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公民身份與階級意識形態

2014-12-02 08:22馬俊峰
西部學刊 2014年11期
關鍵詞:階級意識形態共同體

摘要:從公民身份的歷史演變出發,揭示公民身份劃分的二元結構,闡明這對不同時期政治體制所產生的影響;立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重新審視公民身份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以及階級意識形態對公民身份的扭曲,論證公民身份真正實現的可能性,這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文明與富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公民身份;階級;共同體;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D09

公民身份問題,早在古希臘城邦之中就存在,公民身份表明了一個自然人轉變為共同體的公民,并且擁有一種公民資格,根據公民資格享有共同體賦予公民的義務,公民參加共同體所舉行大型祭祀活動、政治商議與對外戰爭等。這些說明,公民之為公民,它必須進入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的明亮空間中顯示自己的存在,公共領域作為一種公共空間既見證了公民自身的存在,也證成公民自身的存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與此同時,婦女、兒童和仆人雖然存在,但是沒有進入公共領域,因為她(他)們在公共活動之中闕如,無法獲得公民身份,由于無法獲得公共空間光明的照射,使得她(他)們只能生活在黑暗的私人領域,無法與真正的公民交往和溝通,話語權的喪失,使得她(他)們無法通過言說來證成自己的存在,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使得生活在私人領域的人們的存在成為一種非存在。于是,古希臘人在存在與非存在以及在場與不在場的二元論框架中劃分公民與非公民,人與非人(禽獸、神),從城邦政治共同體視角來編織和敘述他們的公民身份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秉承了古希臘人們對公民身份的敘述方式,從政治共同體角度區分了人與非人(禽獸、神),亞里士多德依據自然,把個人視為家庭共同體成員,也就是說,家庭共同體把生物性的人變成一種可能性的公民,通過村社再到國家,人被塑造成為潛在的公民,一旦個人從家庭走進公共領域,參與政治事務,個人就實現了公民身份。在羅馬共同體,存在著羅馬人與非羅馬人的區分,羅馬人被視為是文明人,擁有很多特權,只要你成為羅馬人就能夠享有羅馬政府賦予羅馬公民的特權,因此,羅馬公民資格成為羅馬共和國和后來羅馬帝國的榮譽,當然后來演化為羅馬統治者統治的工具。從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歷史發展來看,羅馬人與非羅馬人的劃分的這種敘述方式,沒有脫離二元論的敘述方式,仍然是根據羅馬建構的政治共同體作為劃分的依據和尺度,羅馬人代表著一種文明,一種先進文化,而非羅馬人代表一種落后文明,一種野蠻文化。正因如此,先進文明取代落后文明是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先進文化征服野蠻文化也是自然而然的,在這個意義上,羅馬帝國把對世界各地的征服視乎是在完成一種歷史目的賦予的使命,這就是說,羅馬統治者采取什么樣的手段(無論是如何殘忍)都似乎是正當的,并且不斷鎮壓被征服地區的反抗者獲得合法性依據,并用和平形式掩飾羅馬的殘忍和冷漠。正當奧古斯都接受基督教的時候,政治共同體演變為宗教共同體,這樣,公民身份問題轉化為信教徒與異教徒,信教徒生活在宗教共同體之中,受到宗教共同體保護,但是異教徒恰恰受到迫害,沒有一定的人身安全。信徒被視為上帝的子民,而異教徒就成為撒旦與魔鬼,成為信徒們仇恨與敵視的對象。

隨著新航路線的開辟,啟蒙運動、宗教改革與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早期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使得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天都在變,人們處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中,思想隨著現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茖W技術的革新不僅加快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時間與空間壓縮,世界變成地球村,人們相互交往不僅日益頻繁,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促使人的視野開闊,觀念更新與解放,原有表達公民身份的敘述方式的共同體分解為法律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等,這些共同體有時候交叉在一起,有時候重疊在一起,使得辨認公民身份變得艱難。但不管怎樣,如果我們要想探究近現代國家公民身份的識別的準則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找到的,只不過這些東西變得模糊,更是不想讓人們覺察到,以便使得資本家在這些共同體之中來回穿梭,更好獲得自己需要的利益。因此,恩格斯說:“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但是到了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已經強大得足以建立他們自己的、同他們的階級地位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了,這時他們才進行了他們的偉大而徹底的革命——法國大革命,而且僅僅訴諸法律的和政治的觀念?!盵1]328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喜歡把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編織成為美妙動聽的故事講給大家,通過長期不斷的重復宣講,把美麗的謊言變成了真理,人們逐漸接受,并贊同與認可,認為應該是這樣的。這種把跟別人的利益上升為普遍人利益的謊言,成為麻痹人的鴉片,也成為占領與支配人的思想的意識形態??梢哉f,“意識形態是隨著國家結構以及階級利益和社會地位群體的利益而發展的,當這些利益被籠罩時,意識形態才會起獨立作用。因此,在公民權利的發展中,群體利益和國家體制是‘鋪軌機,意識形態的作用只是有時讓歷史轉軌,但群體利益最終會壓過意識形態而鋪設新軌?!盵2]203

公民身份意味著公民擁有的地位,賦予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它實質上表明了一種平等原則。凡是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之中,并且獲得共同體公民資格的人,就享有共同體提供的一切公共服務,分享公共產品,享受公共政策惠及的福利。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資本主義社會主張的政治平等理念與個人所有制基礎上對個人私利追求之間的沖突與緊張關系,無法從根本上使得共同體中的公民享有平等的待遇。由于分工與私有制的緣故,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分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對立,使得公民身份的劃分無法解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一切事情。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理念進行了頂層設計,把全部精力放在經營經濟共同體之上,雖然加強了法律共同體、科學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的建設,但其實這些都是為了經濟共同體的發展而服務的。對于資本家來說,資本就是生命的全部,而經濟活動的原動力在于源源不斷的產生剩余價值,如果說剩余價值減少甚至消失,那么經濟發展的活力也就喪失。正因如此,資產階級以市場為中介,以經濟交換活動所顯現的平等和自由原則取代其他方面的自由與平等,以此混淆自由與平等本身,從而宣稱自身建構的社會遵循了自由與平等原則,并堅信這樣的社會是公平正義的,如果說貧困或者不幸事情發生在你身上,這種偶然的狀況歸屬于你自己,只能說明你自己的無能,這種不幸降臨在你身上,只能證明個人倒霉,但不能把罪責歸罪社會,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似乎向每一個公民表明,并力圖證明它們所設置的職業向所有人開放,這對每一個公民而言,機會是平等的(羅爾斯的觀點)。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人的經濟地位、教育程度、性別、民族身份、宗教信仰不同,其獲得的社會地位不同,由此產生的權力大小不同,分享的權利與義務不同。根據馬克思的研究表明,這些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擁有生產資料而僅僅靠出賣自己勞動力的人們,聯合和組織成為一個階級——無產階級。他們在早期破壞和搗毀資本家的工廠機器的過程中,逐漸覺悟到樹立無產階級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意識會促動無產階級產生責任感與歷史使命,只有在這個時候,無產階級才能夠真正團結起來作為整體與資產階級對抗和斗爭,產生一種顛覆和瓦解那種保護并支持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制度的信念。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由于享有共同的政治價值取向,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因此,無產階級是有能力完成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就此而言,馬克思對無產階級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在社會運動和斗爭之中,才能爭取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才能真正實現公民身份,真正享有公民身份所賦予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其統治方式的改變,使得無產階級作為一個規范性范疇所蘊含的的內涵發生變化,甚至變得抽象,其意義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之中被肢解,無法為使用“無產階級范疇”找到一個具體的群體對象,內容變得模糊,這樣,無產階級作為一個規范范疇,在實踐活動中的效力喪失。而市場經濟原則向各個領域的滲透,強化了個人主義思想的盛行,集體主義逐漸式微。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每一位單個的個體,不再過渡依賴組織與集體,而是依據個人意愿選擇參與社會活動,他們對權利、權力、義務等關注以及通過行動予以爭取的過程中恰恰是以對自己有利為導向,在諸多利益的博弈中確定自己的選擇。這樣,個人選擇僅僅把目光放在當下而不再是長遠,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選擇就拋棄了組織或者集體設置的長遠利益,致使許多工人開始放棄革命,與資本家妥協合作,從而產生了“富裕工人”、“工人階級的資產階級化”“中產階級”。難怪福山在《歷史的終結和最后一個人》中宣稱自由民主思想已經在全球獲得勝利。

馬歇爾對公民身份進行了三種類型的劃分,試圖從公民身份在西方社會(古希臘的城邦政治共同體、中世紀的宗教共同體、封建的城市共同體)的發展變化中重新構建西方社會發展史,以此改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的敘述方式。在馬歇爾看來,西方早期社會已經存在公民身份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羅馬帝國時期表現的尤為突出,因為一旦獲得羅馬公民身份資格,就可以享有羅馬人所具有的的特權,這恰恰吸引了許多被征服地區的人,他們試圖取得羅馬公民資格成為羅馬人,這種情況一方面成就了羅馬,使得羅馬的力量壯大,另一方面也埋下了摧毀羅馬的種子,使得羅馬分裂以致于很快滅亡。在中世紀后期發展起來的封建城市共同體,這些共同體的管理者與統治者享有政治權利,而那些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受到排擠,他們為了獲得身份資格,為了取得與地主和貴族同樣的政治權利,同他們展開了斗爭,這樣的斗爭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這些人作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權,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真正實現了作為公民身份賦予的政治權利和義務。那種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的思想,從根本上對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需求做出了準確的表述,個人權利優先性成為國家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基礎??梢哉f,公民在爭取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過程中推動了社會變化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中,公民在享有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同時,社會正義、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誘導社會批判理論家、哲學家、思想家開始反思批判權利本身所顯現的局限性。權利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對享有權利的人予以保護,同時對不享有權利的人予以排斥,這種排斥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產生社會的不平等、不公正現象的緣由。因此,一種有關“社會權利”的出現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而社會權利的普遍實現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由于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所帶來的不足與缺陷,使得整個社會朝向健康公正方面發展。

馬歇爾以公民身份的三種類型為核心,重新構建了他的社會發展軌跡。從公民身份與共同體的關系重新敘述個人在共同體之中處境與享有的待遇,力圖表明共同體的組織形式以及結構對于在其中生活的一些人們構成一定限制和約束,而對于一些人則是無拘束和自由的,這主要取決于你是否在共同體之中獲得公民身份。實際上,我們看到,共同體為了鞏固自身秩序和強化管理,一方面通過編織意識形態話語(自由、民主、平等)支配共同體成員的思想,占居他們的生活,最終使得他們相信,現實的生活是美好的,社會是公平正義的;另一方面又竭力阻止一些人參與共同體組織活動,拒絕給另一些人相應的共同體公民資格,使得他們沒有權利享有共同體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排斥他們對共同體的政治權力的染指。正因如此,這樣一些人在共同體中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由于公民身份的無法取得使得他們失去了話語權利,即使憑借人的權利去抗爭也無濟于事。因此,在對馬歇爾的公民身份的類型學研究過程中,使得我們逐漸認識到,作為共同體生活的人們,不僅擁有民事權利(人身自由,言論、思想和信仰自由,擁有財產和訂立有效契約的權利以及司法權利)、政治權利(公職的選舉權與代表權),而且擁有社會權利(尤其是受教育和享受福利權利)。這些權利的產生不是個人先天就具有的,而是人進入共同體之后,隨著共同體的變遷而人所擁有的權利不斷增多,從而顯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種情形對于我們現代人認識權利的復雜性和歷史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現代自由主義認為,個人的權利是天賦的,認為人的權利是人先天固有的,且是永恒的。這種權利認識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從馬歇爾的公民身份類型學研究表明,人所擁有的權利是以個人與共同體二元論架構中,個人爭取自身身份的承認過程中顯現出來,個人力爭成為共同體的成員,而且獲得共同體的公民資格,這種身份承認的斗爭使得共同體內在結構和組織不斷發生了變化,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塑造環境,而環境改變人。這樣,人與共同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共同體裂變成為國家共同體與社會共同體,公民身份賦予公民的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無法調節內在矛盾的時候,國家與社會的分離使得社會權利產生,通過增加給人的社會權利來調節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事實上,隨著人的權利的深化與擴張,不僅產生的矛盾沒有消除反而加深,促使社會處于動蕩與不穩定狀態中,這主要在于公民爭取權利和承認的過程,并不意味著自身解放。在某種程度上,公民身份掩飾了階級敵對和階級斗爭的事實,致使人們在爭取公民身份的過程中忘卻了人自身解放的問題。

其次,公民身份是通過共同體來界定的,如果失去了共同體,那么個人就無法辨識自己的身份,身份的不明確或者含混,使得自己無法獲得話語權,這樣,個人只能作為一個“隱形人”、“匿名人”存在,雖然生活在共同體之中,名不正言不順,就像生活在黑暗王國,由于自身權利無法受到保護,因此,他們的生活境遇就非常惡劣。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使得工人階級生活境遇變得更為糟糕:“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盵3]53而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共同體使得共同體事情顛倒黑白,“它(貨幣)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惡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盵3]145擁有公民身份的資產階級“ 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地‘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誠、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冷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想掩蓋著的剝削?!磺械燃壍暮凸潭ǖ臇|西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眼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盵4]275這樣,虛假共同體造就了共同體內在的公民身份的虛假性,個人與共同體產生的緊張使得現代性危機重重。

再次,共同體的公民由一個自然人轉變而來的,是在揚棄了個人的生物特性,進入共同體獲得政治和社會屬性的人,并且這樣的人是現實的歷史的人,是在共同體組織的生產活動中獲得自身身份的人,不是一個抽象的人,不是僅僅主張人的權利的原子式個人,隨著社會分工與交換方式的變化發展,肉體組織的個人需求不斷增多,除了吃穿住行量的需求外,還有對吃穿住行的質的要求,同時為了實現這些需要不斷地展開了公民身份的斗爭,力圖通過爭取公民身份的民事權利、政治權利與社會權利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待遇,以便滿足自身對吃穿住行的高質量的要求。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分工與專業化程度提高,從形式上似乎在滿足著現實的人的需求,實質上,使得現實的人異化。當現代人追逐人的權利的時候,反而被權利限制了人的視野,人喪失了抗爭,變成了奴隸,人越是受到權利的限制和約束,放棄了關于自身解放的訴求,放棄了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要求?,F代科技共同體把人變得野蠻與殘忍,讓人們在相互殘殺中毀滅人類。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揚棄虛假共同體以及共同體的組織結構,建立真正的共同體,才能消除分工產生的勞動異化狀態,才能使得人的本質復歸人。而真正的共同體使得“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4]119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共同體。有鑒于此,生活在虛假共同體的公民是無法通過意識形態來確定和認可這樣的共同體,他們產生這種觀念導致公民身份的認同的危機。馬歇爾的公民身份類型學研究并沒有指出如何擺脫這樣的公民身份認同危機,而馬克思指出只有通過人類解放運動,才能完成消除身份認同危機,通過建立自由人聯合體來超越這個問題對人的困擾。

最后,依據馬歇爾的社會權利論述,公民在共同體之中可以獲得相應的社會福利與安全權利,以及分享文明生活的權利,這樣,“公民身份地位所衍生的主要優點,是保證公民不至于陷入貧困與極度匱乏中;他們作為公民的地位(無論其階級地位如何),使他們能獲得有限的社會支持。作為每一位公民擁有之共同身份,社會權利被為有助于取消階級差別?!盵5]90德懷爾看來,“社會公民身份的降臨意味著所有公民均可獲得某一水準的去商品化的支持,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因為他們的公民地位而得到一系列利益與服務。理論上,個人與階級體系的關系不再具有單一的重要性,個人作為公民的身份確保他們某些福利權利,而這與他們在雇傭勞動市場中的身份、缺乏就業或階級地位無關,簡而言之,公民身份承認我們作為人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經濟制度中工人(商品)?!盵5]90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之中,由于工人的貧困,這種貧困與社會排斥摧毀了很多公民的生活。因為“窮人因為能力所限,被排斥于全面參與社區活動之外;換言之,缺少資源意味著無論在公共還在私人范疇,他們無法履行作為公民的預期的角色?!盵5]88而在西方社會的階級體系中,貧困的工人被視為商品,每一位雇傭勞動者憑借培訓的技能進行勞動,從而獲得相應的回報,如果工人自身的技能退化,也就成為多余的人,其工人的福利和過個文明生活以及保障自身安全就成為問題。因此,公民身份的社會權利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公民身份的平等,以及消除社會因階級差異產生的貧困問題。這就是說,我們僅僅從公民身份出發,一方面重新組織建構和解釋社會發展之路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借助公民身份三種類型學研究來為資本主義社會粉飾太平也是行不通的,其辯護的力量是微弱的,這不僅不能夠增強人們對共同體的接受和認同,反而降低了人們的期望值,致使人們產生一種失望情緒。這就是說,人們更贊同和接受一種真正實現自由和平等的共同體,這才是人們欲求的。

其實,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作為貧困階層,僅僅獲得“表面上的平等與自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因為他們是作為交換價值的另一方,以勞動力的方式出現,這就決定他們仍然沒有擺脫支配、壓迫和剝削的地位。馬克思說:“古代的自由和平等恰恰不是以發展了的交換價值為基礎,相反,地是由于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毀滅。而現代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所要求的生產關系,在古代世界還沒有實現,在中世紀也沒有實現。古代世界的基礎是直接的強制勞動;當時共同體就建立在這種強制勞動的現成的基礎上,作為中世紀的基礎的勞動,本身是一種特權,是尚處在孤立分散狀態的勞動,而不是生產一般交換價值的勞動?!盵6]187現代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的生產關系使得工人階級承認這樣現實是合理的和正當的,不是對抗而是承認和接受現實的沖突,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這樣,作為自由和平等的生產關系被一種合理的意識形態掩飾,從而獲得意識形態正當性辯護,這就使得人們還真以為這種自由和平等就是這樣的,這種停留表面的“以言表意”層面的認識,容易導致并忽略“以言行事”的價值取向和評價旨趣。因此,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一步揭示資產階級政治觀念、經濟觀念的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從認識論上澄清混亂觀念,從而為無產階級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旨趣則促使無產階級把自己從虛假意識形態解脫出來,擺脫狹隘的、錯誤的思想觀念的糾葛,在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無產階級通過自身實際行動,重新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真正共同體,只有這種共同體才能使得每個人享有真正自由和平等。在這種共同體中,每個人不再受制于虛假意識形態的支配和操縱,而意識形態與公民身份問題會隨著“自由人聯合體”的產生而終結,每個人都是以真實自我而存在,只有這樣,每個人都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從而實現個體與共同體的融合和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德懷爾.理解社會公民身份——政策與實踐的主題和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馬俊峰(1969-),哲學博士,甘肅張家川人,西北師范大學哲學系院 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楊立民)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項目“馬克思社會共同體與公民社會認同研究”(項目編 號:11BZX015)、2012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專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幾個重要熱點研究”(12JDSZK047)與西北師范大學青年骨干項目(SKQNGG11025)和2012年甘肅省高?;究蒲许椖?。

猜你喜歡
階級意識形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的建構與展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