觀命題?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歷史觀?歷史觀就是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而人類社會歷史是實然和應然相統一的過程。因而,歷史觀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本體論方面,它回答“人類社會歷史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是人類物質活動的歷史呢,還是精神活動的歷史?肯定前者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肯定后者就是歷史唯心主義;其二是價值觀方面,它回答“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應如何”的問題。其中,本體論是歷史觀的基礎,價值觀體現歷史觀的作用。以人為本雖然沒有回答本體論問題,但它回答了作為歷史觀一個重要方面的價值觀問題,即“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應當如何”的問題,它的回答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應當以人為本”。這就是說,以人為本是一個歷史觀命題,但它不是歷史觀的基本命題。

那么,從歷史觀角度看,以人為本能否成立呢?對這一問題,不能籠統地回答,問題的關鍵是,在不同的歷史觀中,以人為本具有不同的涵義和要求。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質上是人類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的主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因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應當以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為本,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質上是精神活動的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觀又有神學史觀和理性史觀兩種歷史形態。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神學史觀占統治地位,神學史觀必然產生以神為本的價值觀念。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潮是以理性史觀為基礎的。理性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本質上是人類精神活動——亦即人類理性活動——的歷史,歷史是少數天才人物或英雄人物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的。因而,在理性史觀那里,以人為本必然被理解為以脫離現實條件的抽象的個人為本。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上的以人為本是能夠成立的,而建立在唯心主義歷史觀基礎上的“以人為本”,是對人類社會歷史和人本身的雙重曲解,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黎峰]

C 912

A

1002-7408(2010)10-0044-02

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08 X K S 010)的中期成果。

曹飛(1965-),男,安徽望江人,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哲學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價值哲學與邏輯學。

猜你喜歡
歷史觀本體論人為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山高人為峰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為峰
習近平的歷史觀
微電影本體論辨析
山高人為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