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族盤繡的保護與傳承探析

2018-05-14 10:51喬秀花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6期
關鍵詞:土族傳承

【摘要】盤繡歷史悠久,工藝復雜,隨著時間的流逝,盤繡透射出許多民族學、文化學的鮮活素材,所以,盤繡的保護與傳承日益緊迫。

【關鍵詞】土族;盤繡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K8 【文獻標識碼】A

土族居住在我國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地區,是黃河上游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及其眾多的表現形式,對維系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土族盤繡作為土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如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視角研究土族盤繡,使其在保持土族文化傳承性、獨特性的前提下,在凸顯土族文化豐富性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土族盤繡的保護與傳承意義

土族是青海的五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安召舞、土族花兒、盤繡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民族文化。研究土族的盤繡歷史,就要追根土族形成的歷史過程。目前,對于土族族源,國內學者尚未定論,大多數學者認同的一種吐谷渾說,認為土族起源于公元 313 年初慕容鮮卑的將軍吐谷渾帶領一支部隊行至甘肅、青海一帶駐牧,后環繞西海建立了地方政權,自此吐谷渾王國建立。[1]后來吐谷渾被吐蕃所滅,一部分向東遷徙逐漸與漢族融合,另一部分吞并了吐蕃族后與藏族融合,成為現今涼州、祁連山一帶的土族先民,浩門河流域與河湟地區的吐谷渾人經過漫長的生產、生活,與羌、蒙古、藏、回、漢等民族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土族。[2]

(一)盤繡的特征

盤繡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獨特性

土族是青海獨有的一個少數民族,分布在互助、大通、同仁三地。盤繡在互助比較成熟。古代用胡麻作原料,繡制時也不用繃架,就用兩根針,一根是用來盤的,一根是用來繡的,繡出來的結實耐用,色彩艷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盤繡大多表現在土族服裝及精美裝飾上,頭飾、衣領、袖口、圍肚、辮筒、腰帶、鞋襪、枕頭、針插、荷包、煙袋、背包等都有刺繡。土族盤繡源遠流長,它是土族人民生產生活藝術的結晶,精致美觀的圖案和一針二線獨特的針法,將土族婦女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現今的土族刺繡在用料、圖案等方面做了一些變革,但依然保留了傳統手工技藝、艷麗的色彩和古樸的質感。土族的刺繡題材多以八寶圖案、吉祥如意為主體,也有花卉和動物圖案,現在適應時代的變化,如北京奧運會上土族繡女黃蘭索帶著美麗的“五環夢”,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長達10米的土族盤繡。

2.多元性

從地理位置上看,互助地處漢、藏、西域文化的交界地帶,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形成了多元民族格局并延續至今。青?;ブ磷迳钍軡h族文化與藏族文化的影響,土族盤繡受這種文化耳濡目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交融性

藏族、土族的祖先是明初從江南、河州(甘肅)一帶遷來屯田的漢族人,漢文化與藏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土族盤繡也有這種特征。從歷史來看,即使在中國漢朝覆滅以后的分裂時期,青海河湟地區仍然和相鄰的涼州、武威等地有著地理上的緊密聯系,沿著祁連山脈的文化交往和商業活動并沒有受到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因為官方壟斷的商業活動受到影響后民間的商貿與交流活動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變得更加活躍。透過土族盤繡服飾,展現土族文化形成與交融的歷史。處于河湟地帶的土族人身上的服飾,不但有歷史與考古發現可考的印記,更有多民族文化交融中互動與共享的痕跡。比如,青海土族盤繡的太陽花圖案,實際上是隋唐至明清以來被各民族廣為使用的團花圖案的一種創新,各地刺繡中,龍鳳團花、植物團花、動物團花等圖案的普遍流行,又和宗教中的寶相花圖案有著一定的聯系。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有一種獨特的圖案亦稱為太陽花,可見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享吉祥圖案或吉祥物并不在少數。

(二)土族盤繡價值再認識

1.歷史名片

土族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關于土族族源至今爭議比較大,歷史典籍也比較少,所以研究該民族的歷史資料比較欠缺。盤繡在早期就比較流行,通過普通的繡片透射一些遠古歷史的信息,可以了解一些土族悠久的歷史,比如土族對圓就有特殊的理解。盤繡圖案有很多圓,寓意團團圓圓等。

2.文化名片

從社會學角度講,土族文化基本是原生態。原生態的文化在今天要想保持原汁原味,不被同化已經很難了。通過原生態了解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對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一些珍貴的資料,所以很多學者比較關注原生態文化。盤繡最早是用在軍服上,后來土族姑娘從七八歲開始進行繡制,在出嫁前,把自己繡制的盤繡作品比如鞋子等向娘家人擺針線,到了婆家再一次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獲得贊譽。土族沒有文字,文化就這樣一代代靠著口耳相傳延續下去,所以,透過土族盤繡也可以了解這個民族的優秀文化。

3.追溯土族歷史

土族盤繡產生于一千多年前,通過土族盤繡的材料、針法以及圖案,可以了解到那個歷史時期土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習俗、經濟狀況與水平、社會關系與結構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在文化邊緣地區,土族盤繡中的各種漢族特色的圖案證明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吸收其他民族的圖案時往往會作細微的改變,特別在解釋圖案的象征意義時要加入本民族的生產生活、審美觀念等諸多文化元素。這種吸收了外來民族的元素,又保留了傳統的文化風格一旦形成,就被視為是本民族固有的傳統而代代傳承,可以經受歷史變遷的挑戰。

二、土族盤繡保護與傳承現狀

(一)品牌意識弱

產品要有核心競爭力,必須要借助產品過硬的質量。盤繡在古代用于軍服,經久耐用而且保暖,但是,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須要樹立品牌意識,不能只是土族兒女會欣賞、能欣賞它的藝術價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把它的美帶給全世界,就要像皮爾·卡丹一樣,進行時尚的設計,多途徑的宣傳,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二)融資困難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也有一定的投資,用來搶救瀕危的古老技藝。但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光靠國家投資解決不了資金緊張的局面。這種技藝周期長,普通的一件繡片需要四五天的時間,如果價位太低或者及時換不回貨幣,就會影響繡者的積極性,進而下一輪的再生產會受到影響。所以,減輕盤繡企業的稅收,多方融資,解決這一難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搶救、保護傳承民間藝人和盤繡技藝。

(三)設計理念落后

這些年,搶救和保護盤繡越來越被政府關注。文化廳和當地政府部門在高校舉辦培訓班,把盤繡藝人帶出去,學習蜀繡、蘇繡,互相借鑒。勞動力的轉移也可以與盤繡技藝的培訓結合在一起,在學校開設盤繡課程,推陳出新,比如繡制生肖圖時,把盤繡與平繡結合起來,圖案的設計突出民族元素,比如互助青稞酒就是利用先進的工藝釀造出來,在打開市場的時候,可以用盤繡圖案做精美的包裝,還可以在短袖、學生書包等商品中進行運用。這樣才能走向市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人才緊缺

近幾年來,尤其是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挖掘、搶救、保護等方面組織專家、走訪傳承人、制定法規、開拓市場等,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大多數盤繡藝人年齡偏高,年輕人又不愿意進入這個行業,基本出去打工了,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失傳了,這些狀況造成搶救、保護、傳承成為當務之急。

三、土族保護與傳承的對策建議

(一)培訓傳承人

高校承擔著服務社會的功能,可以利用學科優勢,培養土族盤繡繼承人,為傳承人群提供高校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提高土族盤繡傳承人群的文化藝素養、設計理念,因為這些年輕的婦女缺乏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制作水平,帶動土族盤繡傳承人群增收致富,促進土族盤繡可持續發展。

(二)吸引社會力量

互助可以成立合作社,邀請設計師開展浸入式體驗和創作,對盤繡進行美學重構和時尚設計,制作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衍生產品;為掌握盤繡技藝的土族婦女提供進一步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培訓,共同生產制作盤繡產品;由電商平臺為產品提供包裝設計制作、商品質檢、線上營銷運營、物流配送等支持,把盤繡衍生品推向市場。

(三)了解市場需求

如何適應市場,不斷擴大土族盤繡市場,讓民族刺繡發揚光大,可以探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此外,每年進行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內容做些更新,結合市場需求,把土族盤繡培訓項目作為亮點,可以把農村婦女的農閑時間利用起來,農忙干活,閑暇做盤繡,這也是增收渠道之一。

(四)開展搶救性保護

組織有關人員深入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東溝、丹麻、五十、松多等鄉鎮的土族地區,就土族盤繡的產生、歷史演進過程和目前的現狀等進行全面普查,摸清盤繡藝術的歷史和狀況,提出土族盤繡藝術發展的趨勢和前景。

參考文獻:

[1]楊虎德.土族族源與吐谷渾——讀呂建福先生新作《土族史》札記[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高亮.淺析土族文化特點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黑龍江紡織,2010(3).

作者簡介:喬秀花(1972-),土族,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土族傳承
關于土族聚居地區漢、土雙語教育實施概況
吃土族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神秘的土族人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西部大開發與土族文學的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