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教育創新成果的生長或培育之我見

2018-01-09 13:33馮發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17年12期
關鍵詞:常識成果筆者

馮發柱

筆者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多年。教育科研工作是要出成果的,怎么讓于教育改革和發展有用的成果生長出來?怎么精心培育成果?筆者體會最深的是“三堅”(“堅持”“堅守”“堅定”)“一思”(“反思”)。

一、對教育常識的堅持,才有教育科研的廣闊天地

有位教育同仁說,很多教育創新成果實際上是對教育常識的堅持。筆者比較贊同這一觀點。

“社區教育”是筆者主持的一個研究項目。眾所周知,一個人能力的形成僅靠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校內和校外教育、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有機統一,這是教育常識。

幾十年來,無論是在學校教書,還是在教科院做研究,無論是在應試教育情形下,還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無論是在城區工作,還是在農村工作,筆者始終堅持重視社區教育,深入開展社區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中小學社區教育的基本模型。

這個項目研究從內部領域來看,有很多創新。不過這些創新都是建立在“人的能力形成”這一常識基礎之上的,課題產生并無多大創意,無外乎是對一個教育常識問題的深究。這個項目能夠得到許多同行的認同,并作為教育創新優秀成果參加由北京師范大學組織的“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與其說是創新成果,不如說是對教育常識堅持的結果。

與教育工作者談教育常識,似乎很淺薄,往往被誤解?,F實情況是我們對教育常識認識十分不夠,遵循教育常識的行為非常不自覺,還有好多好多的教育常識需要我們去再認識、再研究、再實踐。筆者常常呼吁“做教育實踐的明白人”,推崇“學習教育常識”“研究教育常識”“踐行教育常識”。如果我們都深諳教育常識,并能自覺遵守教育常識,那么,我們會有研究不完的課題,會產生不盡的教育創新成果。如果我們都深諳教育常識,并能自覺遵守教育常識,教育恐怕就是另外一番境況。

二、對研究過程的堅守,才有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

回首西陵區一些重點研究的項目,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一個項目是速成的。從研究時間上講,大多數項目研究都超過10年,最短的也超過6年。

教育是堅守的事業,研究教育亦是同理。一鍬挖口井,急功近利,研究不出什么成果。有些研究,擬訂方案與成果表達幾乎同步,這樣的研究,即使表達再好,成果一般也沒有實在價值。

堅守需要勇氣,直面批評、直面失落的勇氣。筆者從2000年開始主持“西陵網校建設”,研究初期,領導很重視,學校很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個別領導不高興了,說:“你怎么老做這件事,人家后來做的都已出了經驗,都已廣泛宣傳,都已結題鑒定?!睂W校也沒有了開始做時的熱情。作為主持人,筆者的壓力很大,風言風語撲面而來?!按巳瞬恍?,研究不了什么東西?!惫P者心里明白,這項研究遠遠沒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簡單,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研究清楚。沒研究清楚,結個什么“題”,鑒個什么“定”,宣個什么“傳”。說我不行就不行,我也什么榮譽都不要,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勁兒地做,做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2012年,“西陵網校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網?!闭綄V大師生開放。我們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海內外學子的普遍歡迎,省、市相關部門對我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報》《湖北教育》相繼報道,被認為是教育信息化的實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策。這就是堅守。堅守后一定可以看到彩虹。

三、對研究意義的堅定,才有深入研究的不竭動力

“學校文化建設”是筆者自2002年開始重點研究的一個項目。選定這一項目開展研究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調研和思考。當時學校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重視文化建設,千校一面,校園蒼白無力。走進校園,如果沒有學生,你把它想象成什么都可以。好像一個衰敗的工廠,孤零零的幾排房子,墻上空空如也。又像個放牛場,操場上塵土飛揚,雜草叢生。還像文革時期的“五七干?!?,隨意而書的標語,幾句生硬的口號。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地方,沒有文化怎么行,沒有一點能讓人駐足品味、留戀終生的地方怎么行。于是,筆者認定重視文化建設是未來學校建設的方向。記得在當時的工作啟動會上,筆者反復強調:怎樣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怎樣搶占學校發展先機,那就做文化建設。這句話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記得。既然有意義,就堅定不移地去做,不妄議,不折騰,不人云亦云。于是又滋生了一句話:做有思想的人,干有價值的事。這句話在西陵區所屬學校里隨處可見,已成為西陵教育人的座右銘。筆者提出一個要求,要讓校園的一磚一瓦皆有意,一草一木都含情。

“現代課堂研究”,至今已整整六年。六年不變,研究這一課題,是因為筆者充分認識到,時代發出了“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最強音,如果我們還固守原來的課堂教學,固守已經習慣了的模型、方式、環境、形態,已然行不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必然要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堅定地做有意義的項目,特別需要定力。開始做的學校文化建設,包括稍后的“現代課堂”“教師課程能力提升”,頗有爭議,甚至受到了許多阻力。盡管如此,筆者沒有放棄。動力在哪兒?在于筆者堅定地認為這些項目有研究意義?,F在看來,這種堅定是正確的。

定力怎么生發,當然要靠讀書、思考、實踐,恕不展開敘述。這里僅談一談讀書。筆者想表達的是教育工作者須臾離不開讀書,不僅要讀關于教育專業的書,還要讀關于學科和政治、哲學、科學、歷史等方面的書。讀書,廣泛讀書,讓人寧靜致遠,可以生發定力。

四、對研究工作的不斷反思,才有研究的美好前程

開展教育研究,生長、培育教育成果,伴隨了筆者工作的37年。37年,于歲月不長,于人生不短,研究的成果不能說不多。這么多成果,對教育發展究竟有什么意義,又有多少人在運用這些成果改進教育實踐。筆者很難準確回答。

2016年5月底,筆者參加了全國教育創新區域聯盟鄭州會議,聽了劉堅老師的報告《再議什么是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很有感觸。

劉老師在報告中講,教育界項目往往教育元素豐富,但缺乏“產品化”的思維方式,難以形成大規模應用的方案,既無鮮明的教育理念,又無特定領域的規范標準,既無對具體教育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又無在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的典型范例。

劉老師的報告發人深省,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我國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創新工作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創新便沒有多大意義。近年來,筆者總是大聲疾呼,特別是對教育科研部門的同行大聲疾呼,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要轉型。

自2016年5月份開始,筆者也在嘗試改進自己的工作。目前,筆者正在開展“教師日常課程計劃設計研究”。整個研究思路是:首先,針對教育實踐問題,由問題生發研究,不為研究而研究。其次,著力研究和提供設計模型,回答好有關課程計劃設計的幾個基本問題:什么樣的課程計劃是好計劃,好的課程計劃包含哪些要素,怎么考慮和呈現這些要素。再次,探索廣大教師按這種設計模型設計的路徑、策略。最后,摒棄運動式研究,成立“研究坊”,點滴突破,層層推進,連點成面。

期盼通過調整后的研究思路,能夠生長或培育更多的教育創新成果。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重點課題“教育現代化評價體系及推進路徑研究”子課題“現代課堂建設”成果。)

(作者單位:宜昌市西陵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 孫愛蓉

猜你喜歡
常識成果筆者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工大成果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近視600度以上,這5條常識務必知道
“三醫聯動”擴大醫改成果
回歸常識
超越常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