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命婦冠飾初探
——兼談蕭后冠飾各構件定名問題

2017-04-27 01:11王永晴王爾陽
東南文化 2017年2期
關鍵詞:花樹頭飾

王永晴王爾陽

(1.中國古代裝束復原團隊上海 201108;2.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隋唐命婦冠飾初探
——兼談蕭后冠飾各構件定名問題

王永晴1王爾陽2

(1.中國古代裝束復原團隊上海 201108;2.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唐代以前有關命婦禮冠的記載,缺少足夠的完整文物與圖像資料。不過,類似文物的出土與發現,最近幾年開始增多,尤其隋煬帝蕭皇后冠的完整出土與修復、復原,為人們提供了又一例隋唐命婦冠飾實證。對照研究歷史文獻與包括此冠在內的出土實物,可對隋唐時代命婦冠飾歷史發展源流,作出更為具體的考證,如傳世文獻中語焉不詳的寶鈿、花樹、蔽髻等究竟外形如何,博鬢、鈿釵等的發展演變,并可對蕭后冠飾本身的主要構件定名、形態及組合方式作進一步推測。

隋唐 命婦冠飾 蕭皇后冠 寶鈿 花樹 蔽髻 博鬢 鈿釵

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隋唐時代早已被公認為不可忽視的一座高峰。論及其服飾制度,也正得以進一步增補漢晉時所未詳,又開宋明冠服之先河。精致巧麗的頭飾,就是隋唐時代服飾制度中貴族女性禮服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以往由于文獻記載的簡略與出土文物資料的缺乏,尚難以對此作具體直觀的探討,遑論傳世文獻與地下文物的相互參照。而今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了一組完整的隋唐皇后冠飾。經過陜西考古研究院修復后,初步展現出彼時一整套皇后冠飾的組合方式,遂令這個問題具備了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圖一//蕭皇后冠實物

蕭皇后冠及其附屬首飾構件的文物實物、陜西考古研究院制作的仿制品,皆陳列于揚州博物館“花樹搖曳鈿釵生輝——蕭后冠實驗考古與保護成果展”。其具體形態為:金屬條圍成冠體基座,其上飾十二枚“蓮瓣形飾”、若干簇“花樹”;蓮瓣形飾下方為一長條形飾,長條形飾兩頭各延展出一枚“博鬢”(圖一)[1]。與冠同出的飾件,又有十二枚金屬長釵。

歷史文獻記載中的隋唐命婦冠飾,涉及到對“寶鈿”、“花樹”、“蔽髻”、“博鬢”、“鈿釵”等構件的描述。今謹以近年出土的相關各類文物實物為例證,再對照參酌傳世文獻,考證隋唐時代命婦冠飾的源流,并對蕭皇后冠飾各組件的定名問題加以探討。

一、寶鈿與花樹

以頭上插戴花飾數量來區分貴族女性等級的做法,起源較早。

東漢時,皇后謁廟、親蠶時的首服“步搖”已有“一爵(雀)九華(花)”[2]之制,其具體形象有出土文物可加以對照。如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一件漢代金花飾(圖二)[3],基座為四枚披垂的花葉,其上探出八枝細長曲折的花枝。其一頂端立一小鳥,嘴銜一枚圓薄的金片;其余枝頭則或結花苞,或展花朵,四朵花的花瓣端頭亦以小圓環掛一金葉,只是現僅存三片,其余缺失。這朵“一爵七華”的金花等級略低,漢代皇后首服中金花的形態,據此卻得以推知大概。又如甘肅張掖高臺地梗坡魏晉四號墓出土的一件金花[4],其形為五枚長葉合抱五枝細莖,莖上穿著金箔剪制的小花,有花無爵,等級更低了。

《宋書》中,引晉《先蠶儀注》記晉時皇后有“十二?”,其余命婦頭飾之花數則各依其身份加以增減,有“七?”、“五?”、“三?”之差[5]。成書時代稍晚的《晉書》所載與《宋書》基本一致[6]。?或曰鈿,《玉篇》:“金花也?!保?]這時的“鈿”,應是東漢時的金花演變而來。但原本東漢時的“步搖”在晉時也仍舊作為皇后的首服存在著,具體形制為“八雀九華”[8]?!叭A”、“鈿”并舉,可見此時二者已出現了明確的區分。

東晉貴族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金花有兩類[9]。一類是光素的金薄小花瓣,大約便是延續東漢舊制的“華”;另一類是六瓣形花,則應是“鈿”,形態較前者更大,其上也已踵事增華,攢焊金粟以勾勒出花瓣與花蕊的形態,鑲嵌有各式寶石。只是出土時寶石多已脫落,僅在花鈿上有見嵌寶的基座[10]。

北齊大體承襲了北魏自孝文帝太和改制后所形成的禮制。武成帝高湛河清年間(362—365年)確定的北齊輿服制度中,皇后禮服頭飾仍與晉同,為“假髻,步搖,十二鈿,八雀九華”[11]。而“內外命婦從五品已上”所佩戴的頭飾,“唯以鈿數、花釵多少為品秩”[12](詳見下文)。魏齊時代“鈿”與“華”的具體形態可參實物不多。僅稍早的一例,見于河北磁縣東魏茹茹(柔然)公主叱地連墓(其夫即為后來的北齊武成帝高湛)。此墓雖已遭盜掘,但仍出有一枚金飾,整體形作蓮花側瓣狀,表面密飾花蔓,其間又蓮花化生童子及伎樂天人各一、鸚鵡一雙,鑲嵌珍珠、琥珀和寶石(圖三)[13];此外又有45枚小小的金花片飾[14]。彼時“鈿”與“華”的具體形態之分,大約即前者為鈿、后者為華。

圖二//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漢代金步搖花飾

圖三//茹茹公主墓出土嵌寶花蔓飛天蓮瓣形金鈿

同時期的北周為在文化上自我標舉,與南朝、北齊爭奪華夏“正統”,則在名義上刻意追摹禮經古制,與其競爭對手有著明顯的區別[15]。在貴族女性禮服頭飾方面的表現,是拋棄了東晉南朝發展至魏齊的“鈿”,卻遙參漢制,純以古早的“華”這種頭飾來區分女性等級,“皇后華皆有十二樹。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三妃、三公夫人已下,又各依其命。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為節”,三妃、三公夫人“華皆九樹”[16]??芍敝艿娜A作“樹”狀。

楊隋代周,詳審其冠服禮制,女性頭飾的制度,主要淵源仍自北周,是以頭飾“花樹”的數量來區分女子等級?!盎屎笫罪?,花十二樹”,其下各有差等。然而《隋書》又云隋文帝“將改周制”、“于是定令,采用東齊之法”[17]。據此推想,大約此時貴族女性的禮服頭飾,兼取東西,既有北周之“華樹”,又有北齊之“鈿”。

唐朝初建,“車、服皆因隋舊”。直到武德七年(624年)頒布《衣服令》,才對貴族女性穿著禮服時佩戴的頭飾進行了相應規定,“大唐武德中制令,皇后袆衣,首飾花釵十二樹,余各有差”[18]。開元年間編成的《大唐開元禮》對服制作了進一步規范,然而女性禮服頭飾部分未有大變。這類與女性禮服搭配的頭飾的記錄,并見于《唐六典》?!锻ǖ洹芳靶屡f《唐書》之《車(輿)服志》均以前述幾種文獻為藍本加以撮引,記錄大致類似(表一)。

《通典》卷一百八《皇后王妃內外命婦服及首飾制度》、《舊唐書·輿服志》記唐代皇后服袆衣、鞠衣時首飾“花十二樹”;皇太子妃服褕翟、鞠衣時首飾“花九樹”;內外命婦服翟衣時,頭飾花樹亦各有差等,“一品九樹,二品八樹,三品七樹,四品六樹,五品五樹”云云[19]。然而,“花”與“鈿”卻又一次同時出現在了內外命婦的禮服頭飾中,亦即所謂“寶鈿準花數”[20]。此時“花樹”與“寶鈿”的形態,對照文物便可以知曉。

1.寶鈿

表一//漢唐間貴族及宮廷女性禮服頭飾形態異同簡表

隋唐人常說的“寶鈿”,所指乃是鑲嵌各式珠寶的片狀花飾。如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九注《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四“間鈿”條曰:“《考聲》云:以珍寶廁填也。裝飾也?!保?1]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帳記物有“第二重珷玞石函一枚,金筐寶鈿真珠裝”、“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筐寶鈿真珠裝”,對照出土實物來看,兩件寶函的蓋頂及四壁均以金絲盤作花

形,再嵌入紅綠寶石與珍珠[22]。由此本時期寶鈿之形得以確知。

目前考古出土的幾組隋唐女性的冠飾中,也能見到寶鈿的身影。只是由于它們都屬禮服首飾,受到禮制所限,往往形制相近。其底面為圓形或蓮瓣形的金片,其上再以金粟粒與金絲作出各式花形的“鈿筐”,以便嵌入各色珍珠寶石。

如蕭皇后冠正面鑲嵌[23]的十二枚寶鈿,均作蓮瓣形,呈五枚、四枚、三枚三排相間排列成一座三層蓮臺。每一枚寶鈿中央均是寶石鑲嵌的花朵,周圍再以珍珠圍起一道邊框。

同型寶鈿亦見于西安馬家溝唐閻識微夫婦墓。閻識微夫婦合葬于神龍二年(706年),夫人裴氏之頭飾有六枚蓮瓣形鈿(圖四,其中四枚為蓮花正瓣形,兩側各一枚為蓮花側瓣形)[24],排列作一座單層蓮臺。同類的寶鈿,亦見于寧夏固原南郊隋大業六年(610年)史射勿墓[25]、西安西郊西安儀表廠唐代金器窖藏(圖五)[26]。香港承訓堂亦藏有二枚蓮瓣形大鈿與五枚蓮瓣形小鈿[27]。

陜西咸陽初唐武德四年(621年)入葬的賀若氏,其墓出土的頭飾中,現存有一枚蓮花正瓣形大鈿并七枚圓鈿[28]。湖北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楊氏應亡在唐貞觀年間)雖早期已遭破壞,又屢遭盜掘,仍出有五枚與賀若氏極其類似的圓鈿[29]。賀若氏為隋蜀國公獨孤羅(獨孤皇后長兄)之夫人,楊氏為唐吳王李恪之妃,二人身份等級接近,所處時代亦近,用到相似的頭飾當屬應然。

圖四//閻識微夫人裴氏頭飾中的寶鈿細節圖

初唐李壽墓所出石槨內,有三排身著盛裝的女子形象,皆為線刻。其中數女頭上便飾有一枚蓮瓣形大鈿(圖六)[30],其外形與賀若氏墓所出同類文物可互相參證;圍繞大鈿上方周圍,再生出簇生的小花來。這種花、鈿的組合形態,亦見于香港沐文堂收藏的一枚唐代“金步搖冠”[31],中央的蓮瓣形大鈿以兩片金片合成,中空,其上開口插入簇生的花朵與葉片。寶鈿背面壓印雙鳳紋,正面鈿筐中尚殘存有珍珠與綠松石裝飾。

2.花樹

隋唐命婦冠飾中花樹的形態,大約是直接繼承自北周、與漢魏遙相呼應的式樣。

保存完好的北周-隋的“花樹”式頭飾,目前僅見于陜西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所出的“金銀珠花頭釵”(圖七)[32],其形下為三腳之釵,上為金片卷成的圓臺,圓臺上復又有二卷環,分別生出一簇簇花枝,再飾以金銀箔剪成、以珍珠為花蕊的六瓣小花。這類小花的形態,竟與甘肅張掖高臺地梗坡魏晉四號墓所出的金花頗為類似。只是小花數量進一步增多,又于花間裝飾寶石、珍珠鑲嵌的小花蕾與三角形金荷葉、長幡形的金搖葉,其上更以金絲、珍珠編制出一只撲花的飛蛾。

這類下端有釵的花樹,在隋唐時一直存在,大約可以直接佩戴于發髻之上。如河南偃師唐墓出土的《薛丹夫人李饒墓志》上記載,元和元年(806年)李夫人朝見王太后時便是“夫人服品服,首釵六樹”[33]。

圖五//西安儀表廠唐代金器窖藏所出寶鈿及博髻殘件

圖六//李壽墓石槨內壁線刻盛裝女子圖像局部

但若命婦等級更高,眾多花樹釵插戴過程繁瑣,發髻也難以容納。當時人采用了更為簡易省事的做法,即如蕭皇后冠飾上所呈現的,花樹不加釵腳,而是以簇狀排列于“蔽髻”之上(對“蔽髻”的考證詳見下文)。每簇花樹中央,為一嵌寶的六瓣小花鈿;花瓣間亦各嵌一枚珍珠;周圍的花朵為金屬質地,再以漢白玉作花蕊?;ㄈ锏男螒B亦各不相同,有桃形、截錐形、站立小人形等狀態。有的花朵側邊亦懸有與李靜訓頭飾類似的長幡形搖葉。

在考古發現中,等級較高的唐墓中亦多出土有這類花樹的組件(表二)。諸如陜西禮泉新城長公主墓[34]、富平節愍太子墓[35]、西安金鄉縣主墓[36]等,均出土有類似的鎏金銅花飾及琉璃花飾殘件。湖北鄖縣唐濮王李泰王妃閻婉墓[37]、湖北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也有各式零落的花葉。且此時的花樹間,穿插飾有各式金玉質地的小鳥,似應是沿用漢晉時“爵”、“華”相搭配的制度,只是由于文獻所未詳,尚難以具體地對照考證。

二、蔽髻

“蔽髻”一名,源于魏晉之后,幾乎貫穿兩晉南北朝始終(北周除外)?!侗碧脮n》卷一百三十五《服飾部四·假髻五十三》下,引西晉成公綏《蔽髻銘》曰:“詩美首弁,班有□□,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保?8]“明珠星列”即對寶鈿下鑲嵌珍珠寶石的文學化描述,“繁華”即繁花,“繁華致飾”為對此類文物中花樹構件和其他花飾的文學化描述。受《北堂書鈔》將此段文字置于“假髻”條下影響,前輩研究者往往認為蔽髻為女性所用假髻的一種;但既然蔽髻可“銘”,且成公綏稱之“南金翠翼”,其質地應為金屬;其所銘的這一件蔽髻,主要成分最有可能是銅,且鑲嵌有“翠”,可能是翠羽?!端螘分幸嘤小氨西佟钡挠涊d。其引晉《先蠶儀注》:

皇后十二?,步搖,大手髻,衣純青之衣,帶綬佩?!魅蛉舜笫主?,七?蔽髻。九嬪及公夫人五?。世婦三?。公主會見,大手髻。其長公主得有步搖。[39]

后文又稱“……步搖、八?蔽結……皆為禁物”[40],?即為鈿,蔽結即為蔽髻?!短接[》卷七百一十五引《晉令》時撮錄其意曰:“步搖、蔽髻,皆為禁物?!保?1]初唐修《晉書》時,《輿服志》大致沿用了《宋書》記載。前述規則且沿用至劉宋,乃至之后?!端鍟酚浤铣宏悓m廷、貴婦首服制度,猶言:

圖七//李靜訓頭上所戴金銀珠花頭釵

皇后謁廟……親蠶……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八爵九華,熊、獸、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以翡翠為華?!?、三夫人,大手髻,七鈿蔽髻。九嬪及公夫人,五鈿;世婦,三鈿。其長公主得有步搖。[42]

與前代基本無別,可知南朝首服制度一以貫之。宋齊制度后因孝文帝太和改制等因緣,傳入北魏,延及北齊?!端鍟酚洷饼R制度:

皇后璽、綬、佩同乘輿,假髻,步搖,十二鈿,八雀九華?!瓋韧饷鼖D從五品已上,蔽髻,唯以鈿數花釵多少為品秩。二品已上金玉飾,三品已下金飾。內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鈿……九嬪視三品,五鈿蔽髻……世婦視四品,三鈿……八十一御女視五品,一鈿……又有宮人女官服制,第二品七鈿蔽髻……三品五鈿……四品三鈿……五品一鈿……皇太子妃璽、綬、佩同皇太子,假髻,步搖,九鈿……郡長公主、公主、王國太妃、妃,纁硃綬,髻章服佩同內命婦一品??らL君七鈿蔽髻,玄硃綬,闕翟,章佩與公主同??ぞ?、縣主,佩水蒼玉,余與郡長君同。太子良娣視九嬪服??h主青硃綬,余與良娣同。女侍中五鈿,假金印、紫綬,服鞠衣,佩水蒼玉??h君銀章,青硃綬,余與女侍中同。太子孺人同世婦。太子家人子同御女。鄉主、鄉君,素硃綬,佩水蒼玉,余與御女同。外命婦章印綬佩,皆如其夫。若夫假章印綬佩,妻則不假。一品、二品,七鈿蔽髻,服闕翟。三品五鈿,服鞠衣。四品三鈿,服展衣。五品一鈿,服褖衣。內外命婦、宮人女官從蠶,則各依品次,還著蔽髻……[43]

可知此時服用蔽髻者,還有太子妃、妾,王國太妃、王妃,異姓封君,乃至宮人女官,相比兩晉南朝,應用人群更為廣泛。這一首飾也更為精密地與貴婦的具體等級捆綁在一起。

綜上可知,蔽髻是兩晉南北朝以降與鈿密切結合的某種婦女首飾,常用于假髻的裝飾,且使用者身份頗高;蔽髻鈿數有嚴格的等級要求,各朝略有不同。由其名稱推測,大約可以一定程度上遮蔽發髻,至少遮蔽一面。

表二//出土禮服類頭飾的唐代墓葬

對照蕭后冠飾,寶鈿與花樹均位于金屬質地的冠形框架上,且寶鈿下的長條基座,亦整齊鑲嵌著珍珠寶石,并于兩頭各延展出花飾來。

這類能夠遮蔽蒙覆發髻的、與寶鈿結合緊密的冠形金屬框架,尤其寶鈿與其下長條基座所結合成的首飾形態,大約便是所謂“蔽髻”,至少是其一部分。唐代以前,冠為男子所用,少見女子戴冠的記載。女子所佩戴的多為假髻,文獻中常見其等級區別特征即蔽髻,而蔽髻發展至隋唐,已開宋明命婦所戴冠飾之先河。

蔽髻的殘件,見于寧夏固原南郊隋史射勿墓(圖八)[44]、湖北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西安馬家溝唐閻識微夫婦墓等處。

三、博鬢

“博鬢”之名漢晉時文獻中未見。直至《隋書·輿服志》記載隋朝命婦首服才首次出現了“并兩博鬢”這樣的記錄。于其具體形態也記載得相當簡略,僅稍晚的《通典》、《唐六典》等記有“寶鈿飾”這般寥寥數語。只有借助古代圖像及出土文物,其形態才能得以明晰。

較早的一例,見于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文昭皇后禮佛圖》[45]中。圖中皇后頭上所戴,正是一頂蓮瓣形寶鈿組成的花冠。于冠的兩側,有翻卷的裝飾物生出,并且博展于兩鬢,恰合“博鬢”之意。

時代稍晚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出土有一件博鬢實物,雖已殘斷,其精美的嵌寶圖樣仍顯華麗非常(圖九)[46]。

及至隋唐時,一如蕭皇后冠所呈現的,共有一雙博鬢。博鬢上裝飾寶鈿、以珍珠勾勒邊框。唐閻識微夫婦墓裴氏冠飾中亦有博鬢。隋唐時期其他佩戴博鬢的人物圖像文獻也絕非無跡可尋,譬如敦煌莫高窟188窟盛唐壁畫中繪有一位頭戴寶冠并于冠側裝飾博鬢的貴婦人形象[47]。

可見唐以前的博鬢,正合“博鬢”二字的含意,實當裝飾于發鬢兩側,而不是如后世博鬢一般垂于頭后。博鬢與其他構件的組合方式,一種是如一件傳世的隋唐命婦冠飾所呈現的,在博鬢上安裝簪腳,以便直接在發髻上配合其他構件插戴(圖一〇)[48],這種方式大約是來源于早期命婦佩戴首飾“左右一橫簪之”[49]的做法。另一種則是如蕭后冠和裴氏冠一般,采用更為簡便的方式,將博鬢安裝在蔽髻下端長條飾件的兩側。

四、釵

圖八//寧夏固原南郊隋史射勿墓出土的蔽髻殘件

圖九//北齊婁睿墓所出博鬢

蕭皇后冠飾組件尚有十二枚釵。其中一枚是無裝飾、整體鑄造的長釵,其余十一枚則構造不同,是釵頭與釵腳分制,且釵頭裝飾的鈿筐形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其中鑲嵌有各式寶石。這十一枚釵應即是所謂的“鈿頭釵子”。關于鈿頭釵,揚之水先生已有詳論,典型例證尚有湖北安陸縣唐吳王妃楊氏墓出土的四枚鈿頭金釵[50]。其與蕭皇后之釵造型基本一致。依照唐制所定,這些釵可被用于兩類禮儀場合?!短屏洹ど袝分嘘P于外命婦服的記載區分最為明顯:

凡外命婦之服,若花釵翟衣,外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婚嫁則服之。鈿釵禮衣,外命婦朝參、辭見及禮會則服之。[51]

參照其余文獻記載補足內命婦服部分,可知前文所述寶鈿、花樹、蔽髻所組成的“花”并兩博鬢,再輔以相應數量的釵,這套首飾組合可省稱為“花釵”,均用于女性最為正式的場合,諸如皇后“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服袆衣)、親蠶(服鞠衣)”、皇太子妃“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服褕翟)、從蠶(服鞠衣)”、內外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婚嫁(服翟衣)”一類的場合。而“鈿釵禮衣”,始見于初唐《武德令》中,用于皇后與皇太子妃“宴見賓客”、內命婦“尋常見”、外命婦“朝參辭見及禮會”一類的偏正式場合[52]。這里所謂的“鈿釵”,即鈿與釵組合的省稱。應是減省了紛繁絢麗的花樹,只以鈿與釵兩種首飾的數量來區分命婦等級。

五、結語

前文對蕭后冠飾構件中的“寶鈿”、“花樹”、“蔽髻”、“博鬢”、“鈿頭釵”作了初步的研究探討。由蕭后冠各構件的具體形態,可見隋唐時命婦的禮服頭飾,是在冠形“蔽髻”的基礎上排列寶鈿與簇生的花樹,于兩鬢側延展出“博鬢”,再以釵對冠體加以固定和裝飾(圖一一)[53]。

圖一 //七鈿花樹金蔽髻并兩博鬢簪

隋唐時期,這類禮制規定的命婦冠飾,實際上雜糅了各式古制,源流不同:寶鈿之制,為漢制演進至北魏、北齊的產物;花樹之制,則承接于北周的刻意摹古;博鬢制度,是為北朝所開創的新風。多種裝飾,齊聚于隋唐帝國重歸大一統之后的蕭皇后冠飾,不僅作為繁復絢麗的裝飾,更包含著將江左、魏齊、北周制度熔鑄一爐、開創新制的意義。

(附記:本文初稿曾蒙南京博物院左駿先生賜正,文中部分圖片承友人墨玉女史、童韜先生、郭盛先生幫助,謹此申謝。)

圖一一//隋唐皇后冠飾佩戴方式推測

[1]圖為作者王永晴于揚州博物館參觀時拍攝。

[2][49]西晉·司馬彪著、南朝梁·劉昭注補:《續漢書·輿服下》,見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后漢書》附,中華書局1965年,第3676頁。

[3]圖自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第一卷,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76頁,圖二一二。

[4]國家文物局編:《2007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91頁。

[5][39]南朝梁·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505頁。

[6]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774頁。

[7]南朝陳·顧野王:《玉篇》,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本,第328頁。

[8]《宋書》卷十八《禮志五》記漢時制度為“八雀九華”,與《續漢書·輿服下》記載的“一爵九華”略異。

[9]如南京郭家山東晉墓M1,出土有52枚“桃形金飾片”、24枚“梅花形金飾片”。見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82、183頁。

[10]鎮江博物館:《鎮江出土金銀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10頁。

[11][12][16]唐·魏徵等:《隋書》卷十一,中華書局1973年,第243、243、249頁。

[13]邯鄲市文物研究所編:《邯鄲古代雕塑精粹》,文物出版社2007年,圖19。

[14]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4期。

[15]男性冕服制度呈現的狀態更為明顯。關于北朝時代男性冕服演變,閻步克先生已有宏論。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第292頁。

[17]《隋書》卷十二,第253、254頁。。

[18]唐·杜佑:《通典》卷六十二,中華書局1988年,第1738頁。

[19]《通典》卷一百八,第2805、2806頁;后晉·劉昫等:《舊唐書·輿服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955、1956頁。

[20][52]《舊唐書·輿服志》,第1956,1955、1956頁。

[21]唐·釋慧琳著、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慧琳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99頁。

[2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彩版一一七、一二一。

[23]按:陜西文物保護研究院修復時,將此冠寶鈿與博鬢并置于佩戴者腦后位置,本文作者對此略持保留意見。此冠出土時寶鈿朝上,且寶鈿具有區別等級的意義,宜與博鬢共同呈現于佩戴者頭部正面,以彰顯身份等級,而非位于背面。詳見下文。

[24]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馬家溝唐太州司馬閻識微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10期。

[25]羅豐:《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5頁。

[26]王長啟:《西安市出土唐代金銀器及裝飾藝術特點》,《文博》1992年第3期。

[27]林業強主編:《寶蘊迎祥:承訓堂藏金》,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2007年,第136頁。

[28]文物今藏西安博物院。

[29]孝感地區博物館、安陸縣博物館:《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文物》1985年第2期。

[30]李壽石槨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圖為作者博物館參觀所見并攝影。

[31]孫機、關善明:《中國古代金飾》,香港沐文堂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337頁。

[3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頁。圖自陜西省博物館編《隋唐文化》,學林出版社1997年,為書前彩頁7下圖。

[33]趙會軍、郭宏濤:《河南偃師三座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此條承南京博物院左駿先生告知。

[3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唐新城長公主墓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67頁。

[35]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唐節愍太子墓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35頁。

[36]王自力、孫福喜:《唐金鄉縣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76—79頁。

[37]湖北省博物館、鄖縣博物館:《湖北鄖縣唐李徽、閻婉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8期。

[38]唐·虞世南著、清·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學苑出版社2015年,第388頁。

[40]《宋書》,第518頁。按:原文作“八?、蔽結”,標點為本文作者所改。由前文可知,蔽髻與寶鈿結合緊密,乃至寶鈿極可能本即成套“蔽髻”的一部分。其區分等級者,除皇后十二鈿外,其余內外命婦所用寶鈿均為單數。則八鈿蔽髻云云為當時官方禁用,恐因其系所謂“服妖”,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僭越。

[41]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3175頁。

[42][43]《隋書》,第236、237,243、244頁。

[44]圖引自寧夏固原博物館編《固原文物精品圖集中》,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5頁。

[45]文物現藏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4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彩版一五七。

[47]敦煌研究院(譚蟬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24服飾畫卷》,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27頁,圖112。

[48]圖轉引自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海天出版社2014年,第160頁。

[50]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第85頁。

[51]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第119頁。

[53]圖中冠飾部分為作者參觀揚州博物館所見并攝影。人物圖像為作者摹繪自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經幢構件線刻。

[54]《隋書》卷十一《禮儀志六》記北齊制度時“縣主”有兩見,一稱“郡君、縣主,佩水蒼玉,余與郡長君同”;一稱“縣主青朱綬,余與良娣同”。按:同卷前文以郡長君玄朱綬,章佩同于公主(參見第243頁),而后文又稱“縣主青朱綬”,則縣主至少在“綬”這一項上,也不可能同于郡長君。兩處記載存在矛盾,而縣主等級當低于郡君,“郡君、縣主,佩水蒼玉,余與郡長君同”句中“縣主”恐為衍文,因此表中采用縣主“余與良娣同”的說法。

(責任編輯:張平鳳;校對:黃苑)

Hair Ornaments of Titled Wome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Also a Discussion on the Naming of the Accessories of Empress Xiao’s Crown

WANG Yong-qing1WANG Er-yang2

(1.China Ancient Costumes Restoration Team,Shanghai,201108; 2.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

For a considerable long time,there had been a lack of intact relics and graphic materials sup?portingthe recorded information of hair ornaments of the titled women in the Tang dynasty.Relics of this kind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iscovered and unearthed in the recent years.The unearth and restoration of the crown of Empress Xiao,wife of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provides a new illustration.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hair ornaments of the titled women in the Tang dynasty toward,for exam?ple,the forms and designs of the hair ornaments vaguely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bobin and dianchai may be reasoned out.The nam ing and assemblage of the major accesso?ries of Empress Xiao’s crown can be further studied.

Sui and Tang dynasties;hair ornaments of titled women;Empress Xiao’s crown;baodian; huashu;biji;bobin;dianchai

K871.43

A

2016-12-29

王永晴(1994—),男,中國古代裝束復原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服飾。

王爾陽(1986—),女,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13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學、文化與思想史。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古代首飾史”,項目序號:14BG081;2014年度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傳統首飾文化研究”,(2014年)立項第01號。

猜你喜歡
花樹頭飾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紅樹林桐花樹SOD值對淹水脅迫的反應
一只來自春天的鳥
炫彩頭飾
神秘谷
花樹
兒童時代(2016年8期)2016-05-14
頭飾類恐龍
“帽子展”
西班牙流行止痛頭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