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加強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0-12-27 09:33王曉方
理論導刊 2010年10期
關鍵詞:權威理論政治

王曉方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西安710065)

關于加強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若干思考

王曉方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西安710065)

目前,我國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面臨著巨大沖擊和嚴峻挑戰。為此,要注重堅持合法性原則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原則,樹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有效發揮思想教育層面上意識形態滲透功能,大力提高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實效性。

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快速發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潮風起云涌。我國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話語霸權大肆鼓吹“意識形態終結”,宣揚西方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歐美中心主義”,這些思潮和價值觀或直接或間接地向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挑戰;另一方面,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教育方式被重新審視。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狀況,探討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權威模式的歷史流變

關于權威,馬克斯·韋伯(M a x We b e r,1864—1920)的權威三類型說堪稱經典研究。韋伯認為正當的(或稱為合法的)權威不外乎三種歷史形態,即傳統型權威、魅力型權威、法理型權威。他還進一步研究組織與權威的關系,認為任何一種組織都以某種形式的權威作為基礎,沒有權威,組織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條件,這就是著名的權威理論。事實上,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已表明,任何社會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建立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地位,由此使其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政治制度得以維持和發展。

縱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大致經歷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權威、政治權威和魅力權威交織和正在重構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三種狀態。

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權威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使用了“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盡管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并沒有著意界定意識形態概念,從而為20世紀駁雜紛呈的意識形態理論流派的誕生埋下了契機,因為這些流派“都是沿著不同的路徑闡釋和解讀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結果”。[1]但是,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的內涵至少有兩點是非常明確的:一是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偽性、顛倒性、神秘性和偽批判性,形成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科學批判理論。恩格斯曾經強調:“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的真正動力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則這就不是意識形態過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虛假的或表面的動力。因為這是思維過程,所以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他從純粹的思維中——不是從他自己的思維中,就是從他先輩的思維中引出的?!盵2]二是馬克思把意識形態與特定階級的統治和權力相聯系,指出它是聳立于特定經濟基礎之上并為其服務的觀念上層建筑。自法蘭西研究院院士安東尼·特拉西于18世紀末提出“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后,圍繞意識形態展開的理論爭論和實踐斗爭就始終沒有停止過。如果說“意識形態”是一個內涵豐富、復雜多變、歧義叢生、最具爭議的政治哲學概念,是很符合實際的。但是,無論如何,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論述一直是后來學者意識形態話語繞不開的經典范式。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列寧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到現實的飛躍。同時,列寧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開創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新局面,他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明確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概念,并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意識形態”。從此,前蘇聯、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解讀意識形態理論。在新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社會主義國家毫無例外地以政治權威的姿態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指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工人階級的思想體系,然而工人階級本身不能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從外部自覺地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灌輸到工人階級中去。政治權威的“灌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只有革命的理論才能幫助工人階級認識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歷史使命,形成自覺的政治意識,使工人階級認識到:“‘有決定作用的’階級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來滿足;例如,無產階級的基本經濟利益只能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治革命來滿足?!盵3]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建設出現嚴重失誤,蘇聯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使得最高領導人成為真理化身、思想源泉和理論權威,具體表現是以斯大林的理論觀點作為判斷意識形態領域是非的唯一標準。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在“八大”之后,雖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仍有所發展,但從總體上看,失誤為多。意識形態領域階級斗爭的擴大化,混淆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界限,盲目的個人崇拜等等對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也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陀^地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這種政治權威和魅力權威相交的模式對穩定社會思想文化秩序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意識形態理論認同模式滯后就會嚴重束縛社會的整體進步。

二、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

20世紀中后期是各種異質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交織而成、駁雜紛呈的歷史階段。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所引發的急劇而深刻的中國社會轉型使意識形態領域空前活躍、空前復雜。在各種理論、思潮、主義、觀念相互激蕩的過程中,高校已然成為社會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和西方“強勢信息文化”沖擊的前沿陣地。不言而喻,我國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和嚴峻考驗。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是否能夠正確判斷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是否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否能夠認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是否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更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一經獲得新的價值參照坐標,他們認知世界的理性程度就會獲得極大提升,一切傳統的信仰體系、思想觀念、價值準則以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統統被重新審視;一旦發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某些方面與自己的經驗事實不符,可能就會或明或暗地疏遠甚至排斥這種意識形態。具體表現為一些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發生動搖;追求金錢、貪圖享樂、是非觀念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正義感和誠信度下降;受到西方“自由化”影響,散布與四項基本原則相違背、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言論;懷疑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主張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在價值觀上主張極端個人主義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胡錦濤指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正確認識和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盵4]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高校研究和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重點要放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學理上充分可靠,導向上堅定正確,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理性權威。為此,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從政治學意義上來看,所謂合法性,指的是“政府基于被民眾認可的原則的基礎上實施統治的正統性或正當性”。[5]而“成功的政治—經濟單位總是與意識形態的發展相聯系的,這些意識形態會令人信服地是現有的產權結構和相應的收入分配合法化?!盵6]任何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或正當性,都必須依據主流意識形態系統化的理論論證,這是某種社會制度產生及施行的合理性的理論根據。因此,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的關鍵在于堅持合法性原則,一方面,利用真理的力量說服和感召社會全體成員,使他們相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訴求。另一方面,使社會全體成員確信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為社會確立的價值導向,能夠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只有獲得了社會成員的合法性認同與合理性支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才能有效鞏固和支撐整個國家基本制度和社會體制,才能真正成為執政黨統一思想意識、凝聚黨心民心、推進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正如哈貝馬斯所言:“任何一種政治系統,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民眾對它所持有的忠誠心。也就是說,就無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員們緊緊地跟隨它前進?!盵7]

第二,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必須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原則。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社會思潮呈現差異性和多樣性,都是或必將是一種客觀存在。應該承認,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和實踐存在僵化和教條化的問題,甚至存在意識形態“唯我獨尊”,缺少科學的批判態度。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模式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重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性權威,用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各種社會思潮,這種“引領”本身就蘊含著尊重其差異性,包容其多樣性。從根本上講,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作為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必然性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各種利益盤根錯節地交織在一起,不同民族文化、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之間不僅有沖突與較量,還有合作與共贏的利害關系,只有與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比較、相互借鑒,才更能激發出現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創造性和生命力。實踐證明,主流意識形態只有保持一定的彈性和張力,才能適應社會整合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不同利益集團的對立和沖突,以維護社會穩定。

三、借鑒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社會認同模式,有效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上意識形態的滲透功能

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將其意識形態嵌入在西方文化交流的框架中對中國高校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由于粉飾和包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偽善而又隱蔽,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弱化了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借鑒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社會認同模式,有效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功能,必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途徑進行創新。

第一,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加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課程建設,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達國家高校都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設立了名目各異的能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課程。例如,美國大學的公共基礎課普遍開設美國總統制、歐洲政治思想、亞洲政治思想史、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機與文明、語言和人、藝術和社會、宗教學等社會科學課程,以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美國價值理念的思想觀念。除此之外,美國還非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學生無論主修哪門專業課,都必須掌握三大內容,即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感。相比較而言,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所實施的課程內容比較單一,學生對課程體系的設置及內容的反映,無論是感性認知和還是理性認知都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構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是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大力加強馬克思斯主義理論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應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計劃,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程外,積極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課程,形成以四門必修課為主,各學科有機滲透的模式,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貫穿在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滲透,占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制高點。主流意識形態作為統治階級實施階級統治的思想體系,是由復雜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有機結合成的一個思想系統,其中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道德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說和觀點。當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和大眾文化產品在我國高校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從表象來看,在我國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與意識形態滲透無關。事實上,所謂“價值無涉”的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在傳播西方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無一例外的都嵌有意識形態的內容,只是表現方式或明或暗,或多或少而已。關于這一點,西方學者霍爾瓦特就明確指出,科學與價值判斷是不能分割的??茖W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當一個人思考時,他企圖做某件事情,或希望出現某種事情,恰是這種事情的性質表明了任何實證判斷都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高校是傳承文明、思想激蕩、創造知識的集聚地,而且文化創造需要自由的思想氛圍、開放的學術視野及勇敢的探索精神,因此,引進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當然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面臨各種思潮相互激烈的碰撞,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和領導權;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有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文化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幫助大學生提升判斷國際國內形勢的能力,使他們理性地審視和對待西方文化,去糟取精,批判繼承;在不同意識形態的比較中,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有效防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那么,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增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力度,是亟待建設的重要途徑。

第三,積極探索和創新意識形態工作的運行方式,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化、藝術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盡管西方國家不回避公開的、正面的灌輸,甚至還有一定的“硬性”規定,比如,法國從1881年《費里法案》廢除宗教課開始,就全面開設國民教育課,后來改稱“公民道德教育課”,重點講授人權、民主、國家政體、愛國主義等政治性內容,這些內容表現出了政府毫不隱瞞的強烈的政治傾向。美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比如塑造美國精神、弘揚美國的價值觀、培養愛國主義熱情、反對共產主義思想,是美國以國家名義確定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內容。但是,總體上看,西方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更多地傾向于滲透性和隱蔽性,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突出特點之一就是“無意識”和非強制性。使受教育者在充分的自主意識支配下,自覺自愿地、不知不覺地接受其教育內容,實現其政治目的。1995年德國教育制度委員會在《關于政治教育和社會化的報告》中提出:每一門學科……在不放棄本身特點的情況下,都能對政治教育做出自己較高水平的貢獻。明確了一門學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我們就能在社會和政治生活結構中加以傳播。創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方法,將“灌輸”這種顯性教育和其他學科的“滲透”這種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既要理直氣壯地“灌輸”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通過其他學科細流滲透,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總之,意識形態在當代是一個極其重大的課題。改革開放所引發的深刻的中國社會轉型使意識形態領域的局面錯綜復雜;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目標更加確定、領域更加廣泛、渠道更加復雜、方式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先進,意識形態的斗爭日益激烈。早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就特別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如果這個陣地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甚至喪失政權”。[8]因此,深入探索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實效性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梁建新.穿越意識形態終結的幻象—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評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726.

[3]列寧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0:262.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40.

[5]燕繼榮.政治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4.

[6][美]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72.

[7]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M].郭官義,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64.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黎峰]

G 641

A

1002-7408(2010)10-0026-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陜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評估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09 J D S Z K 057)2009—2010;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高校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09 A 009)2009—2010。

王曉方(1963-)女,山東煙臺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

猜你喜歡
權威理論政治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各大權威媒體聚焦流翔高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跟蹤督察:工作干得實 權威立得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