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M1發掘簡報

2018-05-03 09:56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市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8年2期
關鍵詞:墓道灰陶前室

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館 邳州市博物館

煎藥廟西晉墓地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新河鎮陳灘村煎藥廟(圖一),于還耕工程取土時發現。地理坐標:北緯34.20782°、東經118.02313°,高程23米。2015年7月—2016年9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市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調查、勘探與搶救性發掘。

經調查、勘探,共發現磚室墓葬9座,墓葬位于一塊東西向臺地之上。臺地原東西長約200、南北寬約100、高出地表約4.5米。發掘時,臺地不存,已成平地,一部分墓室已高出周圍地表,墓葬開口層位不清,打破下層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堆積層。本次發掘共清理磚室墓葬9座,皆南北向,墓道居北,分南北兩排,M1位于南邊一排西側(圖二),現簡報如下。

圖一//煎藥廟墓地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形制

M1為一座由斜坡墓道、雙甬道、盝頂前室、雙券頂后室組成的土坑磚室合葬墓,方向18°(圖三、圖四;彩插一‥1)。墓道中部被H13打破、墓室東南部被J1打破,墓坑打破下層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墓坑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四壁向內斜收。西壁距發掘平面0.54米處有一南北向二層臺,臺面較平。平臺南北長3.72、東西寬0.26、高1.70米。墓坑南北長6.8、東西口寬5.26~7.32、深2.64米。該墓由墓道、前庭、門墻、封門、甬道、前室、東耳室、后室,以及疊澀頂磚筑結構組成。墓底有一層鋪磚,磚室皆建于鋪磚之上。

墓道 居北,為長斜坡墓道,有明顯的二次開挖跡象。據打破關系、墓道填土的土質、土色,按開挖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一次墓道、二次墓道。二次墓道位置偏東,平面近梯形,南端至于墓葬前部磚砌門墻,東壁略弧,東、西兩壁較斜,截面呈倒梯形,墓道南端東壁下有一個二層臺。二層臺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堆積,西側與東甬道東壁平齊,頂面較平,底部較大。二層臺頂面東西長0.72、南北寬0.66米,底部南北長0.76、東西寬0.66、高1.01米。墓道坡面西低東高,略呈弧形,西側坡面低于東側0.08米,近墓門處底面較平。墓道填土為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疏松,未經夯打,填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灰陶片、瓦片等,出土錢幣、礪石、陶幡座、陶缽、陶罐、陶盆、陶三足盤、陶奩、甑底、鬲足、印紋硬陶片共17件。二次墓道南北長11.12、北寬1.60、南口寬3.10、南底寬2.48、南端距現地表深2.54米。一次墓道偏西,平面近梯形,東半部被二次墓道破壞。據發掘情況分析,二次墓道南端近墓門處二層臺應該就是一次墓道東壁的殘留。一次墓道西壁有梯形二層臺,頂面較平,亦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堆積,二層臺南北長5.66、寬0.32、南端距墓道底高0.80米。墓道坡面高于二次墓道,較平,近墓門處底面較平。一次墓道填土與墓室頂部填土相同,應為墓葬修筑時開挖而成。填土為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疏松,未經夯打,填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灰陶片、瓦片等。

圖二//煎藥廟墓地布方及墓葬分布圖

1.M1全景

3.M1前室南壁影作圖(北—南)

2.陶罐(M1二次墓道‥14)

3.陶盆(M1二次墓道‥11)

5.陶奩(M1二次墓道‥13)

4.陶三足盤(M1二次墓道‥12)

6.青瓷盤口壺(M1‥60)

1.銅鐎斗(M1‥6)

3.銅熏(M1‥19)

5.銅熨斗(M1‥22)

2.帶柄銅匜(M1‥17)

4.銅盆(M1‥21)

6.銅洗(M1‥23)

1.鸚鵡螺杯(M1‥16)

3.碳晶羊(M1‥51)

5.銅扣貝耳杯(M1‥69-70)

2.金鐺(M1‥35)

4.銅泥筩(M1‥65)

6.玻璃碗(M1‥79)

前庭 M1西墓門前有一較小的前庭,僅存西壁。由于砌筑前庭西壁,墓道西壁的二層臺南端被去除,前庭西壁就砌筑于原二層臺的位置,緊貼一次墓道西壁,為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砌筑。西壁南北長1.08、東西寬 0.20、高 0.86米。長方形磚長40、寬20、厚8厘米。

門墻 僅有西半部,東部可能由于墓葬二次開挖破壞不存,長方形青磚橫向平鋪砌筑,最上一層為3塊青磚平鋪。門墻高2.04、寬2.08米;長方形青磚長40、寬20、厚8厘米。

封門 門墻下部開有東、西兩個墓門(圖六;彩插一‥2)。東墓門由上、下兩塊石板封門,石板直立封堵,置于墓底鋪磚之上。另有一長方形石板斜向南支撐于下部封門石板上半部。上部封門石板為一淺浮雕畫像石,倒置,畫像一側向內,內容為“青龍”(圖五‥1)。東西長1.06、厚0.18、高0.36米。下部封門石板素面,表面不平整。東西長0.94、厚0.23、高1.12米。支撐石板亦素面,表面不平整。上下長1.26、東西寬0.72、厚0.14米。西墓門為一較大石板封堵,石板置于墓底鋪磚之上,素面,表面不平整,東西長0.94、厚0.24、高1.50米。

墓門 封門后即墓門,分東、西兩個墓門。其形制、砌筑方式皆相同,大小一致。上半部皆楔形磚砌成拱形,東、西墓門共用中間隔墻,隔墻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筑。墓門外壙高1.78、寬2.78米;內壙高1.38、寬0.80米。楔形磚長38、寬端26、窄端16、厚8厘米。長方形青磚長40、寬20、厚8厘米。

甬道 墓門與前室之間為甬道,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甬道分東、西兩甬道,其形制、砌筑方式皆相同,大小一致(圖七)。甬道頂面涂抹厚約2厘米的石灰封護層,上半部皆楔形磚砌券頂,兩甬道共用中間隔墻,隔墻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筑,甬道內壁涂抹厚約1厘米石灰層,局部脫落。甬道外頂高1.84、內高1.36、寬0.80、進深1.16米。東甬道出土蛋殼、桃葉形銅片、漆器共4件,西甬道出土鐎斗、陶球、石灰構件6件。

前室 甬道后為前室,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前室北壁有東、西兩門(圖八)。門上部有一整塊長條形石板作為門楣石,淺浮雕畫像,畫像一面向下,內容為“車馬出行”與“進獻”等(圖五‥4、5)。門楣石東西長2.36、寬0.40、厚0.22米。前室東西向,盝頂,頂部楔形磚砌筑,表面由2厘米厚石灰封護層。內壁涂抹厚1厘米的石灰層,并繪有黑色影作裝飾。前室四角及南、北兩壁中間繪有立柱,柱頂有斗拱,盝頂四角用黑色粗線勾勒。前室南壁中部影作立柱、斗拱處石灰層局部脫落,其內表仍有一石灰層,并有黑色立柱、斗拱的影作裝飾,說明在該墓第二次下葬時前室的石灰層出現了局部脫落的情況,于是進行了第二次石灰層的涂抹,并進行了影作裝飾(圖九;彩插一‥3)。四壁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筑,東壁下有一耳室,南壁開有東、西兩后室門,前室地面長方形青磚“一順一丁”“人”字形鋪地。前室出土殘銅器、銅片、帶柄銅匜、帶鉤、鐵鏡及鏡架、鸚鵡螺杯共8件。前室外東西長3.08、南北寬2.10、高2.42米;內東西長2.36、高1.98、進深1.32米。

圖三//M1平、剖面圖

東耳室 位于前室東壁中部,砌筑于墓壙之內,外表面覆有厚2厘米的石灰封護層,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東西向,平面長方形,楔形磚筑券頂,三壁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筑,地面長方形青磚“一順一丁”“人”字形鋪地。出土銅熏、銅鐎斗、銅盆、銅熨斗、銅洗共5件。耳室外東西長0.92、南北寬1.23、高1.50米;內南北寬0.70、進深0.96、高1.04米。

圖四//M1底部平面圖

圖五//M1畫像石拓片

后室 分東、西兩后室(圖一○),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出土包含物有殘銅器、錢幣、石璧、橋形系共4件。后室門位于前室南壁,開有東、西兩門。東、西兩后室門皆平面長方形,大小相同,頂有門楣石,為一長條形石板,淺浮雕“雙龍穿璧”圖像(圖五‥2、3),畫像一面向下。石板東西長2.36、寬0.40、厚0.22米;后室門東西寬0.82、高0.98米。后室總平面呈長方形,為兩南北向長條形拱形券頂,東、西相連,表面覆有厚2厘米石灰封護層。東、西兩后室形制相同,平面南北向長條形,楔形磚筑拱形券頂,東西兩壁較直,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筑。南端頂部楔形磚、長方形青磚混合橫向平鋪封堵,下部“兩順一丁”砌筑;地面長方形青磚“一順一丁”“人”字形鋪地。東后室未見葬具,地面局部僅見白灰鋪底,人骨不存。東后室出土金手鐲、銀簪、銀釵、銀鈴、銀手鐲、銅泡釘、銅扣耳杯、殘銅器、金鐺、銅勺、銅盆、錢幣、鐵環、鐵剪刀、鐵鏡、青瓷蓋、青瓷盤口壺、漆器、碳晶羊共91件(組)。從出土隨葬品分析,該室葬人應頭北向,且為女性。西后室亦未見葬具,局部有白灰鋪底殘留,出土人骨一具,保存較為完整,頭北向,面向西。出土金戒指、金幣、銀簪、銀戒指、銅泥筩、錢幣、鐵環、鐵劍、鐵刀、鐵鏡、銅扣貝耳杯、玻璃碗、珍珠、蚌殼、鉛幣、象牙罐、石黛板共32件(組)。從隨葬品分析該室葬人應為男性。后室外南北長3.30、頂東西總寬2.58、高1.86米;東后室內南北長3.24、東西寬0.83、高1.40米;西后室內南北長3.28、東西寬0.80、高1.40米。

雙疊澀頂磚筑結構 位于該墓后室東側,與后室分離。從M1墓壙填土分析,其土質與一次墓道填土土質相同,僅土色略顯深灰。該磚筑結構西部打破M1后室填土,東部坐落于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堆積之上,底平面高于M1后室底平面0.98米,應是M1封填后再次開挖而成。該磚砌結構為南北向磚室東西并列,頂部及各壁砌筑不完整,南半部參差不齊,未見封堵。頂部僅數塊楔形磚單磚側立,東西壁楔形磚、長方形青磚混合平鋪砌筑墻壁,且上半部依次向內折收6~8厘米形成疊澀頂,室內地面楔形磚鋪地。兩室內填深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硬,未見包含物。磚筑結構外南北長1.72、東西總寬1.84、高0.94米;單室內寬0.38、高0.60米。

圖六//M1封門正視圖

圖七//M1甬道橫剖面圖

圖八//M1前室橫剖面圖

圖九//M1前室影作正視圖

圖一○ //M1后室橫剖面圖

圖一一//M1二次墓道出土器物

二、出土器物

經發掘,M1共出土金、銀、銅、鐵、漆、青瓷、玻璃、蛋殼、海螺、蚌、陶、石、石灰等質地各類器物167件(組),其中后室出土鐵棺釘1組51件。

(一)二次墓道出土器物

1.銅器

錢幣 1枚(M1二次墓道‥1)。銹殘,銅質,五銖。直徑2.10厘米(圖一八‥1)。

2.石器

礪石 1件(M1二次墓道‥2)。殘,石質,紅褐色,平面長方形。長6.8、寬4、厚2.1厘米(圖一一‥1)。

3.陶器

幡座 5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別。皆泥質灰陶,方座圓頂,中有插孔,未穿透。M1二次墓道‥3,底邊長13.8、高8.2、孔徑2.4厘米(圖一一‥2)。

缽 2件。泥質灰陶,敞口,圓唇,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內凹。M1二次墓道‥8,外壁飾多道弦紋??趶?6.8、底徑9.5、高6.6厘米(圖一一‥3)。M1二次墓道‥9,腹部飾凹弦紋,內腹飾多道短斜線紋??趶?6.4、底徑9.4、高6.6厘米(圖一一‥4;彩插二‥1)。

罐 2件。泥質灰陶,侈口,圓唇,矮束頸,鼓腹。M1二次墓道‥10,下腹弧收,平底略內凹。上腹飾凹弦紋,內壁有輪制弦痕??趶?1.8、底徑10.6、高11.2厘米(圖一一‥5)。M1二次墓道‥14,殘碎,已修復。溜肩,下腹斜收,平底內凹。肩有對稱兩方形模印圖案,較淺,似鳥形。肩、腹飾多道豎線紋與菱形紋的組合帶狀紋飾??趶?1.4、底徑19.6、高24.7厘米(圖一一‥8;彩插二‥2)。

盆 1件(M1二次墓道‥11)。殘半,已修復。泥質灰陶,侈口,圓唇,卷沿上翻,沿面略下凹,弧腹,平底內凹。腹有多道弦紋??趶?5.4、底徑16.3、高6.3厘米(圖一一‥6;彩插二‥3)。

三足盤 1件(M1二次墓道‥12)。殘半,已修復。泥質灰陶,子母口,鼓腹,下腹弧收,底有三個柱形足。上腹兩周凹弦紋??趶?4.2、底徑9.6、通高5厘米(圖一一‥7;彩插二‥4)。

奩 1件(M1二次墓道‥13)。殘半,已修復。泥質灰陶,直口,平沿,弧腹,下有三蹄形足。腹飾弦紋??趶?8.1、底徑16.1、通高13.2厘米(圖一一‥9;彩插二‥5)。

甑底 1件(M1二次墓道‥15)。夾砂灰陶,底有四對穿水滴狀穿孔。器表飾繩紋。底徑10.4、殘高2.3厘米(圖一一‥10)。

鬲足 1件(M1二次墓道‥16)。夾砂灰陶,錐形,飾繩紋。殘高8.35厘米(圖一一‥11)。

4.印紋硬陶

印紋硬陶片 1件(M1二次墓道‥17)。印紋硬陶,印飾“回”紋。殘高12.7、厚0.6厘米。

圖一二//M1墓室填土出土器物

圖一三//M1甬道出土器物

(二)墓室填土出土器物

1.陶器

橋形系 1件(M1墓室填土‥3)。橋形,器表飾葉脈紋,器側飾圓圈紋。殘長5.10厘米(圖一二‥1)。

2.銅器

殘銅器 1件(M1墓室填土‥2)。銹殘,呈刀形。長8.8、厚0.3厘米(圖一二‥2)。

錢幣 1件(M1墓室填土‥4)。銅質,貨泉。直徑2.1厘米(圖一八‥2)。

3.石器

石璧 1件(M1墓室填土‥1)。殘半。石質,圓形,中有圓穿孔。直徑5.3、厚0.6厘米(圖一二‥3)。

(三)東甬道出土器物

東甬道共出土器物4件,其中漆器(M1‥4),已腐朽不存。

1.銅器

桃葉形銅片 2件。形制相同,銹殘。銅質,桃葉形,中有孔。M1‥2,殘長4.9、寬4.7、厚0.15厘米(圖一三‥1)。

2.其他

蛋殼 1件(M1‥1)。殘半。蛋殼質,半橢圓形,頂有整齊切口。長9、寬5、高4.2、厚0.08厘米(圖一三‥2)。

圖一四//M1前室出土器物

(四)西甬道出土器物

1.銅器

鐎斗 1件(M1‥6)。銹,銅質。由斗盤、承盤組成。斗盤侈口,卷沿外翻,圓唇,直腹。內底有尖柱狀盤芯,一側附龍首柄,柄端上翹,底附三蹄形足,足端外撇,下有圓形承盤。承盤侈口,寬斜沿,沿面微凹,圓唇,折腹,平底,底四周有凸弦紋。斗盤口徑10、底徑9.6、承盤口徑17.6、底徑 11.2、斗高 6.6、通高 9.6厘米(圖一三‥3;彩插三‥1)。

2.陶器

陶球 1件(M1‥5)。泥質灰陶,橢圓球形。直徑2厘米(圖一三‥4)。

3.其他

石灰構件 4件。殘,石灰質,扁圓形,上大下小,體較薄,中空,下半部分有長方形孔。M1‥7,長7.5、寬4.6、高4.7厘米(圖一三‥5)。

(五)前室出土器物

前室共出土器物8件,其中M1‥12殘碎,器形不可辨。

1.銅器

銅片 1件(M1‥13)。銹殘。扁平狀,一側上翹。殘長4.9、殘寬1.3、厚0.1厘米(圖一四‥1)。

帶柄銅匜 1件(M1‥17)。匜橢圓形,有凹槽形流,匜柄細長條圓柱狀,末端球形??趶?.7、通長11、通寬3.9厘米(圖一四‥2;彩插三‥2)。

帶鉤 1件(M1‥18)。銹殘。器形短小,鉤首素面,上翹,腹較肥,背部一圓鈕。長3.8、寬1、高0.9厘米(圖一四‥3)。

2.鐵器

鐵鏡 1件(M1‥14-1)。銹殘。圓形,圓鈕,表面銹蝕嚴重。直徑13.3、厚0.5、鈕高1.4厘米(圖一四‥4)。

鏡架 1件(M1‥14-2)。鐵條狀,銹殘不存。

3.其他

鸚鵡螺耳杯 2件。殘碎。耳杯,回首鸚鵡形。鸚鵡螺體,螺口及體中間皆包銅片,銅片外鎏金。螺上半部鑲有圓形銅炮為鸚鵡兩眼,外壁有黑色、紅色相間彩繪裝飾,應為鸚鵡羽毛。M1‥15,長11.78、殘寬6.9、高9.2厘米(圖一四‥5)。M1‥16,長15.39、寬7.90、高12厘米(圖一四‥6;彩插四‥1)。

圖一五//M1東耳室出土器物

(六)東耳室出土器物

銅熏 1件(M1‥19)。銹,圓球形熏盒,上有半球形蓋,蓋頂有鈕,一側有鈕與盒體相連,盒下有亞腰形圓柱與底部承盤相連。承盤侈口,平沿,圓唇,斜腹,底有三釘狀足。直徑13.4、通高14.1厘米(圖一五‥1;彩插三‥3)。

銅鐎斗 1件(M1‥20)。銅質,侈口,圓唇,卷沿外翻,口沿內兩周凹弦紋,腹較淺,上下腹之間有明顯折棱,下腹壁斜直,圜底下附三個外撇的高三角形錐形足。腹中部接一曲頸翹首龍頭長柄??趶?7.2、底徑12.4、高13.2、連柄通高20厘米(圖一五‥2)。

銅盆 1件(M1‥21)。銅質,侈口,圓唇,寬斜折沿,沿面內凹,外沿一周弦紋,束頸,鼓腹,平底。底有一周寬凸弦紋??趶?9.2、底徑25.6、高7厘米(圖一五‥3;彩插三‥4)。

銅熨斗 1件(M1‥22)。銅質,侈口,尖唇,寬斜折沿,沿面微凹,腹部較直,圜底近平,一側附一龍首長柄,微上翹??趶?16.8、高 4.4、柄長22.4厘米(圖一五‥4;彩插三‥5)。

銅洗 1件(M1‥23)。銅質,侈口,平沿,方唇,折腹,上腹較直,下腹弧收,矮圈足,平底。上腹三周寬凹弦紋,下腹對稱附兩個半月形足,中有圓孔??趶?3.6、底徑

12.96、高9.2厘米(圖一五‥5;彩插三‥6)。

(七)東后室出土器物

圖一六//M1東后室出土器物

東后室出土器物共91件(組),其中M1‥34為1件銅器,銹殘,器形不可辨;銅盆(M1‥62)銹殘,無法復原;漆器2件(M1‥32、33)腐朽不存。

1.金器

金手鐲 2件。金質,圓環形,微變形,截面圓形。M1‥56,外徑6、內徑5.6厘米(圖一六‥1)。

2.銀器

銀簪 4件。簪身細長,長條形。據簪首不同,可分二型。

A型 2件。簪首圓柱形。M1‥36,簪體有螺旋紋。長25.7厘米(圖一六‥2)。

B型 2件。簪首為球形。M1‥44,長11.9厘米(圖一六‥3)。

銀釵 11件。平面U形,截面圓形。M1‥38,長17.7、寬1厘米(圖一六‥4)。

銀鈴 3件。圓球形,頂有一扁圓形鈕,底有線形音口,內置鈴核。M1‥52,直徑2.5、通高2.6厘米(圖一六‥5)。

銀手鐲 2件。圓環形,微變形,截面圓形。M1‥54,外徑6.6、內徑6.2厘米(圖一六‥6)。

圖一七//M1西后室出土器物

3.銅器

銅泡釘 2件。銹殘。銅質,釘帽圓球形,中空,內有釘,釘殘斷。M1‥26-1,直徑2.6厘米(圖一六‥7)。

耳杯銅扣 2件。杯體朽殘不存,僅存銅扣。平面橢圓形,兩側有半橢圓形耳。M1‥30,長12.18、寬8.08厘米(圖一六‥8)。

金鐺 1件(M1‥35)。銅質,頂部起尖,圓肩,底微內凹。表面貼一層金飾。蟬紋,蟬眼凸起,紋飾上布滿細小金粟粒。中心有孔,中插一銀簪。簪首圓球形,后接針狀簪體,末端殘。寬3.68、高3.92、殘長1.7厘米(圖一六‥9;彩插四‥2)。

銅勺 1件(M1‥61)。勺頭平面橢圓形,敞口,圓唇,弧腹,平底,一側有龍首長柄,上翹彎曲。柄上有凸棱。勺頭口徑5.2、高2、連柄長20.2、高14厘米(圖一六‥10)。

錢幣 1組51件。M1‥58,銅質,五銖。直徑2.53厘米(圖一八‥3)。

4.鐵器

鐵環 1件(M1‥24)。銹殘。環形,一側殘留短柄狀物。通長7.8、寬4、厚0.5厘米(圖一六‥11)。

鐵剪刀 2件。銹殘?!癥”形,片狀,銹蝕嚴重。M1‥25,長22.8、寬8、厚0.3厘米(圖一六‥12)。

鐵鏡 1件(M1‥28)。銹蝕嚴重。圓形,圓鈕。直徑16、鈕直徑4.4、厚2.2厘米(圖一六‥13)。

5.青瓷器

蓋 1件(M1‥27)。平頂,頂上有橋形紐,弧腹,侈口,圓唇,頂及口外各有一凹弦紋,器表飾青釉。直徑14、通高3.7厘米(圖一六‥14)。

盤口壺 1件(M1‥60)。淺盤口,圓唇,束頸,溜肩,肩貼塑對稱兩鋪首銜環和兩牛鼻形系,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內凹。唇下兩周凹弦紋,肩部飾凹弦紋,系印飾葉脈紋。通體施青釉,釉不及底,露胎??趶?4、底徑10.8、高24.8厘米(圖一六‥15;彩插二‥6)。

6.其他

碳晶羊 1件(M1‥51)。碳晶質,黝黑光亮,雕刻精致。羊臥狀,四肢曲伏,頭高昂前視??诓坑锌?,腹有一上下穿孔。長2.2、寬1.3、高1.65厘米(圖一六‥15;彩插四‥3)。

圖一八//錢幣拓片

(八)西后室出土器物

西后室出土器物共32件(組),其中珍珠2件(M1‥77、78)粉碎不存;象牙罐(M1‥83)殘碎,未修復。

1.金器

金戒指 2件。圓環形,微變形。M1‥75,外徑1.7、內徑1.5厘米(圖一七‥1)。

金幣 1件(M1‥87)。近圓形,有郭,方孔,上有“五朱”字樣。直徑2、孔徑0.4、厚0.15厘米(圖一八‥5)。

2.銀器

銀簪 2件。細長條圓柱形,簪首圓柱狀,末端彎成“L”形。M1‥66,長9.7、最大徑0.4厘米(圖一七‥2)。

銀戒指 5件。圓環形,微變形。M1‥68,直徑2、截面徑0.15厘米(圖一七‥4)。

3.銅器

泥筩 1件(M1‥65)。銹,分蓋、筒兩部分。蓋圓形,中有一圓形細管,管端束一圓形箍,筒圓形,直口,直壁,平底。筒直徑3.8、通高19.7厘米(圖一七‥7;彩插四‥4)。

錢幣 1組3件。銅質,五銖。M1‥86,直徑2.6、孔徑1、厚0.15厘米(圖一八‥4)。

4.鐵器

鐵環 1件(M1‥63)。銹殘。環形,一側與短鐵條相連。殘長5.3、寬4厘米(圖一七‥8)。

鐵劍 1件(M1‥81)。銹殘,帶鞘。鐵鞘,長條形,末端尖圓形,鞘體有模印紋飾,貼飾長條形金片,金片表面亦有紋飾,劍柄長方形,模印紋飾,貼飾一方形金塊,金塊表面刻有花形紋飾,中有一圓孔,柄端如意形。殘長58.5、殘寬8.20厘米(圖一七‥5)。

鐵刀 1件(M1‥82)。銹殘,帶鞘。鞘長條形,截面近橢圓形,刀柄環首。殘長108、殘寬5.10厘米(圖一七‥6)。

鐵鏡 1件(M1‥85)。銹殘,圓形,表面有絲布包裹殘留。直徑11.4、鈕高1.8、厚0.4厘米(圖一七‥9)。

5.其他

銅扣貝耳杯 2件。M1‥69、M1‥70,上下粘結。平面橢圓形,銅扣,兩側有耳。長8.0、寬7.4、高3.80厘米(圖一七‥10;彩插四‥5)。

玻璃碗 1件(M1‥79)。玻璃質,侈口,圓唇,內沿微凹,束頸,鼓腹,下腹弧收,腹中部有乳釘狀突起,內空,下腹對應乳釘狀突起有豎向凸棱,弧向底部,圜底,底有七個乳釘狀足,足上有圓形穿孔??趶?0.6、最大腹徑11.6、高7.6厘米(圖一七‥11;彩插四‥6)。

蚌殼 1件(M1‥84)。粘附于棺釘之上,灰褐色橢圓形蚌殼。

鉛幣 7件。鉛質,圓餅形,五銖。M1‥80,直徑2.5、孔徑0.35、厚0.4厘米(圖一七‥3)。

石黛板 1件(M1‥64)。銹殘。石質,平面長方形,四邊銅片包邊。長26.6、寬16.4、厚0.8厘米;包邊寬1.1、厚0.1厘米(圖一七‥12)。

三、結語

煎藥廟墓地共有墓葬9座,呈南北兩排分布,皆南北向帶斜坡墓道前后室磚墓,墓道居北,墓葬規模較大。從墓葬的分布、墓葬規模,以及出土隨葬品情況分析,該墓地應為一處家族墓地。

M1位于南面一排最西端,為前堂橫列式并列雙后室券頂磚室墓,此類墓葬主要是沿用了東漢以來的墓葬形制,西晉以后就逐漸消失了。

從出土的隨葬品分析,M1出土青瓷盤口壺與南京西崗西晉墓出土青瓷盤口壺[1]相同,與洗硯池晉墓[2]M1東‥5形制同,紋飾與M1東‥52雞首壺同。南京西崗西晉墓時代為東吳甘露到天紀年間,亦即西晉泰始到咸寧年間,約為265—280年之間。洗硯池M1有“太康七年”(286年)、“太康八年”(287年)、“十年”(289年)紀年的漆器,可知新河煎藥廟M1的年代應為西晉中晚期。

由于該墓出土鸚鵡螺杯、銅扣貝耳杯、玻璃碗、金鐺等隨葬品,說明墓主生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鸚鵡螺杯、銅扣貝耳杯、玻璃碗的發現,反映了西晉時期的文化交流,是研究該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和線索,對西晉時期徐州地區的喪葬制度與埋藏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南波:《南京西崗西晉墓》,《文物》1976年第3期。

[2]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臨沂洗硯池晉墓》,文物出版社2016年。

猜你喜歡
墓道灰陶前室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國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
古代陵墓墓道研究
——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之四
模糊生死界線:東漢墓內祭奠活動的考古學觀察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
內蒙古遼代契丹貴族墓葬門道初步研究
消防電梯的設置及防火要求研究
陶器
淺談暖通消防設計施工要點
高層建筑消防配套加壓送風防煙系統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