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以來我國歷次政府機構改革回顧

2013-08-15 00:53本刊編輯部
重慶行政 2013年1期
關鍵詞:國務院部門機構

□ 本刊編輯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六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國的政府機構與編制設置狀況以及政府過程本身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是一個伴隨著挑戰而不斷前進的過程。中國政府在30多年中進行了6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大致每隔5年進行一次。

一、1982年政府機構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干部年輕化

(一)背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然而,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二)目標與方向

1982年政府機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經濟建設中的領導體制問題,即干部年輕化問題。改革的要點: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這次機構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干部年輕化。

(三)主要內容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省、自治區政府工作部門從50~60個減為30~40個;直轄市政府機構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門;城市政府機構從50~60個減為45個左右;行署辦事機構從40個左右減為30個左右,縣政府部門從40多個減為25個左右;在人員編制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人員從18萬人減為12萬余人。市縣機關工作人員約減20%;地區機關精簡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后,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領導班子平均年齡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局級平均年齡由58歲降到54歲。

二、198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從提出轉變職能到開創“三定”局面

(一)背景

這次機構改革醞釀時間比較長。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實際上己經提出了機構改革的要語,即按照為人民服務和精簡統一的原則,改革組織機構,改造機關作風,掃除機構重疊、人浮于事、職責不明|互相扯皮的官僚主義積弊。1986年前后,鄧小平多次論述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辯證關系,從政治體制改革的高度再次強調機構改革。

(二)目標與方向

本次機構改革主要目標是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

(三)主要內容

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啟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部委內司局機構減少20%。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后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經濟過熱,這次精簡的機構很快又膨脹起來了。

三、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從行政體制改革到政企分開

(一)背景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理順關系,實行精兵簡政,就是適應這一需要相應地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

(二)目標與方向

這次改革的目標與方向是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轉變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重點是轉變職能。

(三)主要內容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實施后,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共59個,人員減少20%。1993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為13個,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為5個。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8個。此外,國務院還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四、199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從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到大刀闊斧改革

(一)背景

隨著我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全面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社會生活的豐富化、多元化,我國舊的政府管理模式與新的市場經濟、新的社會生活之間的深層次的矛盾已經浮現并日趨尖銳化。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政府全面行政改革已經成為下一個世紀初期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保證。

(二)目標與方向

本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三)主要內容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本次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包括: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國內貿易部、郵電部、勞動部、廣播電影電視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了加強國務院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務院高層次的議事機構,總理兼主任,有關部長任成員,不再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序列)。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更名的有3個部、委:國家計劃委員會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教育部。保留的有22個部、委、行、署: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包括國家政務部門12個:外交部、國防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審計署;宏觀調控部門4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專業經濟管理部門8個: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5個: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后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群眾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后,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五、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一)背景

本次機構改革就是在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加入WTO客觀上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政府部門需要在觀念、職能和管理方式上適應加入WTO的新形勢。入世后,政府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職能最基本的特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不斷給企業和居民、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二)目標與方向

本次機構改革主要是目標和方向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

(三)主要內容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以絕對多數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并入新組建的商務部。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屬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

六、2008年政府機構改革—從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務型政府角色的構建

(一)背景

2008年,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設置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直接影響了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通過大部制改革進一步推動政府從經濟建設型轉向公共服務型。另一方面,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通過大部制改革促進政府從行政控制型轉向公共治理型。

(二)方向與目標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著力優化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完善運行機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三)主要內容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3月15日,會議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準了這個方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財政部要改革完善預算和稅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組建交通運輸部,將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整合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合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

猜你喜歡
國務院部門機構
國務院糾正“一刀切”停產限產或“運動式”減碳
國務院明確取消投標報名
醫改成功需打破部門藩籬
國務院確定2016年深化醫改重點
7部門
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