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說結合 走近文言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2018-01-26 06:10張君杰
教學月刊(小學版) 2018年34期
關鍵詞:司馬光古文文言文

□ 張君杰

【教材分析】

《司馬光》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文章篇幅短小,言簡義豐,內容傳神,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圍繞“擊甕救友”這一核心事件,僅用30個字,就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地再現了一兒“失足落水”,司馬光“持石擊甕”的生動場景。課文通過危急時刻“眾皆棄去”和司馬光臨危不亂這兩種行為的對比,表現了司馬光富有愛心、沉著冷靜、機智聰明的美好品質。統編教材把文言文的學習提前至三年級,無疑是一種導向。一方面,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打下語言文字基礎,逐步獲得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學習本課既要兼顧古文特征,又要關注單元主題的落實。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語文要素為“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學寫一件簡單的事”。由于本文是單元系統教學中的一環,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單元教學重點,使單元語文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借助注釋的方法了解課文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特點。

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嘗試背誦。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特點。

2.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嘗試背誦。

【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談自己了解的名人,引出司馬光。(板書:司馬光)了解“司馬”是復姓。(復姓還有諸葛、夏侯、東方等)

2.引導學生簡單地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3.出示司馬光資料:司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主持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此書被人稱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

4.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文字記載,引入《宋史·司馬光傳》。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司馬光并不陌生,對他砸缸救友的事也是耳熟能詳。此處引導學生簡單地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進行第一層次的故事講述。此時,學生往往沒有“文字感”,僅是基于自身經驗進行分享。為此,教師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真實的文字記載——《宋史·司馬光傳》,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板塊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學習生字。

(1)初讀課文,讀準字詞。

出示課文及閱讀要求: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遇到不會讀的字可以請教同學。

(2)檢查朗讀,隨文識字。

①朗讀第一句: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請學生讀)

重點講解多音字“沒”,學寫兩個生字“庭”“登”,注意書寫筆順。

②朗讀第二句: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請學生讀)

學寫生字“眾”,強調三個“人”字的寫法。

③學生嘗試朗讀整篇課文。

④去掉課文拼音,請學生朗讀,師生共評。

2.了解古文,讀通課文。

(1)了解古文特點。

師:同學們,你們在讀的過程中發現了嗎,這篇文章與我們以前學習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談談你們閱讀后的感受。(短小、特別難懂、不好理解)

師:是啊,古時候的人寫文章跟我們不同,他們用的書面語言叫“文言”,所以寫的文章就叫作“文言文”,我們現在也把這種文章叫作“古文”。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一篇文言文。(板書:文言文、古文)

(2)教師示范朗讀。

師:那古文的讀法跟我們現在讀課文是不是一樣呢?老師來讀一讀,你們仔細聽,好嗎?(教師范讀)

師:老師讀得跟你們一樣嗎?你們聽出了什么?(停頓)小耳朵真靈,古人讀文言文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根據文章的意思進行停頓。想不想學一學古人的樣子讀一讀這則小古文?(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學習朗讀。

①出示課文作為朗讀停頓的參考,引導學生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②采取多種朗讀形式。(同桌互讀、開小火車讀、男女生賽讀等)

③教師點評、總結。

(設計意圖:“讀”是學生學習古文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初學古文的學生來說,“讀”是他們走近古文的主要途徑。本環節第一層次的課文朗讀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出原生態的語感即可,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參與朗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通過教師領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對于古文朗讀的興趣。同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古文的特點,感受古文的節奏之美和音韻之美。)

板塊三:理解文意,關注注釋

1.合作學習。

師:課文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你們是否讀懂了?它寫的是什么?

出示學習要求: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意思,然后說說你的理解或疑問,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和討論。

2.反饋交流。

(1)師:哪個地方你讀懂了?把你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嗎?

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不強求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講得符合大意就可以)

(2)教師追問,引導學生關注注釋。

如:你是怎么讀懂他們是在院子里玩耍的?(庭:庭院)(板書:注釋)

小結:利用“注釋”來理解古文的意思是學好古文的一種有效辦法。

(3)了解“缸”“甕”的區別。

出示缸、甕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敞口的為缸,收口的為甕)

3.試講故事。

師:如果現在請你們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行不行?那就請你把它講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吧。(學生試講,師生共評)

(設計意圖:理解古文的大意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寫作方法、感受人物美好品質的重要前提。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既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也是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及的年段特點,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在理解文意的過程中,既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逐字逐詞細摳,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合理表達,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注釋,初步懂得利用注釋理解古文的方法。請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話再講一講這個故事,達到了本次教學設計中講故事的第二層次。此時學生復述故事處在“翻譯白話”字面解讀的水平,是對課文內容的再次鞏固。)

板塊四:借助圖片,試背古文

1.師:剛才我們是用白話來講述這個故事的,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試著用文言來講這個故事。

(1)出示圖文,學生試講。

(2)隱去文字,激趣再講。

(3)圖文皆去,嘗試背誦。

2.師:剛才幾位同學真的非常了不起,短短的幾分鐘,他們就把這個故事記在了心中,并且用上文言文把故事講了出來。老師相信還有許多同學也能像他們一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記不起的時候可以看語文書!

(設計意圖:此處借助圖文復述故事,是一種有梯度的背誦活動。把語言轉化為圖式,不僅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更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古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便把文字牢牢地記住了,原本枯燥的背誦變得自然且順理成章。)

板塊五:回顧總結,課外延伸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第一次與文言文相遇,它留給你怎樣的印象?或者你又有了怎樣的收獲呢?(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2.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故事。

師:今天回家后請同學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可以用文言,也可以用我們現在說的語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這個故事講給你們的家長聽一聽。

(設計意圖: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故事講給家長聽這樣的任務驅動,引導學生第三次講述故事。學生已在課堂學習中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內容,有了自身個性化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就有可能把故事講得生動、精彩、吸引人。)

賴正清評點:

這兩篇教學設計,都很重視對課后題的解讀。除了識字教學的常規內容外,重點根據課后三道題的要求,安排了流利朗讀背誦課文、借助注釋講講故事、比較文言表達特點等教學內容。兩個設計還安排了相關文學常識的了解、文言文的呈現演變等環節。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張君杰老師設計的每個板塊后都有設計意圖,而李萍老師則在文首提出了設計理念,文中相關內容后也有作表述,這些都是有關教學設計的理性思考。當然在平時的備課中,理性思考應該有,但教案中不一定都要寫出來。

從課堂教學的使用角度看,李萍老師的設計比較感性,張君杰老師的設計比較理性。李老師的古今對比、引入課文,跟讀訓練、讀出停頓,圖文比照、理解文義,三變形式、原型呈現,更注重學情,更注重文體,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盡管對于“背誦課文”這一課后題要求,李老師未能在設計中體現,但在實用性、實效性上是略勝一籌的。

猜你喜歡
司馬光古文文言文
文言文閱讀專練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司馬光砸缸之謎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司馬光隸書《王尚恭墓志銘》
司馬光砸缸
會背與會默寫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