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科學概念生“根”——例談引導學生建構概念的體會

2016-03-16 08:31周志定浙江省諸暨市店口二中浙江諸暨311835
化學教與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科學教學認知結構

周志定(浙江省諸暨市店口二中 浙江諸暨 311835)

?

讓科學概念生“根”——例談引導學生建構概念的體會

周志定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二中浙江諸暨311835)

摘要:概念建構是指學生原有概念的改變、發展和重建,學習總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所以在建構科學概念時,必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概念根植于其中。文章從鏈接新知生長點,運用類比,架設支架,通過比較,誘發爭議,尋找認知偏差等方面介紹如何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科學概念。

關鍵詞:認知結構;主動建構;科學教學

科學教學中,許多學生抱怨:“科學概念聽不懂”,或“一聽就懂,一做就錯”,表明即使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清清楚楚,但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不透徹、不準確,還是不能在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中重建認知結構,表明科學概念還沒有真正根植于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心理學家尼克森認為,學習就是事實的聯系,把新獲得的知識與已知的東西結合起來,把零星的知識織進有機的整體。概念建構是指學生原有概念的改變、發展和重建,即學習者的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過程。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認知結構,這些認知往往具有隱蔽性、片面性、主觀性,會影響、干擾、阻礙科學概念的建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即學生研究,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研究的過程,即研究學生認知結構、認知規律、認知心理等。讓科學概念生“根”,就是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引導學生建構、重構科學概念。

一、鏈接新知生長點,讓學生理解新知

新知如同“新枝”,總是長在原有“枝條”上,因此學習者要建構新知識,就需要以已有知識作為生長點,這樣新知識才能與原來的知識建立關聯,形成有意義的知識表征。教學中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找準生長點,并加以延伸、拓展,建構起新的概念。

例如,關于“用排氣法收集CO2”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氣體沉浮原理缺乏明確的感性支持;課堂上老師為了節約時間往往無視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導致對空氣排出的方向無法判斷。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通過設計活動,尋找相關實例,挖掘出新知的生長點。(1)設置實驗:食用油與水充分混合后靜置,讓學生觀察和解釋現象;(2)觀察思考CO2使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實驗;(3)讓學生舉出類似的實例,以加深對氣體沉浮原理的理解。

對于氣體向哪里排?為什么排?在學生的原有認知中是模糊的、隱性的,通過這些活動,促使其顯性化、可視化,為學生領悟科學原理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越多,形成新知識的時間越長,這樣建構的知識就越深刻、越牢固。

二、運用類比,化解教學難點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有些科學概念較抽象,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影響了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阻礙了抽象概念的建構。為了找到知識的“根”,用形象宏觀的事例作類比,讓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例如,分子作為微觀世界的入門概念,不能用微觀術語來解釋;同時本身缺乏直觀性,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很難憑借原有的認知結構,實現對分子概念的建構,所以借助宏觀實例作類比,并通過學生的想象達到建構分子的目的。(1)讓學生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物質是由非常小的顆粒構成,如巨大的沙雕可以研磨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像大象、河馬這樣巨大的生物是由肉眼看不見的細胞顆粒構成等等,為建立分子模型構造出雛形,為理解蔗糖分子奠定了基礎。(2)蔗糖溶解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讓學生想象:在水中蔗糖被“研磨”成極小的分子,以至于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這些分子的存在。

對于分子,學生的原有認知幾乎是空白,通過類比讓學生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聯想和共鳴,勾勒出分子雛形,為理解溶液中的蔗糖分子打下基礎??梢?,一個新概念的建立,一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搭建支架,讓學生理解新知

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的認知范圍是有限的,如果概念建構需要的認知超出學生的原有認知范圍,會導致難以理解。所以通過搭建與新知有關的支架,使其落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從而建構起牢固的概念。

例如,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中,學生對于“空氣中物質的除去,氣體體積測量”這些知識點是模糊的、片面的,而教師往往高估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忽略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導致新知難以“消化吸收”,所以通過架設支架,使其納入學生的認知范圍,實現知識的建構。(1)反復操作膠頭滴管吸取液體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體會用轉換法測量氣體體積的思想。(2)點燃集氣瓶內的紅磷,并立即蓋上瓶塞,觀察并思考實驗現象:集氣瓶的瓶塞為何不易打開?從而讓學生明白:集氣瓶內氧氣減少并導致氣壓降低。

教學中由于彌補了學生的認知缺失,使得新知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自然無痕地建構起新知。所以恰當的鋪墊能成為促進學生思維拓展的關鍵點,達到啟迪思維、促進遷移的目的。

四、通過比較辨別,讓學生的認知更清晰

初學科學時,學生的認知結構具有片面性,許多相似概念容易混淆,且有負遷移作用。通過比較辨別相互間的異同點,消除干擾,使學生準確地掌握相似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所以教學中老師應通過概念的比較、辨別,讓學生的認知更清晰,有更堅實的根基。

例如,以元素和原子為例,雖然老師講解和學生練習花了大量時間,但是學生對二者關系始終模糊不清。為了深刻學生對概念的認識,運用了比較的方法。(1)比較1H、2H、3H三種微粒的區別和關系,(2)比較H與1H、2H、3H的關系,在學生的比較辨別過程中,克服了原有認知中的片面性,明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而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

題海戰術的最大問題在于,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僅造成師生精力的浪費,還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對于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師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辨別,建構知識網絡,才能達到有效建構的目的。

五、通過誘發爭議,讓學生從錯誤中醒悟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認知中的有些錯誤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練習的方式,很難改變。讓學生在錯誤點上誘發爭議,在相互爭辯中展示學生真實的認知結構,激起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達到從根本上改變錯誤認知,重構科學概念的目的。

例如,為了辨別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的關系,首先,設置問題讓學生在爭議中,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如判斷:飽和溶液加水就變成稀溶液,有的學生認為是正確的,理由是飽和溶液就是濃溶液,溶質含量一定多,加水稀釋后溶質含量減少就變成了稀溶液。而有的學生馬上反駁:飽和溶液本身并不一定是濃溶液,如:飽和石灰水中溶質含量仍很少。然后在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的情況下,針對暴露出來的錯誤,老師作為引導者,把學生思考的方向引導到概念的定義上,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最后讓學生反思產生錯誤的原因。生1:我受表面文字的誤導,認為濃溶液總是飽和溶液;生2:我雖然會背概念,但在思考問題時又忽視了概念。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同一個問題,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并從根本上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

六、尋找認知偏差完善概念內涵

學生在學習新概念時,已經具有特定的認知結構,這些特定的認知有時會影響、干擾、阻礙新概念的建構,導致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主觀性。因此教師要正視這些認知結構,通過教學活動不斷調整或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科學概念。

例如,關于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教學中,對于可燃物燃燒的兩個條件,一位學生問老師:在水中不也有氧氣嗎?為什么水下的白磷不會燃燒?而另一位學生很快地替老師解圍:水火不相容,水能滅火啊。為了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1)讓學生在類比中領悟:為什么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氧氣中能燃燒?(2)在含有白磷的熱水中通入氧氣,觀察水中白磷的燃燒現象。(3)讓學生舉例說明不能用水來滅火的實例,這樣使學生對于燃燒條件有更深刻的認識。

學生基于“水火不相容,水能滅火”這種生活經驗,產生了認知偏差,老師圍繞這一觀點,將學生置于新知與已有經驗的矛盾中,引領學生的思維交鋒,不斷更新和改變原有的認知模式,豐富和完善概念內涵。

尊重學生,不僅表現在人格上,更在于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規律、認知心理的了解和尊重,還在于對學科中有利于學生發展因素的挖掘。教師只有認識到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意識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按其內在的節律生長,才能真正做到讓知識扎根于學生頭腦中,實現有效建構。

參考文獻

[1]荀步章.數學有效教學:從兒童的認知基礎出發[J].教學與管理,2014,8

[2]成尚榮.教學改革的新走向與新趨勢[J].人民教育,2013,24

[3]匡金龍.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主動建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3,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7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1-0021-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猜你喜歡
科學教學認知結構
巧用糾錯,提升英語教學實效
負遷移與語文認知結構的“千絲萬縷”
構建認知結構培養解題能力
莫讓小組合作陷入虛假的圍城
小組合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討
一題多解,認清思維樹之“根、枝、葉”
從實驗材料操作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托馬斯·阿奎那的人類認知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