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社會發展與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

2010-12-27 09:33王利軍
理論導刊 2010年10期
關鍵詞:生產力馬克思發展

王利軍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武漢430072)

論社會發展與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

王利軍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武漢430072)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觀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方式的異化過程中形成的,在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觀中生產力的發展不再具有終極的目的意義,而只是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變革的基礎。由此,人的存在方式變革必然取代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否則各種社會形態之間只存在生產力基礎上的量的差別,而沒有質的差別。

社會發展觀;經濟決定論;存在方式;消費主義

一些人將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解讀為經濟決定論,認為社會的發展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及其提供的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他們卻不去追問這些物質財富的旨歸究竟何在,或者認為只是為了取得對自然宇宙的絕對支配權,確證自己的霸權地位。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必須搞清楚下列問題: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如何?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是否在講經濟決定論?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如何評價社會發展理論?本文旨在通過對人的存在的歷時性分析,反思人的共時性的生存處境,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社會歷史諸形態的反思,凸顯人的存在方式、發展和變革趨勢,找到恰當的社會發展目標及其評價標準。所以本文在下述意義上使用“社會歷史”和“社會”兩個概念:“歷史”是從歷時性的時間維度考察人的存在變遷,“社會”是從共時的結構維度考察人的存在狀態。

一、馬克思的社會觀:自然向人和社會的生成

我們習慣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劃分為兩個部分:自然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種劃分方式容易用靜態的眼光將自然和社會對立起來,將自然界從社會中刪除出去,僅僅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維持生存所需資源的索取地,僅僅是資本增值的一個因素,而不是以其豐富性和全面性展示在人面前。自然和社會的二元對立造成人們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社會觀及其評價方式。這種觀點看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比起來是僵硬的、機械的、冷冰冰的、無生氣的,本身沒有發展、沒有歷史的世界。他們不理解整個自然界實際上是向人和人的社會的生成過程。正是這一觀點是馬克思同以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本質區別所在。馬克思說:“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盵1]90那么如何理解“自然向人和社會的生成”這一論斷呢?概而言之,就在于整個人類社會就是自然界經過人類的實踐不斷生成的歷史。一方面,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對象時,自然界就擺脫了其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性質,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同時體現出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皬睦碚擃I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币蚨霸趯嵺`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盵1]56而那些沒有被納入人們認識和實踐領域的自然對人來說是“存在著的無”、“有之非有”。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人們生活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盵2]33生產不是單個人利用工具作用于自然,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而且是不同個體之間通過合作,共同從事的活動。人們對自然的改造不僅是生產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而且也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生產過程,是主體間交往系統的生成過程。

離開自然談論社會的發展必然是畸形的發展,必然導致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最終影響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所以,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社會觀,就應避免脫離精神來看物質世界,而能夠從一個自然和社會的統一整體的視域來把握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這種解答?!盵1]81

二、“五種社會形態”的人學表達方式:“三大社會形態”

把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解成“經濟決定論”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對“五種社會形態”的片面理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序列,也在這部手稿中對社會形態的結構作了科學的表述。他說:“在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盵3]32如果不把這句話置于馬克思的思想發展背景之下,而是孤立地闡釋,必然會把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發展理論等同于“經濟決定論”,忽視人的因素而陷入馬克思所批判的“無人身的理性”之中。事實上在同一時期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1]92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指出:“始終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盵4]80在《哲學貧困》中,又說:“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盵4]142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不是經濟決定論,而是在生產力增長的背景下人的發展理論,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也正是在此意義基礎上提出的?!叭说囊蕾囮P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盵5]104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第一大形態中,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交往受到血緣的、地緣的、政治的、宗教的關系的限制,人們的社會交往不普遍也不全面,因此人的發展只能表現為共同體的發展,個人的這種發展是偶然的、片面的;在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第二大形態中,人們形成以商品交換為中介的普遍的、全面的交往關系,但是人們這種普遍的、全面的發展是以人的異化為代價的;以產品經濟為基礎的第三大形態中,人的異化得到揚棄,在第二個階段上的每個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刻變革。

“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和“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前者是以“生產工具——生產力——生產資料所有制”為線索展開的,是對社會形態的自然史過程的描述,“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民族性、區域性、多樣性,在特定條件下某些民族可以超越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而直接走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叭笊鐣螒B理論”是以“人的存在和發展”為線索展開的,是主體生存論描述,揭示了個人發展的自由性和超越性以及人類發展的共同性,這三大階段是不可跨越的。但是“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和“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的依賴性社會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指的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兩種劃分法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而是互相補充的,“三大社會形態”是“五種社會形態”的人學表達方式,“五種社會形態”是“三大社會形態”的歷史邏輯表達方式。

三、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其他領域的發展不是相互沖突的,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并不總是表現為同步的、同方向的、協調一致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可能背離人的發展、阻礙人的發展。

生產力是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萬物之靈”的狂妄,而是為了人自身的發展,為了人和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脫離人的生產力的增長,直接導致工具理性主義的高歌猛進,科學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卻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危機,走向異化,成為制約人的統治力量,人也異化成“勞動機器”和“消費機器”,這種情況下的生產只有增長而沒有發展,社會只是物品的堆積和人的空虛的并存。誠然主體不可能直接意識到自己的本質,主體必須在客體身上反映出來,能動性必須在被動性身上體現出作用;但是這種向外的馳逐必須返回到主體自身,這樣人才能自覺到主體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能動性和主體性,才能不斷超出自身、否定自身,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方向。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作了如下的評述:“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盵1]101如果把社會形態的更替和社會的發展單純歸結為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那么勢必會得出如下結論:各種社會形態之間只存在量的差別,而不存在質的差別。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已經充分證明,把人當作“勞動機器”必然會導致人的本質的異化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意義和價值的虛無、倫理道德的淪喪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到人的生存和發展。

社會問題歸本到底是人的問題,但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并不能解決人的發展過程中碰到的所有問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主要不是體現在高速增長的經濟上,而是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只是人確證自我力量、自我發展的中介環節,人是經濟增長的目的,一切工作包括經濟發展都是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4]294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歸根到底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他所構建的共產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區別不在于生產力的高速增長,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和超越。所以,我們評價社會發展的標準應該是人的發展狀況而不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那么該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是感性的、現實的、真正的人的發展,而不是抽象的人的發展。人道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有著深厚的傳統,它貫穿于整個西方哲學思想之中。但是,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卻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對象。這是因為西方傳統的人道主義更多的是理論上的人道主義,而不具有真正的生活實踐性,它空談人的政治自由平等權,而忽視和掩蓋了人們實踐生活中存在的異化。這種脫離了人的實踐和社會歷史性的平等權和自由權,只能是一種價值訴求和預設,無法找到實現的途徑。黑格爾就是這種人道主義的典型代表。即使是在作為黑格爾思想的反叛者——費爾巴哈那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問題最終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費爾巴哈在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之后,就忙于建立他的愛的宗教。馬克思批評道:“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盵4]54而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基于對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對社會歷史的批判和反思而得出的關于感性的、現實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的人道主義理論,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6]54一方面,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感性的、現實的、大寫的人,而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另一方面,由于他們都不能正確理解人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僅僅把實踐當作直觀或者思辨的理論活動,所以也就找不到確證人的存在和意義的方式。人的存在總是對象性的存在,非對象性的存在是非存在物,只有在感性的實踐活動中,主體才能展示、創造自己和超越自己,形成自己的獨特存在方式。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56只有在社會實踐交往中人才能形成豐富的社會關系,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個性人格等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突破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抽象性。通過實踐,人在改造外部客觀對象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生活、活動方式。

其次,人的發展是人的需要的滿足。馬克思認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盵2]514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對象化、現實化?!皻v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6]119人們首先需要滿足的是對于物質資料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還有發展和享受的需求。但是不能把滿足人的需要等同于當今世界普遍崇尚的消費主義,后者正是對前者的反叛。在消費主義支配下,人的需求實際上不是人的真實的需求,而是從外部強加于人的虛假的需求,是強迫性的消費,商品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生產的,反倒是人為了消費商品而存在。這種消費主義絕不是馬克思為人類所設計的生活方式,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由于人們物質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把動物的需要當作人的獨特的需要,而人的創造性勞動卻被當作無意義的“動物的東西”,使得人的主體性不能得到表現、實現和確證,成為“單向度的人”。他說:“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盵1]55需求總是人的最基本的動力,人只有具有需求才會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在滿足需求的活動中又產生新的需求,人們正是在不斷產生需求和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推動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變革。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社會觀并不是經濟決定論,而是人的生存狀態的發展。人作為生產發展的原因又是生產發展的目的,通過生產力的發展這個中介向自身回歸。由此決定了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不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急劇增長,而是人的生存狀態的變革;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引領消費主義,而是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責任編輯:閆生金]

B 03

A

1002-7408(2010)10-0046-03

王利軍(1978-),男,山西陽泉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辯證法。

猜你喜歡
生產力馬克思發展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