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巢湖民歌考察實錄與傳承思考

2018-05-14 08:59田雅麗汪淑婷
北方音樂 2018年2期
關鍵詞:傳承傳統文化高校

田雅麗 汪淑婷

【摘要】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巢湖民歌以其獨特的多姿多彩的風情神韻曾享譽全國。如何在現代社會大變革背景下保護好傳統文化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巢湖民歌的田野調查和對傳承人的采訪以及非遺民歌進校園活動的總結與思考,提出: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挖掘整理是基礎,傳承推廣更具有重要意義,高等學校作為教育“母機”應當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責任。

【關鍵詞】巢湖民歌;傳統文化;傳承;高校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安徽巢湖地處江淮丘陵地帶,殷周時期建有居巢方國,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其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蘊藏。荊楚激越昂揚之風和吳越婉約之韻相互融合,孕育了巢湖民歌獨特的、底蘊深厚的、多姿多彩的風情神韻。巢湖人天生愛唱歌,會編歌,“紅公雞尾巴拖,三歲孩兒會唱歌。若問歌兒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籮?!鼻趧?、智慧的巢湖人民無論是插秧打麥,還是撒網砍柴,無論何時也無論何地,他們看見什么就能唱什么,自由、生動、真實地表達著他們的勞動生活與思想情感。這種“望風采柳”的傳統創作形式使得巢湖民歌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情感樸實,悠揚動聽,在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初訪巢湖民歌

2016年11月16日,我應安徽交通音樂廣播邀請,與原安徽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安徽民歌資深研究專家崔琳先生和幾位高校音樂教師相約共赴巢湖調研當地民歌。不巧上午學校有課,當我趕到采訪地點巢湖市文廣新局會議室時,采訪、錄音工作已進行一半?,F場二位歌手正在演唱《姑嫂對花》,接著幾位歌手又先后演唱了《看場》《手扳船艙眼望郎》等多首多種體裁的原生態民歌,她們時而高亢悠揚,時而婉轉深情,讓我陶醉且興奮不已。最引起我關注的是一位身材適中、笑容可掬、六十歲左右的女歌手。聽介紹,原來她就是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李家蓮。交談中得知,李家蓮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蘇灣鎮司集鄉,自幼酷愛演唱家鄉民歌,五歲時就由幼兒園老師抱著上臺為全國歌詠活動表演《喊秧歌》。中學期間加入了文藝宣傳隊,在參加市區文藝匯演中被縣文化館的魏樹由、高歌兩位老師慧眼發現,從此踏上傳唱民歌的道路。由于她嗓音條件好,經常代表市區參加演出和比賽,尤其是1973年出席華東六省一市的民間歌舞邀請賽,演唱的《春風又到巢湖邊》《姑嫂對花》引起了各界人士廣泛關注,隨后被推薦到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學習聲樂。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巢湖學院附屬中學任音樂教師,時常被邀請去學校、工廠、農村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活動,熱心傳播巢湖民歌,先后在蘇灣鎮中心小學、炯煬中學、巢湖市三中組建了巢湖民歌傳承基地,對學生們進行巢湖民歌基本知識的輔導和教唱。

民歌采集錄音工作在下午一點左右結束,共采集民歌二十余首。隨后開始考察工作的訪談環節。崔琳、陳曉、喻林、張祖順、安妮、孫力和巢湖文廣新局的同志們圍桌而坐,就巢湖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討。巢湖民歌研究會會長蔡善康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巢湖民歌近五十年來的發展以及他三十年來在挖掘、保護巢湖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大家還就未來進一步的合作交流交換了意見。下午三點考察結束,臨別時我獲蔡善親筆贈書《巢湖民歌風韻情》,并與李家蓮相約再訪。

二、再訪巢湖民歌

2017年3月19日,按照約定我帶領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李明軒、管磊等幾位老師和學生赴巢湖市對李家蓮和“大嫂子民歌隊”進行采訪。上午九點到達約定地點巢湖市老年協會中心,看見大嫂子民歌隊正在這里為參加四月份在巢湖銀屏舉辦的牡丹節排練節目。李老師向我們介紹了領頭隊長和主要隊員。大嫂子民歌隊是在巢湖市老齡委的支持、幫助下于2007年組建,現有19人,她們中有退休的干部、職工,還有農民和無業的大嫂們,年齡最大的劉宗英78歲,最小的也將近60歲,“大嫂子民歌隊”也由此得名。她們長期活躍于各類文藝匯演和比賽中,主要演唱巢湖的傳統民歌,多次參加安徽省“夕陽紅老年民歌演唱比賽”,均獲金獎。2016年11月份,應中國文藝家協會、北京電視臺的邀請,參加《歌舞中國》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電視歌舞匯演,獲全國非遺項目合唱類銀獎。隊長說,是李家蓮帶領我們大家走上民歌傳承這條道路,大嫂子們克服種種困難每周日堅持來這里訓練,全天不間斷地學唱,中午自理吃盒飯,平常是跟著李老師學唱民歌,遇到有表演和比賽任務還要請人編排舞蹈進行訓練。

錄音采集工作隨后開始,李家蓮說巢湖民歌是以秧歌為主,歌詞創作也是望風采柳,今天我們就先唱一支原汁原味的秧歌《望風采柳》吧。一曲唱罷,我們的錄音師張中燦老師驚呆了,他從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剛到合肥工作不久,“以前沒聽過巢湖民歌,沒想到這么好聽”。接下來又采錄了《春風又到巢湖邊》《一支秧歌一趟秧》《姑嫂對花》。曲目中有領唱、對唱,還有齊唱,可能是面對眾多錄音錄像設備,除了李家蓮老師外其他歌手都有些緊張,因此有些歌曲我們要反復錄取,錄音進度有些緩慢,于是決定暫停休息。

利用這個空檔,李老師帶我參觀了她們的服裝和道具室。五六平米的房間地面和桌子上堆放著五彩的道具,衣柜里整齊地掛滿各式各樣的演出服。隊長介紹說老齡委對我們很支持,不僅提供場地,每年還會有一點經費,但遠遠不夠排練和演出開支,平常隊員們交點會費維持,遇上演出就隊員自己出錢置辦服裝,這些演出道具都是我們親手做的。李老師笑著說:“條件很艱苦,但我們要堅持把巢湖民歌唱出去,繼續傳承下去?!?/p>

接下來的采錄工作比較順利,李家蓮唱了《人比蜜蜂強》《數板山歌》與《新打小船十八艙》《嚇老鷹》與《看場》等;劉宗英唱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唱四季》和《劉姐姐》;集體表演了《數水號子》《丫頭歌》《十里長沖好風光》《織網謠》和《巢湖好》等。大家非常放松,越唱越好,越唱越興奮,甚至有些爭先恐后了。王仁翠唱首《王翠花回娘家》,旁邊葛大姐忙給我們介紹,這是根據傳統民歌《十條手巾》改編的。于是她給我們唱《十條手巾》,剛唱兩句就忘詞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湊,把葛大姐急出一頭汗,終未能完成全曲。吃午飯時王仁翠大姐唱了她即興創作的《迎賓歌》,讓我們領略到“望風采柳”的智慧。飯后我們一到錄像場地,葛大姐就拿著寫好的歌詞迎上前,原來她中午沒休息終于把歌詞記完整了。

此次考察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多,共采集民歌三十余首,專訪五人,采訪錄音一百多分鐘,圖片、曲譜數十張。

三、非遺民歌進校園

采風回來后我們對收集的民歌進行了系統整理、記譜和分析研究。我們從整理過的民歌中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適合學生演唱的作品,運用在音樂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課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教學需要,有利于民歌的傳唱與推廣,我們還在保留原作品風格的基礎上對其中傳唱較廣的經典作品進行了創編。

2017年5月24日下午,我們在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辦了《巢歌飛揚——國家非遺巢湖民歌專題演講》。本次活動邀請了安徽廣播影視學院影視藝術系申育林教授做了題為《親吻巢歌》的專題講座,從巢湖民歌的歷史淵源、特征描述、傳承態度等三個方面做了闡述。這對廣大學生深入了解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征有了很大幫助,對研究安徽民歌史和安徽民間音樂的學者們來說也是一次有著較高價值的學術交流。國家非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李家蓮和她帶領的大嫂子民歌合唱隊,為大家表演了十多首原汁原味的巢湖傳統民歌。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們為大家展現了我們的研究與教學成果,她們表演的曲目是根據李家蓮等人演唱的傳統巢湖民歌,由田雅麗、張中燦整理,王慧、張中燦、管磊創編、李明軒指導演唱的。整個活動展示的作品中,既有保持原生態風貌的傳統民歌,也有在基本保持巢湖民歌地方藝術特征的原則下進行的創編作品。

此次活動的目的是著眼于安徽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推廣,發掘民間流傳的優美曲調,力求將原汁原味的安徽民歌與高校藝術與人文教育巧妙結合,創新性地發展安徽地方音樂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巢湖民歌的傳承和創新方面進行具有開拓意義的探索。

四、傳承思考

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熱切關注的問題。如何在現代社會大變革背景下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護好我們民族的根與魂,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民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承載著中華人類社會的文明,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對非遺民歌的保護首先是要挖掘整理,更重要的是傳承推廣。

建國以來我省文化工作者在民歌保護工作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搜集整理出原始民歌100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20多首被錄制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1955年3月,農民歌手胡吉英和劉宏英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演唱巢湖民歌《姑嫂對花》,巢湖民歌由此風靡全國。近十多年來,學界對巢湖民歌研究的也是碩果累累。但由于當時技術手段和設備條件的局限,未能徹底摸清家底,更無法立體展示全貌。加之受時代變遷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已有民歌也在不斷流失,真正能唱、會唱的歌手也越來越少。挖掘整理工作刻不容緩。作為本土的音樂工作者,我們應當在保護當地傳統音樂文化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深入民間,真真切切、踏踏實實地做田野調查,才能發現我們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深刻地認識其文化價值。我們在對巢湖民歌的考察中,就是采用了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的方式,運用現代錄音、攝像技術對巢湖民歌進行了全面考察,直觀、生動、準確地記錄了巢湖民歌的演唱、曲譜、歌手等,通過整理并加以保存,為巢湖民歌在當代的生態現狀做音像圖文存照,為今后傳承表演與研究提供最真實有效的資料。

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挖掘整理是基礎,傳承推廣更具有重要意義。高等學校作為教育“母機”應當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責任。挖掘安徽地方民間文化資源,把非遺民歌引進高校課堂,既是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需要,也是“立德樹人”對大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大學生們通過學習優秀傳統音樂,更加了解、熱愛祖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操。學生畢業后還能把學到的傳統文化帶到社會中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因此,將安徽地方民歌精品轉化成系列化的鄉土音樂教學活動進入高校素質教育課堂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巢湖民歌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旨在探索高校與非遺傳承關聯互動的實踐課題,尋求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的新途徑與方法。借助地方高校教育平臺,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民歌資源,促使非遺民歌和地方高校的“聯姻”,這樣不僅能夠推動地方特色教學改革,豐富辦學內涵,打造高校特色教學品牌,還能廣泛傳播地方民歌,發現和培養民歌傳承人,達到教學改革與民歌傳承雙贏的效果。

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長期艱難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切關注和積極參與。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貢獻力量。

后續:在文章寫作即將完成之際,收到李家蓮老師的電話和短信:她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2017年《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活動。節目錄制現場,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教授高度評價巢湖民歌,說巢湖民歌這么高亢嘹亮完全可以和西部民歌一較高下。

參考文獻

[1]蔡善康.巢湖民歌風韻情[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2]曹曉燕.從文化藝術特質看巢湖民歌的現代傳承[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

[3]申育林.巢湖民歌調式特點及調式中傾徵傾羽現象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4]李曉婷,李小舒.再論巢湖民歌的傳承與保護[J].巢湖學院學報,2015(02).

[5]徐頻頻.巢湖流域鄉土音樂的高校傳承模式探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02).

作者簡介:田雅麗 (1967—),女,安徽霍邱人,碩士生導師,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音樂史學;汪淑婷 (1993—),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在讀,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基金項目:2017年合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校與非遺傳承關聯互動研究—以巢湖民歌為例》;2017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AHSKZ2017D03);安徽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計劃項目。

猜你喜歡
傳承傳統文化高校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