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學審美的“審美”差異

2012-04-13 22:23
關鍵詞:消費主義審美人性

周 強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論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學審美的“審美”差異

周 強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文學審美存在著較大的審美差異,這一差異可以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虛擬化與文學審美的虛構性、日常生活的裝飾化與文學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繁復性與文學審美的蘊藉性等問題的探討中呈現出來。日常生活審美化是與消費主義相關聯的物化審美,而文學審美則是有助于人性豐富與完善的精神性審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當下的文藝學研究中,應該批判日常生活審美化對人性的不利影響,弘揚文學審美的人學精神。

日常生活審美化;文學審美;審美差異;文藝學;人學意義

“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出現,不僅使文學審美問題變得復雜糾結,而且對新時期以來以“審美”為支柱的文藝學主導范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所以,從學理上對“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學審美的差異性進行考察,既有利于把握“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審美”實質,又有助于在當下語境中深化對文學審美價值的理解,以及標舉真正的文學審美精神。那些讓我們很容易混淆“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文學審美的“相似之處”,如日常生活的虛擬化與文學審美的虛構性、日常生活的裝飾化與文學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繁復性與文學審美的蘊藉性等問題應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日常生活的虛擬化與文學審美的虛構性并不相同,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一些提倡“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學者,常常把現代傳媒技術所營造的“符號和影像之流”視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重要表征。這種虛擬性的視像之所以會被認為是“審美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表現出的虛擬性特征,似乎聯通了與文學審美的關系,因為文學對生活的虛構創造了審美的幻象世界,對文學審美性的言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文學虛構性的審度。試想,如果文學審美根本就不具有虛構性的特點,如果視像的虛擬化與文學的虛構性之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那么,日常生活的虛擬化又如何能夠給人“審美化”的印象?可是,文學的虛構和視像的虛擬所呈現出的“審美”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這一問題首先可以從二者與現實的關系上來考察。文學虛構的審美性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文學對生活現實既依存又超越的關系。正如金惠敏所言“誠然,文學也創造想像的和虛構的世界,但它的想像和虛構是建立在現實與觀念的二元對立之上的,在此二元對立中形成對現實的指涉距離。這可以解釋何以文學經典都有對現實的某種牽念?!盵1]而虛擬化的視像則是以虛幻之輕置換了生活之重,建構了一個與現實分離甚至顛倒的符號世界,符號呈現著虛擬的完美,動搖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它在消解生活真實的前提下,顛覆了文學審美存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拆除了文學的現實一極,挖掉了文學所賴以立身的根基。文學的生命在于其想像與真實的互動,因而可以說,擬像對真實的謀殺就是對文學的謀殺”[1]??梢?,文學的審美虛構源自現實之真的存在,而擬像之美卻是對現實之真的瓦解,呈現出與文學審美的悖反性。

其次,可以從二者對于人性的作用上做進一步探討。文學虛構所呈現的藝術世界,是以真實的情感體驗為創造動力的審美世界,是一個穿透生活表象而揭示人性真相和人性奧秘的意義世界。面對并進入虛構的文學之境,我們可以體會到人性的善惡美丑,獲得精神的洗禮和人性的覺悟,可以在叩問生命價值中反觀自身,可以向往和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完善人性。當文學與審美現代性相遇之后,虛構之于人性救贖的意義就更加鮮明,現代化技術理性所導致人類的刻板化、機械化的生存困局,尤其需要文學審美的拯救,正是由于文學審美虛構中洋溢著生命靈性的律動,才使它擁有了將人類從單調乏味的混沌狀態中超拔出來的現實功能。而虛擬的視像則是現代技術理性所打造出來的后現代審美文化,與商業主義構成緊密的仆主關系,比如視覺廣告,它們遍布在生活的角角落落,“盡管它可能創造出一套新的意義組合,一條新的符指鏈,一番新的文化天地……迷迷離離地徜徉在氤氳著美色和花香的意義幻境,無論這幻境將持續多久(目前似乎有無限延長的趨勢),那等待著你的總是勸購這最后的一招。準確地說,它在一開始就盯上了你的錢袋”[2]。與文學審美的虛構相比,對功利化的價值訴求使得擬像在壓抑人類的精神自由方面具有了可能。

有學者強調:“由于今天的現實本身已被虛擬化了,藝術只有不再虛擬才能發揮它的救贖功能?!裉斓乃囆g將以展示那個不能被虛擬的存有領域對抗全面的審美化進程,來拯救人們那業已被審美化所操控或麻痹的感性?!盵3]也許,這種讓文學審美放棄自身的虛構性品格的大膽設想并不能付諸實施,但是卻從一個頗有警示意義的價值立場上,讓我們認識到虛擬化視像所呈現的所謂“審美化”,不僅正在造成人們審美感性的消遁,而且也正在侵蝕真正的文學審美精神。

同樣,日常生活的裝飾化與文學的形式美之間也有本質化的差異?!叭粘I顚徝阑钡脑S多景觀,比如視覺廣告、商品包裝、居室裝潢等等,大都可以用“裝飾性”來概括,從這種意義上講,“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可以置換成“日常生活的裝飾化”。按照蘇珊·朗格的解釋:“‘裝飾’……意味著適宜、形式化?!b飾的直接效果就是以某種方式使這一表面更易視見”[4]?!叭粘I畹难b飾化”主要表現為注重生活視像本身的視覺誘惑力和沖擊力,強力凸顯鮮亮奪目的表層形式,烘托出“唯美”的效果。這種日常生活的裝飾之美似乎為我們創造了美侖美奐的形式盛宴,但值得追問的是,裝飾性的視像之美是否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形式美?它是否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李澤厚認為真正的形式美,“首先是通過人的勞動操作和技術活動(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動)去把握、發現、展開和理解的?!耸侨祟悮v史實踐所形成所建立的感性中的結構,感性中的理性。正因如此,它們才可能是‘有意味的形式’……人在這形式結構和規律中,獲得了生存和延續,這就正是人在形式美中或有安全感、家園感的真正根源?!问矫赖某霈F,標志著目的性與規律性相統一,是人類生存、發展史中(不僅是藝術史中)的最大事件”[5]??梢?,真正的形式美積淀了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是已經被理性化的感性存在,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美的確證。

對照形式美的特點,日常生活的裝飾之美應該說是當下消費文化的一種典型表征。當下消費主義策略的實現,不僅僅在于物的豐盛本身,更在于物的外在形象對人的視覺誘惑力,而日常生活表現出的裝飾化傾向,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通過對物的表層的唯美化修飾,給大眾提供一種?;蠖康谋硐笾?,力求在與這個物象交會的瞬間就鉗制住大眾的注意力,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物象唯美的外在形式所俘虜,從而使人們在喪失審美鑒別力和文化判斷力的眩暈中完成對物的消費??梢?,這些唯美無暇、零亂炫目的感性碎片并沒有真正的意義所指,它們只是停留在零亂而又無序地刺激人的視聽感官層面,很難引領大眾進入深沉的審美靜觀和審美沉思。在這層意義上,它們其實是商業資本和消費主義為大眾巧設的審美圈套。

當然,在這里,我們不是要否定審美與人的感性愉悅之間的天然關系,特別是美的形式本身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的沖擊力,但是,當某種所謂的“形式美”不能通過激發人的感性的豐富性,來促使人進入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而只是片面地刺激人的身體快感,使人深陷于物欲的泥潭而消弭了精神的自覺時,它恐怕也就不會具有美感之于人性的解放意義,人們也不能從真正的“美”的意義上理解它。從這一點上看,在當下消費文化語境中生成的“日常生活的裝飾化”并不是真正的形式美,而是缺乏社會歷史積淀和人性深度的漂浮而孤立的文化幻象,是一種訴諸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無意味的形式”,不利于人的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共生,不利于人性的豐富和完善,自然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形式美,成為人之為人的一種價值確證。如果必須用“審美”一詞來界定其實質的話,它恐怕就是一種偽形式化的物化審美。

真正的文學審美自然存在著創造形式美的問題,但是其創造形式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彰顯自身的審美蘊涵,更好地實現對人的精神熏陶和靈魂慰藉。也就是說,文學通過審美化的藝術形式,能夠帶給人“悅耳悅目”的感官快適,并經由這種感官快適而進達“悅心悅意”乃至“悅志悅神”的審美境界,這才是文學形式美真正的價值訴求。具體而言,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其形式之美自然要從語言的特點說起。

文學語言是由抽象的文字作為基本構成材料的。語言文字是人用于傳情達意的文化符號,是人類精神文化之綿延、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歷史性成果,或者可以說,抽象化的語言文字符號積淀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由這些精神性的文化符號組成的文學語言,其可能具有的美感蘊涵自然不是旨在刺激人的身體欲望,而是訴諸于人的精神交流、溝通與提升??梢?,從形式美的基本生成元素上看,文學審美依憑的是相伴于人性豐富發展的文字符號,而日常生活的裝飾之美依賴的則是由物質化的技術手段所打造的聲光色影,其價值分野不言自明。

因為文字符號的精神性品格與文學審美的精神性訴求之間具有匯通性,所以,日?;纳钛哉Z能夠實現向文學語言的轉化,這種轉化一方面把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營造美感的潛能帶入文學,比如文字的音韻感、節奏感和對具體形象的指稱性等等;另一方面,文學文本的誕生意味著一個自足的藝術生命體的生成,這種藝術生命的自足性,已經把普通且零散的日常言語構織成真正的文學語言,它們被這個藝術生命體化合并生成新質,成為了表達文學的藝術意蘊的審美形式。

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嫉娜藗兣c創作的人們是這個家的看家人?!盵6]在這里,海氏不是把語言僅僅看成言說和傳達意義的工具,而是把它視為存在者顯現自身價值的根基。在世界上,最主要的存在者自然是人,按照馬克思的人學觀,“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7]。從精神層面看,所謂“自由的自覺”,是指人能夠在精神上進行超越現實束縛的認識、反思和想象活動,而這些有意識活動的精神成果,要想獲得現實的表達和交流,就要依靠語言。所以,語言作為存在的家,就意味著人需要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對世界上其他存在者乃至自身的理解,在理解中確證人作為主體存在的在場和存在的意義。這樣看來,文學語言自然就是作為看家人的創作者對存在的揭示,表達了存在的澄明。在文學語言中,人的存在實現了無蔽的真理性敞亮。既然文學的形式美在于語言,而語言又是存在的本體,那么,文學語言就是本體性的審美形式,這與裝飾性的消費主義文化形式可謂是大相徑庭。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繁復性與文學審美的蘊藉性在表面上相似,但在深層上卻根本不同。關于前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美”的繁多,二是“美”的重復。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既相互分開又緊密相關。

當下是一個可以復制美和設計美的時代,生活中被稱為“審美化”的事物相較以前明顯地增多了,多到已經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程度,這就是“美”的繁多。在這種情勢下,一方面,我們會為審美日常生活化的來臨而欣喜,因為我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可能邂逅美的浮影;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追問,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應接不暇的“美”,是否都是匠心獨運的個性化審美展示?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消費主義要實現最大程度的物質利益回報,必須使自身的文化特點適應最廣大的普通大眾,而真正充盈著審美個性的獨創性作品卻往往遭遇曲高和寡的命運,所以,消費主義的文化邏輯是難以兼容真正的審美個性的。從表面上看,它們似乎都在凸顯個性和另類的“美”,但是,只要它置身于當下消費主義的文化潮流中,它就有可能變異為一種帶著個性化審美面具的文化噱頭,通過刻意制造缺乏審美深度的新奇感,來吸引大眾的眼球,以引發復制和模仿的消費主義狂潮,顯然,在這種所謂的個性化審美背后,隱藏的是典型的物欲訴求。更值得關注的是,就連這種以偽個性化來張揚“審美”主張的情況,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現實中也不多見,相反,在現代傳媒技術和消費主義的合力作用下,千篇一律、平白膚淺的泛審美現象卻正在成為現實,其突出特點就是“美”的重復。當“美”的繁多與“美”的重復交織在一起時,這種美就已經不再以掘進審美深度和提升審美價值為宗旨,它們在追求質的同一和量的堆積中,表現為過量的“平均美”。它不僅會導致人們審美的麻痹化和厭倦感,鈍化人的審美感受力,而且還會給人造成審美壓迫感,扼殺人們的審美想象力。

文藝審美的蘊藉性也有一個美的“繁多”的問題,但其實質上并非淺層次上的量的重復,而是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美的交疊與復合?!疤N藉(又寫作‘醞藉’或‘蘊籍’),來自中國古典詩學?!N’原意是積蓄、收藏,引申為含義深奧;‘藉’原義是草墊,有依托之義,引申而為含蓄?!谖膶W領域,它是指文學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余、蓄積深厚的狀況”[8]。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學審美的蘊藉性?它又具有怎樣的人學意義呢?文學審美的蘊藉性,表現為語言之美、意象之美、人性之美和哲理之美等多重層級的互動和互滲,并且,它與創造主體的生命自由之間,形成了一種價值互照的關系。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特別是文學經典的誕生,凝聚著創造主體對生活現實的深沉體驗、對生命價值的深徹思考、對人性本真的深入洞察,這些心智的果實,通過語言的陌生化處理和詩意化表達,內化到文學文本之中,形成對讀者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感召力。要真正做到這些,無疑需要主體本質力量的充分展開,需要感受力、體驗力、想象力、表達力、洞察力和思考力等的全面協作,創造主體的生命自由就在這樣的情勢下,得到生動地確證和個性化地呈現。由此來看,文學的蘊藉之美正是根源于心靈的無限性和生命的自由度。

既然含蓄蘊籍的文學文本見證了一個自由的獨創性生命,那么這個自由的生命表達,也在渴望和召喚著另一個自由生命的介入。所以,真正的審美體驗,應該能充分調動起接受者的精神主體性,并促使其無羈的審美想象力獲得開啟。只有這樣,讀者才能在自由想象的心靈時空中,不斷地打開一個個觸動心魂的美的褶皺,不斷地涉入美的深處,在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的審美溝通中,獲得本質力量的豐富和提升,建構起詩意盎然的審美化人生。如果說日常生活中過量的“平均美”引發的是審美厭倦,導致了心靈的空洞,那么,文學審美的蘊藉性帶來的則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帶給審美主體的是心靈的充盈和精神的解放。

根據上文所論可知,日常生活中所謂“審美化”的表現,與真正的文學審美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的確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既然“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存在著諸多問題,那又如何能夠賦予它以替代文學審美的責任和擔當?我們不僅要堅信這種泛審美不能置換文學審美的存在價值,而且在這種“審美化”的包圍中,要特別警惕它對于人性的不利影響。更何況,在這個“文學終結論”、“文學死亡論”甚囂塵上的年代,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去進行無休止的文學擴容,而是應該在“文學應如何”的價值追問中,彰顯文學真正應該具有的人學精神和人性關懷,“在現實和精神的兩個維度的對立統一中重建審美精神的人學意識和理想”[9]。

[1]金惠敏.從形象到擬像[J].文學評論,2005(2).

[2]金惠敏.圖像增殖與文學的當前危機[J].中國社會科學,2004(5).

[3]彭峰.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70.

[4]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73.

[5]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91.

[6]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上[M].孫周興,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35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8]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

[9]肖鷹.泛審美意識與偽審美精神——審美時代的文化悖論[J].哲學研究,1995(7).

[責任編輯海林]

I01

A

1000-2359(2012)02-0182-04

周強(1975—),男,河南信陽人,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博士研究生,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基礎文藝理論研究。

2011-12-26

猜你喜歡
消費主義審美人性
Film review:WALL·E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消費主義視角下傳統集市貿易的現代化解讀
功能與人性
新媒體時代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