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以《中國日報》和CNN對新疆葉城暴力事件的報道為例

2015-07-12 07:59山東師范大學250000
學周刊 2015年31期
關鍵詞:批評性暴徒中國日報

肖 燕(山東師范大學250000)

英語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以《中國日報》和CNN對新疆葉城暴力事件的報道為例

肖 燕(山東師范大學250000)

批評性語篇分析以大眾語篇為分析對象,揭露語言與意識形態兩者之間微妙的關系,以及反映語言如何被用來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本文從分類、及物性、情態三個方面分析了兩篇針對新疆葉城暴力事件的英語新聞報道,探討了某些形式和結構的運用在語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識形態意義,以期增強讀者批評性閱讀大眾語篇的能力。

批評性語篇分析英語新聞報道意識形態

一、引言

2014年6月21日,一伙暴徒駕車沖撞新疆葉城縣公安局辦公大樓并引發爆炸裝置。民警果斷處理,擊斃13名暴徒,除3名民警受輕傷外,無群眾傷亡。2014年中國境內一系列暴力恐怖襲擊事件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各新聞媒體也對這些事件進行了相關報道。雖然客觀真實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各種利害關系和不同意識形態取向的驅使,新聞媒體總是有意識地強調某些精心挑選的事實,在新聞語言中含蓄地傳達對中國帶有偏見的意識形態,使讀者思想在無形中受到其影響甚至錯誤引導。

本文選取了《中國日報》和CNN6月22日對新疆葉城暴力事件的報道,擬以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從分類、及物性、情態三方面并輔以實例來分析兩個語篇,以揭示新聞報道中隱藏的意識形態和語言涵義,引導讀者培養理性思維,幫助讀者對新聞報道進行批評性閱讀。

二、批評性語篇分析簡述

批評性語篇分析是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語言學科,其哲學基礎是20世紀30年代以阿多諾、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語言學基礎是美國人類學家Sapir&Whorf關于語言和思維的假說及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脫離語境的傳統語篇分析不同的是,批評語篇分析對相關的社會和歷史語境給以關注,并通過分析語篇中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來揭示語篇中隱含的意識形態。

“批評語言學家對大眾語篇進行批評分析,揭示體現其中的社會意識形態,其主要分析工具是現代語言學,而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在其中占有主導地位?!?陳中竺,1995:23)Halliday指出語言有三個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批評語篇學家在分析語篇時把語言形式結構與以上三種功能相聯系,常用到的分析工具有:情態、被動化、原話引述、間接引述和詞語選擇等。本文擬從分類、及物性、情態三方面對兩個英語新聞語篇進行深入剖析,揭示隱藏在新聞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和觀點立場。

三、新疆葉城暴力事件兩篇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一)分類

分類,作為人類最重要的認知手段,是指通過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ler,1991)。詞匯的選擇在新聞語篇中的作用不可小視,不論是暗含的觀點態度還是隱藏的意識形態,都可以體現在詞匯的選擇中。報道者常常利用對同一事物冠以不同名稱這一手段來達到傳遞態度信息、影響讀者認知的目的。對比兩篇報道對13名暴徒身份及暴行的詞匯,CNN偏重于把這13名暴徒形容為attacker,甚至在第一段正文中直接弱化為了people一詞;而《中國日報》則分別用assailants,attackers和terrorists描述這13名暴徒,對他們的行為使用了assault一詞。雖然二詞都表示武力侵襲,但attack是最普通用詞,含義較廣,還可引申為用文字或口頭抨擊某人;而assault側重突然而猛烈的進攻,暗示武力的直接接觸(如肉搏等),也有暴力的意思。不管是assault還是assail,語氣都較attack強烈。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日報》全篇報道使用terrorist(s)四次,terrorism兩次,相比之下,CNN只在報道最后使用了massive anti-terrorism campaign這樣的表達來形容中方反應。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CNN描述13名暴徒身份時輕描淡寫,甚至運用people這樣中性的表達,沿襲其“傳統”,不承認近期發生在新疆一系列的惡性傷亡事件為恐怖襲擊。這其實反映了CNN等某些西方媒體的政治立場,由于其認為中國不信奉“普世價值”,也不符合西方的“政治價值觀”、政府不透明,所以中國政府連定性、譴責、打壓恐怖主義的資格都不具備。在報道發生在中國,尤其是新疆的恐怖襲擊時,這些媒體就會先入為主,往“人權、維漢分歧以及當局打壓”生拉硬扯,把其意識形態的偏見傳達給讀者。

(二)及物性

Halliday在及物系統中把人在現實世界里的所見所聞和所作所為分成了六個過程,分別是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受到思想意識的支配,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會選擇使用及物系統中不同的過程,從中便會反映出重要的文化意義或政治意義。

描述新疆地區最近的不安定時,《中國日報》巧妙地運用了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來傳遞隱含信息。下面是兩個具體例子:

(1)Xinjianghasexperiencedfrequent attacks that have killed and injured innocent people in recent months.(物質過程)

(2)The region saw its bloodiest day in five years on May 22,when 39 innocent people were killed and 94 others injured in Urumqi.(心理過程)

兩個例子雖包含不同的過程類型,卻都使用了擬人手法,使新疆好似人一樣親歷感受最近一系列的襲擊遭遇,這樣更容易引起讀者感情共鳴,對新疆地區產生同情之心;而bloodiest day和innocent people則將恐怖分子的慘無人道和無辜市民的慘痛遭遇進行了鮮明對比,再一次強調了暴徒們罪行的罄竹難書,激起國人憤慨之心,有利于凝聚國人。CNN對新疆地區報道時則使用了The region is plagued by violent attacks這樣的表達,plague本意是“瘟疫”,在此處是一個表示物質過程的動詞,意為“折磨,煩擾”,加之報道中反復出現的deadliest violent incident,apparent suicide bombing,29 people were stabbed to death,對一個個恐怖事件的著意引起驚悚的刻畫,CNN的目的也不難看出:把新疆塑造成一個被恐怖氣息籠罩,充滿暴力和災難的地方,從而使讀者進一步對中國產生動蕩不安、多事之秋的印象。另外,這樣一系列的暴行也會讓讀者對中國政府的執政信服力和對暴行的防范打擊力度產生質疑,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形象。

(三)情態

情態系統對應語言元功能中的人際功能。對語篇情態系統的考察主要有兩個目的:(1)弄清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和對未來行為做出的承諾或承擔的義務;(2)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景成分的態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權力關系等。下面將結合情態詞和轉述引語兩方面對語篇的情態進行考察。

1.情態詞。情態詞的使用在《中國日報》中體現得較為明顯,以下是幾個例子:

(3)He(新疆社會科學院馬品彥研究員)believed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in Xinjiang will be long-lasting.

(4)Thegovernmentshoulddealwith attacks with an iron fis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s,he said.

英語里有些實義動詞,如feel,think,want, like等本身就含有各種情態意義,它們表明后面話語的內容只是屬于說話者心理過程的一部分,因此說話者對其真實性并不承擔任何責任,這些動詞稱作非敘實動詞,其使用不僅體現說話者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而且也反映說話者對世界總的立場和觀點,因此具有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例(3)中的believe即是非敘實動詞。在此處,馬品彥研究員通過對局勢的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對抗恐怖主義的這一戰任重道遠,指出任務的艱巨性,進而對中國政府提出建議;例(4)運用should這一情態動詞,體現了重拳打擊恐怖主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社會公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轉述引語。新聞語篇中常常轉述當事人或權威人士的話語,來體現其報道的客觀真實,從而說服讀者。然而完全客觀的轉述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報道者往往會規避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或對立的觀點,而是選擇對自身觀點有利、代表自己意識形態的話語進行引述。

分析發現,兩篇報道的共同點是間接引語占多數,但在引語來源方面則大相徑庭?!吨袊請蟆分械囊Z主要出自當地政府、地方政府新聞辦公室、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以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權威性較強,對事件描述也客觀真實。CNN報道中的引言出自新華社和大赦國際(亦稱國際特赦組織)。后者曾多次罔顧中國人權發展之客觀事實,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肆意歪曲和無理指責,發表顛倒是非的涉華言論,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制造障礙。CNN援引這樣一個組織的言論,甚至還把包括被驅逐出境的維吾爾族極端分子的言論搬了出來,借此混淆讀者試聽,無疑會加劇讀者對中國的錯誤認識,丑化中國形象。

四、結語

本文運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方法,對《中國日報》和CNN關于對新疆葉城暴力事件的兩篇新聞報道進行了語篇分析。通過從分類、及物性和情態角度的分析不難看出,宣揚公正客觀真實的新聞語篇實則暗含著新聞媒體及其所代表的權力組織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態度。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政治目的的影響,美國媒體可能仍然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甚至有意地丑化中國形象,導致不明事實的廣大讀者對中國產生錯誤認識。讀者應理性客觀地解讀新聞語篇,加強對權勢和意識形態的敏感性,以批評性的目光看待新聞語篇,從而認清事實的客觀真相。

[1]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 Routledge,1991.

[2]陳中竺.批評語言學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1).

[3]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 張亞欣)

猜你喜歡
批評性暴徒中國日報
俄羅斯暴徒-M級導彈艦
假如有暴徒
我不是暴徒
張培基譯本《故都的秋》批評性分析
從發現問題到反思歷史——歷史學科批評性思維
淺談英文報刊的批評性分析
漢語流行詞匯英譯問題探究——兼談《中國日報》網站流行詞匯英譯問題
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