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雕塑美學形態對徐州城市公共藝術啟示及策略研究

2016-02-13 22:53劉慶慧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11期
關鍵詞:兩漢徐州雕塑

劉慶慧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漢代雕塑美學形態對徐州城市公共藝術啟示及策略研究

劉慶慧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漢代雕塑對審美意識中人性與神性溝通有良好反映,而人性覺醒在此成為重要轉折點,大量雕塑開始作為公共空間設計符號出現,其審美形態表現為速度、力量、樸拙與意象四個方面。徐州作為漢文化沿承較好的城市之一,漢代雕塑審美形態的研究對其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有啟示作用,體現在漢代雕塑審美形態符號的系統化及“揚棄”的優化策略。

漢代雕塑;美學形態;寫意性;徐州城市公共藝術

城市雕塑是公共空間藝術的一部分,對大眾情感審美有較強普及性訴求,它反映一個城市文化定位及合理發展方向。漢代雕塑是漢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審美心理體現了從神性到人性覺醒的歷程,其審美外觀體現在以“象”為“意”的抽象寫意,摒棄對現實的具象摹寫,注重對周邊環境考量表現及主觀情感抒發,將人之情感與自然情境較好結合。

徐州作為我國“兩漢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漢文化遺存,兩漢雕塑作品及種類尤為豐富,涵蓋石刻、玉雕、鑄銅、陶塑、木雕、漢畫像石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徐州市委市政府在“兩漢文化”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塑造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如仿漢文化景觀和以漢文化景觀為主題內容的大中型主題公園、漢墓地面建筑、淮海食品城等,力圖打造“楚韻漢風、南秀北雄”的城市文化特質。通過對漢代雕塑審美形態解讀,分析其構成符號與文化底蘊,為徐州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方向定位做文化延展。通過對個體到整體的系統化設計提升徐州城市文化品質,塑造“楚韻漢風”城市形象。

一、兩漢雕塑的基本美學風貌分析

漢代經由“文景之治”社會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軍事上的強大、政治上的統一,以及文化上的南北交融和自由,反映到漢代雕塑風格特點上,正體現了人性覺醒的過程和人對客觀世界的征服。較之以往的朝代,漢代自作主宰的世界觀決定了人神同一的雕塑題材,那伏羲女媧的蛇身人首,那渾然一體的天地人畫面,將原本地位相差懸殊的兩極世界和諧了,弱化了神高高在上的地位,強化了人作為改造世界的主體地位。眾多雕塑題材來自于真實的生活,是漢代的工匠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知、所感、所想,其審美趣味是對現實生活的直觀感受,并且這種審美趣味與藝術表現手法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工匠們用他們質樸而自由的手法表現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展現一幅幅繁多具體的現實社會生活畫卷。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把漢代的美學基本特征總結為氣勢與古拙。人對世界的征服和琳瑯滿目的對象,表現在具體形象、圖景和意境上,則是力量、運動和速度,它們構成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在漢代的雕塑作品中,這兩種美學風貌同樣適用。

1.“氣勢美”

琳瑯滿目的雕塑題材反映了一種積極的對世間生活的全面關注和肯定,是對自己征服世界的社會生存的歌頌。漢朝在結束了六百多年的戰亂,建立了一個統一穩定的封建帝國后,在意識形態領域雖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大一統政策,漢代的藝術特點卻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的浪漫主義與“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征服世界的霸王氣概的現實主義相互滲透,使得漢代雕塑在題材的選擇上囊括了天上、人間、地下三界的萬事萬物,通過神話與歷史、現實與神、人與獸同臺演出的豐滿形象畫面,極有氣魄地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世界。李澤厚認為也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并希望這種生活繼續延續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藝術對現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使他們一無遺漏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示出來,漢代藝術對這種豐富生活場景的描繪意味著對自己征服世界的社會生存的歌頌。漢代雕塑往往以高度夸張的形體姿態,在高度概括飛揚流動的整體形象中表現出力量、運動、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氣勢美”。奔馳的駿馬、長袖善舞的陶俑、浩浩蕩蕩的行進隊列以及歡欣鼓舞熱鬧的節日場景無不向我們展示著一幅幅動感的歷史畫卷,沒有細節、沒有修飾的粗線條、粗輪廓的場景描繪,表現出來的是力量、運動和速度的“氣勢美”。

2.“古拙美”

漢代雕塑的藝術形象看起來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比例關系不合常理,線條柔和與棱角的堅硬并存,但它并非是可以用粗糙、簡單來概括的。明代詩人謝榛云:“至于拙,則渾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在這里,“拙”與“巧”相輔相成,共生互融,“古拙美”的直觀感受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象之外形、意之內在的寫意性表現手法?!氨孔尽钡牟缓同F實比例,卻非常合乎展示出運動、力量和速度的夸張需要,以意舍形,使“拙”中有豐富的韻味,達到不工自工、妙造自然的境界。

渾然一體的造型處理手法和用線條來處理形體結構和體積過渡的表現技法是漢代雕塑最常用的寫意手法。一方面,漢代的雕塑往往大膽舍棄細部的刻畫,用一種整體表達的意味或情態感來統一形體的結構,從而在結構上形成氣韻的貫穿。如徐州馱籃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繞襟衣舞俑,身體隨著舞步的變化呈現出“S”形,著力夸張動態和外輪廓的節奏,強調表現舞動的身體和衣裙的形態和神態的感受意味,不作細部刻畫。另一方面,為了使雕塑達到渾厚雄強“藏其形所以為其神”的效果,漢代雕塑常采用線的變化以形寫意。如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躍馬”和“臥馬”,在處理馬的四肢時只簡約地在馬的關節處用線刻出結構,不作體積處理,局部看似平板,但整體上保持了體積的完整,從而增強了量感和厚重感。此外,滿幅的構圖形式也是古拙美的另一種體現,其主要表現在漢畫像石構圖處理上,這種處理手法使得漢代雕塑看似“笨拙”,卻使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豐滿樸實的獨特意境,與我們今天的精巧的藝術處理手法相比較顯得單純而洗練,飽滿而實在。

二、兩漢雕塑美學風貌對徐州公共藝術啟示及策略

公共藝術是介入城市公共空間并參與公眾社會生活的立體的視覺藝術,它涉及城市公共空間以及市民生活環境的每一個角落,其所謂的“形式”已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藝術形式”的分類方式。從其藝術表現形式上看,它除了包括雕塑、公共壁畫等純藝術形式外,還包括公共空間的步道、椅凳、欄桿、塔臺、路燈、井蓋、旗幟、信箱、電話亭、垃圾桶、噴水池、救火栓、公共車站牌等公共設施,更可以表現為獨特設計的空間。而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城市氛圍營造及城市形象的塑造上尤為重要。

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遺留下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兩漢文化遺存,構成徐州市域鮮明的地域特色,為打造楚漢文化城市品牌奠定了厚重的場域精神和地緣文化背景,也為徐州城市公共藝術能根植于傳統文化中提供了深厚土壤。目前徐州存在的公共藝術不乏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作為優秀個體能在空間、形體、色彩、質感等方面結合漢文化因素中相應的視覺元素符號,傳神地繼承和發揚兩漢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不乏一些粗制濫造的個體。我們經??匆妰蓾h文化風格的公共藝術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大多停留在簡單挪用和粗暴復制的層面上,原創性低,缺乏個性,如秦漢建筑瓦當中的四神圖案、漢代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圖等,這些古代經典的圖案如圖章式地被隨意應用。因此,如何將豐富的兩漢文化元素運用到徐州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塑造“楚韻漢風”城市形象,是徐州城市建設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1.徐州城市公共藝術在繼承兩漢雕塑美學風貌的前提下,走系統化設計之路

目前能體現徐州漢文化的公共藝術可以說不少,例如淮海路上的花池、淮海文博園和漢文化景區的一些公共藝術及公共設施、漢橋上的五棵石雕水經石柱、橋頭堡、主橋望柱及欄板都有漢文化的影子。但是,這僅僅是構成城市形象體系中的微小的“點”,如果能將這些“點”加以梳理、分類、總結和提煉,使之形成一個更能體現整個徐州城市形象的符號系統的“面”,那么這個整體的符號系統便建立起來了,會給人一種更直觀、集中、一目了然的感覺,讓大家更加簡單、全面地了解徐州。因此,在進行徐州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開發時,應該明確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一方面,我們應該繼承漢代雕塑題材的廣泛性,將題材轉向民俗化,這會讓公共藝術創作的古拙意味更加濃厚,因為民間生活本身就有著與生俱來的質樸之美。豐富多彩的公共藝術形式正是表現各種琳瑯滿目社會生活題材的最好舞臺,同大漢王朝一樣,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一個經濟強盛、國家統一,及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華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我們創作的題材來源,城市公共藝術的每一種形式都可以成為創作的載體,成為展現兩漢文化風貌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藝術方面要加大力度做成體系,建立統一、規范、合理的視覺形象體系。大至建筑風格特征,小至塊磚片瓦,使城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漢文化的形象特征,使人們徜徉在城市間的大街小巷時都能深切體會到楚韻漢風的氣息,而不是在某個景區或特定的城市節點去體會和感受。

2.徐州城市公共藝術應該拒絕對兩漢雕塑傳統造型手法的生搬硬套,揚棄簡單的挪用和粗暴的復制,以適應新的審美環境

設計文化的優化發展需要對文化進行系列化解讀,這是設計者優先要考慮的。漢文化中雕塑審美系列化在城市空間中應得到表現,因此,某些對兩漢遺存的簡單的“形”的挪用和復制或者是對一些漢文化元素的堆砌是不可取的,只會導致表現形式上的趨同。當下,設計師的職責應該是充分分析兩漢雕塑的造型手法和構成法則,通過打散重構、抽象具化、變異錯位等設計手法,對某個局部或整體進行分割、拼裝,進而將得到的元素應用徐州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中,構建一個不止“形”似,更要“神”似的公共藝術體系。

3.徐州城市公共藝術應該提煉兩漢時期雕塑的寫意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并將其運用到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

漢代寫意性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體現在漢代“古拙美”的基本美學風貌上,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簡約的表現手法表現了一種淳樸的精神觀念,是一種象之外形、意之內在的意象表現。筆者認為,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寫意性表現手法對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導向性作用:

(1)在題材的選擇上轉向民俗化,并轉入民俗化的創作中

用多樣的題材來表現民間生活,贊頌民間生活中人們的積極樂觀、自在率真,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的生活狀態。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如果能抓住瞬間打動內心的真實感觸,達到自由無拘、物我兩忘的創作狀態,定能創作出表現力強,且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來。

(2)學習其形體上夸張變形的處理手法和氣韻生動的整體美

夸張變形的處理方法可以說是普遍存在于漢代寫意作品當中。寫意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特點使夸張變形現象成為一種必然。過分彎的腰,過分長的袖,過分顯示的動作姿態,將意境傳達得更加到位。在造型上多把對象歸納為簡單的、不規則的幾何形,這種藝術處理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原始的野味,給人以稚拙、樸野之感。

氣韻生動的整體美是漢代雕塑的另一重要的寫意性表現手法,在形體的處理上高度概括,注重形體的完整性。高度概括的處理手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事物整體形象的概括;二是對整體的形態特征的概括;三是對局部形體進行歸納總結。在現代公共藝術的創作中,我們需要對作品進行整體性的把握,才能讓寫意雕塑具有靈動與生氣,達到氣韻生動。這種整體的把握可以通過團塊的造型來體現,因為團塊的整體中包含著渾厚之感。如漢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就多選用團塊狀的石材,增添了古拙渾厚之感。另外,整體的外輪廓還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石、云等造型,給人自然樸素之美。

(3)學習其表現技法上“雕與繪”的混合表現,即圓雕、浮雕與線刻等技法的綜合運用

漢代雕塑在事物表達上不是以一個純粹的雕塑為目的,體現了漢代雕塑的寫意性。漢代雕塑在表現技法上著重對刻繪對象的感覺出發,運用模糊、簡潔、夸張等手法自由地大膽表現。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豹,現今其大型仿制石雕,雄踞在徐州“漢橋”兩側。作品用圓雕的技法雕刻出大的形體結構和空間,體現出雄大張揚的氣勢和憨態可鞠的表情。

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到當時的文化藝術作品中去,以其獨一無二的特質展現。漢代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國力強盛,文化上追求博大陽剛,整個民族都呈現出強烈的自信感,大氣磅礴的精神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烙印。這種精神又成為徐州這個城市需要傳承的地緣文化和場所精神,今天的徐州城市公共藝術承載著對漢代文脈沿承和提升城市精神氣質以及城市形象品味的重任。受特定歷史文化、地域環境滋養的公共藝術會于潛移默化中投射著屬地的文化和場所精神,并在與彼此的共融中闡揚著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及價值取向。與此同時,場所精神與地緣文化的唯一性又制約著公共藝術使其具有不可移易性。若在場所精神和地緣文化的雙重作用下,將帶有兩漢美學特征的公共藝術立于徐州的每一處城市公共空間,它應是不可移易的,也是唯一的。創作一件優秀作品,創作者需要高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功力,作品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對漢代雕塑美學風貌以及精髓的藝術處理手法的分析,會給我們藝術工作者和施政人員在城市建設工作中一些參考性意見。我們該如何繼承并發揚漢代“不求神似求氣韻”的古拙質樸的美學思想,是我們面臨的很現實的課題。不難發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優秀的藝術作品運用的手法都不是單一的,它們可能綜合兩種或多種手法,使作品達到想要的藝術效果。一個帶有城市歷史烙印、定位清晰的公共藝術體系的確立,將會使城市重新煥發活力。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78-82.

[2]何靖.兩漢文化元素與徐州城市形象視覺符號設計[J].包裝工程,2014,35(4):21-24.

[3]陳高明,董雅.公共藝術的場所精神與地緣文化——以天津為例[J].文藝爭鳴,2010(8):66-68.

[4]屈峰.漢代雕塑造型語言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

[5]王瑞芹.淺析徐州漢畫像石的“意象”造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2(4):132-135.

[6]桂會.古韻今情——古拙意味在寫意雕塑創作中的運用[D].杭州師范大學,2015.

F29

A

1673-0046(2016)11-0015-03

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漢文化語境下的徐州城市公共藝術形態研究》(2012SJD760070)

猜你喜歡
兩漢徐州雕塑
巨型雕塑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國 第三回 三讓徐州
徐州過年紀實
蘇翠2號梨在徐州的引種表現及配套栽培技術
我的破爛雕塑
鼎盛期|兩漢
寫實雕塑
兩漢名碑注譯——鮮于璜碑(一)
高句麗與兩漢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