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相生美

2018-05-14 10:51謝夢瑩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6期
關鍵詞:審美文化

【摘要】邦典是藏族婦女系在腰間的彩虹,凝結著藏民族的手工智慧和審美情趣。文章扎根于傳統的美學理念,通過對邦典的功能、材質、色彩的分析,參照邦典紡織的美學規范,使“自然相生美”成為它的美學核心。邦典的審美定位反過來有助于推動邦典材質、功能的完善,同時為邦典的推介起到基石作用。

【關鍵詞】邦典;文化;審美;審美定位

【中圖分類號】J528.5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是美?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柏拉圖說“美是單一的理念”;康德說“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朱光潛說“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宗白華說“美是一種生命活力運動的本質特征”。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探索紛繁復雜,至今沒有哪派學說提供了客觀的標準,但大家共同的認知是審美即是美的活動方式。

一、共知的審美來源

對于傳統手工藝品,我們共識的審美認知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點:

(一)自然美——道體合一

宗白華先生的藝術學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廣度和哲學的深度,在《美學散步》一書中,先生常提到“澄懷觀道”,道,是宇宙靈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質所在。我們的宇宙是陰陽相生、虛實結合的生命體,因此它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流淌著生動的氣韻。道是中國古人對于生命存在的渾然整合的沉思,是生命體存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認為中國哲學是“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這種生命本體是自然與精神最本質的契合。以自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出于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呈現出自然之美的生命境界。

(二)傳統美——心物不二

《周易》是中國人宇宙觀的核心,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中國古老的生命哲學,陰陽對立是宇宙的普遍法則或規律,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協調統一。中國的哲人用生命來感悟宇宙,熱愛世間萬物,體悟宇宙的意味和價值,兼有陰陽、剛柔、仁義之理,具有天人合一、心物不二的美學思想。用語言、線條、色彩表現出宇宙的韻律,生命的和諧,形成氣韻生動的境界,貫穿著人和宇宙的同一性思想。手工造物自然也離不開同一性的哲學觀與方法論,宇宙自然與手工造物思想融為一體。這種思想觀念深刻地影響到了手工藝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觀念,形成了自然相生、惠澤生活的審美文化特質,而且這種埋藏在民族性格中的保守根性一直影響到現代。

(三)技藝美——推陳出新

柳宗悅先生曾說過,只有工藝的存在我們才能生活。他在《工藝之道》一書中將手工藝分為三大類:一種是以取悅王侯貴族為目的的貴族工藝;另一種是純粹表現個人美感的個人工藝;最后是日常生活用具中淳樸自然的民眾工藝。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遭遇瓶頸期,在功能和審美上定位的缺失,致使它的藝術性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當代中國手工藝從業者在全社會人類文明的大背景下,深刻地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發展軌跡,在追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需要融入更多新鮮的血液,以手工藝的再創新凝結出現代人類智慧的結晶。

(四)實用美——雅俗共賞

在古代美學系統中,雅與俗是兩個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美學范疇。商品經濟時代,城市手工藝人的收入和地位有所提高,文人和匠人之間的聯系逐漸增多。工藝的形態體現著美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實用美更是工藝的根本,若離開了實用功能,便不再具有工藝的特質。如今的工藝品在塑造精美的外型上常常忽視了實用的功能,使華美的器物流于俗套。質地優良,形態美觀,色彩舒適是美的要素,也是當人們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便開始向往人文高雅、藝術的生活情趣。

二、邦典的審美精神與審美參照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鼓勵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西藏手工藝的發展有四五千年的歷史,邦典的發展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其材質、花紋、顏色等都有不同的審美需求。藏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不斷創新,賦予了“工匠精神”重要的現代化價值,蘊含自然之美的藏民族生活美學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西藏這片廣袤而神圣的大地上。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為了抵御寒冷的高原生態環境,用勞動改造著自己的生活環境。在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紡織物后,吸取周圍地區的特色,用毛類或植物纖維織造各種毛紡織物品,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紡織文化。藏族先民們依據雨后彩虹的顏色,給這些毛紡織品染上鮮艷的色彩,創造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裝飾品——邦典。邦典不是新生事物,但是研究的人并不多,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能找到的資料也很少,它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要認清邦典的審美定位,需要先認識前人對邦典的理論和實踐學說。

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杰德秀鎮是藏族圍裙的主要產地,有“邦典之鄉”的美稱?!鞍畹洹钡臐h語意思是毛織圍裙,用五彩絲線或毛線手工編制而成。它是藏族婦女喜愛系在腰間的裝飾品,點綴著不同年齡、不同身材的藏族婦女,如今它還是已婚婦女的標志。在女孩出嫁的當天,由她的母親親手為她圍上一件邦典,代表著她從此走進了婚姻生活。邦典通常是由三條長短一樣的色條氆氌縫制而成,佩戴在女性的腰圍上,中間那條代表丈夫,右邊代表自己,左邊代表子孫后代。根據不同的材質可分為絲線邦典、氆氌邦典、布邦典等,它的編織精密,色彩艷麗,紋飾有細紋和寬紋兩種。精美質樸的邦典是藏民族在長期的高原生活中所創造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它飽含著藏族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上的不懈追求。

三、邦典的審美——自然相生美

高天圣土的西藏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資本,在商品化經濟大浪潮的沖擊下,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工藝活動中留下了明顯的烙印。以傳統的編織手法融合現代的紋樣,既有民族的風情,又有現代的特色,表現出獨特的韻味。

(一)自然相生美的定義

雪域高原的藍天、白云、雪山、圣湖,使藏民形成了特殊的色彩審美情感,追求對比強烈、顏色鮮艷的差異化色調對比,表示對大自然的征服感。在圖案上、材質上、理念上,也有自然之發展。也就是說,邦典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自然”是民俗文化邦典的教科書。

(二)惠澤生活——自然相生美之一

勤勞勇敢的西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環境中,逐漸懂得了御寒和遮羞。為了生存,他們用勞動改造了自然現狀,用工具為自己創造著生活條件。與此同時,人們學會了紡織一些簡單的織物,他們汲取周邊其他民族的紡織文化,利用動物毛類或者植物纖維紡織各種各樣粗糙的織物,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紡織民俗文化。在藏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邦典還承擔著護體、擦汗、坐墊等諸多功能。它不止是一塊大面積的服裝裝飾色塊,還是藏族女性身份標識的象征,是生活的伴侶,在制作內涵、精神傳遞及審美效果上,具有自身的創造規律與生活內涵,為生活增添了審美的樂趣。

(三)材精工巧——自然相生美之二

追求“材精工巧”,一直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傳統。它不僅體現了古人對物質材料的認識和選擇,而且強調了人的技藝的發揮,體現了對材料和技藝的最大尊重,建立起了他們之間的二元對話關系。邦典紡織之前,要選好上等的羊毛,紡出精密細致的經緯線,然后根據自己的年齡、身份、性格、喜好、質地等不同,選出相應的毛線規格,染成自己喜愛的顏色。由于古代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多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此,山南的邦典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使用地方性材料的經驗和技藝,并逐漸向更為精良的方向發展。

(四)浮翠流丹——自然相生美之三

時至今日,應用于邦典的色彩日趨多樣健全,但依然保持著緣由的藏地五色,即白藍紅黃綠。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種本源的象征色,后來被佛教所借用。白色象征云絮,藍色象征天空,紅色象征火焰,黃色象征土地,綠色象征江水。根據紋飾的粗細,邦典又有同色系和對比色系的色彩運用,細紋纖細雅致,色彩相近協調,視覺效果統一有層次感,不會顯得單調乏味;寬紋粗獷明快,色彩對比強烈,色調和諧、明快、生動,同時展示出大膽的個性。在邦典中,色彩的對比、遞增、排比、粗細、疏密等形式運用,這恰恰是生命有節奏的強勁律動。

四、結語

自然相生美作為邦典的審美定位,在材質、色彩以及佩戴中的體現各有側重。它絢麗大氣的色彩,工藝獨特的質感,是藏民族深厚文化的縮影。濃墨重彩的藏族邦典為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增色添彩,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更是優秀民族文化的產物。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從傳統走向現代,走向星火燎原的世界文明。

參考文獻:

[1]柳宗悅.工藝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9-86.

[2]美學散步.宗白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6-119.

作者簡介:謝夢瑩(1991-),湖北黃岡人,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

猜你喜歡
審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傳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