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模式探析

2018-10-12 09:26王春艷林玉秋李秀娟
現代農業科技 2018年16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教學模式

王春艷 林玉秋 李秀娟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因素,闡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模式,包含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培訓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合理選擇培訓教材、做好后續田間教學指導與跟蹤指導服務、利用現代化培訓手段教學等,以期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275-01

吉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輝南縣分校作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擔負著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的重擔。為了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效果,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應勇于嘗試、大膽創新,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促進新型職業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和人才支撐。

在開展培訓時,采取科學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效果和質量,從而真正解決農民學員在學習時存在的諸多問題,真正使農民學員學有所獲。此外,在原有農民培育工作的基礎上,本著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原則,通過調研農民學員綜合素質、生產技能、經營管理能力等內容,從而科學合理地確定培訓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使培訓方向、培訓內容、培訓側重點均不脫離實際。根據培訓內容、目標、時間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為進一步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內容,分析培訓過程中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1 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因素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象是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濟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村基層干部等,其年齡、知識水平、知識理解能力均參差不齊,有的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教育年限,但不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部分新型職業農民由于基礎差、學歷低,科學技術知識水平低,思想守舊、觀念陳化,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市場經濟意識、生產技能、經驗管理能力不足,導致其缺乏學習的興趣、熱情和動力,生產經營手段較為粗放。

此外,由于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農業產業不同,農事活動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季節性,農忙時只能一邊進行農業生產一邊學習。因此,開展培訓如不切合農民的學習時間要求,將會導致部分農民學員無法按時按質完成培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模式

2.1 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培訓課程

按照國家教育培訓規范,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產業發展實際和職業農民生產、經營及服務領域需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培育課程,即培訓課程本土化。例如,針對水稻農藝工、玉米農藝工,設置崗位職責與素質要求、水稻和玉米栽培技術、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農村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法律法規、農村鄰里糾紛等課程[1]。

2.2 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農民可邊干農活邊進行實踐教學,可將教學過程與農民生產過程相結合,有效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在設置授課內容時不以學科體系為順序,而以生產經營流程為順序,結合某一流程的技術要點授課,將技術培訓內容滲透到農民具體的生產環節中去,使培訓內容農時化,使農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應用,增強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2]。

2.3 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為了不誤農時,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將培訓與農時季節結合起來,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教學模式。農忙時少培訓,農閑時多培訓,農閑時間集中上課,農忙時兼顧學習和生產,進行技能實踐培訓、實踐技能指導、外出考察。在培訓中注重實踐技能操作,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開展送教下鄉、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等教學模式,進行多樣化教學,提高學員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

2.4 合理選擇培訓教材

培訓教材的選擇采取統分結合的方法?!敖y”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材要采用科學、權威的統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材;“分”即采用自編的鄉土教材和科教專題片為輔,如輝南縣農廣校自編的鄉土小冊子《林下參栽培技術》《五味子栽培技術》,自制的科教專題片《林下參栽培技術》《林蛙養殖技術》《五味子栽培技術》《大棚蔬菜建造技術》《水稻拋秧》《香瓜三膜三早栽培技術》等,并將科教專題片刻錄成光盤發放給學員,學員閑暇時可以隨時學習。通過自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使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經驗的農民都能夠接受、理解,增強了針對性,充分考慮了農民的需求,按需施教,使農民學員能學有所用,做到了“對癥下藥”,提高了培訓的教學效果[3]。

2.5 做好后續田間教學指導與跟蹤指導服務

聘請了解農村、熟悉農業、貼近農民,具有一定資質和豐富實踐經驗、感染力強的培訓教師和專家,根據農事季節和培育農民的需求,定期進村入戶 、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技術咨詢和后續田間指導服務,以便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種養技術難題。同時,對新職培育的典型農民學員進行跟蹤指導服務,使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術,幫助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以達到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學員終身素質教育的目的。實現從單純“培訓”到“培育”的創新,培訓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培育則包括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全過程培育、后續跟蹤服務等方式,為培育對象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條件[4]。

2.6 利用現代化培訓手段教學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微信溝通平臺,充分利用固定課堂、空中課堂等現代化培訓手段教學,讓農民感到培訓的實用、實惠及實效。

3 結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培訓工程,任重而道遠,培訓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只有在培訓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創新和學習,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才會不斷豐富、完善、發展和前進,使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高質量、高素質的新時代農民。

4 參考文獻

[1] 胡林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7):233-236.

[2] 蔣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2(4):6-8.

[3] 周廣熊,張武鳴,葉小榮.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思考[J].南方園藝,2013,24(5):54-55.

[4] 李俏,李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理念、機制與路徑[J].理論導刊,2013(9):82-84.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創新線上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語“讀寫學思”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