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傳統節日親子活動的策略

2015-05-30 10:48莊秀萍
新課程學習·上 2015年4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莊秀萍

摘 要:以中班親子閱讀活動“端午節”為例,提出了開展傳統節日親子活動的主要策略要有充分準備,感知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感知認識;閱讀樂趣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蘊含的是敬老愛幼、勤勞善良、與人為善、愛國愛民等優良品德。目前很多年輕的家長對傳統節日的概念已經淡化,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少之又少,幼兒園在現有教材中體現傳統節日的涉及面不廣,幼兒接觸的機會比較少。大部分孩子對我國有哪些傳統民俗節日、為何過節或知之甚少,或只知與節日有關的食品,對于節日來源或背后的寓意全然不知,根本無法體驗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通過開展以傳統節日教育為主題的親子活動,教師與家長兩方面教育資源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

用,教師用其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影響家長,家長也以所獲得的有針對性的育兒經驗影響教師,雙方積極互動、合作,最大限度地達成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從而為幼兒創造最佳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更主動、可持續地發展。

端午節留在成年人記憶中的影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孩子的經驗往往只能集中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所以吃粽子成為他們對端午節最重要的記憶。端午節來臨之際,我選擇了《端午節》這個讀本,采用親子閱讀的互動方式,設計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環節。首先,家長與幼兒一起分享過端午節的習俗。其次,家長與幼兒共同閱讀讀本,了解過端午節的習俗。最后,家長和孩子相互之間掛香包、纏五色線、品嘗粽子。在活動中結合兒歌從飲食、配飾以及節日慶?;顒拥确矫鎸⒖菰锏膫鹘y節日展現在孩子面前,加強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與感受,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一、充分準備,感知傳統文化

活動前,教師了解到幼兒對端午節的認識不多,有的還比較陌生。所以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采用具體形象直觀的辦法,采取親子閱讀的形式來開展。為了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感受人們歡慶節日的目的,慶祝節日的方式與特點,活動前,對本班幼兒進行一次簡單的調查(見親子閱讀活動記錄表一)。

調查內容有吃粽子、賽龍舟、屈原、掛香蒲、系香包、五色線的認識。通過調查,從家長反饋回來的記錄表可以看出幼兒對端午節的認識并不多,有的還比較陌生,大部分幼兒只知道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一些粗淺的知識,對端午節的意義和特色知道得并不深入。

為了讓家長與幼兒在互動中感受端午節的豐富文化內涵,發動家長協助幼兒共同查閱、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和端午節習俗的資料和圖片。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幼兒對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有了初步了解。通過家園合作的形式,不僅讓家長體會到老師收集資料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家長與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激發了幼兒主動獲取更多相關端午節的知識。

二、交流表達,共享相關知識

在第一個環節“交流端午節習俗”時,幼兒把自己從家長那里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滔滔不絕地與同伴分享。如幼兒說:“過端午節我奶奶會包很多粽子?!薄岸宋绻澃职謳胰タ促慅堉??!苯處熞惨龑Ъ议L積極表述自己關于端午節的認識:“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的爸爸媽媽都會給我們采一些草藥煮水給我們洗澡,說是會驅除百病?!薄靶r候一到端午節我媽媽就會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編一個網袋,里面裝上一個蛋,然后掛在我的脖子上?!痹诨顒又?,家長與幼兒一起分享兒時過端午節的記憶,家長從腦海里翻出童年的回憶,與幼兒分享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包粽子、煮雞蛋、插艾蒿、掛香囊……家長和幼兒安靜地享受著這份濃濃的親情和暖意。在教師提議下,大家觀看視頻,一起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三、親子共讀,享受閱讀樂趣

通過親子閱讀,家長和孩子相互系香包、掛香蒲、纏五色線、包粽子、吃粽子、看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讀本結束后,幼兒能較好地朗讀這首有韻律感的兒歌,并且理解了“掛”“纏”“繞”等詞語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幼兒共同閱讀,幫助幼兒理解讀本內容。為了方便家長與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有具體的指導,如第一頁:先讀文字,讀完后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告訴幼兒“五月五”指的是陰歷五月初五。接著讓幼兒猜猜圖中的小姑娘要做什么?第二頁關注小姑娘在做什么?為什么要吃粽子?第三頁觀察媽媽在做什么?為什么要掛香蒲?(只要告訴孩子是為了紀念某個人、防病作用即可)。為什么要給孩子纏五色線呢?(五色線的寓意:戴五色線可以避開蛇蝎毒蟲的傷害,扔進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保平安、健康)第四頁觀察小姑娘的腰間多了什么?為什么要系香包在腰間?(香包有避邪驅瘟疫之意)第五、六頁知道媽媽和小姑娘要去看什么?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賽龍舟知識。(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我們將閱讀導讀的要點發給家長,讓家長根據教師提供的參考,指導幼兒閱讀,并將文本中出現的陌生風俗習慣和孩子進行討論,還邀請家長在表格上進行簡單記錄。

當教師引導說:和爸爸媽媽看了一遍端午節這本讀本,誰來說說你現在對過端午節的哪個習俗最感興趣?幼兒積極踴躍,能將自己在書中閱讀到的信息進行表達與分享。而對書中各種詞匯的理解也在他們表述的過程中逐漸應用起來。這一過程中,家長親身感受到幼兒教育的流程,他們知道在提高幼兒各種能力的時候要把握好哪些點,如:如何啟發、激勵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無形中還把一些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通過活動滲透到家長的意識中,促進了家庭育兒水平的提高。

可見,親子閱讀活動給予家長和孩子一次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的機會,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養成了親子閱讀的好習慣和好方法,讓平時忙于工作的家長們能靜下心來走進孩子的世界,更深刻地了解孩子。

四、習俗活動,體會節日氣氛

最后,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香包、五色線,品嘗家長帶來的粽子,尋找喜粽。感受了濃濃的節日氣氛,在體驗動手制作香包、五色線的過程中,家長學會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家長深有感觸地說,這種親子閱讀的活動方式,不僅使孩子得到良好口語能力的培養,而且增進了家庭間的親情。

以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為主題的親子活動成功起到了互動效應,家長不是旁觀者而是直接參與者,他們同時兼有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重身份。整個活動以家長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和參與者,激發他們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學會知識、訓練技能。

五、積極反思,充分挖掘家長資源

在活動后,我們還向家長發放“親子活動意見反饋卡”,了解對本次活動的開展有什么要求和期待,總結活動中的成與敗,提

煉亮點并及時發現問題,找出不足,然后張貼在家園聯系欄,讓家長感受到他們也是參與活動的主人,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感受到參與親子活動的意義,以便下次能更好地組織類似活動,促進了家園同步教育。

在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我們發現每位家長都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與特點,有的家長具有較豐富的文學知識,能針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生動活潑的說明;有的家長心靈手巧,善于引導孩子制作精巧的節日作品;有的家長富于耐心,善于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因此,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對幼兒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了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也很好地達到了家長間相互學習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白艷.淺談幼兒園節日親子活動的開展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2).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