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鎮江丹陽馬家雙墩D2發掘簡報

2017-02-18 01:14鎮江博物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東南文化 2017年1期
關鍵詞:圓唇器身土墩

鎮江博物館復旦大學 文史研究院

江蘇鎮江丹陽馬家雙墩D2發掘簡報

鎮江博物館復旦大學 文史研究院

馬家雙墩位于江蘇鎮江丹陽胡橋鎮馬家村東北,2016年3—6月鎮江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D2為一墩一墓式土墩墓,時代為西周晚期。D2的發掘為寧鎮地區土墩墓的分布、營造方式、時代、文化屬性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鎮江 馬家雙墩 D2 土墩墓 西周晚期

馬家雙墩位于江蘇省丹陽市胡橋鎮雙墩馬家村東北、麒麟路東側的崗地上(圖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2°06 23.54、東經119°19 45.28,海拔32.8米。雙墩地處西北至東南走向碎鏈狀寧鎮山脈余脈西南側的坡麓地帶,這一帶山前廣泛覆蓋有第四紀下蜀系黃土,在海拔10~50米的山崗坡地上分布有較密集的土墩墓及遺址(圖二)。雙墩為兩座南北相鄰的土墩(封二:1),外形均呈饅首狀,北部的土墩編號D1,底徑45、高8米,南部的土墩編號D2,底徑近40、高約6米。D1頂部有竹子等,D2頂部人類活動擾動較D1嚴重,種有茶樹等農作物。為配合鎮丹高速丹陽段及樞紐高架建設,2016年1月,鎮江博物館組成馬家雙墩考古隊對馬家雙墩進行了考古勘探、地形測繪、調查和發掘等工作?,F將D2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土墩概況

(一)封土堆積情況

發掘采用四分法與探方法結合進行,以墩中心為基點按正方向布4個探方,分布編號為T1、T2、T3、T4,探方間保留1.2米寬隔梁,四探方根據封土情況以相近進度逐層清理。D2已統一地層,根據土質土色可以把土墩內封土分為12層,現以土墩東西向剖面為例介紹,其中距地表深度為測量點距離上方的墩表數據,與以墩頂為基準計算深度有區別(圖三)。

①層:耕土層,淺灰褐色土,土質疏松。厚0~0.8米,分布于整個土墩。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該層下發現窖坑12座,分別編號為H 1—H 12。此外,該層還被一現代墓葬及一現代水管打破。

②層:紅褐色土,土質稍疏松,空隙較大。厚0~1.5、距地表深0~0.8米,分布于土墩東部、北部、西部及南部外圍局部地區。

③層:淺灰褐色土,土質略硬,含有較多泛白的沙性土顆粒。厚0~2.75、距地表0~1.85米,分布于土墩東部、南部及西部。

④層:灰褐色土,夾雜少許灰白色土塊,土質略硬。厚0~2.25、距地表0~2.75米,分布于土墩東部及北部。

⑤層:深紅褐色土,土質較硬,夾雜少許灰白色土塊。厚0~2、距地表2.75~3.25米,分布于土墩中部偏東及南部。

⑥層:灰褐色土,含有泛白的沙性土顆粒,土質略硬,空隙稍大。厚0~1.65、距地表2.5~4.25米,分布于土墩中部局部地區。

⑦層:灰褐色土,土質略疏松,夾雜紅褐色土塊。厚0~1.55、距地表深0.75~3米,分布于土墩西部及南部。

⑧層:深灰褐色土,土質略軟,含有紅褐色土塊。厚0~2.6、距地表深3.25~4.25米,分布于土墩北部及西部局部地區。

⑨層:紅褐色土,土質較硬,夾雜少許灰色土塊。厚0~1.7、距地表深3.75~4.5米,分布于土墩西部及南部局部地區。

⑩層:灰褐色土,土質略疏松,較細密,含有少許泛白的沙性土顆粒。厚0~1.25、距地表深1.1~4.75米,分布于土墩東部及南部局部地區。本層與⑨層無直接疊壓關系,均被⑧層疊壓,并疊壓(11)層。

圖二// 馬家雙墩周邊土墩墓、遺址分布圖

(1 1)層:深褐色土,為墓葬封土,土質微硬。厚0~0.9、距地表深3.75~4.8米,分布于土墩中心局部地區。該層下疊壓M 1。

(1 2)層:深褐色墊土,土質較硬,較純凈。厚0~0.95、距地表深4.5~5.2米,基本位于土墩中部,分布于墓葬M 1周圍。

(1 2)層以下即為生土層。

(二)封土營造情況

D2封土以紅褐色土為主,多摻雜灰褐色泛白土,局部呈塊狀堆積,堆積比較純凈,未發現陶片等出土遺物,封土堆積也未見夯筑痕跡。封土存在明顯的分區筑土跡象,不同的區域大小相近,寬2米左右,呈輻射向心狀分布。不同區域間有的存在用于分區的灰褐色泛白沙性土塊(封二:2),有的僅為不同土質土色土,無間隔介質(封二:3)。根據輻射狀封土的堆積層位將其歸入④、⑧層堆積中,從⑦層下封土分布情況,我們發現在土墩的北半部分區堆筑封土現象十分明顯(圖四)。而且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分區現象自③層下開始局部出現,分區堆筑封土的厚度為60厘米左右,存在墩邊緣略薄的情況,每層邊界上下不變或存在左右略偏移現象,區塊疊壓現象較少,墩體南半部分則未發現這種條塊輻射分區筑土現象。

二、遺跡概況

封土上有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挖筑的紅薯窖,D2上大大小小分布有12個窖穴,分布在耕土層下或裸露于地表。在饅首狀封土下疊壓一座墓葬,編號為M 1,情況如下。

(一)墓葬形制

M 1,位于墩體中部,方向為288°,疊壓于(11)層下,向下打破(1 2)層,平面近長方形,為豎穴土坑墓(圖五;封二:4),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墓道平面呈長方形,斜坡狀,位于墓室西側,墓道長2、寬0.72~0.98、深0.04~0.5米,北壁近墓室口處有燒土痕跡,燒土厚約2厘米。墓道內填土為紅褐色花土,土質疏松。墓室平面長方形,墓室長4、寬0.8、深0.5米,墓室四壁較直,底部近平。墓室內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疏松。未見棺痕,葬具不詳;人骨腐朽,葬式不詳。

圖三// D2平、剖面圖

(二)隨葬品

共14件,原始瓷豆10件、硬陶罐3件、泥質紅陶罐1件。其中豆分別以4件、6件兩組集中分布在墓室中前部的兩側壁下,3件硬陶罐一字排在墓室與墓道之間,泥質陶罐置于鄰硬陶罐的近墓道一側。器物紋飾有細弦紋、折線紋與回紋組合、方格紋、折線紋與貼塑鋸齒狀扉棱組合等(圖六)?,F將器物分類介紹如下。

1.原始瓷

豆10件。原始瓷,胎質灰白,器身內外施青釉,胎釉結合較好,有積釉脫釉現象。器身均為輪制,造型比較規整,基本變形,矮圈足另粘接器身,底部多不施釉。根據器形及大小情況分為兩型。

A型,4件。形體略大,敞口,豆盤折壁,上壁微內凹,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狀,足沿為圓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D2M 1:1,胎釉結合較好,圈足未施釉。尖圓唇,淺盤,口沿內側有一周凸弦紋。器身內壁折壁處上部及下部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豆盤內底有三個支釘燒制痕跡??趶?1.8、底徑5.2、高4.9~5.2厘米(圖七:1;封三:1)。D2M 1:6,圈足未施釉,有嚴重脫釉現象。尖圓唇,淺盤。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趶?2.1、底徑4.7、高4.9~5.3厘米(圖七:2)。D2M 1:2,胎釉結合較好,圈足內壁未施釉。器身燒制變形,一側高一側低。圓唇,盤略深,口沿內側有一周凸弦紋。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豆盤內底有三個支釘燒制痕跡??趶?2.5、底徑5.5、高5.2~6厘米(圖七:3)。D2M 1:5,胎釉結合較好,圈足內壁未施釉。器身燒制微變形,一側略高一側略低。圓唇,沿面近口沿處有一周凸起,豆盤內下壁圓折下收,底部微圜。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豆盤內底有三個支釘燒制痕跡??趶?2.8、高4.9~5.1、圈足底徑4.6厘米(圖七:4)。

B型,6件。形體略小。根據豆盤上壁情況分為兩亞型。

Ba型,3件。敞口,豆盤折壁,上壁上部微弧形外侈,下部近豎直,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狀,足沿為圓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D2M 1:4,胎釉結合較好,圈足未施釉。尖圓唇,沿面微折,淺盤。沿面及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趶?0.9、底徑4.8、高4.3~4.6厘米(圖七:5;封三:2)。D2M 1:9,有嚴重脫釉現象。器身燒制變形,一側高一側低。尖唇,沿面微內凹,底部微圜。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趶?0.8、高4.1~4.8、圈足底徑4.2厘米(圖七:6)。D2M 1:10,有嚴重脫釉現象。器身燒制微變形,一側略高一側略低。圓唇,底部微圜。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趶?0.2、高3.9~4.8、圈足底徑4.3厘米(圖七:7)。

圖四// D2封土堆筑區塊情況示意圖

Bb型,3件。敞口,豆盤折壁,上壁微弧形外卷,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狀,足沿為圓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器內底近折壁處有箅刮形成的細弦紋。D2M 1:8,圈足內壁未施釉,有嚴重脫釉現象。尖唇,口沿內側有一周凹槽,盤略深??趶?0.8、底徑4.3、高4.6~4.8厘米(圖七:8;封三:3)。D2M 1:3,胎釉結合較好,圈足內壁未施釉。器身燒制變形,一側高一側低。圓唇,沿面近口沿處有一周淺凹槽,底部微圜??趶?0.5、高4~4.9、圈足底徑4.4厘米(圖七:9)。D2M 1:7,圈足內壁未施釉,有嚴重脫釉現象。尖圓唇,口沿內側有一周凹槽,盤略深,腹下部有一段旋切形成的不均勻凸棱??趶?0.3、底徑4.6、高4.4~5.3厘米(圖七:10)。

2.陶器

4件。除一件泥質紅陶罐外,其余均為印紋硬陶罐。

印紋硬陶罐3件。根據口沿及肩部情況分為兩型。

A型,2件。侈口,沿面近平,矮領,圓肩微聳,深弧腹,平底微內凹。D2M 1:11,硬陶(灰色)。斜方唇,腹下部斜下收至底,最大徑在腹上部。領部飾數周凹弦紋,肩部及腹部飾折線紋與回紋組合,器底有兩道交錯刻劃紋??趶?5、底徑17.4、高24.2厘米(圖七:11)。D2M 1:12,硬陶(灰色)。方唇,腹下部微弧斜下收至底。領部飾數周凹弦紋,肩部及腹部飾折線紋,腹部貼塑四條長條形鋸齒狀扉棱,扉棱已殘??趶?5.2、底徑16.8、高25厘米(圖七:12;封三:4)。

圖五// D2M1平、剖面圖

圖六// 印紋硬陶紋飾拓片

B型,1件。卷沿,沿面弧形外卷,肩部圓弧。D2M 1:13,硬陶(灰色)。侈口,斜方唇,矮領,深鼓腹,腹下部微弧斜下收至底,平底微內凹。領部飾數周凹弦紋,肩部及腹部飾折線紋與回紋組合,器底有兩道交錯刻劃紋??趶?5、底徑17、高25.4厘米(圖七:13;封三:5)。

泥質陶罐1件。D2M1:14,泥質紅陶。侈口,尖圓唇,折沿,溜肩,鼓腹,腹下部弧形斜下收至底,平底內凹。肩部、腹部及底部飾方格紋??趶?8.6、底徑10.5、高14厘米(圖七:14;封三:6)。

三、結語

馬家雙墩位于寧鎮山脈東末端的崗地上,屬于一墩一墓式土墩墓。D2封土外觀作饅首狀。饅首狀這一特征客觀上利于散水,封土內較純凈,分多層,從墓坑自內向外依次堆筑而成。封土土質土色不單一,可能因取土來源不同,所取之土,一般都是附近的紅褐色生土及灰白色河塘淤土[1],這一特征在D2所處區域廣泛存在,如鎮江青龍山,大小笆斗、四腳墩周圍都遺留有大小不等的水塘,D2東南面也有一水塘。土墩封土底徑近40米,現存高約6米,如此封土規??赡荏w現了一定的等級因素[2]。

另外,馬家雙墩在封土的堆筑過程中存在向心形分區現象,D2封土北部向心形輻射狀堆筑封土分區較為明顯,不同區域間有的有介質間隔,有的無間隔且無明顯疊壓現象,這一現象明顯體現封土堆筑的人為因素成分,反映了一定的古人建造土墩時的行為意識,而且這一現象并非孤例,在江蘇邳州蘑菇頂墓即存在這種封土分區輻射狀堆筑現象[3],同時韓國學者曺永鉉先生的《馬韓古墳墳丘的區劃盛土法》[4]一文也提到多處區劃筑土的案例,D2M 1則為這一筑土方式的源流與互動提供了較早墓例。D2M 1為東西向,與大港沿江一帶土墩墓的主流墓向一致。墓室面積不算很大,但長度卻較長,如D2M 1這般墓室狹長之墓在本區域還不多見。

圖七// 原始瓷豆和陶罐

D2M 1出土器物組合為原始瓷豆、印紋硬陶罐、泥質陶罐,各類器所占比例為71.4%、21.4%、7.2%,其中,原始瓷器的比例較高。雖然相對于青銅器來說,原始瓷器這一隨葬品級別略低,但隨葬青銅器的墓葬畢竟是少數,對于廣大沒有隨葬青銅器的墓葬來說,隨葬比例較高的原始瓷器的墓葬,在這一序列當中隨葬級別較高。在一般土墩墓中原始瓷器隨葬的頻率不高,但在高等級墓葬集中分布的大港沿江一帶原始瓷隨葬的頻率卻不低[5]。D2M 1出土的原始瓷豆內底有支燒痕跡,為探索寧鎮地區原始瓷器的來源和產地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D2M 1出土器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原始瓷豆(D2M 1:4、D2M 1:7、D2M 1:9、D2M 1:10)與四腳墩西周土墩墓M 6的原始瓷豆(M 6:7、M 6:8)相似[6],與馬脊墩原始瓷豆(M 1:49、M 1:54、M 1:22、M 1:50)相似[7];印紋硬陶罐與大仙墩出土的同類器相似[8]。綜合豆、罐器形、紋飾等特征,與劉建國先生《論土墩墓分期》[9]中第三期的特征相近,因此,推斷D2M 1的時代為西周晚期。

總之,馬家雙墩D2為探討寧鎮地區土墩墓的形制、隨葬品、營建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也為這一地區的埋葬習俗及文化面貌探討提供了有益線索。

領隊:王書敏

發掘:司紅偉葛戰順

整理:司紅偉張延紅張雅雅

執筆:司紅偉張延紅張雅雅

[1]谷建祥、林留根:《江南大型土墩墓形制之研究》,《東南文化》1998年第1期。

[2]莫慧璇:《略論江南地區大型土墩墓的等級標志》,《四川文物》2007年第3期。

[3]馬永強、林留根:《邳州蘑菇頂墓葬的發掘與收獲》,《中韓土墩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第49頁。

[4]〔韓〕曺永鉉:《馬韓古墳墳丘的區劃盛土法》,《東南文化》2011年第4期。

[5]司紅偉:《從江南土墩墓看吳的文明化進程》,復旦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13-117頁。

[6]鎮江博物館:《丹徒鎮四腳墩西周土墩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9年第4、5合期。

[7]鎮江博物館:《江蘇鎮江大港華山馬脊墩土墩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5年第3期。

[8]鎮江博物館:《江蘇溧水、丹陽西周墓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第8期。

[9]劉建國:《論土墩墓分期》,《東南文化》1989年第4、5合期。

(責任編輯:朱國平;校對:黃苑)

Brief Excavation Reportof the D2 ofM ajiashuangdun in Danyang,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Museu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of Fudan University

The Majiashuangdun sit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Majiacun in Huqiao township, Danyang,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During March to June 2016,Zhenjiang Museum conducted a preven?tive excavation on this site.The excavation reveals that the D2 is a single-tomb-earthen-mound dating to late W estern Zhou.The excavation provides material data for studying the issu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times,and cultural attributionsof earthenmound tombs in Ningzhen area.

Zhenjiang;Majiashuangdun;D2;earthenmound tombs;late Western Zhou

K 871.3

:A

2016-09-12

猜你喜歡
圓唇器身土墩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掘簡報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油浸式電流互感器批次缺陷分析及對策
陶瓷制品口緣和器身中金屬元素遷移的研究
知識產權目錄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中的效果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調查與研究
浙江安吉漢代土墩遺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