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意識緩緩開啟

2017-05-08 09:10王映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年21期
關鍵詞:突破點感悟策略

王映

【摘要】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為“提高”教學進度,忽視了學生對解題思路形成過程的感悟,筆者以“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一課為例,闡述教學實施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應著眼細節,創設適合學生的探索點,通過直觀演示與建模輔助等方式,引導學生表達,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思維;突破點;策略;感悟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教科書編排的特色內容,教材自2013年修訂后,每冊安排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三年級上冊側重引導學生從條件出發展開思考,分析并解決相關問題,這一內容是“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板塊的起始篇,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常運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掌握這一策略,能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仔細研讀教材,就能發現,教材除了在例題部分引導學生從條件出發,有條理地分析問題,還在“想想做做”中編排了不同的問題情境,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一是體現新課標“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借助練習幫助學生更透徹地掌握“如何從條件想起”;二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策略的感悟,進一步體驗運用策略的價值,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對教材不恰當的處理,比如一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進度,將關注點放在算法與結果是否準確上,如此一來學生“會解題”,但對思路形成過程缺乏感悟。

筆者認為教學實施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首先要創設適合學生的探索點,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逐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從條件想起”的思路,再通過直觀演示與建模輔助等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言語表達,展現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內化思路,逐步由教學過程偏“技能化”轉化為學生數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對本課教學提出以下三點思考,與大家探討。

一、巧妙孕伏,策略意識初露端倪

課堂教學的起點是依據學生學習的起點所確定的,換言之,學生所經歷的探索活動,實質上是一種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重組與運用的過程,在教學第一個環節,可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通過采用與例題相關的情境與數據,一方面幫助學生盡快熟悉例題,另一方面在學生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體驗何為“相關條件”。

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解決這樣的問題只知道一個條件還不夠,要知道兩個相關的條件,才能得出一個結果,為下面學習“從條件開始想起”鋪墊孕伏。

二、深入理解,策略感悟豁然開朗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條件的含義,經歷理解過程

策略教學是本課重點,“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重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條件的含義。

在教授教材第71頁例題時,可讓學生在讀題的基礎上,對比小猴的兩次摘桃,用“這道題就比剛才那道題復雜多了?復雜在哪里?”這樣的問題創設學生的探索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句話背后的深刻含義,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回答,用“箭頭圖”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信息。

上述圖示語言的引導,降低了學生思維的外顯難度,也讓學生更清晰、準確地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解題思路變得有條理、有依據,最終不僅能借助書本上給出的表格或列式的方法進行計算,甚至還出現多樣化的算法。

(二)幫助學生主動反思策略的構建,深入感悟策略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質疑,不僅能使學生整體回顧解題過程,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策略。

在交流算法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問學生“剛才這些解題的方法雖然形式不同,但是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引導學生表達“都是先根據第一天摘的30個加上5個,求出第二天摘桃個數,再根據……”再逐步呈現完整地思維結構圖,師生共同反思策略的構建。

在這樣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時而處在“推手”的位置,激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時而扮演著思維啟蒙的“舵手”角色,引領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而更多的時候,教師站在學生身邊推波助瀾,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一位“幫手”。

三、直觀引領,策略體驗如魚得水

(一)從情感上認同策略

“從條件想起”是尋找解題思路的最基本的策略,策略形成不能生硬地由外界灌輸,而應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同時從內部去接受、感悟。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基于問題解決初步形成了解題思路,列出了算式,緊接著,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從條件想起”的策略,以此為基礎,再引導學生比較兩道題,突出兩道題都是先由兩個條件求出一個問題,再由這個問題和另一個條件求出一個問題的。

通過思維結構圖的直觀引領,學生發現“從條件想起的策略”可以讓解題思路更清晰,由此產生策略“確實好用”的認同感。

(二)從多角度運用策略

可以說,學生嘗試解決例題與“想想做做1”中的問題,重點思考的是探索解題策略,如何獲得解題思路,而解答“想想做做2~4”則主要是策略的具體運用,在教學中,教師可先“扶一扶”,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題意,初步確定解題思路后,再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

如“想想做做”第3題:

18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從左往右數,芳芳排在第8;從右往左數,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間有多少人?

學生先用“畫圓圈,做標記”的方法嘗試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做進一步引導:“你是根據哪一個條件找出芳芳的位置的?能給大家數一數嗎?這說明從左端到芳芳一共有幾人?從右端起到兵兵呢?”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示意圖:

通過直觀引領,學生既能用畫一畫的方法來解題,還能從條件想起,從總數中去掉兩邊的人數,算出中間有幾人,

在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中,教師采用直觀演示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一則使解題思路更明晰,讓學生體會到從條件開始分析問題的好處,二來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展露思維的軌跡。

教育的實質是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亦是精神與精神間的交相輝映,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不是急著往前趕,而是站在學生的身側,與學生一起創造,要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

猜你喜歡
突破點感悟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二輪復習如何找突破點
加強數學思想滲透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探索規律中感悟和認識“重復”的奧妙
關于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解題的幾點建議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長
找到分級診療的突破點
面對復雜局面必須找到突破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