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教學設計

2016-07-01 12:43戴楊釩
關鍵詞:三峽

戴楊釩

【設計緣起】

無意中看到張斗和老師的《三峽〈五問〉》一文,對《三峽》有恍然大悟之感,再次反復閱讀文本,并嘗試著讓學生對文本提出疑問,結果發現學生對“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結尾引用民謠、春冬之時“清榮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澗肅”等內容存在諸多不解,故采用“以學定教”的方式,在區教研員韓翔老師的幫助下重新設計了教學,并進行了課堂實踐。以下是實踐后形成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自主質疑理解,完成對文本字面含義的理解。

2.通過探討“本文寫作是側重于山還是水”這一問題,掌握文本寫作的重點及原著《水經注》“記錄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這一特征。

3.通過質疑,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寫作目的,理解“因水記山”的創作出發點。

二、教學難點

理解“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三峽”的“峽”是一種怎樣的地貌?(“兩山夾著水道”)

引入:“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酈道元的文字走進這美麗了千年的水道?!?/p>

(二)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過關

1.請一學生朗讀,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糾正其讀錯的字音。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明確朗讀節奏。

學生齊讀。

2.請學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課文字面意思時不懂的字詞。

3.給出示例:根據“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的意思,可以知道三峽的山連綿高大。

請學生根據示例,理解全文字面意思,并歸納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教師板書特點。(同時解決學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風,為何又‘不以疾也”這一問題)

4.請學生歸納: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寫了三峽的山和水)

(三)進一步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內在含義

1.提問:作者在寫的時候是更側重寫山還是更側重寫水?

出示學生預習單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寫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雖寫了山,但沒有寫水那么多。(姚劍)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寫了水,特別是第三自然段。(陳俊杰)

分析學生的答案。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寫水,引出另一學生(吳秋霞)的提問:“為什么作者先寫三峽的(山)高,后寫三峽的(水)美?”據此引出對課文第一段的解讀分析。

首先,分析寫作的視角:是平視、仰視還是俯視?

[設計意圖]學生發現作者應該是從坐船的角度來進行描述的,由此可引出“因為特殊的創作視角使得作者在描寫時不僅寫了山,還寫了行船的水道”。

接著提問:讀作者寫山這段,同學們有沒有疑問?

[設計意圖]引出學生對“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不是太夸張的質疑。

最后,將前一問的分析和后一問的質疑結合起來,可以發現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突顯三峽水道的狹窄。再出示學生(姚劍)的提問:“三峽的水有這么急嗎?”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這個問題,讓學生發現三峽的水急除了因為水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讓學生意識到作者寫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記山。

2.提問:作者為何要如此側重寫水呢?

以提問引出《水經注》介紹,給學生展示《水經注》的目錄及相關介紹: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明確,這是一篇寫水的文章。

3.以“講到這里,有些同學更加疑惑了”過渡,出示學生對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為什么文章結尾要寫猿和它的叫聲?(楊心怡、沈云、蔣海斌、柴穎琪、田豐)

②為什么生活在這么美麗的三峽的猿會哀傷?(楊穎、吳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作用是什么?(張思賢、溫婷婷、徐易鴻)

以學生提問引出對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提問:猿的叫聲為何哀傷?是不是環境等客觀原因,使叫聲聽起來比較哀傷?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想到三峽的地形:山高又連綿且空曠的山谷,使得猿聲回音不斷,聽起來令人哀傷。

然后,讀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謠,提問:巫峽到底長不長?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此時對巫峽長短的感受不是客觀的實際距離,而是人身處期間的主觀感受,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所以巫峽很快通過,而第四自然段描寫的季節,巫峽的水流速度不快,所以感覺到巫峽比較長。

最后,引用張斗和老師的論點加以論證:第一,與峽谷的特征有關,巫峽谷深峽長,日照時短,讓人感覺時間過得快,從而主觀上感受巫峽長;第二,因為此時三峽是枯水期,所以舟行緩慢,才會感到巫峽特別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謠,從另一個側面使人進一步體會到此時的三峽山高嶺連、水瘦峽空的特征。酈道元的這段文字,并非著意寫三峽的四季景色,而是實實在在地圍繞‘江水來寫的?!?/p>

4.以提問“作者寫水的順序是什么呢?(學生一般認為是四季)”引出學生的質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畫了四季,這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但作者并未提到一個“秋”字,這該如何理解?(張圓圓)

②為什么到“晴初霜旦”,樹林和山澗里會一片清涼和寂靜?(石佳雯)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意識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寫水”這種觀點還值得探討。

出示《水經注》原文,讓學生發現原文是沒有分段的,提示學生換一個角度去看文章,從寫水的角度為全文再分分段。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使學生發現文章是按照先寫水路再寫水勢的順序寫的,水勢又分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緩兩部分。

5.請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介紹了三峽的水道特點及不同時節的水勢)

(四)全面理解課文

首先,引導學生得出:“前面的歸納‘寫了三峽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對呢?其實也不是?!背鍪厩宕鷮W者的觀點:

清人劉獻庭說: 酈道元博極群書,識周天壤,其注《水經》也,……數千年之往跡故瀆,如觀掌紋而數家寶,更有余力輔寫景物,片語只字,妙絕千古。

接著,讓學生“找找文中寫景寫得最好的一段,一起讀一讀,并簡單說說寫得好的地方”,然后引出對《水經注》的全面評價:

《水經注》采擷了魏晉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華,承揚了謝靈運、謝月兆為代表的山水詩的優良傳統,自覺汲取了南朝駢文“諧音以成韻,修辭以達遠”的長處,因此被稱為綜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酈道元被一些學者贊為“中世紀時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最后,再讀(或者背誦)全文。

【名師點評】

初中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個普遍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有文字障礙;二是文章內容和學生生活有距離。所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理解課文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串講弄懂課文,同時積累詞匯通常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程式,但是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戴老師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種傳統串講方式,但是又不同于現在流行的滿堂串問做法。她的課堂設計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是根據文章特點抓朗讀?!度龒{》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它帶有六朝小賦的特點:文字優美駢散結合,且多為短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有助于理解,學生也容易感到有興趣。

二是抓關鍵詞語,如“乘奔御風”“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把文章內的詞語搞清楚了,對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結合現代化手段——利用課件印證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夠適當向課外延伸,引入張斗和老師的論點以及清人對酈道元的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作者,為他們進一步閱讀《水經注》打下堅實的基礎。

孟子說:教亦多術。所謂模式的好處是有一定程式,但是如果凝固化了,也就容易使學生厭煩。所以這一次使用的方法,下次容或又有變動。關鍵要視學生情況而定。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趙志偉)

附:《三峽》預習單

一、熟讀課文(至少自讀三遍)

二、字詞理解

1.解釋帶橫線詞語。(略)

2.用現代漢語寫出課文全文的意思。

3.在完成第2小題的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字詞是你無法理解的,請寫下來。

三、內容理解

1.老師的疑惑:這篇課文重點描寫的是三峽的 和 ,你覺得課文更側重對 的描寫,理由是 。

2.你自己的疑惑:在通讀課文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請寫下來。

(責任編輯:陳玉賽)

猜你喜歡
三峽
三峽大學
三峽電站再創新高
三峽電站再創新高
原來你是李白的三峽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峽大學
三峽留下我多少夢
傅抱石畫三峽
白居易西去三峽
春到三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