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西郊唐代小型墓葬發掘簡報

2017-09-13 08:06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與文物 2017年5期
關鍵詞:墓室陶罐墓葬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4年3~4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金色悅庭”項目基建范圍內的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區位于西安市棗園西路和仁義路十字向北約180米,北臨隴海鐵路。地理坐標為北緯 34°17′22.2″,東經 108°51′7.5″,海拔375米(圖一)。此次共發掘古(唐代)墓葬7座,出土各類文物27件(組)。

由于盜掘破壞,7座墓葬的開口位置已不辨,僅知距現基槽表面約2米。其中M2、M3、M5、M7為帶臺階的土洞墓,M4、M6為豎穴土洞墓,M1不明?,F將這7座墓葬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M1

M1位于此次發掘區域的西北部,被盜,盜洞位于西北角。墓葬為南北向帶臺階的土洞墓,方向175度,東壁略外弧,南部有一級臺階。殘長4、寬1.14、深0.8米。在墓內填土中發現有陶罐殘片(圖二)。

二、M2

1.墓葬形制

M2位于M1南10米處,上部被破壞,僅存20厘米。墓葬坐北向南,方向176°。平面呈刀字形,墓室位于墓道一側,東壁向外弧出。墓葬總長4.1米,墓室長1.8、南寬1.2、北寬1.3米;墓道寬0.92米。墓室西部發現有少量人骨,較為散亂,葬式不明。人骨周圍有少許棺釘及朽木痕跡。頭骨北部有一殘陶罐,可復原;墓道北端近東壁處有一殘白瓷碗。墓內填土中發現有少量陶片(圖三)。

圖一 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二 M1平、剖面圖

圖三 M2平、剖面圖

2.隨葬品

白釉瓷碗 1件。標本M2∶1,通高7.5、口徑13.2、圈足徑6.1厘米。發現于墓室入口處,輪制成型。修復成型。敞口,圓唇,深腹微鼓,內底微見雞心。矮圈足,足沿斜削。通體原涂一層白色化妝土,施白釉,圈足露胎素燒,釉色白中泛青,晶瑩明亮,有玻璃質感。胎色灰白,質堅細膩。陶洗精細。通體素凈無紋(圖六,9;圖一一)。

陶罐 1件。標本M2∶2,通高19.6、口徑7.4、腹徑15.5、底徑7.1厘米。發現于墓室北側。輪制而成,修復成型。罐體瘦高,口外侈,后圈沿,沿面外凸,平方唇,矮束頸,廣鼓肩,深腹外鼓,腹壁下部直斜收成小平底,外底心內凹。腹下部飾瓦楞狀弦紋(圖六,2;圖一三)。

三、M3

1.墓葬形制

M3位于M2南10米處,東距M5約3米。墓室南壁、西壁南部被建筑施工破壞,北壁被一晚期擾坑打破。墓葬坐北向南,方向176°,長3.96米,為一直背刀形土洞墓。東壁外弧。墓道為帶臺階斜坡狀,南寬北窄,長1.86、南寬0.96、北寬0.9米。其南端有兩級臺階,臺面寬0.18、高0.2米。臺階以下至墓室口為斜坡狀,坡度22°,北端距地表0.9米。在第二級臺階的斷面上有明顯的工具痕跡,應是古人起墓時留下的。墓室平面為南窄北寬的梯形,拱頂,僅存北部一小部分。長2.1、南寬1.4、北寬1.8米??偢?.95米,直壁高0.82米。墓室底部西側有明顯的棺灰痕跡,棺灰長1.8、南寬0.3、北寬0.4米,厚2厘米。棺灰處僅存少量的人骨,葬式不明(圖四)。

2.隨葬品

鐵剪 1件。標本 M3∶1,通長15、刃寬1.8、刃長9.4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西側。鑄造成型。殘存一半,銹蝕嚴重。通體呈一“L”形。刃部呈三角形,一邊開刃(圖七,5)。

開元通寶錢 1枚。標本M3∶2,錢徑2.5、孔徑0.65厘米,重3.4克。發現于墓室西南角。澆鑄模制。稍有銹蝕,制作規整,品相佳。正、背面內外廓窄且高凸。錢文對讀,字體較大貼廓,筆劃纖細,字跡清晰?!霸弊值诙P向左上挑。背面光素無紋。

鐵器殘件 1件。標本M3∶3,殘長17、寬9.5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西側,表面粘有大量朽木,疑為棺木上飾件。銹蝕嚴重,殘破成六片,修復成型。器略呈一長方形薄鐵片。一面稍凹,一面微凸(圖七,1)。

四、M4

M4位于M5東10米處,北距M7約2米。墓葬已被破壞,僅存墓室東側一小部分。據現存情況推測,原應為一豎穴土洞墓,口大底小,墓室位于東側。墓葬坐北向南,方向177°,長4.06米,墓道寬1.28、墓室殘寬1.48、深0.68米(圖五)。

圖四 M3平、剖面圖

圖五 M4平、剖面圖

五、M5

1.墓葬形制

M5位于M7西約10米處,南距M3約3米,北距M6約5米。墓葬坐北向南,方向178度,被盜擾。平面呈直背刀形,總長9.1米,由墓道、一個過洞、一個天井、甬道、磚封門和墓室組成(圖八)。

墓道 七級臺階斜坡狀,水平長2.94米,南寬0.9、北上寬0.7、北下寬0.86米。南部有七級臺階,每層臺階寬約0.26~0.37、高0.13~0.2米。在第三、四級臺階之間,有一縱向淺凹槽,較為平整。

過洞 一個。上部南北長1米,南寬0.6、北寬0.76米。南部高1.3、北部高1.4米,于1.1米處起拱。東西向剖面呈上窄下寬的梯形,上寬0.9、下寬1.03米。

天井 一個。略寬于甬道,東西各寬出4厘米,呈口小底大狀。上部南北長0.9、東西寬0.76米,底部斜坡長0.92、寬0.8米?,F存南高1.4、北高1.2米。

甬道 位于天井和石封門之間,頂部被建筑施工破壞。平面呈北寬南窄的梯形,南北長1.6、南寬1.2、北寬1.06米。南部高1.16米,于0.96米處起拱;北部高1.05米,于0.85米處起拱。

圖六 出土陶瓷器

磚封門破壞較嚴重,殘磚散亂堆積在甬道和墓室之間。磚長35、寬16、厚5厘米,一面上刻畫有細繩紋。

墓室 位于甬道北端偏西處,為拱頂土洞式,頂部已坍塌,僅存西北角一部分,四壁較直。底部呈北寬南窄的梯形,南寬2.04、北寬2.2米,南北長2.6米。墓室高1.46米,于0.8米處起拱。墓室西部為一磚砌棺床,寬1.1、高0.2米。棺床表面東西兩側為殘磚鋪砌,長17、寬16厘米。中間為整磚鋪砌,現僅可見三塊整磚。對棺床解剖后,知其砌筑方法為:先留出生土方臺,然后在方臺表面和東側立面包磚。其中東側立面中部等距置四個束腰形磚,以示床榻。棺床上發現有少量的人骨,為肢骨殘塊,葬式不明。

該墓出土物均位于墓室內。棺床上有散落的肢骨,在棺床北部發現有頜骨和牙齒,判斷頭向為北。在棺床東南角有銅器發現,性質不明。在墓室東側北端,散落有大量的陶片,有三個塔式罐的底座和一個蓋子,一個盞。其中北部的一堆陶片,拼對后為一罐子,應為塔式罐的組成部分。在塔式罐的底座和蓋子上均用白色顏料描繪出圖案。墓室東側南端發現有一堆鐵器殘片,性質不明。

圖七

2.隨葬品

塔式罐 1件。標本M5∶6,蓋佚。罐高28.5、口徑10、底徑12、腹徑25.5、底座高19、底徑20、頂徑10.8厘米。發現于墓室東北部。輪制,泥質紅陶。罐已殘成碎片,修復成型。罐小圓口微外侈。厚卷沿,圓唇,矮頸緊束,廣鼓肩,深腹圓鼓,腹下部斜收成小平底。通體原涂白彩,現已脫落。底座呈喇叭形,頂面邊沿平整,中心內凹,細高柄形束腰。底座喇叭口沿上翻卷,沿邊微斜剎,尖唇。內壁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痕。器外壁原涂白彩地,并用黑彩勾勒描繪,紅、赭、黃彩暈染三朵折枝闊葉牡丹花,花間綴飾三朵下垂的卷云紋(圖六,5)。

陶盞 1件。標本M5∶7,通高3.1、口徑10.2、底徑4.2厘米。發現于墓室東北部。輪制。殘缺,泥質褐陶,修復成型。盞敞口,圓唇,淺腹,腹壁微鼓,底心內凹,小圓平底。通體素凈無紋(圖六,8)。

六、M6

1.墓葬形制

M6位于M7西約10米處,南距M5約5米。墓葬基本被破壞,僅可辨其大致形狀。坐北向南,方向177°??傞L4.04、深1米(圖九)。

2.隨葬品

銅帶銙 1件。標本M6∶1,高2.8、寬3.2、厚0.7厘米。錘鍱成型。背面殘佚,銹蝕嚴重。銙呈弧首方形,正面及沿邊平整。下端有一細長條形穿孔。背為凹面,橫穿兩端各一長扣釘,一釘殘佚,用以釘扣革帶(圖七,2)。

圖八 M5平、剖面圖

七、M7

1.墓葬形制

M7位于整個發掘區域的東北部,南距M4約2米,保存較好。平面呈折背刀型,方向170度。為一帶臺階的斜坡土洞墓,總長5.3米,由墓道和墓室組成,東壁外?。▓D一〇)

墓道為豎井臺階式,長2.72、南寬0.7、北寬1.14米。豎井部分殘深0.5米,北部深2.64米。臺階共兩級,修建粗糙,似為兩個緩坡,寬0.3~0.7、高0.2~0.3米。臺階北為14度的緩坡。墓道北端東西兩壁各有一淺凹槽,寬4厘米,推測原有封門。

墓室平面呈南窄北寬的梯形,從墓室內隨葬品擺放形式及細沙可推斷,該墓曾遭受水流沖擊。墓室長2.3、南寬1.56、北寬0.94米。頂為拱形,西部保存較好,西北角高1.2、起券處高1米,西南角起券高0.8米。

在墓底發現灰黑色板灰,呈北寬南窄狀,內夾雜有棺釘、朽木。長2.24、南寬0.52、北寬0.72米。棺灰上存有少量人骨,葬式不辨。在人頭骨處發現一銅簪,銅簪東貼近東壁處殘存一漆盒模印和一把已朽的木梳,漆盒旁邊有白瓷粉盒、白瓷四棱水盂和一蚌殼,粉盒和水盂上均有紅彩描繪的花朵圖案。據上,推測墓主為一女性。

圖九 M6平、剖面圖

圖一〇 M7平、剖面圖

同時,在墓室北端發現有細小的金屬殘件,發現時為銀灰色,出土不久即氧化呈紫紅色。金屬殘件附近發現有一銅飾件,其東為一完整的銅匙。南為一紅陶罐和白瓷唾盂,陶罐口部殘缺,腹部為凹弦紋。唾盂敞口鼓腹,口部殘缺。在陶罐附近有一堆鐵器殘塊,多為空心狀,有的焊接有銅飾。在墓室南端也有一堆類似的鐵器殘件,周圍有三枚開元通寶錢。在墓道和墓室相接處的東壁上有一陶罐,底部已殘,平口束頸。

2、隨葬品

陶罐 1件。標本M7∶5,通高19.1、口徑10.2、底徑6.6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輪制,殘碎,修復完整。大侈口,寬帶狀沿。方圓唇,矮束頸,窄溜肩,深腹。最大腹徑在肩部。腹壁斜直,收成小平底。腹壁滿飾瓦楞狀弦紋。器壁原似深黑彩,現已脫落(圖六,3;圖一四)。

盤口細頸瓶 1件。標本M7∶13,口徑9、腹徑15.5厘米。發現于墓室口東側。泥質灰陶,腹底已殘佚,未修復成型。瓶為淺腹盤形口,盤外底內凹??谘氐桶?,尖圓唇。盤底較厚,內底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小圓形注水口。細高頸緊束。廣溜肩,頸肩部有模糊的細繩紋。深腹瘦高,腹內壁粗澀,布滿由水滴所形成的連珠紋(圖六,7)。

白釉瓷盒 1件。標本M7∶8,通高4.6、蓋徑6.5、蓋高2.2、盒高2.7、盒口徑5.7、盒底徑4.1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東側,保存完整。由蓋、盒兩部分組成。蓋呈厚圓餅形,頂面隆起,頂沿為一道凸弦紋。蓋立沿豎直,圓直口,方唇。蓋頂中心陰刻一朵盛開的海棠花。盒為高子口,微斂口,方平唇,子口下窄平沿。盒腹較深,腹壁豎直,底外高凸,圓平底心。盒通體施白釉。蓋內壁、盒子口,外底等素燒。原均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薄而渾暗無光澤。胎色灰白,質堅細密陶洗精細(圖六,6)。

圖一一 瓷碗(M2:1)

圖一二 鏤空透雕花形銅飾(M7:1)

白釉瓷唾盂 1件。標本M7∶6,通高11.4、口徑15、底徑7.4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輪制而成,口腹殘佚約三分之二。盂呈深腹碗型口,碗敞口、尖唇,深腹。腹壁直斜收。小圓孔形注水口。細束頸,廣鼓肩,扁球體腹,薄餅形底足。通體施白釉。釉色微泛黃。晶瑩明亮。玻璃質感強,足底露胎素燒。太色灰白,質堅細密,陶洗精細,通體素凈無紋。器底墨書銘文四列,僅可辨讀“……潤三月十九日……忠鈑”(圖六,1;圖一五、一六)。

白釉四瓣三足小瓷盂 1件。標本M7∶9,通高5、口徑3.5、腹徑8厘米。發現于墓室中部東側。輪制兼手修。盂小圓口,口沿外侈,圓唇,細矮頸,廣平肩,扁球形腹,腹壁圓鼓。并壓有四道內凸外凹的豎棱,使腹壁自然形成四瓣。器外底心內凹,底外沿附加三個矮蹄形足。三足根外撇。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厚且渾濁。器外底及三足露胎素燒。胎色灰白,質地堅硬。陶洗精細。通體素凈無紋(圖六,4)。

圖一三 陶罐(M2:2)

圖一四 陶罐(M7:5)

鏤空透雕花形銅飾 1件。標本M7∶1,寬8.5、高4厘米。棺具北側。錘鍱成型。銹蝕嚴重,稍殘?;椨帽°~片錘擛成面凸背凹,并鏤空透雕。整體由盛開的折枝五瓣花組成一個鋪首狀大花朵?;ò耆~脈鏨刻細膩,寫實性極強(圖七,6;圖一二)。

銅藥匙 1件。標本M7∶2,長6.9厘米。勺徑3.3~2厘米。發現于棺內東北角。完整,錘擛成型。已銹蝕,匙呈凹面闊葉型,細短柄,作竹節狀,首端做兩節花蕾型(圖七,4)。

銅簪 1件。標本M7∶4,長9、兩股間寬0.6、釵股粗0.1厘米。發現于墓室東北部。錘擛成型。一組兩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已殘斷,修復成型。簪用較細的銅絲錘擛曲折成兩釵股。首端錘擛粘成一體。釵股上部粗,至尖端漸細(圖七,7)。

銅帶銙 1件。標本M7∶14,邊長3.5~3.2厘米,厚0.7厘米。發現于棺具內。錘鍱成型。銹蝕嚴重,背面已殘佚。正面及四立沿平整素面無紋。上端一橫條型穿孔。背為凹面,四角各一細長扣釘(圖七,2)。

蚌殼 1件。標本M7∶7,寬10.1、高8.5厘米。發現于墓室中東部。天然生成。已鈣化腐蝕。表面無光澤,坑洼不平。器呈內凹外凸的扇面形。首端內有葉脈狀契口。原應是兩扇合扣成一蚌盒。外表面原滿布螺旋狀條紋(圖七,3)。

圖一五 白釉瓷唾盂(M7:6)

圖一六 白釉瓷唾盂(M7:6底部墨書)

料珠 1顆。標本M7∶15,徑0.8厘米。雕琢成型。表面粗澀,已鈣化。呈扁圓球形,中間有一細穿孔(圖七,8)。

開元通寶錢 4枚。標本M7∶10,錢徑2.3、孔徑0.65厘米,重3.4~3.5克。發現于墓室中西部。澆鑄模制。共出土四枚,有銹蝕。其中一枚已殘破,一枚錢肉上有殘孔。錢體厚重,品相較佳。外廓寬而高凸,孔方正且較大。錢文隸楷,對讀。字體較小,不貼廓。筆劃纖細清晰?!霸弊值诙P向左上挑。背面內外廓寬而低平,上端楷書一“京”字,下端一偃月紋(圖七,9)。

八、結語

這次發掘的七座墓葬,形制以刀形土洞墓為主,墓葬方向接近,排列緊密。在這一地區,之前曾發掘過數十座隋代墓葬[1]和近百座唐代中小型墓葬,以及一批隋唐宮女墓葬[2]。其中,我院考古隊于1997年至1999年在此發掘57座唐墓,刀形墓數量達到23座[3]。而這批刀形墓與此次發掘墓葬形制、隨葬品均有相似之處。以M7為例,形制為直背刀形土洞墓,墓內出土物較為豐富。如出土的瓷盒、蚌飾及弦紋罐,紋飾、形制均與之相同。不同的是,M7出土的開元通寶錢,錢背上方鑄有一“京”字,即為會昌開元?!缎绿茣な池浿尽穂4],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下令各州郡自行鑄錢,錢背加鑄州名及錢監名。宣宗即位,廢黜會昌之政,鑄以新錢。目前,對于考古發現的會昌開元錢,學者已有詳述[5]。據上,可推斷M7的時代應在唐會昌六年或以后。

據已有發掘資料分析,推測今西安西郊一帶應是唐代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地。這批墓葬的發現,為唐代長安城周邊墓葬分布規律判斷提供依據,補充了新的考古資料。

領 隊:劉呆運

發 掘:劉呆運 趙占銳 王保東呂乃明

整 理:王小利 王倉西 黨曉婷

執 筆:趙占銳 劉呆運 袁 明

[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西郊三民村隋代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5(5):18-31.

[2]劉呆運,趙海燕.一縷幽魂覓芳蹤——西安西郊出土唐代宮女墓[J].收藏家,2013(6):121-125.

[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西郊棗園唐墓清理簡報[J].文博,2001(2):3-27.

[4]歐陽修等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90-1391.

[5]徐殿奎.試論開元通寶的分期[J].考古,1991(6):555-561.

猜你喜歡
墓室陶罐墓葬
陶罐會呀會跳舞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河南三門峽西周墓出土器物
裝在陶罐里的春天
故鄉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墓葬中的女人
墓室探秘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