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思維素養提升的“小說教學”探究
——以《三打白骨精》教學為例

2018-02-26 19:42倪葉倩
小學教學設計(語文) 2018年4期
關鍵詞:白骨精小說文本

倪葉倩

核心素養著力于“人的發展”,是基于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思維過程處在教學的核心位置,思維素養也是諸多素養的“核心”?;谶@樣的認識,通過《三打白骨精》(蘇教版六下)一課教學實踐的探究,嘗試改變“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落實思維素養,初步形成新的“教”與“學”的思路。

一、以生為本:由“本”向“人”,關注思維的活躍度

“能識記、能理解、能感知”是課標對目標的規范用語,而“建立、掌握、審視、生長”是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目標嘗試用語,更關注了人的思維素養的發展。

(一)文本聯結——實現由“篇”到“片”的開發

傳統的小說文本教學都是以“單篇”形式呈現,也有些老師會聯系之前學過的舊知,以復習的形式引入或遷移。而學習一種文本,“集中閱讀”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由單篇文本走向集中文本的教學形式,能建立文本之間的聯結關系,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推進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思維品質和素養的逐步形成。

作為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耳熟能詳的小說的教學,如果還是停留在文本的深挖細嚼上,就失去了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意義。在學習《三打白骨精》之前,提供“集中文本”,匯聚小學階段的典型性的小說,如寫人的《船長》,敘事的《林沖棒打洪教頭》《愛之鏈》等,通過課前的“集中文本”閱讀,發現小說文體的特點——用藝術概括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推動情節的發展,使小說的“三要素”——環境、人物和情節立體化。

(二)有效切入——實施由“面”及“點”的突破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刀刀到位,是因為他熟悉牛的身體結構,選準了切入點,方能游刃有余。語文教學的“切入點”就是一篇課文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度虬坠蔷芬徽n,抓住一個“點”——小說“情節”要素,擰成一條“線”——白骨精的三“變”,鋪開一個“面”——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責”,層層深入,條理分明,課堂教學整而不散,活而不亂,蘊含著蓬勃的生機,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片斷1:引出小說“三要素”,趣聊“人物”

(1)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西游記》堪稱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經典。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賞析小說?(引出小說“三要素”)

(2)你腦海中一下子閃現出哪些人物?你印象最深的是誰?(板書:人物)

(3)你們都覺得豬八戒貪吃、貪財、懶惰又好色,可豬八戒卻不同意。在《西游記》原著中,他自稱:(出示)“俺老豬不就是嘴長、耳大、臉丑嗎,俺也是個好男子呢?!?/p>

孫悟空有哪些了不得的本領?來看看他的火眼金睛。(出示動畫)瞧瞧,這次他看出的是誰?(板書:白骨精)

(4)《西游記》中除了白骨精,還有哪些要吃唐僧的妖魔?

(5)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一起,必然會發生故事,而這些人物和故事的情節,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活動地點(環境)。我們就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來走進其中的一個精彩故事——《三打白骨精》。

依托以往學習小說的知識經驗,明確學習目標——圍繞“人物、環境、情節”三要素來讀小說,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讀小說。

片斷2:統整文本,反觀反思

比較“三變”“三打”“三責(怪)”間的獨立性和關聯性

(1)默讀課文。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2)這三次的“變”“打”“責(怪)”一樣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出三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因“變”遭“打”,因“打”生“責(怪)”,第一次的計劃落空導致第二、第三次的卷土重來,情節層層推進,可謂扣人心弦。

在比較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白骨精的“三變”經歷了美人計、苦肉計、離間計,一計比一計陰狠,“詭計多端”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孫悟空的“三打”:“劈臉一棒”——打花你的臉,“當頭一棒”——休得逃走,“藏”起棍子“笑”著“掄起一棒”——擊你要害。一次比一次充滿智慧,可謂有勇有謀。

二、縱深挖掘:由“惘”而“思”,提升思維的嚴密性

(一)平衡比較——實現由淺入深地鑒賞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記》中的經典章節,教學時,是用課文教妥當還是用原文更適合呢?其實關聯彼此、有效平衡才是正確路徑。

《三打白骨精》教學的平衡則表現在“比較式閱讀理解文本”的策略上,引導學生進行原文和課文的比較式閱讀,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探究精神。

片斷3:引入原文,感受名著語言魅力

(1)課文第1自然段中的“山勢險峻,峰巖重疊”,對環境的描寫多么概括;而原文中“看不盡:峰巖重疊,澗壑灣環?;⒗浅申囎?,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的描寫那么形象,為情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烘托作用,無形中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此處有妖”的感覺。

(2)課文中村姑出場的“美貌”一詞,與原文中“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對應,再加上從唐僧、八戒兩個人不同的視角來品讀,值得玩味。

(3)課文中“悟空頭痛難忍,連忙哀告”,配以“可憐把個行者頭,勒得似個亞腰兒葫蘆”的畫面感,使悟空的忠心耿耿走進了學生內心。

教材中的經典在入選改編時進行了“刪”和“改”,“刪”是因為原文篇幅太長,有些內容不適合小學生,或者說學生理解有難度;“改”表現在對有些字詞、句段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閱讀年齡層次。無論是原文還是課文,終究不過是個“例子”,切合教學需要實現優勢互補,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課文的同時,適當“添加”原文中的精華,在比較中賞析,會讓學生感受到名著語言的魅力,喜歡上那樣的文字,由節選的課文牽出整本書的閱讀,拓展了教學的深度和寬度,使學生閱讀的觸角伸向了更遠處、更深處。

(二)拓寬角度——實現由表及里地探究

研讀小說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小說中的人物不知道“我”知道,頗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找找小說中的“懸疑處”“破綻處”,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筆者在《三打白骨精》教學中深入文本,探尋文字背后的“思維點”。

“唐僧肉眼凡胎,看不出妖精真面目。同學們,你們能看出這妖精的破綻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子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細節中,開啟思維之源。

生:我從“山坡上閃出一個年過八旬的老婦人”看出她是個妖精。年過八旬的老人動作不可能這么利落。

生:村姑自稱是“特意”來送齋飯,她怎么會知道唐僧他們要經過這里呢?明顯就是早就有預謀的。

生:在這樣的荒郊野地怎么會有這么漂亮的姑娘呢?八旬的老人怎么會有這么年輕的女兒?一看就是在撒謊。

由“表”入“深”地探究,給了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框架,激發起學生閱讀小說的欲望。

三、建構思域:由“疑”而“趣”,促進思維的能動性

建構主義者認為:一切知識最終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能得以完成。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充分提供個體探究的機會,拓寬思維領域,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空間,多提供一些探究的訓練,多關注學生探究習慣的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生疑”到“生趣”的升華。

在人物鑒賞和情節了然的基礎上,筆者給學生提出這樣的探究話題:白骨精并不是很厲害的妖怪,又如此可恨,孫悟空一次打死它豈不更痛快?

學生調動批判思維,在辯證的過程中感受到:如果只寫“一打”,看似痛快,但故事情節過于簡單,可讀性不強。白骨精愈是狡猾,愈是一次打不死,愈是能反襯出孫悟空的智勇雙全。

在思辨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帶領學生向縱深處延伸:

1.像這樣的情節在《西游記》中還有哪些?(諸如三調芭蕉扇、三入無底洞等)

2.在四大名著中,帶有“三”字的故事情節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如《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山聚義打青州、宋江三敗高俅;《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寶玉三探病黛玉等)

透過文本,深潛到文本深處,深挖文本外的矛盾沖突,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由一篇小說到一本小說,進而到一類小說的閱讀,立足小說故事情節共性之處延伸開去,才能體悟到小說之“趣”。

猜你喜歡
白骨精小說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