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曠野的呼喊:蕭紅小說中的“親子之愛”

2016-02-13 22:53楊勁平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11期
關鍵詞:金枝生死場曠野

楊勁平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28)

曠野的呼喊:蕭紅小說中的“親子之愛”

楊勁平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28)

蕭紅小說中的“親子之愛”呈現出“彼此隔膜”“脆弱殘破”“悲劇底色”等特質。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在審視交織著批判的立場下呈現出一種從旁支走向主線、從解構到重建的趨勢。蕭紅在小說中對“親子之愛”的描繪,既是作者親情觀在小說中的投影,也是作者獨特文學創作觀的折射。

蕭紅小說;親子之愛;親情觀;人生境遇

蕭紅作為一個出走的娜拉,她的小說文字本真質樸,多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她小說中對“親子之愛”的描繪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在創作中呈現出“疏離解構——糾結重建——回歸眷戀”的趨勢,折射出作者曲折的心路歷程與獨特的文學觀,也反映出以蕭紅為代表的一代作家的孜孜探求。

一、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特質

(一)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特質之一:彼此隔膜

蕭紅小說中,幾乎沒有理想的父母形象。無論是早期小說《生死場》中情緒化暴虐的成業,還是后期小說《北中國》里一心牽掛兒子的慈愛老父親,都不是理想父親的形象。他們對孩子的愛,更多是一種近乎動物本能的天性之愛,缺乏對孩子真正人格的尊重。蕭紅小說中,也幾乎沒有理想的母親,她小說中的母親往往為了生活,不得不壓抑扭曲自己對孩子的愛戀。在蕭紅的小說中,父母經常是強勢的,迫于生計而現實的;兒女則往往是內心涌動著逃離,常常受到父母傷害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都處于一種你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你的隔膜中,即使彼此間的愛戀也是如此。如《曠野的呼喊》中的父親,為了兒子完全不顧民族大義,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之所以去給日本人修鐵路就是為了抗日?!渡缊觥分?,金枝母親一方面對女兒有著本能的愛護,另一方面則因為愚昧不斷傷害著女兒??吹浇鹬π牟辉谘烧饲嗍磷?,母親火了,踢打、謾罵,和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兒。小金枝的父親成業,則是蕭紅小說中強勢而愚昧父母的極端例子。出生不久的小金枝,因為父親在貧困境遇中不斷遭受挫折所引發的憤怒而被活活摔死。蕭紅后期小說《山下》《北中國》《曠野的呼喊》等表現出的親子之愛,也是充滿隔膜與誤解。

(二)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特質之二:脆弱殘破

蕭紅小說中的“親子之愛”源于人的天性與本能,但在殘酷的現實生活面前卻常常不堪一擊,往往會被貧困、愚昧等所扼殺、異化。在《生死場》中,滿懷希望去了哈爾濱的金枝面對城市的種種,并沒有獲得之前向往的生活。在貧苦與屈辱中,親情是她念念不忘的寄托。她靠縫補,一分一分攢著錢,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給媽媽。當遭人戲弄,積攢的兩塊錢被人哄搶一空時,她難過的是給媽媽的錢沒有了。而這樣令人動容的親子之愛,一方面,消解于金枝在哈爾濱的殘酷遭遇,另一方面卻更多地消解于金枝母親對于金錢與女兒的態度。因為忍受不了屈辱,帶著羞恨,金枝從哈爾濱匆匆逃回家。她的媽媽看到金枝帶回一塊錢卻巴不得孩子盡快去城里。金枝的母親并沒有看見金枝辛苦收入背后的親情,她也并不關心金枝內心的感受。家也不是金枝真正的樂園,金枝最后走投無路,只能選擇遁入空門?!稑颉分械哪赣H——黃良子,一面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期望有一座橋連接雇主和自己的家,讓自己能常??匆娮约旱暮⒆?;一面卻又迫于生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孩子,甚至為了別人孩子的傷口還要自己打罵自己的孩子。父母與孩子間的天性之愛因為物質的貧乏、精神的貧弱被極度地壓抑與扭曲。

(三)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特質之三:悲劇底色

縱覽蕭紅小說中關于“親子之愛”的敘說,大多都是以悲劇作結。蕭紅小說中的兒女,或者反叛,或者隱忍,但都涌動著對父母的愛,這愛大部分是比較純粹、超功利的。當在社會受到風雨和傷害時,他們會渴望從父母處獲得支持,但這樣的渴望卻常常是落空的。兒女們的結局也大多是悲劇性的,反叛家庭出走的孩子往往在革命的殘酷斗爭中殞滅,如《北中國》《曠野的呼喊》等。隱忍在家的兒女的結局也談不上幸福。如《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以死拒絕家庭對她婚姻與生活的安排;《生死場》里金枝選擇遁入空門,對家充滿了絕望?!稌缫暗暮艉啊贰侗敝袊返群笃谛≌f雖然塑造了對子女有愛的慈父慈母形象,但他們始終不理解孩子,最終這些慈父、慈母在孩子肉體生命的消亡中郁郁而終,只在小說中展現為一幕幕可憐或可笑的人生悲劇。在蕭紅小說中,沒有父慈子孝的和美畫面,也沒有家人團聚的大團圓。難得一見,及較為民主現代的親子關系是在《小城三月》這篇后期小說中,但也只是寥寥數筆,成為翠姨人生悲劇一個遙遠而模糊的背景。

二、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

考察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描繪的演進軌跡,可以看到蕭紅小說對“親子之愛”的描寫在小說中的比重漸漸加重,呈現出一種從旁支走向主線、從解構到重建的趨勢。其中,作者在親子之愛的描寫中,審視交織著批判的立場卻是始終如一。

(一)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之一:從旁支到主線

對“親子之愛”的描繪在蕭紅小說創作早期就有一席之地?!锻醢⑸┲馈贰渡缊觥范紝Α坝H子之愛”有所涉及?!锻醢⑸┲馈芬酝醢⑸┑谋瘧K遭遇為主線,也讓人看到在極端困窘中女性對自身生養孩子的漠然?!渡缊觥穼Α坝H子之愛”的描繪散見于對王婆、金枝等主人公的描繪中。到《呼蘭河傳》《馬伯樂》作者在“親子之愛”的描繪上,筆墨不斷加強?!逗籼m河傳》中關于“親子之愛”的描繪明顯增多?!恶R伯樂》主線是馬伯樂的經歷,但人物的行為遭遇幾乎都是在家庭的框架中進行的,其中,既有馬伯樂與他的兒女雅格等關系的描寫,也有馬伯樂與自己父母關系的敘說。后期較有影響的小說作品,如《北中國》《橋》《小城三月》《手》《曠野的呼喊》等,對于“親子之愛”的描寫則頗為重視。在《小城三月》《手》中,“親子之愛”成為作品主題表現的必要背景?!侗敝袊贰稑颉贰稌缫暗暮艉啊穭t基本是以親子之愛為主線的小說??疾焓捈t小說中親子之愛描繪的演進軌跡,可以看到蕭紅小說對“親子之愛”的描寫在小說中的比重漸漸加重,呈現出一種從旁支走向主線的趨勢。

(二)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之二:從解構到重建

考察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描繪的演進軌跡,也可以看到蕭紅小說對“親子之愛”的描繪經歷了解構到重建的軌跡。早期小說《生死場》等中,“親子之愛”呈現疏離解構的態勢:未成年孩子因為父母的漠視而夭折是其中的常態。在物質貧乏中,人命被輕賤到極致,而“親子之愛”在生死場中也成為一種奢侈品。以《生死場》中最堅韌的女性形象——王婆為例,她給人的感覺粗糙而冷酷。為了不讓自己成為所謂的廢物,二十幾歲的時候王婆親手殺死了自己年僅三歲的女兒,后來回憶時,她也全無悔意。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之愛在作者的筆下被消解得蕩然無存。之后的《呼蘭河傳》中,親子之愛的缺失夾雜著隱隱的眷戀。一面是父母的冷漠不理解;一面則是祖父的溫情。祖父成為《呼蘭河傳》里小說主人公“我”親情重要相關人?!恶R伯樂》中的主人公馬伯樂也體現這樣一種缺失與眷戀的交織。作為兒子,他的內心涌動著對父親的叛逆;他所要逃離的不止是他所面對的時代,也是他的家庭。而作為父親,他對于孩子的親情確然無疑地存在著,但又內含矛盾,既有疼愛,也有因為愚昧對孩子的傷害。后期小說《橋》《北中國》《曠野的呼喊》《小城三月》中出現了慈父慈母的形象,親子之愛的書寫在貧困與戰爭的映照下,也漸漸呈現出一種打動人心的品質。雖然依舊不是理想的親子之愛,但已然與早期小說中的描繪風貌迥異。

(三)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之三:審視交織批判

在蕭紅小說對于親子之愛的描繪里,作者審視交織著批判的立場是始終如一的。早期《生死場》中,作者這樣寫道:“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作者審視著金枝與母親的關系,既看到母女間天性之愛,又看到貧困對于天性之愛的異化,人命的價值低賤甚至不如一棵小小的茅草。小說《馬伯樂》在寫馬伯樂與父親、與女兒關系時也是這樣:一面看到父子、父女間的天性之愛,一面又通過細致質樸的筆寫出人類愚昧對于親子之愛的異化。如馬伯樂與父親因錢而關系緊張,馬伯樂疼愛女兒雅格但并沒有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后期小說中對于親子之愛的審視的筆觸也沒有因為作者對慈父形象的塑造而減弱,對于親子之愛中的隔膜、愚昧因為慈父形象的對比反而更入木三分。如《北中國》《曠野的呼喊》中,思念外出兒子的父親,濃濃的父愛并沒有削減父子間心靈的距離,父母對孩子的愛護使得作者對于其中的愚昧、異化的批判更入木三分。

三、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內涵

(一)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內涵之一:作家人生觀演進的表現

蕭紅小說中的親子關系是其人生中親子關系在文學世界中的折射。蕭紅早年喪母,與后母關系也不親密;而她的父親對于年幼敏感的蕭紅也是非常嚴厲。父母給予蕭紅的親子之愛并沒有帶給蕭紅溫暖,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只有祖父讓她感受到了人生的溫暖。后來蕭紅出走,自己經歷了曲折的婚戀,這個過程中,女性特有的孕產給蕭紅帶來的也沒有歡欣,只有苦難。在生活的重壓中,蕭紅甚至拋棄了自己剛出生的女兒。這樣的人生經歷使得蕭紅小說中對于親子之愛的描寫往往以悲劇為底色。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紅從叛逆的青年漸漸走向中年,這時的她一面開始認識到父母的苦心,而不斷從異鄉到異鄉的漂泊也讓她開始回顧,甚至有些眷戀父母與孩子之間天性的愛。在蕭紅彌留之際,她也想起了曾被自己拋棄的女兒,“但愿她在世界上很健康地活著。大約這時候,她有八九歲了,長得很高了……”縱觀蕭紅的一生,她是個優秀有才華的作家,卻始終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這樣的人生經歷也使蕭紅更多地體驗著作為女兒、孩子這一角色所擔負的壓力與內容,而很少也很難真正體會為人父母的心情。在她的小說中,親子之愛中的孩子始終是純潔、有愛的,而父母即便慈愛,卻也深深打著愚昧異化的烙印。

(二)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內涵之二:作家獨特文學觀的體現

蕭紅在寫作中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學觀,她關于小說寫作的觀點雖然沒有單獨的描述,但散見于她與友人伴侶的談話和一些會議的發言中。她獨特的文學觀也投影于她小說中關于親子之愛的描繪。蕭紅認為,文學應該是對著人類愚昧的。所以,當蕭紅在小說中書寫親子之愛時,并沒有僅僅停留于對理想或不理想的親子之愛的描繪,其中也很少看見階級的分別。蕭紅是從更深的背景來思考關照“親子之愛”,這個角度就是對人生存境遇的探討。在她的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更多地聚焦于人們因為愚昧而無視生命與親情的價值,聚焦于物質貧乏等惡劣情況對親子之愛的蠶食掃蕩。蕭紅在小說創作中,往往選取自己熟悉的內容著手,她贊同寫作要寫對于生活的逼真感受,她的小說創作很少偏離于她本人的生活之外。這樣的寫作觀念與方式也決定了蕭紅小說中“親子之愛”的描繪與蕭紅個人的人生經歷、人生感悟有著莫大聯系。另外,蕭紅在創作中始終堅持文學獨立的立場,關于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她就提出并不一定非得到前線去才能寫出好作品。她后期的很多小說,包括重點書寫親子之愛的《北中國》《曠野的呼喊》都是以抗戰為背景的文學。她借著書寫父母與孩子間的故事,描摹著中華民族在戰爭與貧困的雙重威脅中真實的生活境遇,有扼殺、壓抑、扭曲,也有反叛、隱忍與抗爭。

如果說蕭紅小說中的愛情是“生死場”中的“后花園”,凝聚著作者朦朧的期待,那么,蕭紅小說中的“親子之愛”則是曠野里的呼喊,既有在蒼茫中發聲的執著,也有蒼茫間人生渺小、彼此隔閡、聲音很快消散的無奈與疲憊;既是作者對自身經歷的親子關系在小說創作中的投影重構,也是在作者特定人生觀、親情觀與文學創作觀映照下,在人類生存境遇這一較大視野中對當時作者身邊及自身經歷的親子之愛的審視與關照。

[1]蕭紅.蕭紅小說全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6:15,20,54,701.

[2]王麗娟.蕭紅漂泊歲月中的文學觀[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5(1):68-72.

[3]楊勁平.生死場中的后花園:蕭紅小說中的愛情[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82-84.

I206

A

1673-0046(2016)11-0189-03

猜你喜歡
金枝生死場曠野
蕭紅《生死場》版本流變及副文本探析
楓 葉
守望曠野(外三章)
雷嘯驚天:曠野奇遇記
曠野的風
《曠野》
浮萍
從語言層面看《生死場》小說與話劇的異同
握手
從 《生死場》 看蕭紅的女性生死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