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的探索

2013-01-21 16:54龔成清
終身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關鍵詞:校企協同院校

龔成清

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督逃?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簡稱“2011計劃”)突出強調了把創新能力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靈魂,這對高校積極推進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高校改革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高職院校肩負國家職業教育的重任,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高職院校協同創新可以有政校協同創新(政府與學校)、校校協同創新(學校與學校)、校企協同創新(學校與企業)等多種形式。校企協同創新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協同創新的內涵

協同創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研究員彼得·葛洛提出,他認為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1]國內的很多學者也對協同創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張力認為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2]協同創新不同于原始創新過程的協調合作,也有別于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的產品技術要素整合,其本質屬性是一種重要的管理創新。熊勵、孫友霞指出協同創新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 是企業提升投資回報率、增強和諧的組織文化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管理關系。[3]湯其成、周繼良則認為大學協同創新是大學內部和外部協同創新的統一。[4]

根據協同學理論、協同創新的定義及國內外協同創新的研究和實踐來看,協同創新是指若干個相互獨立、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的組織行為主體或資源主體,圍繞共同目標,打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建立資源和能力的共享平臺和分享機制,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形成深層互動、互補、互助、互融的創新活力模式,明顯提升創新能力。[5]對高職院校而言,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是指在國家創新體系框架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聯合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創新力量等創新主體,通過建立協同創新機制體制,打破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建立協同創新的平臺,充分釋放人才、資本、知識、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通過加強系統內部以及外部的建設,形成有序、高效、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的創新主體,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二、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的現狀與問題

高職院校在新形勢的要求下,紛紛開展校企協同創新的探索,但在推進校企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制約著校企協同創新的密切化、持續化、內涵化、高度化進行。

1.政策環境不健全,影響了校企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為了推動校企協同創新,雖然出臺了許多鼓勵政策,但這些政策的可操作不強,而且這些政策中對校企協同創新大多數使用的是“可”、“應”等措辭,其描述過于籠統,剛性的約束太少,倡導性的建議太多,缺乏執行的力度。對參與校企協同創新的高職院校和企業,政府在人事、信貸、稅收、獎懲、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導向不夠有力,不利于調動校企雙方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2.管理機制的缺失,導致校企協同創新缺乏可持續性

參與協同創新的學校和企業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主體。學校以育人為根本,企業以盈利為最終目的。參與協同創新的人員來自企業和學校,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追求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這都導致了協同創新過程中嚴重的協同困難。[6]而目前高職院校對于校企協同創新的管理,缺乏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很容易造成信息溝通不及時,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導致校企協同創新往往是“一錘子買賣”,缺乏可持續性。

3.部分高職院校封閉陳舊的辦學理念制約著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

我國的高職院校很多是由原來的中專學校升格而成,部分高職院校還保留著中專的辦學痕跡,對高職教育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辦學理念封閉。部分學校的領導對協同創新對于職業院校發展和提升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校企協同創新支持力度不夠,教師也擔心校企協同創新會對其課堂造成沖擊,而不愿意開展校企協同創新的探索。封閉陳舊的辦學理念,不僅制約著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還使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故步自封,教師和學生的素質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4.教學與生產脫節,不利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

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本科院校的壓縮版,內容陳舊,沿用了傳統學科本位的“封閉式”做法,即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與完整性,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而輕視實踐技能培養。[7]在校企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企業往往要求學生能參與到真實的企業項目中,并能按時按質完成任務。但由于教學與生產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馬上適應企業的需要,企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對學生進行再培訓,另外,由于學校排課的限制,也不能保證學生實踐的時間,阻礙了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

5.師資力量薄弱,不能給校企協同創新有效支撐

師資力量不僅反映了一所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是構成高職院校協同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既要懂理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也是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的基礎。近年來,盡管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少高職院校的老師都是從“學校到學?!?,缺乏企業經歷和生產項目的鍛煉,不能準確地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對生產一線的技術也不熟練。這種狀況一方面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企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也不能很好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創新力量不強,不能給校企協同創新有效支撐。

6.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認識不足,與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動力不強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承擔著培養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國內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認為高職教育是一種低端教育。企業往往認為高職院校的研發能力不強,學生素質較低,認為協同創新、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高職院校無關,而更偏向于與研究型的本科院校開展協同創新。有些企業與高職院校進行協同創新也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學生廉價的勞動力上,甚至有些企業認為與高職院校進行協同創新會影響其正常的生產活動。這些都影響著企業與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往往容易造成校企間的協同創新流于形式。

三、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途徑的探索

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的現狀,一方面需要大力呼吁政府相關部門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政策法律法規,營造一個良好的協同創新政策環境。如可以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在出臺獎勵表彰舉措的同時也有懲罰性的政策,激勵校企參與的積極性,增強雙方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需要高職院校在現有的條件下,更新辦學理念,積極拓展,探索校企協同創新的新方法,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1.高職院校更新辦學理念,推動協同創新全員參與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和升級,需要大批高等學校參與協同創新,高職院校應緊跟時代的發展,把握機遇,積極參與到協同創新之中。要通過邀請專家講座、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定期學習匯報等方式深入學習高職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校企協同創新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向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傾斜。通過立足本地,依托行業、緊扣產業、服務產業經濟,探索校企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辦學思路,積極推動“學院對接產業”、“專業對接企業”、“師生對接職業崗位”的“三層對接”校企合作辦學格局。做到領導重視,師生全員參與。

2.加強校企聯系,改變企業的偏見

針對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認識不足,一方面通過教師聯系企業,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創新,讓企業認識到高職院校的師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認可度。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舉行校園開放日,邀請企業到學院參觀,增進相互的了解。通過舉行教師作品展覽、技術講座、產品設計方案等向企業展示高職教師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也應該主動積極地與高職院校聯系,把一些企業項目交給高職院校來完成,邀請高職院校師生參與企業產品發布、企業年會等活動,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相融合。通過校園網、校外網絡、社交媒體等多種形式對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進行宣傳,增強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的影響力。

3.深化內涵建設,推動校企協同創新的全面開展

(1)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探索校企協同創新的管理機制

校企協同創新有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其建設和管理要有一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權責清晰的組織管理體系。通過學校的政策引導,按照規范、集成、快捷等原則,成立由校企協作主體參與的協同管理機構,建立校企協同創新的規章制度和定期議事制度,明確各方職權和人員、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負責協同創新過程中重大事務協商與決策,實現信息溝通、群體協調、相互監督。按照公平、公開、公正、客觀的原則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利益共同體的形式把校企雙方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探索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建立人才共育、過程共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校企協同創新的管理機制。

(2)完善實踐條件的建設,搭建協同創新硬件平臺

校企協同創新的開展離不開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硬件平臺的支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可以由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按照企業的工藝標準,校企共建協同創新硬件平臺,下設若干個工作室。以工作室為載體,整合原有的資源,細分崗位職能,進一步完善“生產性實訓”和項目導向、“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所需的硬件條件。工作室的設計突破傳統實訓室設計的局限,融入企業文化的元素,營造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使工作室不僅具備教學功能還具備生產功能。利用以工作室為載體的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積極開展項目教學和學生的見習、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開展定向班和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教學與生產無縫對接起來。

(3)推進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培養創新人才

1)整合現有課程,協同建設課程體系

遵照生產一線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規律,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把行業崗位的核心能力轉化為對應的學習情境,以能力為本位,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充分的論證后重新進行整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項目為導向對課程的內容進行講授,建設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基于工作過程的一套實踐課程體系。共同制定實踐課程的標準,共同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培養過程,共同評價人才的培養質量。

2)以項目為導向,協同建設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照本宣科,而是按照項目制作的需要,以項目為導向,校企協同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培訓。通過引入企業項目到課堂,實現生產任務課堂化、教學任務項目化,把企業的生產活動和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在進行項目教學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相當于項目經理)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工作的協調。在企業技術骨干和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項目的設計和論證,然后從各小組中選出優秀的作品供企業使用,并對作品被選用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

通過引入企業生產項目,以項目為導向,采用任務驅動來組織教學,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構建仿真實訓、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三級遞進的實踐教學內容。通過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實現從職業基本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到創業創新能力培養的三級遞進能力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勝任第一個工作崗位,而且能夠具有崗位遷移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以工作室為載體,創新上班型的教學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協同創新這一平臺,以工作室為載體,在專業建設中探索教學與生產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如校企共建“0.5+0.5+1.5+0.5”(一個0.5代表一個學期)教學模式。即第一個學期由學校完成基本素質和能力模塊的教學;第二個學期也是由學校完成專業基礎模塊的教學;從第三個學期到第五個學期(也就是1.5)校企共同對學生進行培養,教師和學生利用校企協同創新平臺進入相關工作室進行教學和參加生產實訓,第六個學期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工作室進行教學的時候,把傳統上課的教學模式改革成為上班的模式,按照企業的制度和項目制作的要求對師生進行嚴格考勤和管理;通過創新上班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做中學和學中做,激發創新意識,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4)協同優化專兼職教師結構,打造技能過硬的師資隊伍

推進校企協同創新,關鍵在于人的因素。因此,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直接影響著校企協同創新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建立學校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制度,推動學校教師企業化;通過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的課程學習和師范技能的培訓,培養兼職教師的師范技能,使企業人員教師化。建立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制度,實現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的身份轉變,校企協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1)實施“專任教師企業經歷工程”

通過選派優秀的專業教師,參與到企業的技術項目合作開發,為企業提供必要技術服務與員工培訓;再由企業為教師提供有關核心工作的實踐機會,使教師能深入到企業一線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教師企業實踐的實效。通過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的管理規定,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推行“一師一企”制度,要求每位教師穩定聯系一個企業。對進入企業鍛煉的教師,實行學校和企業雙重管理制度,指定專人跟蹤服務與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小組,進行不預告性檢查,通過與企業領導、員工座談等方式,真實掌握鍛煉教師的學習、工作情況。實踐結束后,安排下企業鍛煉的教師為本部門全體教師和本專業學生做兩次實踐專題報告以及舉辦座談會進行交流,全面匯報實踐成果。

2)實施“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工程”

在企業和學校中挑選出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制定落實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計劃,每年有計劃地安排培養對象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到相關院校進修或參加學術活動,支持參與職教改革、科研活動,形成雙帶頭人“雙帆出?!苯處熍囵B局面。

3)實施“企業技術骨干教師化工程”

把企業擔任教學任務的技術骨干聘為兼職教師,納入學校教師培養規劃,加強對企業技術骨干兼職教師的培訓和管理,通過實施兼職教師教前培訓、開展教學公開觀摩課以及教學方法、教學規范培訓等活動,提高企業技術骨干兼職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加強考核,建立和完善兼職教師量化考核評價體系。在專兼教師之間開展“結對子”活動,促進專兼教師協同工作,取長補短,整體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中要求有企業技術骨干兼職教師參與,同時鼓勵企業技術骨干兼職教師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才能。

四、結語

校企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與企業構建戰略性伙伴關系,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要求。探索校企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僅有利于高職院校和企業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1] 葉仕滿.協同創新:高校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選擇[J].中國高??萍?,2012(3):16-19.

[2] 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3] 熊勵,孫友霞.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基于實現途徑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4] 湯其成,周繼良.大學協同創新:制約因素與改進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

[5] 張晉虹,肖軻,歐一智.省屬高校面向行業產業及區域發展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思考[J].科技廣場,2012(12):39-43.

[6] 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11-13.

[7] 胡春林.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推進方向與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2(25):53-55.

猜你喜歡
校企協同院校
輸入受限下多無人機三維協同路徑跟蹤控制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