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蘇州新式中等教育的起步

2017-03-09 09:29陶列英
濰坊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學制光緒學堂

陶列英

(蘇州第一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6)

清末民初蘇州新式中等教育的起步

陶列英

(蘇州第一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6)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清政府實行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學堂。在晚清教育改革的推動下,蘇州正誼書院于光緒二十九年改為蘇州府中學堂,紫陽書院亦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先改為校士館,而后又于光緒三十年(1904)改辦為江蘇師范學堂。從此,蘇州新式中等教育全面啟動,涌現了一批不求名利的教育實干家,他們致力于發展新式教育,促進了蘇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從蘇州新式中等學堂的興起,教會中等學校的創辦等方面,采用史學研究和方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清末民初的中等教育在蘇州教育發展史上的地位,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方式提供啟迪。

新式學堂;蘇州新式中等學堂;教會學校

序言

新式教育主要是指中國近代仿效西方創辦的新式學堂,教授近代的科學知識,如算數,國文,自然科學學科等,它是在西方列強侵略步步深入的情況下,在傳統封建教育勢力強大、影響根深蒂固的基礎上起步的。新式教育從辦學宗旨、教學對象、學習內容、辦學模式等各方面都體現了近代教育的特征。本文以清末民初在蘇州出現的以近代教育為特征的新式中等學堂為研究對象,以清末西方教會開始在蘇州創辦教會中等學校為上限,下限斷之民國八年(1919),研究上述時期蘇州市區的新式學堂和教育實干家。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和搜索引擎,發現這一時期蘇州教育的學術研究較少,空白點較多,蘇州各類地方志和蘇州文化概論的蘇州地區教育史對這一時段的記述也比較粗線條,對于各類學校的興發過程細節不多,本文想采取通過對各類學校的興發過程進行研究,力求構建整體性的框架,充實清末民初新式學堂研究的內容,尋找對今天的蘇州教育有幫助、啟迪的地方。但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在資料收集和分析研究上還比較粗淺,在以后還將收集更多的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充實我的論文。

一、新式學堂的興起

鴉片戰爭后,列強迫使中國打開國門,民族危機逐步加深,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朝野內外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先后開展洋務運動,興辦近代民族工業,并創辦培養通曉實務人才的專門學校,如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1863年的上海廣方言館、1866年的福州船政學堂、1879年的天津電報學堂等等,但這些學校的創辦,僅僅是著眼于培養實務人才,并沒有改變中國科舉教育考試制度的重仕輕學,不切實用的弊端。甲午之戰的慘敗,讓朝野上下深感,傳統教育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國際潮流和國內政治經濟的發展,要改變落后挨打的國運,必須改革國民教育體系。伴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反清革命的風起云涌,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空前嚴重,清廷終于在1901年開始了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意義深遠的晚清十年新政,而新政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教育改革,“為政之道,首在得人,況值時局艱危,尤應破格求才,以資治理”,[1]“教育之興廢,為國家強弱所由系,教育之良否,為人民智昧所由分,東西各國莫不注重教育,合力通籌,以立強國智民之本”。[2]光緒二十七年(1901)9月14日,清廷頒布了《興學詔》,“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盵3]清廷第一次把“興學育才”提到顯著的地位,開始在教育領域廢科舉,建立新式的學堂,引入新學制系統。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頒布了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學制——《壬寅學制》,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目標、修業年限、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及相互銜接關系,但“壬寅學制”沒有實施。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第二次頒行學制文件《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為“癸卯學制”?!肮锩畬W制”將整個學校教育分為三段七級,整個學制長達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學制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規定自1904年開始逐步實行,這是中國正式施行的新式學制?!肮锩畬W制”的頒布,標志著新國民教育體系開始了全國性的啟動,但新學堂和科舉的并存使新學的推廣困難重重,朝廷也意識到了“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4]于是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下詔廢止科舉,令各地廣設學堂??婆e制的廢除,為近代學堂的興起掃除了一大障礙,由此國人辦學的熱情高漲,全國興起了創辦新式學堂的高潮,中國新式教育獲得了空前發展。

在此背景下蘇州緊跟時代,在教育領域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蘇州文化素來開放、寬容,歷來重視教育,民風好學,在當時蘇州是江蘇省會城市,巡撫衙門所在地,又靠近最早開埠的上海,得風氣之先,占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于是,20世紀初蘇州就出現了政府提倡、官吏督促、士紳熱心的辦新學局面。

二、新式中等教育的起步

1.普通中學的興辦

光緒二十九年正月,江蘇巡撫奏請“正誼書院”改辦為中學堂。因蘇州是江蘇的省會,遂將學堂定名為“蘇省中學堂”,這是蘇州第一所官立中學?!昂蜓a道”劉體乾為學堂總辦,原參加科舉府試的童試生錄取為“蘇省中學堂”的首批學生。之后,中學堂劃歸蘇州府經辦,并由省學務處襄辦,改稱為蘇州府中學堂,實行五年制教育。曾任蘇州知府的江衡被委任為第一任監督(校長),清庶吉士教館、曾主講南京格致書院的王鶴亭為第一任總教習(教務主任)。江衡后,潘浩、劉傳福先后擔任學堂監督。學堂的課程設置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仍占相當比重,但又開設西政、西藝、西史,畢業生也參照科舉功名,預科畢業獎優歲貢,本科畢業獎舉人、中書、部司務稱號。據民國《吳縣志》記載:“宣統元年五月,本科畢業獎舉人,內閣中書者,張玉鹿等三人,獎舉人、中書科、中書者,夏彭年等十九人,分省補用通判者,朱同云等四人。獎舉人,分省補用知縣者,夏慶衡一人?!盵5]蘇州府中學堂雖然只辦了十年,畢業學生四屆,但辦學功績顯著,在蘇州開啟了“西學東漸”的先聲,開創了蘇州現代教育的先河。在蘇州府中學堂總教習王鶴亭的紀念碑上,這樣評價蘇州府中學堂的功績:“師道既立,善人斯多,先覺所資,后生是則。滄浪一水,如仲淹之于河汾,茂叔之于濂溪也?!眹顸h元老、新聞界先驅的葉楚傖,中國近代詩人、同盟會領袖之一、南社創始人之一高旭,著名教育家、蘇州中學首任校長汪懋祖,稱為武俠小說鼻祖的章回小說家程瞻廬,中國第一個寫出天文通史的朱文鑫等都畢業于蘇州府中學堂。

1905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部,管理全國學務,王同愈等蘇州地方紳士感覺到了創辦新式學堂的時機,也申請在蘇州設立學務公所,興辦新式學堂。1905年底,長元吳學務公所成立(不久,學務公所改為學款處),王同愈、蔡俊鏞等30人當選議董。在蘇州學款處運作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初,江蘇巡撫陸元鼎同意學款處的要求,將紫陽、正誼兩書院的常年息款和長元吳三縣的“賓興款”用于創辦公立中學。據《吳縣志》載:“公立中學堂由郡紳翰林院編修王同愈、蔣炳章,候選鹽運司運同吳本善,甘肅補用知府彭福孫會議,以本城紫陽、正誼兩書院及賓興公所田租典息等款項開辦,并撥款特建校舍?!盵6]王同愈等士紳拿到允準辦學的批文后,公舉蔡俊鏞為監督籌辦中學。1906年冬,蔡俊鏞赴日本考察,1907年初回國,按日本的校園模式口字院建校舍,學校占地面積約12畝。2月公立蘇州第一中學堂正式開學。因學校設在玉帶河草橋南堍井義坊(今公園路)東首,蘇州人習慣稱它為草橋中學。首批錄取學生24人,開辦初,定五年一貫制,不分初高中,凡年滿16歲的高等小學畢業生(或相當于高?。┘纯蓤笞x,課程設置有國文、經學、修身、英文、經濟、數學、體操、化學、物理、歷史、圖畫、唱歌等,另外還開設了選修課,如球類、國術、金石、竹絲、音韻學、度曲、尺牘、剝制(制作標本)等,這些課程除經學教授四書五經外,其他學科和現在中學所開的課程沒有多少差別。據葉圣陶1910、1912年的日記所錄,他當時上的課有東洋史、英文、化學、代數、圖文、作文、中國文學、體操、法制、經濟、經學,而且需每日早晨到校后“禮孔子”。蔡俊鏞認為,辦好一所學校,最主要的是聘請到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教師?;诖?,該校聘請的教師中有經學家程仰蘇,國文造詣精深的胡石予、孫伯南,武備學堂出身的魏旭東等先生。第一屆學生于1912年畢業,共6人,葉圣陶、顧頡剛、王伯祥、吳湖帆等即是這一屆畢業生。

辛亥革命后,原蘇州府的長洲、元和、吳縣建制撤銷,統一改稱吳縣,1912年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改名為吳縣縣立第一中學校,同年江蘇都督府根據民國教育部廢除清廷的教育宗旨、撤銷部分官辦學堂的指令,停辦蘇州府中學堂,學生整建制并入吳縣縣立第一中學堂。1913年7月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中學校,校長袁希洛,學制四年。公立第一中學和縣立中學時期,學校培養了很多人才。如作家王伯祥、教育家葉紹鈞、歷史學家顧頡剛、書畫家吳湖帆、雕塑家江小鶼、文學家范煙橋、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等。

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女子教育的呼聲日高,1896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就認為:“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廣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始。蒙養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婦學始。故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盵7]蘇州的愛國人士王謝長達也認為:“男女不平等之最大原因,為受教育的不平等?!盵8]因此要真正做到婦女解放,需從教育著手。于是,王謝長達與陳星昭、周修輝等人募集了近兩千元錢在嚴衙前(今十梓街東段)租賃房屋,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辦振華女子兩等小學堂,取名“振華”,旨在振興中華。

1917年,王謝長達的女兒王季玉由美學成回國,接替母親掌理振華女學,認為“以當時蘇地女子中學,尚付闕如,竊思中學為高等教育之基礎,欲求高深學問,則非先受中等教育不可?!盵9]力主“提高女權,亦非重視女子中等教育不可”,[10]于是決定在振華女學籌設中學部,學制四年,附設英、理兩???。創辦初,學生只有5人,至1921年秋,學生增至一百余人。學校開設國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體育、圖畫、音樂等課程,強調英語教育的重要,開設高要求的英語課程,同時,也不降低國學及傳統文化課的要求。學校重視適應學生個性與需要,設置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各項能力。為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教育質量,王季玉聘請社會名流蔡元培、胡敦復、李根源、張一麐及名師俞慶棠、竺可楨、王佩諍、貝時璋等為校董,中外著名學者如章太炎、胡適之、吳貽芳、貝時璋等以及美國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國孟納博士、美國陀開大學教務主任羅索博士及夫人、英國劍橋大學院長佛萊女士先后蒞校指導講學,對學校成就倍加贊譽。因學校的教學質量高,振華女中在當時有了較高的社會知名度,甚至吸引了男生。學校還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學生離校后,獨立生活、工作和管理的能力大都較強,能夠較快地適應社會工作。

2.中等師范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江蘇巡撫端方認為興辦新學,師資尤為重要。于是在紫陽書院舊址建立江蘇師范學堂,培養初級師范及中學教員,學生分為初級、優級兩級,也稱兩級師范學堂。開設初,因校舍狹隘,先招講習科一個班和速成科三個班,學生共160人。第二年添招初級師范本科和優級師范選科(分文史地、數理化、生物三科)及體育專修科,聘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為監督(即校長),日本史學家、文學家藤田豐八為總教習,國學大師王國維任教習。羅振玉在學校倡導勉勵學生自行深究學識,研求技藝,并開始運用演示、觀察、實驗和實習等新的教學方法。當時王國維先生主攻西方哲學,在校主講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程。1912年,學校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由楊月如任校長,要求學生注全力于德智體之發達。

光緒三十一年(1905),蘇州學務處創辦長、元、吳公立師范傳習所,每期半年,至光緒三十三年共畢業六期。

光緒三十一年(1905),蘇蘇女子兩等小學堂附設幼稚師范班,設裁縫、心理等課程。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私立大同女子兩等小學堂,設簡易師范,校址在元和縣舊學前書院弄。

光緒三十二年(1906),振華女學附設簡易師范科。

宣統三年(1911),官立中等工業學堂附設工業教員講習所。

按照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和三十三年(1907)清廷先后頒布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當時蘇州的初級師范學堂學制完全科為5年,簡易科為1年,女子師范學堂修業年限為4年。初級師范學堂開設的課程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教育學、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習字、圖畫、體操。女子師范開設的有修身、教育、國文、歷史、地理、算學、格致、圖畫、家事、縫紉、手藝、音樂、體操等課程,體現女師的特點。

1912年,江蘇省公署改江蘇師范學堂為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設本科、預科、講習科三科,校長楊保恒,初招學生279人。

1912年,江蘇省公署委派楊達權在盤門新橋巷創辦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設預科、講習科,校長楊達權,第一屆畢業于1917年。課程設置有文史、數理化、音體美、家事、縫紉、手工等,要求學生“忠誠、老實、質樸”,體現了女校特有的特點。

1912年長、元、吳公立師范傳習所改名為吳縣師范講習所,后又改名為吳縣縣立師范學校。

3.中等職業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布《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規定了各類實業學堂的辦學宗旨。據此,蘇州地方政府也開始創辦職業學校,培養專業人才。

光緒三十三年(1907)蘇州知府何德剛在盤門內小倉口創辦蘇州府官立農業學堂,自任監督(即校長),1912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農業學校。1913年,農校在古運河下津橋附近征到76畝地作為校址建筑校舍,1914年6月,新校址落成,11月學校遷入新校址,并以此時間為建校紀念日。農校的農業科共開設二十門課,其中普通課(基礎課)八門:修身、中國文學、算學、物理、化學、博物、農業理財大意、體操。農業科目(專業課)十二門:土壤、化肥、作物、園藝、農產制造、養蠶、蟲害、氣候、林學大意、獸醫學大意、水產學大意以及實習等。1912年,學堂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二農業學校,設農學本科、預科,第二年增設蠶學預科。

光緒三十四年(1908)蘇路公司總理王清穆、協理張謇、王同愈和許鼎霖等在盤門內新橋巷創辦蘇省鐵路學堂,是蘇州第一所工業學校,經費來源于蘇路公司籌措和學費收入,學堂創辦人自任學堂監督。

宣統三年(1911)蔣宗城將三元坊舊學務公所改設官立中等工業學堂,開設染織、圖稿繪畫等課。1912年,官立中等工業學堂和蘇省鐵路學堂合并定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校址設在蘇州三元坊,設土木、染色、機織三科。

光緒二十九年(1903),史量才在上海創辦女子蠶業學堂,1911年遷到吳縣滸墅關鎮,改私立為公立,1912年改校名為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設中等養蠶科。

1912年在滄浪亭高等學堂舊址籌建省立醫學專門學校。1913年1月開學,這是皖、蘇、滬地區的第一所現代醫學校。

三、教會中等學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規定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由此西方的傳教士取得了合法進入內地傳教的權利,但由于當時中國遭受外國欺凌,中國人極力反對外來侵略者,西方教會在中國的傳播非常困難。據倫敦布道會記載,他們在上海九年才發展了21個信徒。面對這種情況,教會開始改變策略,把目標放在辦學上,通過教育來贏得認同,減少傳教的阻力。因此興辦學校,就成為教會擴大影響,傳播福音的重要手段。中國基督教教育調查會就傳教士注目的眼光由教堂轉向課堂的目的曾這樣表述:“特基督教會之學校,初非專門之教育家所設立,其志亦并不在教育人才以促進教育之進步,乃欲以學校為一種補助之物,以助其宣傳福音之業?!盵11]1868年,以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為首的中國使團在訪美時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亦稱《蒲安臣條約》)。條約第七款規定:“嗣后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人欲入中國大小官學,習各等文藝,亦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人可以在中國按照指準地方設立學堂,中國人亦可在美國一體照辦?!盵12]美國人由此取得了在中國開辦學堂的條約權利。由此在蘇州辦學堂也就成為傳教士在蘇州傳教布道的突破口和關注焦點。

1.教會中學

光緒十年(1884),存養書院擴大校舍,提高教學程度,改名博習書院,書院首任院長為潘慎文,此后主持院務的有衡特立、韓明德、文乃史。光緒十四年(1888),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學塾部報告稱博習書院“所選課程備具合宜,更有格致房,機器房,并一切器皿機械”。[13]到甲午前后,這所書院已成為監理會在華開辦的學制最規范、水平最高的一所學校。1896年春書院增設英文班,由韓明德夫人教授。1899年春,博習書院遷往上海合并到上海中西書院。

光緒十八年(1892),美國長老會傳教士海依士(J.N.Hayes)由美來蘇州,在葑門十全街租賃彭氏房屋,招收中小學生,聘請一名華人教習,開辦萃英書院,海依士自任校長。雖只招收了5名學生,但其中3名是中學生。根據“中學”這個概念界定看,該書院是整個蘇州地區真正意義上教會中學的開端。光緒二十年(1894),該校遷至闊家頭巷,租賃李氏房屋為校舍。光緒二十六年(1900),海依士在美國獲得捐款,又將木杏橋戈氏住宅改建為校舍。光緒三十年(1904),遷至閶門外津橋石排巷中西學堂內。中間因教會在杭州辦之江大學停止對其撥款而停辦,宣統三年(1911)教會重新撥款恢復辦學后改名為萃英中學,并將所辦小學改為附小。

光緒八年(1882),美國監理會孫樂文(D.L.Anderson)牧師來華,光緒十年(1884)調至蘇州,在宮巷堂傳教。孫樂文在宮巷創辦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11月正式開學,這是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繼天賜莊博習書院后,在蘇州辦的第二所書院。課程除英語外,還有國文、算學、自然科學常識和神學課。學生們參加漢語早禱,讀中英文對照的福音書,因講授內容有中學和西學,所以習慣上也稱作宮巷中西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1),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創建了東吳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更名為東吳大學附屬中學,由于是東吳大學的附中,中學部只設主任,不設校長。

光緒二十八年(1902),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傳教士韓汴明、聶高萊在桃花塢廖家巷東首租用毗連民房兩棟,開辦了一所學堂,并從常熟延聘中國教士吳子亮、張吉人二人來蘇,購置課桌椅,勸勉學生入學。當時,教師有韓汴明、聶高萊、吳子亮、張吉人四人,韓汴明任校長,聶高萊協助韓一起主持校務,吳子亮、張吉人二人襄助一切。學生有郭書清、張桂生等四人,學校既無校名,也無固定學制,外界稱其謂“圣公會中西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學校從桃花塢廖家巷東首舊址,遷至寶城橋街新址。在校學生增至張福元等十二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隨著校舍的擴大,學生也增至129人,且絕大部分寄宿校中。此時,學制開始建立,設置預科和本科,分班授課,預科相當于高小,本科相當于中學,學習期限均為四年,學校正式定名為“桃塢中學”,成為上海圣約翰大學的附屬中學,本科畢業生可免試升入“圣約翰大學”。學校設中文班和英文班。中文班課程以國文為主,所學又以古典文為主,包括史、諸子、詩歌、古文、書牘等,此外,還有本國史地和法制、經濟、珠算和圖畫等課程。英文班除以英文為主外,還設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制圖、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等課程。中英文班的所有課程必須兼修,學生在中文班及英文班都修業期滿,取得兩張畢業文憑后,才能正式畢業,因此學生英文程度在當時比其他教會中學學生高,這為學生升學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912年起學制改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桃塢中學以“修道為教”為辦學宗旨,開辦后的數十年中,一貫注重宗教課和宗教活動,強化對學生宗教思想的灌輸。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派遣傳教士海淑德(H.L.Askew)來蘇州籌辦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11月正式開學,因學校開辦時海淑德已故,為紀念她,學校命名為景海女塾,取“景仰海淑德”之意,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貝厚德(M.E.pyle)為第一任校長。景海女塾的辦學宗旨,是對中國“上等社會”的女子進行基督化教育,學校分高、初中,課程除國文課外,全用英文課本和美國式的教學方法。

光緒二十九年(1903),金振聲女士開辦的英華學堂設初中部,成為一所初級中學,分為男、女兩部,光緒三十年(1904)女子部遷入慕家花園,名為英華女子學校,設小學部、初中部和幼稚師范科等。

宣統元年(1909),麥嘉祺的浸會小學遷址臨頓路謝衙前,增設中學部,1912年獲得美國西門夫人(晏女士)的捐款,改建校園,因晏女士捐款之故,1913年改名為晏成中學。

宣統三年(1911)藍紗斐女士的慧靈小學遷址臨頓路謝衙前,改名為慧靈女中。

到民國初,蘇州先后建立過英華初級女子中學、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景海女塾、萃英中學、桃塢中學、晏成中學、慧靈女子中學等七所教會中學和博習、宮巷兩所書院。這些學校全部為美國教會所辦。從派系來看,英華初級女子中學、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景海女塾和兩所書院屬于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萃英中學屬于基督教北長老會;桃塢中學屬于美國基督教圣公會;晏成中學、慧靈女子中學則屬于美國南浸信會。

清政府雖然在20世紀初頒布了“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但由于教會享有特權,蘇州教會中學從創建起,并不受清政府管理,學制、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設置均由各學校自行決定且較為隨意。如,晏成中學實行選科制,高中分文、理、商3科;桃塢中學設立預科和本科,預科相當于高小,本科相當于中學,本科為四年。清末民初很多教會中學正處在從小學向中學過渡、發展、完善階段,所以,學校沒有完備和成熟的學制。

2.中等職業學校

宣統三年(1911),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創辦私立博習醫院護士學校,由美籍外科醫生蘇邁爾主辦,以“輔助衛生醫療事業,培植護理人材”為宗旨,是我國最早的現代衛生類院校之一,初創時學校既無固定校舍、校址,教學設備、教學制度也不完備,僅招男生。1916年在中華護士會注冊。

1917蘇州景海女塾改為景海女子師范學校,開設音樂師范科、高中師范科、幼稚師范科三個科,并附設幼稚園,以后又增設日間托兒所。女師重點培養幼兒教育師資,教材、教法、設備以及兒童活動內容,均照搬美國幼兒師范,各科教師均由傳教士擔任。該校對中國幼兒教育影響很大。

結 語

從教會學校創辦開始,清末到民初,蘇州各界為培養新式人才,創辦了各類中等學堂,這些新式學堂引入了近代西方的辦學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在發展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實際不斷完善學校的學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傳授學生先進的科學知識,提高了蘇州教育水平,促進了蘇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蘇州新學走過了他的童年時代。

[1]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4666.

[2]清末籌備立憲史料: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022.

[3]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四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224.

[4]奏請遞減科舉折[M].光緒政要:卷二十九.

[5]李根源,曹允源.民國吳縣志:卷二十七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01.

[6]李根源,曹允源.民國吳縣志: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42.

[7]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女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87.

[8] 蔡孑民先生演說[J].振華季刊,第二卷,第一號.

[9]季玉.三十年來校史報告(1036-08)[Z].振華女學校三十年紀念刊.

[10]安樹芬,彭詩瑯.中華教育通史:第13卷[M].北京:京華出版社,2010:2856.

[11]史靜.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3.

[12]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M].北京:三聯書店,1957:263.

[13]中華監理公會五十周年紀念刊:中文版[Z].

責任編輯:孫延波

G642.46

A

1671-4288(2017)04-0103-04

2017-01-26

陶列英(1963-),女,浙江紹興人,江蘇省蘇州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學制光緒學堂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
五行真經
光緒《黔江縣志》的藥學價值
陳蓮舫曲線救光緒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
長學制醫學生全程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探討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