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哲學視野下的深層科普理論研究

2017-05-30 14:30劉溪
科學文化評論 2017年3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

劉溪

摘 要 《科普理論要義———從科技哲學的角度看》一書在科技哲學視角下對科普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呼吁在當前科普事業存在諸多問題的現狀下,重視深層科學文化的普及。該書對公民科學素質的判斷、科學知識與科學素質的關系、科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等一系列科普領域深層學理問題進行了辨析,對科技與社會的關系做了創新性的探討。

關鍵詞 科學普及 科普理論 科技哲學

馬來平著《科普理論要義——從科技哲學的角度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415頁,定價66元。

科學普及不僅是科技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判斷國民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就在各地設立的科普管理專門機構,還是2002年頒布的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些都顯示出政府對科普事業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更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的科普環境一直在走向優化,但不能否認,我國現有公眾科學素質的指標仍亟待提高。目前,我國該項指標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并且,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分布極不平衡。正如國務院2006年頒布實施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所言:“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保╗1],頁1)

當前我國科普事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把過多精力放在向全民灌輸科學知識,而沒有切實提高公眾對科學的全面理解,致使公眾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的素養較為欠缺。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在實踐方面繼續推進提高公民對科學的全面理解外,還有必要加強深層科普理論的研究。因此,山東大學馬來平教授的新作《科普理論要義———從科技哲學的角度看》(以下簡稱《要義》)的問世正逢其時。

本書站在“科技哲學”這一獨特視角下,進行科普理論的探索。既彌補了科技哲學領域忽視科普研究的缺陷,也使得科普理論研究更加深入。在此意義上,《要義》呈現了許多新的亮點。

一 對深層科學文化普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提示

《綱要》對全民需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做了一個概括:“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保╗1],頁1)《要義》將上述對科學素質有重大影響的要素分為了兩個層次:科學知識是科學文化的表層,而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是科學文化的深層。同時一針見血地提出:當前科學文化普及當中存在著重視科技知識尤其是民生技術知識的普及,而輕視深層科學文化普及的現象,以至于深層科學文化普及嚴重滯后。此種科學文化普及的失衡現象可以解釋當前科普事業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社會基層開展的科技培訓、科普大篷車、科普示范基地建設等活動,大都成為了科技知識“灌溉站”,民眾接受的僅僅是大量的知識點,難以接觸到深層的科學文化;這一弊端在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中體現為,一些掌握大量科技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甚至信仰邪教、追逐迷信活動等??梢哉f,一個人科學素質的高低未必與其科技知識水平成正比,但卻同其深層科學文化的水平成正比。當前公眾深層科學文化素質的缺失可以解釋為何科普事業持續發展多年,而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卻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科技知識的普及當然是極為必要的,也是提高民眾科學素質的第一步,然而,卻不能止步于此。

科技知識之中固然寓有深層科學文化,但科技知識絕不等同于深層科學文化。深層科學文化不僅不會從科技知識中自動呈現出來,而且,它們也并不僅僅蘊含于科技知識之中,而是更經常、更大量地存在于科學家所從事的科學活動的實踐之中。因此,科技知識的普及是無法代替深層科學文化普及的。([2],頁65)

對于這種科普困境,作者進行了反思:對深層科學素質的認知,即便是在學術界,也仍然有許多模糊和歧見,所以,要普及深層科學素質,需要首先對其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而從科技哲學的角度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內涵進行深入闡發,就成為《要義》的主要內容。全書對以下部分進行了重點論述:

⑴ 科學方法的性質、特點、分類;以“軟科學”為例,探討科學方法的應用,并強調科學方法在人文、社會領域中的應用限度。

⑵ 通過回顧新中國科技意識的發展脈絡,探索提高中華民族科技意識水平的途徑和措施;并呼吁對中國主流科學技術觀進行反省和重塑;科學的自主性應當成為科學思想普及的重要內容;以科學發展的加速率和重心律為例,深化關于科學發展規律的認識。

⑶ 將“求真”視為科學精神的核心,并基于此在不同側面、不同層次把握科學精神的內容;以默頓科學社會學的社會規范思想為視角,澄清科學精神的若干理論問題;強調科學精神普及的緊迫性,呼吁在科技隊伍中普及崇尚真理的價值觀,認為作為科學認識主體的科學家應當把探索真理的主導價值追求貫徹到底,勇于承擔一系列社會責任;弘揚中華民族的求真精神。

二 對科普領域深層學理問題的辨析

《要義》出版不久,科技部、中央宣傳部就下發了關于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的通知(這也是《綱要》中明確要求的任務),這份文件旨在“提出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內容,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并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1],頁28)。文件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和廣泛討論,當中不乏許多質疑的聲音。馬來平教授是《基準》起草小組六名成員之一,他對《基準》的解讀自然備受關注?!兑x》的第一章以“科普理論的時代新起點”為題,對《基準》制定的目的和依據、內容的選擇及可測性、關于科學素質概念的理解等問題做了較為細致的說明,雖然作者寫作此文時,《基準》尚且在起草階段,但其中許多內容實際上已經為《基準》發布后所引發的部分爭議做了解答。

當然,《基準》的出臺之所以引發公眾的系列爭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關于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公民科學素質的判斷、科學知識與科學素質的關系、科學素質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等問題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而這些深層的學理問題正是科技哲學視野下的科普所關注的,正如《要義》作者所言:“科技哲學研究科普并非關心它的一切細節,而是主要關心與科普有關的一些前提性和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以發揮其為科普掃除障礙、鳴鑼開道的哲學性質的作用?!保╗3],頁17)

《要義》針對科普理論研究中的深層學理問題進行了探討,試舉幾例:

第一,公民科學素質的判斷問題?;究茖W素質所涉及的并非是單門單科的知識,而是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廣泛性,不但沒有學科界限,更沒有文理界限。并且,基本科學素質反映的是一個相當長時間段內符合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最低要求,雖然名為“最低”,但并非容易達到。所以,不能認為《基準》所呈現的基本科學素質太低,或對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沒有意義。另外,科學素質不應當限于理解科學本身,也應當包括理解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科技發展的社會條件。當前是大科學時代,存在著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全方位交叉,科學素質不純粹是自然科學素質,還應當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素質,如社會的結構與變遷、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等。

第二,科學知識與科學素質的關系問題??茖W知識是科學素質的基礎性構成部分,二者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并且存在正相關,即科學知識的增長必然有利于科學素質的提高。但是,該書強調指出,科技知識與科學素質之間呈現一種“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當一個人的科技知識達到一定量以后,科技知識的增加對其科學素質的提升作用呈現遞減趨勢。通俗來講,就是在掌握科技知識較少的人群中,科技知識對其科學素質水準的影響較大;而在掌握科技知識較多的人群中,科技知識對其科學素質水準的影響較小?;谝陨戏治?,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雖然科技知識在科學素質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地位,但科學知識對科學素質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并不能為科學素質提供價值原則,它所包含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是有限的。

第三,科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茖W文化與人文文化是人類社會兩類相并立的文化,要加深對科學文化的理解,需要弄清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系。對于傳統文化對科學文化的作用,作者認為,以儒學為例,那種認為儒學對中國的科學文化沒有作用或作用微乎其微的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而那種一廂情愿地夸大儒學文化的積極或消極作用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

要厘清儒學等傳統文化對科學文化的作用問題,需要實事求是地弄清其各個側面和各種具體觀點對科學文化所起作用的表現、性質和條件,而不是籠統地談論。反過來,關于科學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作者認為,整個社會要實現現代化,其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傳統文化與科學文化的融合,即傳統文化的科學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并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缺乏科學文化的成分,而是具有大量優秀的科學文化內涵,并且完全有可能繼續從現代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那里汲取更多靈感,不斷改造、豐富和完善自己。

三 對普及“科技與社會”認識的重視

在談到“科技與社會”的普及問題上,《要義》作者特別引用了美國著名科學素養專家米勒(J. Miller)的觀點:對“科學技術作用與社會的影響”的理解是公眾科學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3],頁4)。

眾所周知,科技與社會的關系相當復雜,科學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科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在它與社會互動的關系中得以展現的。本書認為,科技與社會是科學觀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不能將科技與社會研究和STS混為一談,它應當屬于科技哲學中的科學觀范疇。這一哲學屬性的研究主題包含的主要內容有: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研究;綜合考慮各種社會因素對科技發展的作用,以及科學技術內部因素的作用,從總體上進行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律的研究。

在科技與社會互動關系的領域中,存在著大量亟待深入研究的前提性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西方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STS都涉及不深,問題的解決自然就歸入了科技哲學中的“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這些前提性問題的探索,可以為當前一系列科學問題、科普問題提供深層的理論支撐。如,要尋找科學對社會消極作用的根源,就要研究科學技術的價值屬性問題,即科學、技術是否負荷價值;在實現科學的社會功能的同時,還要注意對科學的負面社會功能的克服,要區分“有意之惡”和“無意之惡”;在討論中國古代社會與科技關系的問題上,需要進一步澄清什么是科學,真理性是否是科學的唯一特征,理論系統性是否是科學必備的根本特征等。

本書還以默頓學派為例,探討了20世紀的科學社會學對于科學的科學性、科學的自主性以及二者契合方面的研究。作者認為:“既不能把科技哲學的科學觀研究蛻變為單純的經驗研究,以免使之囿于描述性說明而缺乏必要的深度,也不能脫離經驗研究而使其陷于空洞無物、游談無根的境地?!保╗3],頁336)在這方面,默頓學派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即將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緊密結合,通過經驗研究先建立適用于特定范圍的中層理論,然而以之為基礎,逐步建立較為一般的概念框架,最后將各種具體理論匯聚,形成完整的理論系統。這些典型范例可以為科技政策的制訂提供更為扎實的理論基礎。

余 論

有必要指出,《要義》作者基于科技哲學視野下的科普理論研究,并非全然是書齋里的活動,多年來,馬來平在科普理論研究、科普創作、科普志愿服務、科普宣傳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等領域有諸多實踐。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述:“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對我的科普理論研究都起到了發現和提出問題、擴大視野、提供素材、開闊思路等作用?!保╗3],頁4)顯然,只有建立在充分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研究,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當然,科技哲學視野下的科普理論研究所涉及的范疇,遠不止本書所述的這些?!兑x》一書“拓荒者”的角色也注定其存在一些未能進一步深化的問題,如:我們明確了科學兼具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屬性,認識到它作為直接生產力的社會價值,那么,該如何將這種社會價值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使其真正實現?我們對科學的價值負載如何進行合理的倫理反思?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合力推動,我們應該怎樣使其合理融匯,使這種“科學人文”精神更好地確保實踐的正確取向?自然科學的方法因其應用的限度,在人文、社會領域各學科當中屬于從屬地位,我們該如何確保這種從屬地位不至偏廢,走向合理的多元范式的融合與精神互動?等等。這些都是《要義》一書所啟發的、有待我們繼續思索的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馬來平. 科學文化普及難題及其破解途徑[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3. (11).

[3]馬來平. 科普理論要義——從科技哲學的角度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對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及對策思考
基于擴展CIS理論的研究所形象塑造與路徑選擇研究
新形勢下的科普宣傳如何精準發力
為科學傳播插一對科普信息化的翅膀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構建區域內科普共同體的研究
民國時期科普教育的開創與探索
公共圖書館現代科普教育思考
利用大數據開展科普工作的設想①
高校教師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的激勵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