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味”——課堂本真的回歸

2017-07-01 17:22孫情泓
新教師 2017年6期
關鍵詞:語文味王老師課文

孫情泓

有人問羅丹:“你是如何把石頭雕成藝術品的?”杰出的雕塑家毫不遲疑地回答:“減去多余的部分?!蓖矶?,語文課就得盡可能地把“非語文”的東西剔除,才能上出“語文味”,才能達到語文課堂目標的最優化。

一、在誦讀吟詠中散發“語文味”

1. “讀”領風騷——教師范讀巧引導。提倡“語文味”,要求教師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能自覺鑄煉教學語言。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范讀,“激情處還它個激情,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讓學生直觀地領略教師范讀的聲音、語調、表情。這樣,學生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課文中那精彩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就會像一陣清風吹進學生稚嫩的心海,漾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學生也易于體會并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

2. “讀”占鰲頭——反復誦讀悟其妙。張定遠先生說:“教出‘語文味,就要引導學生讀,反復讀,絕不止一遍、兩遍?!睂W生在聲情并茂朗讀的同時,也會在腦海中浮現與作品相應的形象畫面。如讀到“山”,便會想到山的巍峨雄偉;讀到“?!?,便會想起海的浩瀚深邃。于永正老師在執教《楊氏之子》時,沒有對文本作過多、過深的挖掘和升華,而是花了許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的朗讀,或齊讀,或個別讀,或教師范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揣摩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這個經典的案例充分說明了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3. “讀”樹一幟——個性朗讀領其奧。對同一篇文章、同一段話,往往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體驗。教師在指導朗讀時,不應停留于朗讀技巧的指導上,而要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的真情自然流露。如著名特級教師周益民老師在執教《生死攸關的燭光》時,先讓學生讀讀伯諾德夫人說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比缓笞寣W生想想哪個字眼要進行強調。一番試讀之后,有的說要重讀“亮”字,油燈亮,就能將蠟燭換下來;有的說要重讀“燈”字,強調“燈”,才能將蠟燭吹熄;有的說要重讀“瞧”字,以吸引德國軍官的注意力;等等。此時,周老師因勢利導:雖然大家的朗讀處理有所區別,但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避免敵人的懷疑,巧妙地引開敵人的注意,保住那半截蠟燭。周老師緊扣課文重點,指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入的對話,悟到詞眼,品出語言的內在含義,為下一步對人物性格的品析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在品詞析句中體現“語文味”

1. 換詞比較——“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將詞語與所在的課文緊密結合,在換詞比較的過程中,咀嚼出詞語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比如,教學《長城》第三自然段中的這句話:“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作者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苯處熛纫龑W生:把“站”改為“走”好嗎?學生靜默。教師再啟發:周一舉行升旗儀式,當雄偉的國歌奏響,鮮艷的國旗冉冉升起時,如果有人在操場上走來走去,你是什么感覺?學生頓悟:不莊重,不敬畏。教師趁熱打鐵:在這里,“站”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是一種崇敬的態度。有時很普通的字眼,意思很近的字眼,一比較,一體會,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味道不一樣。接著,教師又讓學生進一步推敲“踏”與“踩”、“扶”與“摸”的意境之異。學生茅塞頓開:簡簡單單“站”“踏”“扶”的三個字,背后的情味是作者對長城的無限崇敬。

2. 想象揣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咀嚼語言,揣摩語言,展開想象,帶領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隱秘的深處,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品出語文之味,感受語文之美。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楓橋夜泊》,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愁”字時的教學堪稱經典。王老師發問:“詩中哪個詞寫出張繼睡不著?”學生很快找出“愁眠”。王老師繼續發問:“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月落、江楓、漁火)“聽到了什么?”(鐘聲、烏啼)“還感到了什么?”(霜滿天)接著,王老師妙語連珠:“霜應該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霜怎么可能滿天呢?”學生一時語塞。王老師進一步追問:“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冷)“身體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冷。為什么?”(因為他很孤獨。他考試落榜了。他思念親人了。)“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于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霜滿天?!痹趯Α俺蠲摺焙汀八獫M天”的品析中,王老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悟情,又在情感的涌動處促讀,準確地把握了意象的情感意蘊,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

3. 聯系生活——“源頭活水來,渠水自清澈”。社會生活是大課堂,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局限在課堂上。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感受是學好語文的一大資源,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就會使語文教學添光增色、事半功倍。記得賈志敏老師執教《賣魚的人》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買”與“賣”的區別,他創設了當場向學生買一支筆的情境,把本來十分僵化呆板的詞語解釋變成酣暢淋漓的生活體驗。

三、在積累運用中醞釀“語文味”

1. 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胸藏百匯憑吞吐”。為了讓學生豐富積累,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拓展積累,學以致用,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學描寫情況危急內容的課文時,可讓學生積累與“危險”相關的成語;教學古詩中寫“花”的詩句時,可拓展補充含有“花”的詩詞;教學“送別”詩,可讓學生延伸閱讀其他“送別詩”。學生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厚積薄發,才能在寫作時“下筆如有神”。

2. 重視學生的語言運用——“筆有千鈞任翕張”。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運用,把積累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語言能力。學生學習了許多詩句、對聯后,筆者讓他們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例如,出示這樣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語境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詩句:爺爺70大壽,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爸爸獻上一副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可爺爺卻嘆息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蔽亿s緊把爺爺的話打?。骸??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結實?!睜敔斝α?,摸摸我的頭:“就你會耍貧嘴!”這種在理解、欣賞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古詩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語文味王老師課文
奇妙的旅行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有趣的動物
背課文的小偷
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追尋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關于初中課文知識拓展教學的若干思考
我們班有多少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