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傳播展示路徑的創新研究

2018-05-14 08:54李萍
創新 2018年4期
關鍵詞:路徑創新西部地區

[摘 要]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除了具備表演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審美價值,還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播展示上發揮著獨到的作用。綜合當下時代背景以及民族學、傳播學、經濟學等理論研究分析,可以通過創新曲藝傳播展示路徑——舉辦標識性、常態化曲藝會展和建設主題化、多功性曲藝博物館,借助傳播展示的價值橋梁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進行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以推進曲藝文化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共贏發展。

[關鍵詞] 西部地區; 少數民族曲藝; 傳播展示; 路徑創新; 保護性開發

[中圖分類號] J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18)04-0101-09

曲藝是中國歷史悠久且傳統最為深厚的藝術門類之一,是指以說唱結合的方式附演故事或刻畫人物形象的口頭文學作品,因此又叫民間說唱。西部少數民族曲藝主要由居住在我國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內蒙古等10個?。ㄗ灾螀^)的42個少數民族進行創造和傳承,歷史悠久、曲種繁多,內容廣博、底蘊深厚,形式多樣、演繹生動 [1 ]。其除了具備表演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審美價值,還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播展示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今,“文化多樣性和經濟一體化”正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優質目標,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作用日益受到全球的關注,有學者將文化喻為經濟的靈魂。與此相應,眾多生動的案例也不斷地啟發著人類社會:當下民族傳統文化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的社會資源,將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開發合理鏈接,將可以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們應端正對待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態度,摒棄以往消極的封閉式保護和單純性開發的做法,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實施以保護傳承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的保護性開發戰略。

馬克思說,“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 ]?!懊绹鴤鞑W家施拉姆認為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不僅包括訊息、傳播者和受傳者這三個要素,還必須要使這三個要素相互連接的媒介以及來自受傳者的反饋?!?[3 ]專家的理論觀點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曲藝資源在歷史文化傳播展示上的特殊價值和獨特功能并將之推向文化產業市場;另一方面,適當的價值媒介的選擇和新型的傳播展示路徑的構建,有助于推進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本文將綜合曲藝的文化特性、當下的時代背景以及民族學、傳播學、經濟學等理論進行研究分析,嘗試通過標識性、常態化會展的舉辦以及主題化、多功性博物館的建設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傳播展示新路徑進行構建,力求借助傳播展示的價值橋梁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進行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以實現曲藝文化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共贏發展。

一、舉辦標識性、常態化的曲藝文化會展

當前,我國會展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具有極好的發展態勢,被稱為三大新型經濟產業。會展經濟是以會展活動為核心的經濟群體,具有兩個鮮明特性:其一是聯動化,會展經濟以會展為形式,通過展覽活動和大型會議的舉辦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以此招商引資,進而拉動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其二是高效性,據業內專家的測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則相關的社會收入為9 [4 ]。因此,會展經濟是高贏利、高收入的高效性行業。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是集語言、文學、音樂、美術于一體的綜合性民族藝術和活態化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多樣,內涵深沉厚實。從民族文化角度分析,其具備可聞、可觀、可感的傳統基因和文化特質;從文化產業角度考量,其具備“會”和“展”的塑造潛質和開發潛力。綜合以上兩個角度思考,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具備舉辦標識性、常態化曲藝會展活動的條件,而標識性、常態化曲藝會展活動的舉辦將可以有效激活曲藝的傳統基因和文化特質,充分發揮曲藝的會展塑造潛質和開發潛力,進而實現曲藝的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標識性即會展活動以鮮明的特色、豐富的內容、強烈的反響與目的地融為一體,進而使目的地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常態化即會展活動在內容模式和舉辦時間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周期性,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系列化的運作。在競爭激烈的文化產業市場,如果說標識性解決的是創業的問題,那么常態化則應對的是守業的問題,標識性與常態化的結合有助于實現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保護性開發的目標和宗旨。

根據標識性、常態化的界定,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在內容、形式、特色上均有一定的要求,具體如下:

(一)曲藝會展活動內容

在當今的文化產業市場,高贏利、高收入的會展行業相當受歡迎,琳瑯滿目的會展活動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只有推出豐富生動、特色鮮明的內容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文化產業市場中勝出。因此,在曲藝會展活動內容的敲定上,我們應堅持“特”與“優”的篩選原則。首先,要明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內容界定。在對少數民族藝術遺產的認識上,有專家學者提出必須對藝術進行歷史的、文學的和生命的關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藝術遺產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文化元素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價值意義 [5 ]。據此,筆者認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應為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元素的疊加:一是藝術元素,包括曲種音樂唱腔、曲藝表演藝術等內容;二是文學元素,包括曲目作品主題、曲本修辭手法等內容;三是歷史元素,包括曲藝起源模式、曲藝文化變遷等內容;四是生命元素,包括與曲藝相關的現實人物和作品人物及其生命歷程、思想理念等。因此,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分,如曲藝的音樂唱腔、表演技法、演出習俗、文化變遷等,還包括物質文化遺產成分,如表演舞臺、樂器道具、演出服裝、機構建筑等。我們應根據曲藝資源的界定,挖掘、整理、篩選出曲藝會展活動的內容。根據“特”與“優”的篩選原則,以下內容應成為會展活動所重點展示的對象:一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代表性曲種的曲調音樂;二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代表性曲目的內容題材,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曲目內容,也包括新創作的說唱題材;三是優秀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創作藝人、演唱藝人、伴奏藝人及理論家、活動家等人物生平和藝術貢獻;四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生動獨特的表演形式、表演技法、舞臺美術等;五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別具一格的演出習俗、演出場所及與相關的軼聞傳說、諺語俗語等;六是具有代表性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起源發展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七是具有悠久歷史或者突出成績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演出團體、培訓機構、研究機構等。

(二)曲藝會展活動形式

曲藝會展活動的舉辦必須處理好一個關鍵問題,即克服曲藝保護性開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要求和曲藝會展活動舉辦時間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任何會展活動的舉辦,無論其規模多大,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而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均為長期性的工作,因此有效發揮會展活動的長期效應,實現會展活動效應的長期化,是舉辦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所必須妥善解決的關鍵問題(見圖1),而這也恰恰是我們舉辦穩定性、系列化常態會展活動的出發點和主要意義所在。

圍繞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在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的舉辦形式上,我們應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會展舉辦時間和會展模式應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規律性,要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常態化的運作。在會展時間的安排上,我們可根據會展的內容和地方的發展需求,確定會展活動的舉辦周期,可以是一年一度,也可以是兩年一度。在會展模式的制定上,因傳統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表演多依附于當地的歲時節慶、人生禮儀節慶、宗教節慶、休閑娛樂節慶、生產節慶等。而當今的文化產業市場,會展與節慶也多以聯合共贏的方式舉辦。因此,在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模式的制定上,可根據會展的內容和地方資源情況,選擇單純會議、單純展覽、會議+展覽、會議+節慶、展覽+節慶、會議+展覽+節慶等的穩定模式舉辦。二是在會展的內容上要做到穩中求變、創新發展,因為會展內容的變化創新將直接影響到會展業可持續發展的程度與會展活動效應的發揮時長。

(三)曲藝會展活動特點

基于保護性開發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既要吸引受眾視聽又要觸動受眾情感,既要考慮文化藝術傳統的保護又要兼顧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據此,筆者認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只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綜合效應:一是深厚的文化內涵。會展應著重凸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淵源,充分展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底蘊,著手強調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文化傳統和民俗背景,讓受眾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曲藝的生存模式和社會價值,認識到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變遷。二是豐富的傳播媒介。鑒于展覽對象的特殊屬性和會展活動的特殊要求,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會展活動只有雙管齊下的融合多樣化的傳播展示媒介,才能有效實現會展活動的多重目標。一方面,要使用傳統媒介(如傳統的舞臺、道具、樂器等)對少數民族曲藝進行展示,迎合保護傳承曲藝的“文化目標”;另一方面,要注重現代化設備和技術(例如各種數字化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運用,兼顧開發利用曲藝的“經濟目標”。兩者的結合將使會展在多樣化的媒介形式和傳播手段下成為曲藝文化名副其實的傳播載體。三是動態的內容形式。創新是任何社會活動源源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曲藝會展活動只有注入創新理念,才能實現持久性的舉辦和可持續性的發展。具體而言曲藝會展活動應具備動態化的內容形式——在堅持宏觀主題和主導旋律的前提下,根據會展活動的標識性、常態化要求,每隔一定時間周期都推出新的會展內容,穩中有變,使會展既有新意又成系列。

二、建設雙效性、特色化的曲藝文化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的而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的、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面向大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的永久性(固定性)機構”。目前,我國擁有博物館2400多所,平均每56萬人一所,而發達國家平均每17.5萬人一所。2008年美國博物館總數為1.75萬所,是我國的7.3倍。[6 ]而我國目前以曲藝為主題的博物館屈指可數,較有影響力的專業博物館共有三所,即由北京市宣武區政府、文委與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打造的中國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2009年11月落成),天津市首家以展示相聲等曲藝形式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曲藝博物館(2011年11月開館),由中國曲藝家協會與江蘇省泰州市政府共建的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2016年4月開館)。

通過上述定義和數據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博物館的定義雖強調了博物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本質屬性,但并不排斥博物館通過開放服務、提供文化產品以及其他經營實體,依托市場激勵、引導、補充、支持博物館的發展;第二,中國的文博業發展程度還比較低,西部少數民族曲藝主題博物館更是處在零起步的建設階段,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綜合以上兩點分析,筆者認為建設曲藝主題博物館并采取適當的方式管理和運營,是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有效途徑,可以通過內外兼顧的運營形式、雙管齊下的建構模式、動靜結合的展示方式建設雙效性、特色化的曲藝博物館,將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推向文化產業市場。

(一)運營形式:內外兼顧——事業+產業

建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曲藝主題博物館首先要正確認識以下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經費上的緊缺。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博物館的經費需求與政府的資金投入之間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存在缺口,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特殊區域,因此缺口會更大。二是資源上的優勢。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民眾在特定歷史階段、特定區域范疇創造的文化,其不同于主流文化,帶有明顯的獨特性和稀缺性,而這些獨特、稀缺的文化恰恰是以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文化為宗旨的博物館的優勢資源。

如何緩解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經費的緊缺并有效發揮其資源的優勢?在文化軟實力作用日趨突顯、知識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的時代背景下,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應積極轉型,通過構建事業+產業的運營模式,顛覆傳統博物館的角色定位。具體而言:對內,要完善各項工作,鞏固發揚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事業;對外,要積極開拓業務,創新發展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產業。對此,國外不乏可資借鑒的成功案例和觀點數據,如法國博物館界所推崇的營銷策略。據統計,法國博物館商店的銷售額以逐年10%的增長率遞增。很明顯,營銷帶來的經濟收益,在減輕政府負擔的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博物館資金不足的壓力 [7 ]。因此,在法國博物館界,人們普遍對營銷給以肯定。結合實際情況分析,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在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完成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出工作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產業化工作的開展,例如以招商引資為渠道,開設曲藝文化主題的茶社、餐館、戲劇院或紀念品商店等。此舉措既是一種人文關懷——為參觀者在參觀之余提供休憩場所,也是一種文化熏陶——可以使參觀者觀賞曲藝、領略文化、了解歷史的享受得以延續。再如可以舉辦各類盈利性的曲藝商展,商展可以突破傳統博物館常規陳列的限制,根據展出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采取舞臺表演+學術講座、實物展覽+動漫展示等多種形式展出,力求為參觀者奉上新穎、活脫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盛宴等。事業+產業的博物館運營模式,豐富了博物館的功能,既可以充分發揮曲藝文化的資源優勢,有效解決博物館的經費缺口問題,還可以借助營銷的形式讓大眾有更多的機會觀賞、接觸、認識曲藝并通過曲藝了解和領略其背后的民族歷史和社會文化,進而推進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建構模式:雙管齊下——傳統+生態

如前文所述,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既包括藝術元素、文學元素,也包歷史元素和生命元素,是典型的活態文化遺產。一方面,其與西部地區的文化歷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相生相長,水乳交融;另一方面,又是流動的、輻射的,在傳播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的人類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因此,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不能脫離滋養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的生態環境,而且必須基于西部各少數民族主體的自我選擇和創造發展少數民族曲藝文化,讓少數民族自身成為傳承和發展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主體。而“博物館是一個特殊的公共空間,它要求能給參觀者帶來強有力的詩意、震顫和驚異體驗。民族志實踐表明,詩意、震顫和驚異體驗,正是他者眼光對異文化進行關照的結果” [8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活態特性和博物館特殊的參觀屬性決定了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應采取“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雙管齊下建構模式。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新型博物館,之所以稱其為新型博物館,是因為與傳統博物館相比,生態博物館推行兩大新型理念:一是活態保護理念,主張對某一社區的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及其生態環境進行原地、整體、動態的保護;二是民眾主體理念,推崇以本社區居民作為保護、傳承和發展本社區文化及其生態環境的主體,當地文化的創造與呵護主要由當地人自主完成。生態博物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從法國開始的,我國對生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則始于1995年在貴州建設的中國第一批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傳統博物館表現出了根本的不同,它要求文化遺產與產生文化遺產的環境一體保護,要求文化的創造者繼承者能夠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從而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傳統博物館是將藏品進行異地保護和展示,藏品完全脫離了它的原生環境,因此無法將藏品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展示給觀眾,更較少將無形文化遺產作為藏品看待,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保護和研究展示上,其表現出來的不足尤為明顯。而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采取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聯合建構模式,則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在曲藝文化的展示地點上,既可以依托傳統博物館的現代建筑和現代技術,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中心或文化富地進行展示,以拓寬博物館的受眾面和影響力,也可以依附生態博物館的曲藝原生環境——或幽靜的鄉村,或寬廣的草原,或熱鬧的茶樓等進行原地展示,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展示所蘊含的信息量,提升觀眾對曲藝文化的認知深度;另一方面,在曲藝文化的展示內容上,既可以主要依托傳統博物館對曲本文獻、歷史文物、曲藝道具、曲藝服飾及相關樂器等固態的物質文化進行陳列展覽,也可以主要借助生態博物館展示曲藝的表演形式、表演技法、曲藝習俗、曲種音樂、軼聞傳說等非物質文化,立體、直觀、全面地給廣大觀眾獻上精彩、生動、真實的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大觀??傊?,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聯合建構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展示所蘊含的信息量,兼顧了與曲藝相關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避免了顧此失彼的現象,加深了觀眾對曲藝文化的整體印象,從而更好地將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推向文化產業市場。

(三)展示方式:動靜結合——陳列+演繹

博物館的功能模式 [9 ]如圖2所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是展示,展示是博物館與社會溝通對話的主要橋梁,展示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研究、教育、玩賞等價值的實現,進而影響到博物館對社會發展的推進程度。因此,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以何種方式向觀眾展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這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曲藝是典型的綜合文化,包含了歷史、文學、語言、音樂、表演、美術等文化因子,其歷史悠久,并與當地的傳統文化、民族歷史、民族意識、民族審美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是一部口傳歷史,也是一門口語藝術、口頭文學、講述藝術、音樂藝術和展示藝術。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曲藝除了具有表演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審美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在歷史文化的承載和展示上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積極的作用。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綜合特性決定了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的展示應采取陳列展示+演繹展示的動靜結合方式。

1.靜態的曲藝陳列展示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因此,給后人留下了承載文化內涵、飽經歲月洗禮和可供陳列展示的諸多實物藏品和信息材料,如相關文物古跡、表演機構、曲本文獻、道具服飾、舞臺裝置、伴奏樂器等。結合上述曲藝藏品材料的特性,博物館可通過實物、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靜態媒介對其進行陳列展示。我們知道,傳播知識技術的方法和途徑有多種,如圖3所示,信息傳播媒介可劃分為實物、背景、圖示、課本等4個層次,隨著層次的遞增,信息漸趨抽象和難于掌握 [10 ]。因此,從效果上來說,看書本不如看圖畫,看圖畫不如參觀實物。綜合信息傳播媒介的有效性、觀眾參觀時間的有限性以及西部少數民族曲藝靜態展出媒介的種類分析考慮,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博物館的靜態陳列應采取盡量低層次的手段,即以實物為主,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為輔向觀眾傳播信息,使觀眾在有限的參觀時間內可以通過靜態媒介最大限度地了解、領略西部少數民族的曲藝文化。

2.動態的曲藝演繹展示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是口傳歷史、口頭文學、口語藝術、音樂藝術、講述藝術和展示藝術的結合體,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含物質的載體或成分,但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其特性還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人本化”特質——依托人而存在,其價值體現主要依附于人的行為表現和活動過程;其次是“非實體”特質——主要通過技藝、聲音和形象等非實體的表現形式進行傳承;最后是“活態化”特質——在與自然生態、社會歷史、民眾生活等的互動中不斷生長、不斷變化、不斷傳播和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決定了單純的靜態陳列展覽并不能滿足觀眾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觀賞需求。我們應啟動動態的演繹展示方式,在博物館中搭建曲藝表演的舞臺,讓優秀的曲藝藝人在舞臺上表演,向觀眾生動展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表演形式、表演技法、音樂唱腔和舞臺美術等。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設藝人與觀眾互動的環節。動態的演繹展示,一方面可以打破觀眾在博物館看展覽、聽解說的傳統參觀模式,通過現場體驗和直觀參與,讓觀眾融入到曲藝文化的氛圍中,深刻地領會到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館可以通過提升曲藝舞臺的規格、曲藝藝人的陣容和曲藝演出的規模,舉辦收費性的商演,依托“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積極推進博物館的轉型發展。

三、結 語

關于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有三個問題我們必須正視:第一,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具有獨特且不容低估的藝術審美、文化傳播、歷史研究和經濟開發價值,是值得珍視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第二,步入現代社會,在當下生活方式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消解、瀕危形勢異常嚴峻;第三,在學界,目前關于西部少數民族曲藝及其現代化發展問題的研究仍處在缺少關注的單薄狀態?;谝陨先c認識,筆者在本研究系列的首篇論文《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復興的現實依據與路徑選擇》中提出:西部少數民族曲藝的獨特價值和消解形勢決定了其保護與發展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而保護性開發是迎合世界發展趨勢、契合時代發展要求、結合曲藝發展現狀理應選擇的復興路徑 [11 ]。承接前文的思考,本文的論證與觀點,始于筆者作為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學者的責任與擔當,基于西部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價值和特性,忠于保護性開發的原則與宗旨。本文充分觀照了當下的時代背景以及民族學、傳播學和經濟學等理論知識,旨在借助曲藝傳播展示路徑的創新,以實現曲藝文化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檔案的文化價值與記憶功能[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98.

[2]施惟達.文化與經濟:民族文化與產業化發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4.

[3]吳蘭.傳播學視野下的毛南族“肥套”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61.

[4]黃玉妹.我國現代會展業的功能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1.

[5]吉婭·賈妮珍.“引用”:文化音樂學視角下的少數民族與遺產議題[J].凌嘉穗,譯.民族藝術,2016(1):141.

[6]王克嶺.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140.

[7]教瑩.營銷博物館[J].中外文化交流,2009(9):86.

[8]李清華:博物館空間詩學——他者視野中的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J].民族藝術,2016(4):88.

[9]楊志剛.博物館發展的新方向:功能、類型和管理[M]//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化遺產研究儲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7.

[10]劉芳.博物館功能與觀眾[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2):165.

[11]李萍.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復興現實 依據與路徑選擇——曲藝文化復興研究之一[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2).

[責任編輯:楊 彧]

猜你喜歡
路徑創新西部地區
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創新
從“南海仲裁案”看我國對外傳播的路徑創新
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資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實效
影響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產業的原因分析
精準扶貧創新路徑研究
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高校社區志愿服務一體化實踐路徑創新問題研究
社會工作視角下貴州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模式的探究
高校后勤保障體系管理創新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