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釦器考略

2017-04-27 01:11劉芳芳
東南文化 2017年2期
關鍵詞:漆器考古文物

劉芳芳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蘇蘇州 215005)

釦器考略

劉芳芳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蘇蘇州 215005)

“釦器”是一類以裝飾技法命名的器物。通常意義上“釦器”是指以金屬箍施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腹部、轉角或附加鈕、環、鋬、足、鋪首等金屬構件的一類漆器。釦器濫觴于西周,初步發展于戰國及秦,興盛于漢,中興于宋。釦器的發展與漆器胎骨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釦器法除主要運用于漆木器之外,在玉器、玻璃器、玳瑁、象牙器上也有少量運用。鑲釦漆器與鑲釦瓷器是最常見的兩類鑲釦器物。鑲釦瓷器源于唐,盛于宋,宋以后劇減。

漆器 釦器

通常意義上“釦器”是指以金屬箍施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轉角、腹部或附加鈕、環、鋬、足、鋪首等金屬構件的一類漆器。今人多稱之為“扣器”。傅舉有曾從文物鑒賞的角度,對漢代釦器進行了介紹[1],朱學文就釦器法在戰國秦漢漆器制作中應用進行了研究[2],以上兩位先生的研究均未涉及釦器在漢以后的發展,以及釦器法在其他種類器物上的運用。據筆者梳理,釦器的研究除上述成果之外,其他或對釦器進行簡單介紹,或是在討論漆器的時候,以較短的篇幅簡單提及,且研究的歷史階段大部分囿于漢代,深入探討釦器發展史的文章較少。筆者擬綜合運用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尤其是新近公布的考古資料,對釦器略抒拙見,以求教于方家。

釦器的發展與漆器胎骨的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漆器在戰國秦漢時期迎來了長達四百年的持續發展時機。制胎成型是漆器制作的第一個步驟,木胎是漆器中最常見的胎骨。戰國中期,木胎普遍較為厚重,為方便提取,一些漆器上出現了金屬質地的鈕、環、鋪首、足等小型構件。戰國后期至漢,隨著鐵器的廣泛應用,制胎技術進一步提高,木胎開始變薄,然而日久年深,卻易磨損開裂。為了固胎防裂,流行一種在漆器口沿、器身及器底鑲嵌金屬帶的工藝。至遲在西漢中期,時人稱這類漆器為“釦器”。

許慎《說文解字》云:“釦,金飾器口?!保?]“金”泛指黃金、白銀、銅等金屬[4]。唐李賢注《后漢書》:“釦音口,以金銀緣器也?!保?]兩種解釋的差異,說明釦器之釦最初主要鑲嵌在器物的口部,入唐以后,釦器外延已擴大,器物凡鑲釦者即可稱為“釦器”。這類金屬釦有“釦帶”、“緣”、“箍”、“棱”等稱謂。廣義上的釦器見于漆木器、陶瓷器、玉器、玳瑁、象牙以及玻璃器,以鑲釦漆器最為常見。狹義上的釦器是指用金屬釦鑲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轉角、腹部,或附加金屬鈕、環、鋪首等附件的一類漆器(為行文方便,如無特別說明,本文所云“釦器”意指鑲釦漆器)。鑲釦漆器濫觴于西周,初步發展于戰國及秦,繁盛于漢,中興于宋。

一、釦器起源及發展

目前考古所見年代最早的釦器為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銅釦木胎漆壺[6]。器蓋、口、腹與足皆鑲十分寬大銅部件(圖一)。這件銅木結合的器物是早期釦器的雛形,其制作風格與后世釦器具有顯著的區別。20世紀80年代,灃西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了一批銅漆木器具。數件銅釦均有折角,有利于牢固地箍緊木胎。鑲嵌方式有箍鑲、包鑲、平嵌和立嵌等四種形式[7],不同的鑲嵌形式可單獨使用,也可分別使用在同一器具的不同部位,取得實用美觀的效果。

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漆器的第一個重要發展期。這時漆器,無論就數量還是就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而論,都以楚國漆器為最。通過數量龐大的出土楚漆器,使我們能夠一窺戰國時期釦器的發展歷程。戰國中期,楚國漆木器開始與金工相結合,多為厚木胎制成后就安裝足和鋪首、鈕環等金屬構件,然后再髹漆與描繪花紋。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漆樽[8](圖二)、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出土的漆奩[9],均是頂部安一銅環,腹部飾銅質鋪首環,底側等距離地安裝三個獸面銅蹄足。望山一號楚墓出土彩繪漆案,四角鑲銅,近長邊的兩端皆有銅矮蹄足與銅鋪首銜環各1個。長141、寬64、高10.8厘米[10]。戰國中期,這類附小型金屬構件的漆器,其口沿與底部尚未施環狀釦帶。此時,木胎的制作方法主要為挖制、斫制、雕刻,這類木胎普遍較為厚重。奩、卮、樽、盒、案這類生活用器應是由于胎重,為便于提握或承重而采用金屬質地的鈕、足、鋬、鋪首等構件。

戰國晚期楚墓中出現了在口部或底部鑲嵌釦帶的漆器,真正意義上的釦器誕生了。20世紀下半葉,考古人員在長沙發掘了兩千余座楚墓,僅在晚期墓中出土兩件銅釦漆樽[11]。銅釦僅鑲于器物底部,口沿與腹部皆無銅釦,這不同于漢代釦器口沿必施釦這一特點。湖南桃源三元村戰國晚期楚墓出土一件彩繪銅釦漆卮,扁圓蓋的頂部飾三只銅立鈕,器身腰側裝一個銅環形鋬手,平底下包鑲銅釦,釦上等距離鑄三足。卮通高17.5、徑11.5厘米[12]。為了美化銅釦,銅釦上還見鍍銀工藝。安徽舒城秦家橋晚期楚墓出土一件彩繪銅釦木盒,圓形,全器施數道鍍銀銅釦。盒通高19.5、口徑20、圈足徑11.2厘米[13]。

圖一//西周木胎銅壺

圖二//望山一號墓漆樽

戰國晚期的銅釦漆器上偶見銀質附件,銅、銀共飾一器。更加注重銅釦的裝飾效果,銅釦除表層鎏金、鍍銀之外,還有錯金銀花紋或雕鏤紋樣。揚州西湖鎮果園楚墓出土一件漆卮,夾纻胎。圓唇,直腹,銀質環狀把手,底鑲銅釦,三銅蹄足。器表黑底,外壁以朱彩帶分隔成上、中、下三組紋飾,朱繪變體菱紋與鳳鳥紋等紋飾??趶?1.7、高12.3厘米[14]。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九件釦器[15],一件漆盒的銅釦上有錯銀紋樣。

要之,釦器在楚漆器中僅占較低的比例,器形主要為樽、盒、壺、卮、案等生活用器。鈕一般等距立嵌于蓋頂,鋬則嵌于器腰側,足最初嵌于木胎底部,后來器底鑲釦帶后,足等距鑄于底釦之下。值得注意的是,楚墓中常見漆耳杯,卻不見鑲釦耳杯。直到漢代,我們才得以見到數量較大的鑲釦耳杯。個中緣由,可能一是因為戰國時期大部分耳杯采用堅實的厚木胎,而漢代耳杯大部分為輕薄的夾纻胎;二是因為戰國時期釦器法尚沒有成為漆藝中最流行、最成熟的技法之一。

常德德山寨子嶺一號楚墓出土一件銅釦漆盒,夾纻胎,近口沿和近圈足鑲銅釦(圖三)。近口沿銅釦以紅銅絲鑲嵌出幾何紋、夾渦紋。器腹彩繪幾何紋、變形云紋和鳳鳥紋??趶?8.2、高12.3、圈足徑11.2、高1.5厘米。底部針刻銘文,中間方塊內銘文為“十七年大(太)后詹事丞□,工師□,工季”,左邊銘文為“上巳”[16]。此漆盒銘文之多,記載內容之詳細,在出土楚漆器中極為少見。據銘文與紋飾,可能為秦宮之物[17]。據考證此盒制于秦昭襄王十七年,為宣太后宮中之物[18],但筆者認為此盒制成年代不能排除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的可能性,為華陽太后宮中之物[19]。那么這件漆盒的制作年代最早為公元前290年,最晚為公元前230年,制作年代相對較為確切。

秦釦器[20]出土數量較少,器形有所增加,盂、舟是新出現的釦器類型,存在一定數量的銀釦漆器。釦器上文字較多,書寫方式以針刻為主,兼有少量漆書。內容主要有制作年份、制作部門、物主姓名以及工匠名,反映了秦生產方面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質量負責制度。

湖北江陵鳳凰山70號秦墓出土的銀釦漆盂,針刻“二十六年左工最元”銘文?!岸辍睘榍卣淹跫o年,即公元前281年[21]。四川涪陵小田溪三號墓中出土一件漆樽[22],樽身上施三道銅釦[23]。在江陵岳山秦墓出土過兩件銅釦漆卮[24]。河南泌陽秦墓出土三件釦器,有盒、舟、樽。圓盒(M 3:25),子母口,身、蓋皆施鍍銀紅銅釦,蓋頂及器底的圈足也施鍍銀銅釦。子母口鍍銀釦上皆針刻“平安侯”三字,此外尚有“壺工匠□士川”、“卅七年工左匠造”、“工”等文字。通高20、足高1、口徑17、圈足徑12、圈足厚1、鑲銀釦的子母口高4厘米。舟的底部施鍍銀銅釦,釦的四角各鑄一蹄足。樽底也鑲銅釦,釦上鑄三蹄足。腹部有一環形把鈕,蓋上飾三個S形銅鈕[25]。據出土銅鼎的銘文及紀年方式,這批漆器制作于秦末或秦亡不久。

秦釦器常見不同材質的金屬構件共飾一器的現象,釦帶多為銀質,鈕、蹄卻多為銅質。云夢睡虎地出土漆樽(M 11:3),圓筒形,有蓋。底下有三個銅矮蹄足,蓋上有三個銅鈕飾,口、腹、底部均有一道銀釦,腹外還有一銅環形鋬。內底中部及器表的黑漆地上用朱漆繪幾何紋飾。蓋內及外底有“亭”字烙印文字??趶?1.5、通高12.5厘米[26]。

釦器常見的金屬配件在戰國晚期已發展完備,主要包括釦帶、鈕(環)、鋬、鉚釘、底座(上鑄有足)以及鋪首。陜西蒲城永豐戰國晚期大墓中出土多件漆器的銅構件,為鑲釦漆樽、漆卮的銅配件[27]。西安尤家莊二十號戰國晚期墓,墓主可能為入秦為士的楚人[28]。墓中出土三十余件銅構件,有環狀鈕、蹄足、鳳鳥形飾、釦帶、鋪首以及圈足,都為釦器的構件。

二、釦器的繁盛期

釦器在漢以前尚未成為漆器的一個常見品類,考古中發現的數量不多。隨著制胎技術的進步,西漢中期以后,出現于戰國時期的夾纻胎開始成為漆器最常見的胎骨,釦器在漆器中所占比例開始明顯上升。昂貴的釦器在《后漢書》、《漢舊儀》等文獻中均有提及,揚雄有“雕鏤釦器,百伎千工”之嘆[29]。

圖三//戰國晚期秦銅釦漆盒

漢代釦器有特供、賞賜、買賣以及承繼等流通方式。流通范圍較廣,南至廣東,西南至云南,北至蒙古諾音烏拉,東北至朝鮮平壤,西至甘肅均有出土,集中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和山東地區。漢景帝到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大大增強?!稘h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在八個郡設立工官,為河內郡懷、河南郡滎陽、穎川郡陽翟、南陽郡宛、濟南郡東平陵、泰山郡奉高、廣漢郡雒、蜀郡成都。涉及今天的河南、山東和四川等省。西漢中期到東漢元興元年,蜀郡、廣漢郡工官生產的乘輿漆器,供宮廷貴族使用,代表著當時官營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笆駨V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保?0]貴州清鎮漢墓出土的3件乘輿鎏金銅釦耳杯產自廣漢郡工官和蜀郡西工[31]。朝鮮平壤[32]、蒙古諾音烏拉[33]等地出土的部分釦器自銘它們是蜀郡、廣漢郡工官的產品。二工官所生產的釦器在繪畫圖案、銘文體例上較為相似,產品主要供宮廷使用,或供朝廷用于賞賜。此外,少府工官也生產釦器,銘文體例及內容與蜀郡、廣漢郡工官有所不同,應是不同工官的性質區別而造成的。

漢官營生產部門繼承并發揚了秦“物勒工名”制度,釦器上常見大段銘文,詳細記載著制作時間、出處、器物性質、器名、度量、各道工序的工匠名以及各級管理官吏的姓名。目前考古所見最早的漢代紀年釦器是朝鮮石巖里丙墳出土的“永始元年”蜀郡西工造的黃涂釦漆盤。湖南永州鷂子嶺西漢墓出土的六件釦器上共有銘文371字,其中一件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漆耳杯竟有72字銘文[34]。釦器生產涉及素工、髹工、上工、銅耳黃涂工、畫工、?工、清工、造工等近十道工序。

漢代釦器的釦帶較戰國釦器明顯變薄,其固胎功能漸被弱化,裝飾功能卻被不斷強化,釦器法成為漆器常見的裝飾技法之一。絕大多數釦器是先制胎,其次髹漆,再鑲釦帶與其他金屬構件,最后施彩繪等其他裝飾技法。僅有少部分釦器最后鑲釦。釦器是漢代中期以后極具時代特色的漆器品種之一,數量激增,器形更多,主要有盒、罐、樽、卮、奩、耳杯、高足杯、勺、盤等。器物的開合處以及常被觸摸的部位,如耳杯的雙耳、口沿也以金屬包鑲,美觀結實。銘文中常見的“銅耳黃涂工”就是負責安裝耳釦并涂金的工人。

圖四//長沙望城坡漁陽墓出土雙層銀釦六子奩

漢代釦器分為黃金釦器、白銀釦器和銅釦器三大類。銅釦表層常鎏金或鎏銀以防銹蝕并增強裝飾效果,以鎏金銅釦最為常見[35]。釦器在漢代被賦予了權力的象征意義,有使用等級規定。宗廟祭祀時:“高祖南面,幄繡帳,望堂上西北隅?!鷰?,黃金釦器。高后右坐……白銀釦器?!保?6]又云:“大官尚食用黃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銀釦器,如祠廟器云?!保?7]皇帝的餐具為黃金釦器,皇后與太子的餐具為白銀釦器。銅相對金、銀來說是一種較為廉價的金屬,銅釦漆器在漢代沒有使用等級限制,可大量生產。銅釦漆器在出土釦器中所占比例最高。

考古尚未發現漢室皇帝所用的金釦漆器。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金釦漆卮,僅余金釦,器件的式樣、鑄造、大小皆與另一件牙卮的金釦相似[38]。釦含金量約為98.34%,厚1毫米。釦外壁平滑,為便于鑲嵌,內壁留有多道鑿痕和銼痕。據漢禮,南越王使用黃金釦器是一種僭越行為,這與南越王稱帝的史實相符。漢陽陵帝陵東側11—21號外藏坑出土銅口沿與銅耳飾等釦器構件,大部分表面鎏金。銅耳飾月牙形,沿下沿內收,有些表面陰線刻菱形幾何紋,錯金銀[39]。長沙望城風篷嶺長沙王后墓出土一件馬蹄形小奩,器身口沿施一圈金釦、中部與底部各施一道銀釦[40]。西漢中期墓葬中,目前僅發現此一件金釦漆器。長沙王后墓中隨葬的這件金釦漆器可能來自于朝廷的賞賜。

西漢早期,釦器在上層統治階層的生活中尚未普及,僅在高等級墓葬中有少量發現。山東齊王隨葬器物坑出土許多金屬構件,以銀釦居多[41],施銀釦的漆器多為夾纻胎。漆器包角上飾鎏金流云紋和齒紋。長沙望城坡漁陽墓中出土的一件銀釦雙層六子漆奩,夾纻胎[42]。蓋頂鑲銀質柿蒂紋,蓋沿與蓋壁施5道銀釦,6個子奩亦皆施銀釦。通體髹黑漆,銀釦之間錐畫云氣紋、鳳鳥紋與幾何形紋(圖四)。長沙陡壁山一號墓、長沙砂子塘一號漢墓、沅陵侯吳陽墓等皆出土許多精美漆器,胎骨以夾纻胎為主,卻少見釦器。長沙馬王堆一號、三號墓保存完整,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然而僅一號墓出土一件錐畫鎏金銅耳漆卮,夾纻胎,耳上銅環二、蓋鈕銅環一,在當時極為名貴[43]。

漢初,朝廷賦予諸侯王各種特權,在政治上,諸侯國“百官同制京師”,在經濟上,封國內又可設獨立的官營手工業機構。由受封諸侯直接經營或管轄的漆器作坊是西漢早期官營漆器制作與市府作坊并存的另一種形式。安徽阜陽雙古堆汝陰侯墓出土的二十余件漆器中有近一半為釦器,器形有奩、盤與卮等,器身多有“女陰侯”年號、器物名稱、尺寸與容量、司造官吏和制造工匠的姓名等銘文。這些漆器乃汝陰侯自設作坊所制[44]。汝陰侯墓年代與長沙轪侯夫人墓相當,兩墓所出漆器制作工藝之差別可能是產地不同所致,是諸侯自作漆器與成都市府漆器的差別。

武昭宣時期,夾纻胎技術更為成熟,釦器已成為高等級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有些漢墓動輒出土數十件之多。滿城漢墓劉勝墓出土三十余件銀釦漆器,上刻銘文“卅七年十月,趙獻”。這些釦器是他人作為貴重禮物贈予劉勝的。竇綰墓中出土的五子漆奩,蓋頂鑲嵌柿蒂形銅片,銅片上錯金銀并嵌玉片,蓋頂外圈銅釦也錯金銀并鑲綠松石和瑪瑙。蓋壁飾鏤空銅釦,上有神龍、怪獸、云紋、仙山、幾何紋等紋樣,紋樣上也錯以金銀、鑲嵌綠松石與瑪瑙[45](圖五)。五子奩的銅釦采用雕鏤技法,其上雕刻各種生動的紋樣,紋樣的細部錯金銀,并鑲嵌各種名貴玉石,華麗至極。盱眙江都王劉非墓中出土數量眾多的銀釦盤、耳杯,許多銀釦上針刻紋樣并鑲嵌玉石[46](圖六)。茂陵一號無名冢從葬坑中出土了一些鎏金、鎏銀銅構件,器形有案、盆、耳杯。耳杯為六套十二件,均帶銅底座。耳杯六套十二件,每套包括一漆耳杯和一銅座。漆耳杯器身已朽,殘存耳部構件及銅座。銀耳錯金,銅耳鎏金或鎏銀[47]。

圖五//滿城竇綰墓出土漆奩之雕鏤銅釦紋樣(局部)

圖六//江都王陵一號墓出土銀釦耳杯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西漢后期,奢靡之風逐漸蔓延,一些等級規范也開始松弛。釦器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奢侈品之一。中小地主的墓葬中也常出土鎏金銅釦器、白銀釦器?!敖窀徽咩y口黃耳,金罍玉鍾。中者野王纻器,金錯蜀杯,夫一文杯得銅杯十,賈賤而用不殊?;又I,始在天子,今在匹夫?!保?8]白銀釦器的使用人群發生了很大變化,富有卻卑微之人也僭越使用銀口黃耳的釦器。日照海曲M 106的墓主,身份不高[49],卻隨葬許多銀釦器。銀釦間彩繪紋樣,貼飾金箔。這批釦器與兩湖地區出土漆器器形相似,但紋飾卻存在很大差異,說明今山東東南沿海一帶也是當時漆器的重要產地之一。

做工考究、華麗美觀是西漢中期以后釦器的顯著特征。釦器的材質之美、工藝之美被發揮到了極致。釦帶多為銀質或鎏金銅質。釦器上常見彩繪、錐畫、金銀貼花、鑲嵌玉石(瑪瑙、綠松石、云母、琥珀、珍珠、玉片等)等多種工藝。金屬釦既發揮固器、美器的功用,又起分隔紋飾帶、突出主題的效果。釦的上、下常各繪出一道漆線,紋飾呈環帶狀分布于釦間,畫面具有較強的秩序感。揚州地區的漢墓出土了數量較大的釦器,裝飾極其美觀。揚州邗江姚莊101號墓出土131件漆器[50],尤以兩件銀釦瑪瑙七子奩最為精美。外表紋飾由銀釦和金銀貼花組成,裝飾豪華、形象豐富。奩(M 101:190)山水云氣紋中以金銀箔裝飾羽人祝禱、車馬出巡、狩獵、斗牛、六博、聽琴和各色瑞獸;奩內七個子奩器表也施銀釦、貼金箔、嵌瑪瑙。

要而言之,戰國秦漢時期釦器具有釦帶逐漸變薄、施釦數量逐漸增加的趨勢。戰國晚期至秦,釦一般施在蓋口、蓋頂、器口、器底,極少在器身腹部、蓋面中心周圍鑲釦。西漢中期以后,不僅在易磨損的部位,如口、底鑲釦,一些難以磨損的部位如蓋中心周圍也鑲釦。一些釦器鑲釦甚至達十道,完全突破了實用目的的制約,釦器被賦予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安徽天長三角圩M 1出土一件月牙形漆盒,夾纻胎,內紅外黑,由長方形盒和月牙盒上下疊加而成,造型獨特。通高6、壁厚0.2,長方盒高3.4、長6.5、寬3.2,月牙盒高2.5、長12.1、寬4,內盒高2.4、長6、寬2.7,銀釦寬0.2~0.5厘米[51](圖七)。同墓出土漆奩(M 1:1),全器共施十道銀釦[52]。

釦器法作為一種實用工藝,是以滿足實用為前提,且兼顧美感需要而發展成熟起來的。工藝復雜、裝飾考究的釦器深受漢代權貴階層的喜愛,成為達官貴人彰顯身份的器具。不僅漆器常用釦器法進行裝飾,就連玉器、玻璃器、象牙器這類當時極其名貴的器具上,也有釦器法裝飾的實例。馬王堆二號墓出土的銅釦玉卮,器身以銅條圍成上下兩圈,中間用8根等距相間的銅條連接,再將長條玉片鑲嵌于銅條之間。底部用圓形玉片嵌入。腹側鑲嵌玉鋬,底部邊緣以3個獸面小蹄足作品字形卯在銅條上。蓋為銅釦子母邊,玉質蓋面上有3個S形鈕。通高17.8、直徑10厘米(圖八)。鑲釦玻璃器在徐州北洞山楚王墓中曾有出土[53]。

圖七//天長三角圩M1出土銀釦月牙形雙層漆盒

圖八//馬王堆二號墓出土鑲釦玉卮

三、釦器的衰微期

我國漆器自戰國開始迅速發展,在漢代度過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盛極而衰,在東漢以后呈現衰頹之勢。元興元年(105年),朝廷為去奢省費,“悉斥賣上林鷹犬,其蜀漢釦器、九帶佩刀,并不復調。止畫工三十九種?!保?4]至此,依靠中央財力支撐的蜀漢釦器日漸式微。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時期,漆器出土數量劇減,鑲釦漆器更為少見,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被瓷器所取代。瓷器發展迅速,尤其到唐代后期,陶瓷已由高檔消費品變為一般平民百姓皆可使用的普通用品[55]。漆器金銀平脫工藝發展迅速,釦器法卻較少被采用。唐代工匠將髹漆業的金銀平脫、釦器法完美地運用在瓷器上,成為陶瓷史上一次重大的裝飾工藝創新。

唐至五代,鑲釦瓷器僅發現于寺廟地宮與權貴墓葬中,這類瓷器的口沿與底足一般皆施釦。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最為精美的漆平脫鑲釦瓷器出現于唐。法門寺地宮出土兩件鎏金銀棱(釦)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標本FD4:004,侈口,圈足,五曲斜腹。碗內為青黃釉,外壁髹深藍色漆,并有平脫雀鳥團花5朵,紋飾鎏金??谘丶暗鬃憬澡傘y釦[56]。此二碗為《衣物賬碑》中提及的“內二口銀棱”碗。晚唐錢寬夫婦墓出土一批精細的白瓷器,多數口沿和圈足上有金銀釦(圖九),這批瓷器可能產自定窯[57]。五代吳越錢氏政權進貢的數量驚人的瓷器中,有一部分“金釦”或“釦金”瓷器。蘇州七子山吳越貴族墓中出土越窯秘色青瓷金釦碗一只,碗口較敞,金釦邊寬0.5厘米,通體呈橄欖青色釉,晶瑩滋潤如碧玉[58]。

五代高級貴族墓中有少量鑲釦漆器出土。前蜀王建墓出土一件銀平脫盝頂朱漆盒[59],正方形,邊長27.5、盒身高約3.5厘米,全器施數道銀釦。還有體型巨大的五代釦器出土。蘇州七子山吳越國貴族墓出土了兩件銀釦漆盆,大盆口徑98.8、邊寬2厘米[60]。體形之大,較為罕見。

四、釦器的中興

宋代城市興起,商品經濟發達,漆工藝進一步專業化,出現了許多專業性的漆行和店鋪。出于競爭盈利的目的,一些漆器作坊紛紛打出自己的品牌,在產品上往往記錄著制作地點、制作時間以及制作人姓名。在此歷史背景下,釦器迎來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期。宋代釦器主要為飲食用具,如各類茶具,以及妝奩、鏡盒、粉盒等梳妝用具。

圖九//水邱氏墓出土白瓷云龍把杯與杯托

溫州漆器在宋代即享有盛譽,此外漆器產地還有杭州、湖州、福州、常州、蘇州等地。常州武進出土的朱漆戧金人物花卉紋銀釦套奩,器物的開合處皆施銀釦。通高21.3、直徑19.2厘米。蓋內側朱書“溫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61]?!吧侠巍毖云鋱詫嵞陀?。常州北環新村宋墓出土一件銀釦朱漆托子,通高6、托杯口徑8.7、托沿徑14.5、足徑7.3厘米[62]。杯口內斂、六瓣形托沿,足外撇。杯口、托沿、足沿皆施銀釦,托底朱書銘文“蘇州真大黃二郎上辛卯”。此器做工細致規整,是一件精美的飲茶器具?!罢娲簏S二郎”是指此器是黃二郎漆坊生產的正品,非冒牌貨。黃二郎可能是北宋中期蘇州一家頗有名氣的漆器作坊,為了抵制市場上冒用自己品牌的商品,故在銘文中強調自己是真正的某某作坊生產的產品。這類現代廣告式的宣傳,反映了當時市場上有多家漆器作坊,存在著銷售競爭。

“靖康之恥”致北宋滅亡,北工南渡,促進了南北技術交流。在商業競爭中,新的工藝技術層出不窮,技術的傳播和相互影響在行業間非?;钴S,漆器、金銀器、陶瓷器在造型、紋樣、工藝等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宋代漆器造型多曲,碗、盤的內壁常見出脊的凸棱,本為金屬器捶揲成形時在器物內壁形成的痕跡,在器底心呈放射狀,是為金屬延展特性所致??涨胺睒s的陶瓷技術也為漆器提供了仿效樣式。南宋黃渙墓出土銀釦漆盞,內外壁髹黑漆,漆面飾放射狀線紋,外壁髹漆止于下腹,露出木胎,口沿施銀釦[63](圖一〇)。這件銀釦漆盞成功模仿了宋人推崇的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釦器與漢代釦器差異較為顯著。漢代釦器胎骨以夾纻胎為主,宋代釦器胎骨以圈疊木胎為主。漢代釦器往往鑲嵌多道釦帶,而宋代釦器的釦帶一般僅鑲于口沿。漢代釦器上常見彩繪、錐畫、金銀貼花等多種裝飾技法,作風華麗,而宋代釦器以素髹為主,造型多曲,具有典雅質樸之韻味。

圖一 //黃渙墓出土銀釦黑漆兔毫盞

釦器在漢代具有等級與權力的符號意義,及至宋代,釦器的等級符號意義猶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昭:“天下士庶之家……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釦器具,用銀釦者毋得涂金?!保?4]

定窯在北宋中期采用覆燒工藝生產瓷器,口部掛釉較難,致使芒口器增多。出于技術層面考慮,在芒口處鑲釦,可提高使用舒適度、美觀度以及器物的牢固度。既滿足了官僚鄉紳追求高雅生活品質的需求,又可提高瓷器的價格。北宋汴京就有專門為瓷器鑲釦的商鋪。與唐、五代鑲釦瓷器不同的是,宋代鑲釦瓷器僅口沿鑲釦,足部極少鑲釦。釦以銀釦最多,銅次之,金最少。鑲釦瓷器雖只占宋瓷的一小部分,但分布廣泛,幾乎覆蓋了當時各大窯口。宋代鑲釦瓷器在墓葬、窖藏、遺址中常有發現,如安徽南陵鐵拐北宋墓M 1中的銀釦白瓷缽,口部施銀釦,通體施白釉[65]。江蘇江陰夏港宋墓一次出土了7件定窯銀釦白瓷,胎白致密,器形多樣[66]。

鑲釦器物的主要使用人群一般社會地位較高、經濟較為富庶??v觀古代造物史,鑲釦漆器主要流行于漢代,在宋代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發展期,除了釦帶所具有的固胎之實用功能,或與宋代興起的仿古之風有關。元明清時期,漆器種類更加繁多。明人黃成所著《髹飾錄》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書中詳細介紹了漆器分類和各種漆器的數十種裝飾手法,然而卻未提及鑲釦漆器,說明鑲釦漆器在當時已不是一類漆器品種了,已退出了漆藝舞臺。在鑲釦漆器的影響下產生的鑲釦瓷器流行于兩宋時期,宋以后劇減直至消失。此外,在玉器、玻璃器、象牙器中亦有少量鑲釦器物。

[1]傅舉有:《古代扣器鑒賞》,《收藏家》2003年第3期。

[2]朱學文:《試論釦器法在戰國秦漢漆器制作中的應用》,《文物》2014年第7期。

[3]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05頁。

[4]《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币姈|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163頁。

[5]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422頁。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洪洞縣文化館:《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第2期。

[7]張長壽、張孝光:《西周時期的銅漆木器具——1983-86年灃西發掘資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

[8][1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85、89頁。

[9]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62頁。

[11]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355頁。

[12]常德地區文物工作隊、桃源縣文化局:《桃源三元村一號楚墓》,《湖南考古學輯刊》(第四集),岳麓書社1987年,第27頁。

[13]舒城縣文物管理所:《舒城縣秦家橋戰國楚墓清理簡報》,《文物研究》(第六輯),黃山書社1990年,第137頁。

[14]揚州博物館:《江蘇揚州市西湖鎮果園戰國墓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11期。

[15]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

[16]常德市文物處:《湖南常德寨子嶺一號楚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考古2002》,岳麓書社2003年,第406頁。

[17]銘文中的“詹事丞”,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鳖亷煿旁唬骸盎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必槠涓惫??!肮煛睘楣す僦L,“工”為實際造器者。

[18]龍朝彬:《湖南常德出土“秦十七年太后”釦器漆盒及相關問題探討》,《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5期。

[19]宣太后與華陽太后皆為嫁入秦國的羋姓楚國貴族。

[20]秦釦器是指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統一至秦亡這段歷史時期生產的鑲釦漆器。

[21]楊權喜:《秦漢漆器》,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93頁。

[22]原發掘簡報稱為漆奩?!皧Y”、“樽”實為兩類不同器物,參見拙文《樽奩考辨》,《東南文化》2011年第4期。

[23]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涪陵縣文化館:《四川涪陵地區小田溪戰國土坑墓清理簡報》,《文物》1974年第5期。

[24]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

[25]駐馬店地區文館會、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

[26]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6期。

[27]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陜西蒲城永豐戰國秦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5期。

[28]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北郊尤家莊二十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1期。

[29]張震澤:《揚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8頁。

[30]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3070、3071頁。

[31]貴州省博物館:《貴州清鎮平壩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1期。

[32]〔日〕梅原末治:《支那漢代紀年銘漆器圖說》,京都桑名文星堂1944年。

[33]〔日〕梅原末治:《蒙古ノイン·ウラ発見の遺物》,東京,1960年。

[3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芝山區文物管理所:《湖南永州市鷂子嶺二號西漢墓》,《考古》2001年第4期。

[35]據漆器銘文,銅釦鎏金工藝在漢代除被稱為“黃涂”外,還被稱為“金釦黃涂”與“黃釦”,如揚州邗江寶女墩新莽墓出土的兩件鎏金銅釦漆盤分別針刻文字:“元康四年,廣漢護工卒史佐(?)上(?)、工官長意、守丞建、令史舜。漆泡髹工順食邑金釦黃涂工護都、畫工隸誼、?工馬年造”和“[乘][輿]髹?畫纻黃釦斗飯槃。元延三年,供工工彊造,畫工政、涂工彭、?工章,護臣紀、嗇夫臣彭、掾臣承主,守右丞臣放、守令臣省”。參見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縣楊壽鄉寶女墩新莽墓》,《文物》1991年第10期。

[36]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后漢書·祭祀志》,中華書局1965年,第3195頁。

[37]東漢·衛宏:《漢舊儀》,見《四部備要·史部·漢官六種》,上海中華書局據金壇刻本???,第15頁。

[38]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32、139、140頁。

[39]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陽陵帝陵東側11~21號外藏坑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3期。

[40]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縣文物管理局:《湖南望城風篷嶺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12期。

[41]山東省淄博市博物館:《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

[42]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簡牘博物館:《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4期。

[43]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82頁。

[44]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

[4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48、300-306頁。

[46]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一號墓》,《考古》2013年第10期。

[47]咸陽地區文管會、茂陵博物館:《陜西茂陵一號無名冢一號從葬坑的發掘》,《文物》1982年第9期。

[48]西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第351頁。

[49]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日照海曲西漢墓(M106)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期。

[50]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姚莊101號西漢墓》,《文物》1988年第2期。

[5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三角圩墓地》,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26-129頁。

[5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53]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32、133頁。

[54]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后漢書·皇后紀·和憙鄧皇后》,中華書局1965年,第422頁。

[55]秦大樹:《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78頁。

[56]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寶雞市文物局、扶風縣博物館編著:《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23頁。

[57]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臨安市文物館:《晚唐錢寬夫婦墓》,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3頁。

[58][60]蘇州市文管會、吳縣文管會:《蘇州七子山五代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2期。

[59]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9、60頁。

[61]陳晶、陳麗華:《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紀要》,《考古》1986年第3期。

[62]常州市博物館:《江蘇常州北環新村宋木槨墓》,《文物》2001年第2期。

[63]蔡玖芬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卷》,臺北故宮博物院2010年,第191頁,圖版Ⅲ-63。

[64]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2789頁。

[6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陵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南陵鐵拐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12期。

[66]高振衛、鄔紅梅:《江蘇江陰夏港宋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第6期。

(責任編輯:張平鳳;校對:朱國平)

An Investigation into Kouqi(Metal-Mount Vessel)

LIU Fang-fang

(School of Histo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Su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Suzhou,Jiangsu,215005)

The kouqi(metal-mount vessel)is acategory of objects named after its decorative techniques. It conventionally refers to the Lacquerware which is mounted by metal bands on the rim,bottom,belly,or corner parts,or installed with metal accessories such as knobs,rings,hand les,feet,or knock-holders.The kouqi was invented in Western Zhou,and prelim inarily develop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 dynasty.It was widely app li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got its revival in the Song dynasty.The development of kouqi had a close ti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cquered materials.In addition to wood Lacquerware,the tech?nique of kouqi has also been infrequently app lied on jades,glassware,tortoise-shells,and ivory wares.lac?quer and porcelain kouqi-s are two most commonly seen categories.Porcelain kouqi-s emerg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A fter the Song,it wa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Lacquerware;kouqi

K875

A

2017-02-06

劉芳芳(1979—),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漢唐考古、古代漆器。

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江淮地區出土漢代漆器的考古學研究”(批準號:16BKG016)。

猜你喜歡
漆器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文物的棲息之地
戰國漆器的設計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謎
“考古”測一測
漆器的探秘與鑒賞
文物的逝去
漆器收藏三問
平遙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