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動靜”角度看數學中的“動態”問題

2016-04-05 06:59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1318班
中學數學雜志 2016年3期
關鍵詞:棱錐動靜中點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1318班 徐 戡

?

從“動靜”角度看數學中的“動態”問題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三1318班徐戡

從辯證角度看,動與靜是相對存在的.數學中“動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若其依據一定規律運動變化,則能更加考查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分析能力了.不過,按照“一定規律運動變化”,則背后可能隱藏著不變的性質,我們稱之為“靜”,這一“靜”便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題眼”,若能抓住這一“靜”的本質或利用“動”“靜”的相互轉換,常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屏障、找準切入點、明確解題方向.課堂教學中出現“動態”類問題學生都感覺難以下手,本文想結合具體案例談一談解決這類問題常見的兩種策略:動中覓靜、以靜制動,以及動靜轉換.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例1如圖1,在長方形ABCD中,AB=2,BC=1,E為DC的中點,F為EC(端點除外)上一動點,現將△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內過點D作 DK⊥AB,K為垂足,設AK=t,則t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

圖1

分析:這個題目背景中,“靜”的量是點運動軌跡所在的平面與直線垂直.那么能否作出這個平面呢?

解:如圖2,過點D作DH⊥AF于點H,又DK⊥平面ABC,所以DK⊥AF,所以AF⊥平面DHK.(平面DHK就是我們所找的垂面)

圖2

所以AF⊥HK.則點K相當于在原來長方形ABCD中,直線DH (DH⊥AF)與AB的交點,如圖3.

圖3

圖4

解析:該題背景中的不變量為:①AB中點M到O的距離;②點M到點C的距離.所以1(當且僅當O、M、C三點共線時取等號).

圖5

例3如圖5,已知正四棱錐V-ABCD可繞著AB任意旋轉,AB?平面α.若點V在平面α上的射影為O,則|CO|的最大值為_________.

解析:如圖6,設線段CD的中點為F,線段AB的中點為E,VE的中點為M,則該題中“靜”的量為:;③棱錐側面與底面所成角為60°(∠VEF=60°).所以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圖6

評注:本題難點在于旋轉過程中,點O和C都不定,很難找到突破口.策略一從運動中找不變的量入手,動中覓靜,以靜制動,這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常用手段.要留心錯解:|OC|≤|OM|+|MF|=3,此時等號取不到,因為O、M、E三點不可能不共線.策略二借助向量工具,活用向量分解,把已知向量分解為?;蛳蛄恐g夾角確定的向量,化動為靜,從而達到問題的輕松獲解.

例4如圖7,已知圓M:(x-3)2+(y-3)2=4,四邊形ABCD為圓M的內接正方形,E為邊AB的中點,當正方形ABCD繞圓心M轉動,同時點F在邊AD上運動時,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圖7

評注:該思路把所求的向量分解轉化為?;蛳蛄恐g夾角確定的向量,以相對確定的向量來表示變化向量,從而減少運算量、思維量,達到化變化為不變,化動為靜,以靜制動的效果,使問題變繁為簡.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A相對于靜止的B,也可看成B動A靜,利用動靜之間的這種相對性來解決“動態”數學問題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5同例4.

解析:問題可看作正方形固定,原點O以M為圓心,以OM為半徑做圓周運動,那么的最大值可以運用數量積的幾何意義,借助圖形(圖8)易知,當O、M、 E三點共線,且點F在點A處時,向量在方向上投影最大,此時

圖8

評注:該問題按常規思維去解決會顯得復雜,甚至束手無策,但換個角度,把多點運動轉化為單點運動,脫掉復雜的外衣,使原問題難度大大降低,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6同例3.

解析:問題可看作四棱錐不動,平面α繞著AB轉,則V在平面α上的射影為O的軌跡是以VE為直徑的圓弧,且垂直CD(如圖9),|OC|2=|OF|2+|CF|2≤

圖9

評注:該思路運用運動的相對性,突破常規,反客為主,進行動靜轉換,體現出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把化歸與轉化及數形結合的思想運用得淋漓盡致,可謂妙哉!

數學問題因為變化而靈動,因為靈動而難以把握.所以在分析問題中,若能多考慮現象背后的本質,緊扣能支持這種變化的不變性,有意識地培養動中覓靜、動靜轉換的策略,那么問題的解決便成為可能.F

猜你喜歡
棱錐動靜中點
例談圓錐曲線中的中點和對稱問題
棱錐的體積計算話思想
微·視界
“動靜”之中話物理
例說無交點線面角的求法
動靜相映,寫情造境
中點的聯想
借助長方體巧解棱錐的三視圖問題
基于力的電動靜液作動器阻抗控制
對正棱錐角的研究所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