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主義立場探析

2017-06-03 10:14黃岑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關鍵詞:結構主義方法

黃岑

【摘要】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而非學說影響了當代哲學的發展。真正的結構主義,是方法論上的結構主義,具有技術性、強制性以及革新性,能夠整合學科間的研究,協調多學科的發展。文章從結構主義的內容、特點以及發展等角度,探討了結構主義的根本立場,給出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的可靠解釋。

【關鍵詞】結構主義;基本特性;方法

結構主義在科學思想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與演繹法和實驗法的結合是近代才形成的。由于人類智慧的自然傾向是從簡單到復雜的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在分析工作沒有遇到復雜難題之前,無法獲知各種相互依賴關系以及系統的存在。并且對于結構而言,由于無法直觀觀察,不同層次的結構必須通過抽象才能形成或達到,因而需要一定過程來反映抽象的結構。

一、結構主義的定義

結構主義是指結構這一抽象概念能夠適用于任何領域?;艨怂梗═.Hawkcs)在其著作《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中指出結構主義是關于世界的一種思維模式,事物真正的本質不是其自身,而是各事物間可感的關系。對于一種因素的本質,其意義在于它與其他因素在既定情境中的關系,并且任何實體或者經驗都只有在結構中才可感且有意義。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取得進展,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以及理論上的先進性。真正的結構主義,是方法論上的結構主義。因此,無論科學精神有多么開放,要建構真正的結構主義,需要用結構主義的名義來判斷人們所說和所做的事情,而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結構主義對于結構的解釋主要是一種轉換關系。結構自身能夠通過轉換規律保證整個體系的平衡與完整,并且能夠通過數理邏輯的方程式或者控制論的模式形式化。事實上,通過運算互相協調能夠組織形成體系,而體系構造過程的結果即為結構。

二、結構主義的基本特性

(一)整體性

結構具有內部融貫性,是若干成分的有機結合,而非獨立成分的混合。成分通過規律形成結構,而結構不是簡單相加的聯合關系,因為結構中的成分具有與單獨成分獨立性不同的整體性。首先,整體并不先于成分。因為“格式塔”學派堅持的整體先于成分的理解是一種柏拉圖先驗論的立場,該立場會令結構主義陷入本體論的困境。從感知結構的角度以及社會整體性的角度考慮,反對源自聯想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先驗假設。其次,運算結構主義的立場強調,要重視成分間的關系,即指重視組成的程序或過程,因為關系組成秩序或過程的結果就是全體。某種程度上,體系的規律即是關系的規律。再者,整體是預先形成還是有形成過程,對于結構而言,由于其與發生論無關,所以結構在本性上是非實踐性的,結構只是若干轉換的體系并非靜止的形式。實際上,是自然規律的“涌現”產生了整體性。

(二)轉換性

結構是動態非靜止的,依靠內在規律控制結構的運動發展。一方面,結構的規律能夠形成結構;另一方面,結構的規律能夠整合舊結構并且構造新結構。而所有結構作用的活動,只能包含在一個轉換體系內。此外,結構的轉換可以是非時間性(共時性)的,如1、2、3的邏輯數字順序是直接顯然的,也可以是時間性(歷時性)的,比如結婚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成的。結構的轉換需要將非時間性與時間性結合起來,避免與結構靜止的形式混同。而結構轉換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結構建筑在數理邏輯體系那樣的非時間性結構的基礎上。

(三)自調性

自調性是指結構能夠按其本身規律在無外因的作用下進行自我調節。結構自調性的前提是結構本身具有守恒性和封閉性。結構具有封閉性是指,結構內部的各種轉換不會越出結構的邊界,只會產生屬于這個結構并保存該結構規律的成分;結構具有守恒性是指,結構可以以子結構的方式并入更廣泛的結構中,而這作為一種聯盟,不能改變結構內部的各種轉換,也無法取消原邊界。事實上,結構的自調性要求的結構守恒是非靜態的,封閉也不是絕對的。同時,伴隨著結構復雜性的逐漸增長,自我調整能夠通過結構的整體性規律起作用,一方面確保結構向更高級結構的過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將結構作為子結構整合到更大的母結構中。

結構主義的三大特性構成了結構主義的理論,整體性定義了結構的基本特征,轉換性定義了結構的基本規律,而自調性定義了結構在產生發展過程中主體不斷適應客體變化的一種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三、結構主義的融合與發展

對結構的研究不是排他性的,特別是在一般生命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因為結構主義的研究趨于把所有學科的研究整合起來,其整合方式建立在互反和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是多學科間的協調。如果某些結構主義立場包含某種排他性,那么一些相關觀點總會自相矛盾。

從精神本身的角度來看,結構的探索只能通過學科之間的協調實現。原因很簡單,當在限定的范圍中談論結構時(例如某門科學領域)無法規范結構的定位,因為根據定義,結構并不等于直接可觀察到的關系,只能作為限定的科學研究領域內可以觀察到的關系。例如,列維-斯特勞斯(C.Levi-Strauss)提出將他的結構定位于一個由幾個概念圖式結構組成的系統中,他堅持“人類學首先是一種心理學”,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個體意識不包含個體主體活動的形成機制,而且個體行為也只是各種各樣“結構”存在的表現,個體意識不能指導個體行為。當人們問及結構置于何處時,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心理學首先是一種生物學”,所以結構應該置于神經系統和有意識的行為中間。但深究下去會發現,各種科學最終會形成一個環形非線性的系列,若生物學是一種物理學,那么從物理學又可以追溯到數學,并最終回歸到結構的組成個體。

同時通過比較研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結構”沒有摧毀認識主體,也沒有破壞認識主體的活動。因為在人類被稱為“認識主體”的語境中,一些傳統哲學積累了許多誤解,單純將結構作為純主觀的產物或者純客觀的產物。對于結構的正確認識,應該摒棄結構是單純源于主體或者源于客體的片面理解,需要將結構真正建立于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的聯系中。一方面要避免主體認識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解除客體無限性的制約。因為主體的活動在認識論的層次上需要一個連續的去中心化過程,但該過程無法得到完備的普遍性,只有助于建立一個協調一致、連續的相互關系,所以需要在客體的幫助下按照主體的推論構建客體,消除主體的認識壁壘。但構建的結構是近似于客體卻又不同于客體的,是主體與客體融合的產物。因此不存在沒有構造過程的結構,無論是抽象的構造過程,或是發生學的構造過程,結構都是在不斷地構造和再構造的。

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兩種類型的構造過程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遙遠。自哥德爾開始,數理邏輯的理論結構分為或強的,或弱的。最強的結構建立在種種初級的(弱的)結構之后,而且最強的結構對于弱結構的完善又是必要的。因此抽象結構的體系與永遠不會完結的整體構造過程是密切相關的,這個不會完結的整體構造過程要受到形式化的限制。某種意義上,一個內容永遠是下一級內容的形式,而一個形式永遠是比它更高級形式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抽象的構造過程只是一個正式的反演過程,因為過程也反映了抽象,但必須從較低的水平開始。當然,在一些領域中,發生過程是未知的,或者說是丟失的。例如在人種學中,發生過程是沒有用的。但是在心理學等領域,每日觀察過程是必需的,人們會看到在過程和結構之間有不可避免的相互依賴的關系。過程總是從一個結構向另一個結構的轉換,但它是一個從最弱到最強結構的轉型,結構作為一個轉換的系統,依靠適當的工具可以預先形成。

但是對于結構的理解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問題,有必要將結構本身的概念再加以強調?;诳茖W認識論的選擇,關于結構本身的問題是永久的宿命問題(預定)還是構造論的問題,不同的研究領域會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先物結構主義者在對數學問題的探研上,提出了將結構作為研究本體的理論,認為結構是先天的、運動的。而列維-斯特勞斯關于人類智慧永恒論的觀點卻將結構看作完成的、靜止的。但是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分析,構造理論的研究是必需的,正如我們在心理學、語言學中看到的,結構的探索需要通過學科之間的綜合完成。即便各種結構主義的批判意圖不同,但所有的結構主義都有兩個共同的理想:其一,結構本身能夠自足,無須通過與結構無關的因素理解結構本身,并且通過轉換律能使整個體系達到守恒和充實的狀態,轉換律在體系內也能夠自足且與外界因素無關;其二,結構能夠形式化,一方面能夠呈現在數理邏輯的方程式中,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控制論模式作為中間階段實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學說。作為方法,結構主義在一切必須發生接觸的領域中,以它的技術性加強了其他方法的研究,推動了事物結構的運動、發展以及變化,為認識真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同時作為一種方法論,結構主義是開放的,即在接觸交流的過程,啟發認識主體與客體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從而輸出更多符合結構自身的材料,為進一步完善結構本身理論奠定基礎。所以將結構主義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能夠豐富當前的研究成果,為學科間的理論研究提供更多可能的進路。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M].倪連生,王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滕復.皮亞杰的結構主義[J].浙江社會科學,1987(06):40-44.

[3]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結構主義方法
結構主義語言學視野下的電影“賦比興”問題綜議
學習方法
《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的結構主義解讀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關于影片《贖罪》的藝術批評
意義理論對外語學習的啟示
關于舞臺空間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系的思考
用對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賺錢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