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新詩”派的“新詩現代化”理想兼及袁可嘉的兩篇佚文研究①

2015-02-14 08:12曹萬生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9期
關鍵詞:艾略特現代詩詩學

曹萬生

(四川師范大學 詩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8)

[文學—詩歌]

論“中國新詩”派的“新詩現代化”理想兼及袁可嘉的兩篇佚文研究①

曹萬生

(四川師范大學 詩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8)

袁可嘉;“中國新詩”派;新詩現代化

袁可嘉“新詩現代化”設想,廣義地講,體現在他28篇論文里,除了收進他廣為人知的《論新詩現代化》的26篇外,還有本文發現的袁可嘉的兩篇新文獻:譯文《釋現代詩中底現代性》②袁可嘉:《釋現代詩中底現代性》,《文學雜志》第3卷第6期,1948年11月。與《現代英詩的特質》③袁可嘉:《現代英詩的特質》,《文學雜志》第2卷第12期,1948年5月。。這兩篇文獻是全面了解袁可嘉新詩現代化詩學思想來源的重要根據之一。狹義地說,袁可嘉的“新詩現代化”思想共三個部分構成,“引論”中由西洋詩的精神概括的“詩學背景”、進而提出的七條“理論原則”以及后面五篇“加論與分論”提出的其他內涵。

袁可嘉“新詩現代化”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學界此前關于40年代知性詩學的研究相聯系也有所區別。近年來學界的研究基本分為歷史的研究與邏輯有的研究兩類。歷史的研究,比如現代文化與文學關系的角度,強烈關注袁可嘉詩學堅持的詩與文學的獨立性立場與內在價值的研究④藍棣之.堅持文學的本身價值與獨立傳統[M]//袁可嘉.論新詩現代化.北京:三聯書店,1988;孫玉石.新詩現代化理論遮蔽的嚴肅思考——讀袁可嘉詩論史料札記[J].新文學史料,2011(1).;邏輯的研究,比如單純文學理論的角度,如采美國學者亞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的文學“四要素”思想的角度的研究⑤陳旭光.走向中國新詩的現代化——論四十年代“中國新詩”派詩學思想的深化與成熟[J].學術界,2000(6).。本文采取的角度,即從袁可嘉自己敘述內容的角度,對他的“新詩現代化”作全面的梳理,并體現其歷史意義。

一、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概念的內涵

袁可嘉“新詩現代化”的這個概念依據他對西方詩學18世紀的理性主義到19世紀的情緒主義再到20世紀現代主義發展的描述而得出,在他看來,中國新詩當時已進入了西方這個現代化時期。為此,他提出了他的關于“新詩現代化”設想。袁可嘉“新詩現代化”設想,廣義地講,體現在他28篇論文里,除了收進《論新詩現代化》的26篇外,還有本文發現的袁可嘉的兩篇新文獻:譯文《釋現代詩中底現代性》①袁可嘉.釋現代詩中底現代性[J].文學雜志,1948,3(6).與《現代英詩的特質》②袁可嘉.現代英詩的特質[J].文學雜志,1948,2(12).凡兩篇。狹義地講,主要在《論新詩現代化》的第一輯,即前五篇,再加上本文新發現的一篇。這就是《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新詩現代化的再分析——技術諸平面的透視》、《新詩戲劇化》、《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代化》、《詩與民主——五論新詩現代化》五篇論文加上《現代英詩的特質》共六篇。以第一篇《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為引論,其他為加論與分論。因而,狹義地說,他的“新詩現代化”思想共三個部分構成,“引論”中由西洋詩的精神概括的“詩學背景”、進而提出的七條“理論原則”以及后面五篇“加論與分論”提出的其他內涵。引論分“詩學背景”與“理論原則”兩部分。

第一,“詩學背景”。即袁可嘉“新詩現代化”依據的西方現代詩“新的綜合傳統”,這個詩學背景,在袁可嘉論文的第二段:

無論在詩歌批評,詩作的主題意識與表現方法三方面,現代詩歌都顯出高度綜合的性質;批評以立恰慈③通譯瑞恰慈。的著作為核心,有“最大量意識狀態”理論的提出;認為藝術作品的意義與作用全在它對人生經驗的推廣加深,及最大可能量意識活動的獲致,而不在舍此以外的任何虛幻的(如藝術為藝術的學說)或具體的(如以藝術為政爭工具的說法)目的的服役,因此在心理分析的科學事實之下,一切來自不同方向但同樣屬于限制藝術活動的企圖都立地粉碎;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政治都重新建立平行的密切聯系,而否定任何主奴的隸屬關系及相對而不相成的舊有觀念,這是綜合批評的要旨;另一方面表現在現代詩人作品中突出于強烈的自我意識中的同樣強烈的社會意識,現實描寫與宗教情緒的結合,傳統與當前的滲透,‘大記憶’的有效啟用,抽象思維與敏銳感覺的渾然不分,輕松嚴肅諸因素的陪襯烘托,以及現代神話、現代詩劇所清晰呈現的對現代人生、文化的綜合嘗試都與批評理論所指出的方向同步亦趨;如果我們需要一短句作為結論的結論,則我們似可說,現代詩歌是現實、象征、玄學的新的綜合傳統?!雹茉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

上述文意有四層內容:第一層,提出西方現代詩歌的現代化性質即“高度綜合”的命題⑤這也是瑞恰慈在《文學批評原理》及大量新批評著作中提出的原則。。這個性質從“詩歌批評,詩作的主題意識與表現方法”兩方面體現出來。第二層,從第一方面詩歌批評角度講,認為批評理論,即“最大量意識狀態”(這是對瑞恰慈批評理論的借鑒,在袁可嘉的詩學里,“批評以立恰慈⑥通譯瑞恰慈。的著作為核心”,同時創作又都“與批評理論所指出的方向同步亦趨”。換言之,他的創作理論是以瑞恰慈等人的新批評理論為指針的。他甚至把他寫的這一系列論文都準備收入一本叫《新批評》的書⑦參見孫玉石考證,孫玉石.新詩現代化理論遮蔽的嚴肅思考——讀袁可嘉詩論史料札記[J].新文學史料,2011(1):129.。)。在這一部分,分若干層面,解釋了“最大量意識狀態”的內涵,即:①“藝術作品的意義與作用全在它對人生經驗的推廣加深,及最大可能量意識活動的獲致”;②“而不在舍此以外的任何虛幻的(如藝術為藝術的學說)或具體的(如以藝術為政爭工具的說法)目的的服役”;③“一切來自不同方向但同樣屬于限制藝術活動的企圖都立地粉碎”;④“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政治都重新建立平行的密切聯系,而否定任何主奴的隸屬關系及相對而不相成的舊有觀念”。以上,這就是“綜合批評的要旨”。第三層,從創作的角度講,即“詩作的主題意識與表現方法”,都應在瑞恰慈的批評理論指導下,①“表現在現代詩人作品中突出于強烈的自我意識中的同樣強烈的社會意識”;②“現實描寫與宗教情緒的結合”;③“傳統與當前的滲透”;④“‘大記憶’的有效啟用”,以上為“主題意識”;⑤“抽象思維與敏銳感覺的渾然不分”;⑥“輕松嚴肅諸因素的陪襯烘托”;⑦“以及現代神話、現代詩劇所清晰呈現的對現代人生、文化的綜合嘗試都與批評理論所指出的方向同步亦趨”,以上為“表現方法”??傮w為創作角度的要求。第四層,對以上批評、創作作出的“結論”:“則我們似可說,現代詩歌是現實、象征、玄學的新的綜合傳統?!雹僖陨纤鲎裕涸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但這個結論,來得突兀,特別是“象征”一詞,與上述內容的關聯不清晰。由此可見袁可嘉所設想的“新詩現代化”詩學背景,即西方現代詩的“新的綜合傳統”。

第二,“理論原則”。在上述“詩學背景”下,袁可嘉描述了戴望舒以來中國詩人在這個新傳統下的感性革命,特別贊賞了卞之琳、馮至的杰出貢獻與特色。因此,在這個西方詩學背景與中國現代詩人的創作實績的基礎上,袁可嘉提出了“新詩現代化運動”的七條“理論原則”。①絕對肯定詩與政治的平行密切聯系,但絕對的否定二者之間有任何從屬關系(篇幅關系,略去若干批評當時“詩是政治的武器或宣傳的工具”、“為藝術而藝術”的相關論述)。②絕對肯定詩應包含,應解釋,應反映的人生現實性,但同樣地絕對肯定詩作為藝術時必須被尊重的詩底實質(篇幅關系,略去關于詩的特質“意境”“意象”“辭藻”“節奏”等“有機綜合”與作者主導等論述)。③詩篇優劣的鑒別純粹以它所能引致的經驗價值的高度、深度、廣度而定(篇幅關系,略去“作者寄托于計篇的經驗價值的有效表現”與“綜合效果”等論述)。④絕對強調人與社會、人與人、個體生命中諸種因子的相對相成,有機綜合,但絕對否定上述諸對稱模型中任何一種或幾種質素的獨占獨裁,放逐全體;這種認識一方面植基于“最大量意識狀態”的心理分析,一方面亦自個人讀書作人的經驗取得支持,且特別重視正確意義下自我意識的擴大加深所必然奮力追求的渾然一片的和諧協調。⑤在藝術媒介的應用上,絕對肯定日常語言,會話節奏的可用性但絕對的否定日前流行的庸俗浮淺曲解原意的“散文化”(篇幅關系,略去語言張力彈性等的相關論述)。⑥絕對否認詩有各種不同的詩,有其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取舍評價的最后標準是“文學作品的偉大與否非純粹的文學標準所決定,但它是否為文學作品則可訴之于純粹的文學標準”(艾略特)。⑦這個新傾向純粹出自內發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現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現實表現于對當前世界人生的緊密把握,象征表現于暗示含蓄,玄學則表現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強烈結合及機智的不時流露②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這七條理論規定,前五條為一部分,談的內容即“包容的詩”等內容,同時含有對現實政治斗爭的工具、散文化等批判;第六條強調藝術的獨立性標準;七為總結,但從文章中看,這第七條的總結,來得突兀,特別是象征一條,來無影去無蹤。

第三,加論與分論。在《新詩現代化的再分析——技術諸平面的透視》、《新詩戲劇化》、《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代化》、《詩與民主——五論新詩現代化》中,《新詩現代化的再分析——技術諸平面的透視》是通過杜運燮《露營》、《月》這兩首詩,分析現代詩“間接性”的特點,即思想感覺化的特點、想象邏輯的特點、以及語言的張力的特點等?!缎略姂騽』?、《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代化》都是正面論述現代詩的戲劇化特色的,《詩與民主——五論新詩現代化》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詩的民主與把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模式制度的民主的區別,反對把詩作為政治斗爭工具,主張詩在民主政治中的獨立性?!冬F代英詩的特質》,在例舉了三種不同觀點后,提出了自己的“象征的、玄學的,現實的綜合傳統”的觀點,這是對第一篇《新詩現代化》第七條理論原則的加論。

第四,綜合來看,袁可嘉的“新詩現代化”設想包含如下內容:《論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引論及七條理論原則前五條體現的“包容的詩”的思想,《新詩現代化的再分析——技術諸平面的透視》體現的思想感覺化思想、《新詩戲劇化》、《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代化》體現的戲劇化思想。這些在本文本章第一節“包容的詩”、第二節“戲劇化”與思想感覺化都已詳論,茲不再贅。

在“綜合”里,有兩個提法需要加以論述,這就是袁可嘉所歸納的第七條理論原則,以及詩與現實、詩與政治、詩的獨立地位的堅守。下面擬于討論。

二、關于“第七條理論原則”的討論

袁可嘉在提出他的關于新詩現代化的設想時,提出了七條理論原則,其中第七條,即:“這個新傾向純粹出自內發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現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現實表現于對當前世界人生的緊密把握,象征表現于暗示含蓄,玄學則表現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強烈結合及機智的不時流露?!边@個原則,在80年代后期以來成為學界熱點概念,但沒有人清楚說明這一概念的來源、沒有人把這第七條同前面的六條的對應關系說明白。因此,清理這一概念與袁可嘉其他詩學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辯證第七條的“總結”,就很有必要。

1.“第七條理論原則”的學術淵源清理

20世紀40年代后期,袁可嘉一共發表了三篇相關第七條理論原則的文章,兩篇論文,一篇譯文。

一則,譯文《釋現代詩中底現代性》。這篇譯文譯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文組與《文學雜志》的交換稿件,英國詩人Stepher Sponder(1909~1995,袁可嘉譯史班特)的一篇論文《What is Modern in Modenr Poetry》。論文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分析詩歌藝術中的現代性①袁可嘉原文譯modern為現代性,本文依原文置入。?!暗谝皇切睦矸治觥?第二是“提出一解釋當代詩人與當代世界間關系的理論”。

在第一種方法中,他認為“要求現代化的欲望存在于我們底腦際,它是眾多藝術家的強烈的推動力,它有錯綜(Complex)的巨力,有時甚至相當于一種神經病。它可能是一個盲目而具有強迫性的力量,但還沒有帶入批評的意識圈內”,也就是說,這個方法沒有普遍的實用意義。在這個方法的分析中,他例舉的是自己童年少年時的各類創新例證,以及惠特曼、波德萊爾等極具個性的詩人的例證,但他同時說明,惠特曼形式的特殊性、自由體形式是先鋒的,但他的“主題與感性是絕非現代的”。作者還認為,不能以時間為標準來判定現代(性)。作者肯定的是波德萊爾的現代都市感覺的現代(性),他引艾略特詩論,認為蒸汽機、汽車不是簡單地寫進詩,而是“已變成為詩感性的部分”,才是現代性。

第二個方法,“要想做到我們的‘摩登’”,作者再次認為,“我們得有一個說明詩與世界的關系的理論”。在例舉了詩人要把現代所有生活寫進詩里去時的繁難后,推出結論為:“所有人所創造的事物都是詩的材料,因為,每一件機器,每一次戰爭,每一條陋巷,每一種組織都是在外在世界中,內在的人類希望,恐懼,熱性(情)②疑為“情”的誤排,原文如此,(情)為本文作者所加。的結晶,將每一件機器看作人類力量的結晶,等于說這個結晶的具體形狀——機器本身——是這些人類熱情的詩的象征體?!痹谔岢鱿笳鬟@一重要概念之后,作者分析了人類的夢的意義,分析了人的現實與人的夢的關系,論證象征的重要性,重申:“詩的功用是在為我們重創現實的象征的方面:指示我們人類的發明都是象征人類的熱情的;使機構,發現,行為等結晶體化解,使我們能重新了解他們為人的欲望,人的恐懼,人類需要的表現?!蔽恼路治隽藠W登的創作,接著詳細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認為它是“現代詩中最佳的例子”、“這首詩確切地告訴我們,創造一在人類想象中綜合全部現代經驗的詩的形式是可能的?!?/p>

第三點,論文分析了詩人對待現實生活與經驗的態度。作者分析了三位現代詩人的創作:奧登、艾略特、亞波羅耐爾(1880~1918,Guillaume Apollinaire,法國詩人)③通譯阿波里奈爾。,關注了奧登的進入現實及神秘主義撤退、艾略特的批判性與宗教感(脫離現實)、亞波羅耐爾的“悲劇的歡樂”,強調要取“現實”的態度,特別贊賞后者,特別是悲劇的歡樂的對待現實的態度。

之所以要詳細說明這篇譯文,是要提出這個觀點:這篇譯文提出的“象征”與“現實”,是影響后來袁可嘉第七條理論原則的思想淵源。但袁可嘉的接受是被動的,其中“象征”的接受也是錯位的,這后面再議。

二則,《現代英詩的特質》①袁可嘉.現代英詩的特質[J].文學雜志,1948,2(12).本節引文均出于此,不再注明。。在《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這綱領性的文章中,袁可嘉留下了三個疑問:一是,“現實、象征、玄學”這第七條理論原則何從而來?在文中來無影去無蹤,且在1988年版的《論新詩現代化》第一輯的其他四篇文章中都沒有論及。其重要命題“象征”在他隨后的四篇文章中幾乎沒有展開與解釋,“現實”的解釋也只主要針對40年代的現實批判一面。二是,文章副標題的“新傳統”典出何處?文章第二自然段在概括敘述西方現代詩的“實質與意義”后,提出“則我們可以說,現代詩歌是現實、象征、玄學的新的綜合傳統”。似乎是西方現代詩的總結,這個總結后又被作為新詩現代化“新傾向”的“必然”,即第七條的理論原則對現代化設想的“總結”。這樣重要的說法典出何處呢?三是,袁可嘉為什么要漏編《現代英詩的特質》這篇解釋第七條結論的論文?以及漏編史班特的《釋現代詩底現代性》?是否1988年時,他已經不滿意第七條借鑒的原本,也不滿意對第七條的長篇解釋?《現代英詩的特質》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袁可嘉在《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里第七條理論原則的背景及其思想資源說清楚了。這篇顯然是被袁可嘉有意漏編進1988年版《論新詩現代化》文集的重要文章,藏著其上述答案。

這篇論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現代英詩三種現代性說法的評述與否定?!暗谝环N是以時間觀念作尺度的”,“第二種是以詩與傳統的關系作界限”,“此外還有人用‘假古典主義’‘理智的’等字眼來標明現代性的,這些人大都上了艾略特的批評語匯的當”。文章在否定了上述三種說法后,提出一個觀點是:“現代詩的特質——象征的、玄學的、現實的結合傳統”。

第二部分分三個層次,分別論述了這三個關鍵詞內涵。首先,關于“象征”。袁可嘉主要是依據史班特《釋現代詩底現代性》一文所評述的艾略特的《荒原》為例來展開這一特征的論證。第一,文章認為,“艾略特《荒原》那樣象征二十世紀文明的巨制在前人恐怕是很難思議的”,然后論及的是“象征手法的要點通過詩的媒劑的各種彈性(文字的音樂性,意象的擴張性,想象的聯想性等)造成一種可望不可及的不定狀態”。第二,接著認為,“現代詩里的象征性”“一方面表現于‘想象邏輯’‘聽覺想象’及‘客觀聯系’等理論與實踐”,另一方面,“更自足地成為‘詩是象征行為’的見解”。第三,從此以后,詩變成“立體的、自動的,有機的組織”,“不再是說明,而是有姿勢,有聲色的行為。詩的辯證性因此更見顯著,而形成三五年來泛濫英美批評界的戲劇主義。幾位重要的現代詩人都建立了自足的象征系統或神話體系?!逼浯?關于“現實”。袁可嘉認為現實有幾方面的角度,一是主題,“表現于對現實人生的緊密把握,深切體驗”,二是媒劑,“日常語言及會話節奏,生活意象的采用”,三是“從分析到綜合”,“描寫英詩中現實主題演進的過程”,然后詳細論證了“從分析到綜合”,引用了奧登、艾略特為例證,歸結為“現代詩的分析性從自嘲嘲人,經過悲憤而趨向憐憫,也即是逐漸接近綜合性”。認為,艾略特的“提供的綜合方式是宗教信仰”,是“文化綜合”;奧登派提供了“社會綜合”。最后,關于“玄學”。玄學是袁可嘉在這篇論文中論述得最少的關鍵詞。他指出的幾個內涵是:“矛盾語言的應用(paradoxes)”(通譯“悖論”)、“機智的流露”、“諷刺(Irony)的形成”(通譯“反諷”)、“尖銳的對照及詩情發展的突兀多變”、“玄學的刺激(Metaphysieal shock)”。

2.辯證袁可嘉三個關鍵詞:象征、現實與玄學

一則,對袁可嘉“象征”這一關鍵詞的辯證。其實,袁可嘉在這里談的內容大大超出了象征,但他卻歸為象征。首先,上面論述的第二點中的“想象邏輯”是艾略特在研究玄學派詩人的論文中提出來的。艾略特于1917年寫的著名論文《玄學派》,一是認為這個詩派“把最不同質的思想用暴力結合在一起”,二是提煉出玄學派創作的是一種“感性的思想,也就是能在感性中重新創造思想”的特點,三是他認為可“象對玫瑰花的感覺一樣”感覺思想。四是,他在分析玄學派的表現手法時,認為他們“擴展一個修辭格”,“使它達到機智所能聯想的最大范圍”①T.S.Eliot〈Selected Essays〉,1932,35-39.參見:[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M]//李賦寧,譯.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16,18,22,14.。這第四點,就是“想象邏輯”的原出處。其次,戲劇主義是英美新批評的主要理論,瑞恰慈與艾略特都反復提出這一思想。這不是象征詩學的范疇。本文在十一章、本章已經大量論證過這一點,不贅。再次,艾略特的《荒原》有象征,也有象征體系,但《荒原》的詩學,遠不止象征,它提供了比象征更多的詩學理論,諸如經驗綜合、用典、想象邏輯、思想感覺化、戲劇化、反諷、張力、玄學派的一切詩藝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包含于艾略特的玄學派詩人研究論文《安德魯·馬韋爾》一文在分析其《忸怩的情人》一詩時,大段引述了柯爾律治關于想象平衡能力的論述:“這種能力……表現在對相反的或不協調的性質能夠加以平衡或其相互和諧上面:使同和異,普遍和具體,概念和意象,個別和典型,新奇與新穎感和古老與常見的事物,不平常的感情狀態和高度的規律與深沉或強烈的感情……使以上這些對立面統一起來?!雹诎蕴?安德魯·馬韋爾[M]//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李賦寧,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37-38.這同瑞恰慈在《文學批評原理》中的引述可說是有者驚人的相似性:“我們把‘想象’這個名稱專門用來稱謂那種綜合的和魔術般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表現就是使對立的或不協調的品質取得平衡,或使它們協調……把新穎、清新的感覺和古舊、常見的事物;把不尋常的感情狀態和不尋常的條理;把毫不懈怠的判斷力、穩重的自持和狂熱、深刻或熾熱的感情協調起來?!雹劭聽柭芍?文學自傳:第2章.轉引自I.A.Richards,《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p.248-250,楊周翰,譯.想象[M]//現代美英資產階級文藝理論文選:上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82.參見:[英]艾·阿·瑞恰慈.文學批評原理[M].楊自伍,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柯爾律治原文應出于柯爾律治《文學生涯》,第2卷,第12、14頁,夏克勞斯編的兩卷本的版本。這就是現代詩的知性詩學。這也是袁可嘉多次論述的思想。但在袁可嘉這兩篇文章中就變成了象征(其他24篇均未這樣立論),其源蓋出于史班特的《釋現代詩底現代性》的分析。這篇譯文的發表雖然在后,但其三個關鍵詞“現實、象征、玄學”來看,從袁可嘉對這三個關鍵詞作為西方現代詩的“新的綜合傳統”的提法看,它的淵源就出于史班特這篇文章。史班特這篇文章寫得并不高明,現在幾乎不為人所知,但它當時影響了袁可嘉的判斷,以至把“象征”這個已經在現代詩中不再強調的詩學范疇作為三個重要范疇提出。關于象征與現代詩的關系這一點,30年代的葉公超已經作了系統的研究,他批評把象征作為現代詩的范疇,當時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

這里展開一下葉公超的相關論述。葉公超認為艾略特作為現代詩學的理論“的影響之大竟令人感覺,也許將來他的詩的本身的價值還不及他的影響價值?!雹苋~公超.再論愛略特的詩[J].北平晨報:文藝,1937(4月5日第13期).本文即為趙蘿蕤譯作寫的序,收入上海新詩社1937年版趙蘿蕤譯艾略特《荒原》。。他把艾略特與瑞恰慈的批評理論一道,看作當時現代詩的最新的潮流,但這個潮流并不是當時中國一些人還在熱衷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象征主義”,“而是這種分析文學作品的理論?!雹萑~公超.序曹譯《科學與詩》[N].北平晨報:詩與批評,1934(7月23日第13版第30期),后未收入:瑞恰慈.科學與詩[M].曹葆華,譯.商務印書館,1937.葉公超超越了一般論述艾略特詩藝的方法。一般的論述,都以艾略特所謂“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為其特點論述其詩的朦朧性,葉公超認為,“客觀的關聯物”(即“客觀對應物”)是“象征主義早已說過”的“內感與外物的契合”,是“極普通的話”,而艾略特“技術的特色似乎不在這里”,“他的技術上的特色全在他所用的metaphor(即隱喻)的象征功效。他不但能充分的運用metaphor的襯托的力量,而且能從metaphor的意象中去暗示自己的態度與意境。要徹底的解釋愛略特的詩,非分析他的metaphor不可,因為這才是他的獨到之處”⑥葉公超.愛略特的詩[J].清華學報,1934,9(2).。葉公超認為艾略特“主張用典,用事,以古代的事和眼前的事錯雜著,對較著,主張以一種代表的簡單的動作或情節來暗示情感的意志,就是他所謂客觀的關連物(objective correlative),再以字句的音樂來響應這意態的潛力(見“Ezra Pound,his metricand poetry”一文)。他要把古今的知覺和情緒溶混為一,要使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各個作家本國整個的文學(此當指西方人而言)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見《傳統與個人的才能》)。他認為詩人的本領在于點化觀念為感覺和改變觀察為境界。這種技巧可以更簡單呼為‘置觀念于意象中’(the presence of the idea in the image)。同時,因為詩的文字是隱喻的(metaphorical)、緊張的(intensified),不是平鋪直敘的、解釋的,所以它必然要凝縮,要格外的鋒利?!雹偃~公超.再論愛略特的詩[J].北平晨報:文藝[J].1937(13).收入:艾略特《荒原》[M]//趙蘿蕤,譯.上海:上海新詩社,1937.葉公超引艾略特自己所謂“政治上是?;庶h,在文學上是古典主義,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的聲明和威廉生的古典主義的評價后,堅持認為他是一位“現代的形而上學派的詩人”②葉公超.愛略特的詩[J].清華學報,1934,9(2).,顯然,艾略特的歷史意識并不是復古主義的體現,而是古今同一中對現實的批判和審視,這是一種現代主義情緒。

最后,本文認為,現代詩與象征詩這是兩個不同審美體系的詩派;艾略特雖然使用象征,且有象征體系,但作為艾略特對現代詩學的貢獻,以及艾略特現代詩的特點來講,瑞恰慈“包容的詩、”“戲劇化”的概括以及艾略特自己所謂“思想感覺化”的概括等,才是得當的;把現代詩概括為“象征”的史班特做法及袁可嘉在這里的借鑒,都是有缺陷的。這也是袁可嘉為什么在整個論述系列特別是作品論述里都里都不論及“象征”,反而只論及“包容的詩”、“戲劇化”、“思想感覺化”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袁可嘉事實上并沒有把這個借鑒貫穿到他的整個詩學體系中去。

二則,關于“現實”的辯證。這里引用的“自嘲嘲人”即瑞恰慈等人的“反諷”;這里的“分析綜合”,即瑞恰慈的“綜感”。袁可嘉在這里,把史班特的“現實”加以借鑒,在解釋上,又回到了知性詩學,形成了兩種概念的混合。袁可嘉在論述“現實”中的“第一點”和“第三點”,借鑒了史班特在關于現代詩人面向現實與經驗的態度的相關思想。第二點實際上是“戲劇化”的思想。但袁可嘉對現實這一概念的借鑒,與對象征的借鑒不同,它是袁可嘉所代表的“中國新詩”派當時的共識。一方面,史班特對奧登的論述與袁可嘉及”中國新詩”派共鳴,但有區別的是,史班特對奧登最后的所謂“神秘主義的撤退”,袁可嘉及“中國新詩”派是并不強調的。袁可嘉在“現實”上的解釋有其個性。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中國新詩”派面向現實的批判態度,這是他所說的第一點,這是他們的詩學主張,“現實”這一點,同時與他們所強調的詩的獨立性有關,這一點,下面還要討論。但袁可嘉在“現實”中談的“第三點”的“分析與綜合”,特別是奧登的“分析”而“社會綜合”,艾略特的“文化綜合”這兩種歸納,他借鑒于史班特,分析與綜合本具“思想感覺化”、“綜感”的內涵,是新批評的概念。但袁可嘉拋棄了史班特對阿波里奈爾的論述。這里要指出的還有一點,袁可嘉在《現代英詩的特質》里關于“現實”一節里,改寫引用了史班特在《釋現代詩底現代性》中的一句話,以作為借鑒的佐證:“采取現代飛行員的觀點……置身高空,憑籍純理智的的活動,俯視腳底的大千世界”③袁可嘉.現代英詩的特質[J].文學雜志(第2卷第12期):59.是對“他用飛機駕駛員的眼睛注視著晨曦中巴黎……雖然我們感覺詩人是控制著詩作的駕駛員,他同時還帶著不全屬于他自己的沖動”④史班特.釋現代詩底現代性[M].袁可嘉,譯.文學雜志(第3卷第6期):34-35.的模寫。

三則,關于“玄學”的辯證。袁可嘉在玄學里使用的概念,有新批評的概念如“悖論”,“反諷”,其他都是艾略特在分析玄學詩時使用的概念,屬于知性詩學的范疇。在本文十一章中,論及過這些知性詩學的概念。這一條,史班特沒有詳論,是袁可嘉自己的歸納,袁可嘉在其后的20多篇論文里,也多次論及到到這些概念,本章一、二節已經評述。在此,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即“第七條理論原則”中的概念辨析。通過這些概念辨析,得到的結論是:第一,袁可嘉這三個關鍵詞中,“象征”概念,主要是受史班特文章的影響而歸納的;第二,這種歸納,同他《論新詩現代化》的所有論文的基本觀念,是關聯不大的,換言之,有這第七條或沒有這第七條的歸納,與他的論述的內容關系不大;第三,“現實”概念也與史班特有關,但與史班特也有區別;第四,三個關鍵詞的歸納,有不少概念是混合夾纏的,這對20多歲的青年學者袁可嘉來說,是難免的;第五,關于“現實”論述中的第一條,是袁可嘉的想法,也是中國新詩派的想法,下面還要討論。

3.關于“現實”、詩與政治及詩的獨立性堅守

為論述技術的方便,本文在此把詩與“現實”、詩與“政治”分開論述,以對應上述兩個論題,即關于現實及詩的獨立性堅守。

關于“現實” 現代詩與象征詩最大的不同,就是對現實的深切關注,對現實社會進行綜合的反思與批判,同時用詩的獨立形式,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價值的獨立立場,比如艾略特、比如奧登等。在這一點上,袁可嘉詩學與中國新詩派詩學,在中國的40年代中后期,都與之高度共鳴并且發出獨立的迥異于世的聲音。

下面擬以他在七條理論原則為例,分析這一思想。七條原則的二、三、四條,都體現出這一思想,并貫穿在袁可嘉其他論文與與中國新詩派的其他詩學家、詩人創作中。第二條強調“絕對肯定詩應包含,應解釋,應反映的人生現實性,但同樣地絕對肯定詩作為藝術時必須被尊重的詩底實質”、第三條強調“詩篇優劣的鑒別純粹以它所能引致的經驗價值的高度、深度、廣度而定”,第四條強調“絕對強調人與社會、人與人、個體生命中諸種因子的相對相成,有機綜合,但絕對否定上述諸對稱模型中任何一種或幾種質素的獨占獨裁,放逐全體;這種認識一方面植基于“最大量意識狀態”的心理分析,一方面亦自個人讀書作人的經驗取得支持,且特別重視正確意義下自我意識的擴大加深所必然奮力追求的渾然一片的和諧協調。第七條認為“現實表現于對當前世界人生的緊密把握?!雹僭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

首先,“現實”概念。袁可嘉的“現實”概念,不是寫實派的“現實”概念,是現代詩的“現實”概念,是瑞恰慈強調的“最大量意識狀態”中包容的現實。這個全方位的包容,包括當下現實的一切,也包括過去歷史的一切。所謂“最大量意識狀態”是指詩人對所有的一切的開放性,如艾略特對歷史的開放性,如奧登對現實的開放性,等等。在這個前提下,再強調對這些內容的“相對相對,有機綜合”,強調詩人個人經驗即想象與能力的駕馭,以形成自己的文化選擇,如艾略特的文化選擇或奧登的社會選擇等,這是袁可嘉的原意,也是現代詩的原意。

其次,現實“對象”。即“絕對強調人與社會、人與人、個體生命中諸種因子的相對相成,有機綜合,但絕對否定上述諸對稱模型中任何一種或幾種質素的獨占獨裁,放逐全體”②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原文指另一方面“亦自個人讀書作人的經驗取得支持,且特別重視正確意義下自我意識的擴大加深所必然奮力追求的渾然一片的和諧協調”,系柯爾律治所謂。,這囊括了幾個內涵。一是“人與社會”,即包含個人與所有人構成的各種社會形態及其構成:不同的社會形態如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社會等等;以及諸種社會形態中的社會存在,如不同的經濟基礎、不同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不同的資本占有及分配多寡等等;不同社會形態中的不同的上層建筑,如不同國家的不同的國家機器、政治制度等;不同社會形態中的不同的社會意識,如不同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中的不同的類別之間的關系,如政治、法律、文學及其之間等等。這里指的是人與上述諸種各種社會現象的“包容”。二是“人與人”,即作為單個意義的人與人之間,包括各種性別之間、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養、不同的財富、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政見、不同的宗教等等之間的“包容”。三是“個體生命中諸種因子”,這就含有人的生與死、理與情、仁與智、恨與愛……等各種情感、感官、感覺、心理、生理的“包容”。上述三者,已經把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諸對象完全包括了,強調這一切對立因素的統一,“相對相成,有機綜合”。四是,“絕對否定上述諸對稱模型中任何一種或幾種質素的獨占獨裁,放逐全體”。這一點是深刻的,即保證相對相成、有機綜合、最大量的意識是前提,絕不容許任一獨占獨裁,這就反對了任何一種“排斥的詩”,如教誨的詩、濫情的詩。這就是包容的詩的理論前提和藝術前提。這種詩,用袁可嘉的轉述的瑞恰慈的話來說,就詩而論,只有英國玄學派詩人、艾略特才有①參見: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本文第十一章《30年代知性論》討論了英國玄學派詩學和艾略特的詩。。

再次,詩人“主導”。在面對如此浩瀚的現實面前,詩人怎么處理,形成自己的文化選擇以及知性處理呢?袁可嘉說:“一方面亦自個人讀書作人的經驗取得支持,且特別重視正確意義下自我意識的擴大加深所必然奮力追求的渾然一片的和諧協調?!痹谶@里,詩人要有自己的“個人讀書作人的經驗取得支持”,即指要有豐富的知識的經驗,比如艾略特對人類歷史的熟悉,人生的經驗,如艾略特的人生經歷,甚至奧登的戰地經歷等,在此基礎上的“自我意識的擴大”,即指詩人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與文化體系,在這兩者的結合下,最后主導“現實”這“最大量意識狀態”,以實現柯爾律治所謂知性“調諧”、“綜合”,以達到最后的“和諧”,實現自己的文化選擇如艾略特或社會選擇如奧登。

“中國新詩”派每一位詩學家與詩人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這一“現實”的詩學主張,并同當時的另一些“現實”劃清了界線。馮至在《中國新詩》第五集發表的《關于詩的幾條隨感與偶譯》②馮至.關于詩的幾條隨感與偶譯[M]//中國新詩:第五集,1948.,非常精到地體現了這一思想。他說,“象征派,我最不佩服他們的地方就是他們對于人生太少好奇心”,這是寫了《十四行集》這種最現代詩的詩人的至切之悟,無論在什么時候,思考人的現實生存,都是現代詩的終極任務,正如他所說:“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我們的生命在這一瞬間,/仿佛在第一次的擁抱里/過去的悲歡忽然在眼前/凝結成屹然不動的形體。//我們贊頌那些小昆蟲,/它們經過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險,//便結束它們美妙的一生。/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承受/狂風乍起,彗星的出現?!保ㄊ男屑?)詩的肉感、思想感覺化、戲劇化、包容性,自不待說,這樣知性前衛的詩,同時這樣熱切地關注人生與現實,生命與永恒。這就是不同于象征派的空靈也不同于寫實派的展覽的寫實。在“大量的意識”中,詩人的敏感、多思與深刻,至今讓人目眩。

唐湜在評論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祖籍江蘇淮安,生于天津)的《手掌集》說:“一切詩人必得忠誠于時代,忠誠于自己的藝術良心?!妒终萍窡o疑是一冊清新的詩作?!薄靶恋严壬窃洑v了無限的甘苦來寫詩的”③唐湜.辛笛的《手掌集》[J].詩創造,1948(9).吟誦辛笛的詩句,“中國新詩”派詩人的現實寫作會讓人更有感覺:“列車軋在中國的肋骨上/一節接著一節社會問題/比鄰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間的墳/生活距離終點這樣近”(《風景》,這種現實的寫法,是在肉感的體驗中進行的,如他所說:“形體豐厚如原野/紋路曲折如河流/風致如一方石膏模型的地圖/你就是第一個/告訴我什么是沉思的肉/富于情欲而蘊藏有智慧”(《手掌》)?!俺了嫉娜狻?寫出了“中國新詩”派詩人在現實抒寫中的思想感覺化特色。

詩與政治及詩的獨立性 袁可嘉在一、五、六條中,強調了中國新詩派在新詩現代化中的另一個堅定的信念,即在與政治并行的關系中,始終保持詩的獨立性。關于詩與政治、詩的獨立性,他寫到:“絕對肯定詩與政治的平行密切聯系,但絕對的否定二者之間有任何從屬關系”;“在藝術媒介的應用上,絕對肯定日常語言,會話節奏的可用性但絕對的否定日前流行的庸俗浮淺曲解原意的“散文化”;“絕對否認詩有各種不同的詩,有其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取舍評價的最后標準是‘文學作品的偉大與否非純粹的文學標準所決定,但它是否為文學作品則可訴之于純粹的文學標準’(艾略特)”。①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

首先,關于詩與政治的關系。袁可嘉提出,“絕對肯定詩與政治的平行密切聯系,但絕對否定二者之間有任何從屬關系”。他認為,一方面,詩不能脫離政治,因為:“詩是生活(或生命)型式表現于語言型式,它的取材既來自廣大深沉的生活經驗的領域,而現代人生又與現代政治如此變態地密切相關,”如果有擺脫任何政治生活影響的意念,則會“自陷于池魚離水的虛幻祈求”,“實無異于縮小自己的感性半徑,減少生活的意義,降低生活的價值;”“但這樣說并不等于主張詩是政治的武器或宣傳的工具”。這當然極具針對性,針對的是40年代中后期政治詩盛行的現實,浪漫詩的盛行,也是袁可嘉等人所斥的“政治感傷”與“情緒感傷”。在袁可嘉看來,這恰恰是詩學的倒退,是對唯理主義的18世紀的古典主義的倒退,對唯情主義的19世紀的浪漫主義的倒退,都是背離了20世紀現代詩的“包容的詩”的理念的。在他看來,“騷然嘩然的詩是宣傳論者應該了解那個看法對詩本身的限制及生命全體的抽空壓縮的嚴重程度正與之相對的另一極端的見解(“為藝術而藝術”)無絲毫軒輊可分?!雹谠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

今天來看,袁可嘉的詩與政治關系的解釋,對40年代同年代詩的褒貶,經住了歷史的考驗,顯示出40年代現代詩學理論的生命力與科學性。40年代那些為政治而政治的應景頌時的詩,當年轟轟烈烈人人談論,現在已經很少人談到了,甚至不再認為是詩的發展,而認為是詩的退步。相反,在現代詩學的指引下創作的”中國新詩”派詩人群的詩,隨著時間的逝去,卻更顯出珍貴的價值,特別是穆旦、鄭敏、陳敬容、杜運燮的詩,不但沒有回避40年代殘酷的政治與戰爭的現實,更充滿象征與玄學的光輝,至今成為現代詩的瑰寶。這是詩的進步,也是詩學的進步。

其次,詩的獨立性。首之,在詩與現實人生、詩與藝術的關系上,袁可嘉認為詩包含、解釋、反映現實人生,同時詩又有被尊重的獨立藝術的地位的思想,認為二者是包容的。他說“絕對肯定詩應包含,應解釋,應反映的人生現實性,但同樣地絕對肯定詩作為藝術時必須被尊重的詩底實質”。在這里,袁可嘉著重談了在包容現實人生的基礎上對“詩的實質”的“尊重”的問題。在他看來,詩人必須尊重與滿足詩的“內生的先天的必要條件”,才可以談及“自我表現”,也就是才可以真正理解“在約制中求自由,屈服中求克服的藝術創造的真實意義”。他在談到諸如象“詩藝的構成因素”,“詩中意境的創造、意象形成、辭藻錘煉、節奏呼應等極度復雜奧妙的有機綜合過程”時,認為這些“詩藝實質”,“包含”了“對作者的強烈反叛、抵抗的意味,及一位詩作者在這些阻力時所必須付與的耐心與訓練,誠摯與堅毅”等,在這里,詩學家強調的是詩本身的詩學實質不容輕視,聯想起他在這個時期反復反對的詩的“散文化”口號及其對這些詩的不屑,體會到的是40年代詩學繼承30年代詩學形式詩學的一貫性與嚴肅性,也體現了詩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包容性與不可分離性,特別是在尊重“詩的實質”上的包容性。袁可嘉這里用“詩的實質”的概念是否大詞小用了呢?這里體現的是40年代詩學的這樣一個思想:前提只能是詩,只能在詩的前提下談論詩學,如果不是詩,還有什么詩學可談,這是40年代詩學科學化精確化的體現,也體現了新批評思想的影響。

次之,對各種詩價值評判的標準、對各種詩之為詩的標準的強調,對各種不同價值詩的“包容”。袁可嘉接受了新批評的影響,在詩之為詩的問題上,嚴守了“好詩”的標準。這個標準在他看來有兩點。一是詩的高低優劣的標準:“詩篇優劣的簡便純粹以它所能引致的經驗價值的高度、深度、廣度而定,而無所求于任何跡近虛構的外加意義,或一種投票=暢銷的型式;因此這個批評的考驗必然包含作者寄托于詩篇價值的有效表現,也即是依賴作品從內生而外觀的綜合效果”。第二個標準,就是詩本身的標準:“我們取舍的最后標準是:‘文學作品的偉大與否非純粹的文學標準所可決定,但它是否為文學作品則可訴之于純粹的文學標準’(艾略特)”。①均引自: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這兩點,本是新批評的基本標準,袁可嘉引來作為詩與現實人生并列時獨立的詩的地位,強調的是詩在反映解釋理解現實人生時,詩本身的獨立地位。這一點,恰恰是現代詩歌批評從1942年“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以后最被委屈的現實,也是現代詩歌批評不能發現好詩只能發現好”工具”這一現象的原因。在40年代末的特殊時代背景下,袁可嘉說這些話固然需要勇氣,也需要對詩的堅守與對詩與現實人生關系的科學把握。今天來看,袁可嘉的詩學及他持這種詩學對穆旦、馮至、杜運燮等人杰作的分析,是成為批評經典的最重要的原因。

這里,引用當時袁可嘉對穆旦詩《時感》②原載1947年2月8日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報》。在詩表達與政治、與現實人生包容時,詩的獨立性及其融合性的分析,以見出40年代詩學的成熟。

我們希望我們能有一個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掙扎,死亡/因為在我們明亮的血里奔流著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然,/我們希望我們能有一個希望,/它說:我們并不美麗,但我們不再欺騙,/因為我們看見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們的絕望里閃著淚的火焰,/當多年的苦難為沉默的死結束,/我們期望的只是一句諾言,/然而只有空虛,我們才知道我們仍舊不過是,/幸福到來前人類的祖先,/還要在這無名的黑暗里開辟起,/而在這起點卻積壓著多年的恥辱;/冷刺著死人的骨頭,就要毀滅我們一生,/我們只希望有一個希望當做報復。

這首短詩所表達的是最現實不過,有良心良知的今日中國人民的沉痛心情,但作者并不采取痛哭怒號的流行形式,發而為傷感的抒泄;他卻很有把握地把思想感覺揉合為一個誠摯的控拆?!鳛橹黝}的‘絕望里期待希望,希望中見出絕望’的兩支相反相成的思想主流在每一節里都交互環鎖,層層滲透;……因此‘希望’就益發迫切,‘絕望’也更顯真實……末句‘我們只希望有一個希望當做報復’似是全詩中最好的一句,它不僅含義豐富,具有綜合效果,無疑有筆者在他處曾經說過的‘結晶’的價值③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N].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1947-03-30.。

三、“新詩現代化”設想的詩學流變座標與意義

袁可嘉這種自說自唱的“新詩現代化”概念,在當時沒有得到通行使用,包括“中國新詩”派的其他詩學家、詩人;通行使用的還是西方現代詩學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的概念。但他上述基本思想,在“中國新詩”派圈子內,是被廣泛接受并運用的。這是因為,袁可嘉上述基本思想,是艾略特、瑞恰慈等人詩學的中國化實踐總結,特別是其中關于詩與現實、詩與政治、詩與其他意識形態關系的思想、“包容的詩”的思想、詩的戲劇化的思想、詩的思想感覺化的思想、反對詩的政治感傷、情緒感傷、文字感傷的思想,在當時特別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新詩”派詩人們創作思想的代言,并與“中國新詩”派的創作完全相應。

我們今天從詩學流變史的角度來看,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概念及其內容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是富有生命力的,他的許多思想在今天還有現實意義?!靶略姮F代化”思想生命力還在于:20世紀40年代詩歌中國新詩派超越了30年代現代派詩歌,在詩學思想上深化了西方現代詩的理論,并成功地中國化了,成為迄今中國新詩最有生命力的理論之一,指出了新詩的現代化路徑,成為90年代以來詩學不斷吸收的新傳統。

當然,袁可嘉作為青年學者當時在概念借鑒特別是“象征”概括的借鑒,以及概念使用上的某些混合情況,也是不必諱言的闕失。本文一個意圖就在描繪出現代新詩的流變脈絡。從早期胡適的寫實與郭沫若的情感,這種類似于西方十九世紀、十八世紀文學的詩學風貌,到20年代中期李金發的象征詩學及穆木天、蘇雪林的闡釋,標志了新的近代詩學的產生,即對情感中介的寫法,成為新的美學標志。終止浪漫情感直抒的寫法,很快得到壓抑,現代派詩成為30年代詩的新潮,取得了共識的成果。

20世紀30年代詩學的后期與前期,謂1935年1月卞之琳自艾略特詩學浸染后,從《距離的組織》開始,產生了自己的代際區別,這個區別把他自己劃分開來,同時把他與戴望舒也區別開來,這就是30年代后期詩學的轉向。這個區別標志,就是是否承認知性詩學。作為揚棄象征詩學轉向知性詩學的理論家的葉公超及詩人卞之琳,與作為繼續留守象征詩學的理論家梁宗岱及詩人戴望舒,劃出了鮮明的代際鴻溝,這個意義,就是現代新詩轉向現代詩的標志。1935年前后,由于葉公超對西方現代詩主要是艾略特、瑞恰慈知性的熱衷與介紹,興起了現代詩學的新的轉型,即如葉公超所說,“客觀的關聯物”(即“客觀對應物”)是“象征主義早已說過”的“內感與外物的契合”,是“極普通的話”,而艾略特“技術的特色似乎不在這里”,“他的技術上的特色全在他所用的metaphor(即隱喻)的象征功效。他不但能充分的運用metaphor的襯托的力量,而且能從metaphor的意象中去暗示自己的態度與意境。要徹底的解釋愛略特的詩,非分析他的metaphor不可,因為這才是他的獨到之處”①葉公超.愛略特的詩[J].清華學報,1934,9(2).。這是30年代后期現代派與象征詩學劃清界限最重要的標志,由于知性的引進,經驗的介入,象征派的“純詩”也被置之于外,現代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派的崛起,把這一標志強化得更鮮明,同時,他們在描述這一段歷史時又把卞之琳與他們作了一個區隔,提出了所謂“現代主義前期”的概念,這就意謂“中國新詩”派成為了后期的代表。唐祈說,“卞之琳是中國現代主義前期的探索者,‘五四’和民族傳統藝術和審美理想對他有深刻的影響,這不能不使他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有所限制,而‘九葉’卻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廣泛深入的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與融合,這使他們在當時能更加開放,獨樹一幟?!雹谔破?卞之琳與現代主義詩歌[M]//袁可嘉,等,編.卞之琳與詩藝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在這個基礎上,袁可嘉提出了新詩的“現代化”命題,其內涵與30年代后期現代派相比,西方詩學部分基本承傳,增加的是奧登以后的相關思想。這就使得40年代中國新詩派特別強調與現實的聯系,這是與30年代后期現代派不同的地方。在這個聯系中,當然,他們也特別強調詩的獨立性與文學的本體性,因而又與其他浮淺的政治詩劃清了界線。

On Chinese New Poetry's Ideal of Moderniz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wo Lost Articles by Yuan Kejia

CAO Wansheng
(Poetics Research Institut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8)

Yuan Kejia;the school of Chinese New Poetry;modernization of new poetry

Yuan Kejia's ideal of new poetry's modernization is set forth in his 26 articles collected in the well-known work titled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ew Poetry and another two essays which were lost and now re-found by this paper.These two rediscovered paper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ference to fully understanding Yuan's ideal of new poetry's modernization,which,strictly speaking,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e poetic backdrop of western poetic spirit as expounded in "Introduction"followed by seven poetic principles and other propositions advanced in the succeeding five articles.

曹萬生,博士生導師、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思潮、詩學與詩歌、茅盾研究。

I207.25

A

1009-9506(2015)09-0027-13

2015年7月12日

①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現代詩學流變史”(項目編號:04XZW007)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艾略特現代詩詩學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背詩學寫話
章魚心
仿寫有模子,習作有樣子——探究小學語文四年級現代詩教學
“愛到永遠”
———攝影大師艾略特·厄維特拍的一組情侶照片
破解現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21世紀中國現代詩群流派評選暨作品大聯展”評選公告
專題·21世紀中國現代詩群流派大聯展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