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摩天,魂歸谷,熠熠人格映史書

2016-07-01 00:52余偉
關鍵詞:后序先人所求

余偉

初次執教《指南錄后序》時,第七段的內容讓我頗感為難——能體會到作者的殷殷之心、款款之意,卻理不出他的思緒來,只好以“正面闡述報國心愿”帶過,另加以說明,“作者的思想認知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前幾日重讀,終于多懂了作者一點點,距離那顆因劫后余生、九死一生而惶惶憂懼——而非向來如一、堅定不移——的心相對切近了些。

前邊的段落我嘗試著各用一個動詞去概括,便成了:一、行;二、陷;三、忍;四、奔;五、思;六、錄。據此稍微整理歸納,發現作者的行文思路異常清晰——先寫經歷(第一至第四段),主要表達方式為記敘、描寫;再寫反思(第五段),主要表達方式為描寫、抒情;然后作必要的交代(第六段),主要表達方式為記敘、說明。第七段,于序文常規的內容之外,赫然多出一大段來,這里究竟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值得探究。

直覺告訴我,本段寫作的對象仍然承前而為“予志”,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但兩者孰輕孰重、誰虛誰實,并非一目了然。我找到了一個點,“嗚呼”和“嗟夫”兩個語氣詞都有引發議論的功能,既然相繼出現,后者往往重上加重,具有研讀的特殊意義,于是把目光投向“嗟夫”之后的文字: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驀然發現,幾句話分別指往三個時間向度——過去、現在、未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使人聯想到文章第二段中的句子“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也就是說,從“羈縻”的那一刻開始,作者就做好了赴死的準備,之后,死便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叭晃⒁宰晕挠诰H”句告訴讀者,一般的社會評價之外,捫心自問的時候作者會覺得需要文飾,這就意味著,“予”自認為是有缺失、有過錯的?!熬H其謂予何”,此句沒有直接作出回答,但并不代表本段中沒有答案,上文的“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即是?!坝琛庇凶镥e,父母對此是不認可、不答應的。再往前推溯,甚至“予”之罪狀也已一五一十列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由此可見,以上作者的原話均可歸為“過去”的內容。

兩條申訴的路徑被堵死之后,現實中的作者走向了第三處——“先人之墓”,這才具有了坦陳心跡的可能?!罢堊镉谙热酥?,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分號隔開了兩組并列的句子(個人認為,蘇教版課文此處的標點不理想,“請罪于先人之墓”與前兩句“請罪于……”并列,更符合作者彼時的心境),前后各有一個“義”字,可知作者行為取舍的標準唯有——“義”,自然而又主動地貫徹著儒家的思想?!吧鸁o以”句言簡意賅,堅定、清晰,但事實是作者死里逃生了,目前活著,所以該句為假設,是虛寫;分號之后,文字才轉為正面陳述,實寫自己的心愿?!百嚒薄皬摹北闶莾蓚€抓手,它們有力地否定了前文的“生無以救國難”,開啟了一個新的角度,認為現在是“有以賴”,并且“有以從”的,緊緊地抓住這兩點,便可以具體地進行“雪恥”“復業”大事了,還可以想象因此而精神堪比偉人諸葛亮。故剔除表“過去”的、假設的句子,本段中直接正面表達報國之志的核心句子乃“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罢\不自意”引導的句子,“返吾衣冠,重見日月”屬于“現在”,但“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便同時指向“現在”和“未來”了。這似乎也在有意無意地提請各位讀者自?。寒斚碌拿恳粋€選擇,都會深深地影響未來。

文中標明了寫“未來”的只有“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和“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句,形式不同,而情感完全一致。沿著現在選擇的道路走下去,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天,作者認為自己都是“無憾”的,甚至使用了雙重否定、反問、反復的手法,將這種情感加以強調、凸顯。與之相比,“過去”的種種做法歸結起來其實是“有恨(遺憾)”的。

至此,這部分的語句基本上按照時間的標準站了列、歸了隊,我也看到了作者的總體思路,仍用一個動詞概括:七、?。ɑ驌瘢?;八、序(寫序)。最后一段寥寥數語,行文收結。讀者的聯想雖可無限延展,作者表達的重心卻明顯不在此處。

通篇來看,第五段和第七段分量偏重,兩段都涉及作者的心理,語言雖繁復,語意卻絕不徘徊,區別在于:前者思索的對象是“死”,后者思索的對象為“生”(活著);前者純反思,后者多預想。它們之間既承接,又遞進。作者如此反反復復、心心念念地剖白,作為一名敏感的讀者,哪怕相隔了七百多年,我仍然覺得他是有著難言之隱的。

想起小時候背誦的《正氣歌》,里頭有兩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我逐漸觸摸到了兩部作品之間密切而又必然的聯系。本詩集的作品均為“出使被扣”“逃歸途中”所作,這就印證了“時窮”二字;詩集之名取自“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又恰好體現了詩人之“節”;問題在于,歷史是人書寫的,所以經歷過重重磨難,包括“維揚帥下逐客之令”“真州逐之城門外”這類同胞相疑的事件之后,當事人怎能不疑慮深重、憂心忡忡?從《自序》到《后序》,從第五段到第七段,便都成了這“一一”和“垂(留存)”的最好解析。簡而言之,除了外界的道道溝坎,作者彼時還要面對內心的隱憂,這才誕生了披肝瀝膽、嘔心泣血的《指南錄后序》一文?!吨改箱浐笮颉肥沁^程性的,《正氣歌》則是總結性的;《指南錄后序》偏感性,《正氣歌》則多理性。而詩、文所共同透露的,正是他要主動、全面地向歷史交代的真心誠意。

因為深讀第七段,我才發現作品為我們呈現的是那么真實、立體,而又感人的文天祥。他不是沒有過彷徨,而是在每一次的彷徨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完成了自我,在完成自我的同時,客觀上也為社會樹立了高標、塑造了榜樣。

感慨系之,記曰:“情摩天,魂歸谷,熠熠人格映史書?!庇泻穸?、有明暗的文字,必須一讀再讀。

(責任編輯:李益)

猜你喜歡
后序先人所求
無所求
基于遍歷求二叉樹的程序設計與探討
基于系統論原理探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路徑
遼金時期的達斡爾族先人——“達魯古”
從門縫掬接月光
懷念親人,不忘先祖
先 人
感恩
蘇轍《詩集傳》并非“不采《詩序》續申之辭”
《指南錄自序》真的不存在嗎?
——兼與鄭義廣先生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