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絨花的傳承環境的初步研究

2019-01-28 17:53劉杰劉培峰談元媛
成長·讀寫月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杰 劉培峰 談元媛

【摘要】作為城市歷史文脈延續和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得到了相當多的重視和關注。絨花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代表,除其在表現手法和藝術形態方面都保留了極具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外,在選材設計和制作工藝上亦形成了鮮明的技藝特點。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傳承環境;文化認知

一、南京絨花的傳承環境問題分析

(一)文化附加值與絨花產品

民間“一事三節”(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都曾以裝飾絨花為習俗,傳統手制絨花繼承了自唐以來雍容大氣的特點。用料精細,手段繁復,選色端莊持重,因此造型清麗且經久耐用?,F階段,任何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時,無疑會受到其文化附加值的影響。文化附加值較高,保障其商品價值的實現。反之若文化附加值較低,商品實現其自身價值便十分不易。這決定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支配。[1]消費者受理智消費心理的主導,購買商品不僅要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還期頤精神的享受。人類需要層次的不同決定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的不同。[2]追求消費的檔次和品位,要求商品能給人以美感和遐想,具有“文化味”。商品要能集買用、裝飾、藝術、欣賞、情感于一體。[3]令人惋惜的是絨花的“中國味”達不到大眾消費者心中最大的文化附加值,傳統技藝雖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支撐,但也免不了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

(二)現代師承模式與絨花傳承

南京絨花作為一項傳統技藝,其可供動態展示的基本依賴于技藝者本身的設計能力與表現手法,作品的完成則依賴于技藝者對所掌握技藝的呈現程度,將制作絨花稱為技藝者“指尖”的“記憶”也不為過。老藝人在博物館所做的活態演出,吸引游客,傳統手工藝就成了櫥窗里的商品,“最后的”絨花藝人在趙樹憲這里并不是褒獎而變成了諷刺。[4]老藝人的存在和技藝的傳授是絨花得以順利傳承的重要一環。吳長泉[5]最早就是“張義泰”的學徒,著名的老藝人周家鳳[6]12歲時從鄉下(江寧縣龍都鎮東家村)來到南京學藝。[7]趙樹憲的絨花制作技藝,則是師承周家鳳等老藝人。足見一代一代絨花技藝的發展,與傳統的師徒制緊密相關。傳統的師徒關系最早出現便是在手工業領域,在家庭的手工作坊中由父向子傳授祖傳技藝,封建時期甚是鼎盛。[8]傳統手工藝拜師收徒,是采用一種較為封閉、集中和單向的模式教學。受時空所限,多在在家庭手工作坊中。祖傳技藝則涉及知識、工藝和技巧,言傳身教,口傳心授。但以此方法傳承絨花,暴露出較大的時代局限性。首先當絨花工廠的車間機器實現了流水化作業,重操作性和重復性的工作,每個技工只能掌握單項技能,要想掌握全套絨花的設計和制作全憑個人選擇。其次,隨著傳承人年齡所限,精力不足,一生的特殊經驗和技藝心得難以編纂教材集中教學,短時間內達到速成,趙樹憲身有殘疾,年愈花甲,雖然他一直在努力嘗試拓寬絨花的邊界,絨花技藝得到大規模專業教習的困難依舊存在。再次,師徒制中,新時期的徒弟特征會成為影響師徒機制的間接因素。絨花技藝是一種高專注度高技巧型的傳統手工,趙樹憲一直以“職業絨花”培養為目的,而傳習人員流動性大,年齡隔閡,教育水平等人口統計特征等也會影響到師徒關系的獲得。由于傳習者的個性差異,如興趣不穩定,認知和審美取向不統一等,即使處在同一水平或者同一類型的師徒關系計劃下,徒弟對于計劃的認知與參與程度會存在差異,從而獲得的師徒關系成果也存在差異。[9]這也造成了絨花后繼無力的局面。

(三)現實文化沖擊與絨花傳統

南京絨花在打尖方式和絨段制作上以復雜的表現手法,將絨條平鋪形成大片色彩繽紛的面,點線面的鋪陳手法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形式美感的認知。南京絨花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中的一支,無論是在配色還是裝制過程中都充斥著華夏文明中強調對稱和反復的審美偏愛,色彩對比強烈、明快富麗,花型勻稱和諧。南京絨花工藝品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塑造簡練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一種活潑玲瓏、趣味濃厚的神態。當然,色彩的選擇與配件的搭配無不是遵循著中國傳統美感之規律的。[10]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諧,期盼祥瑞的生活哲學以絨花的造型工藝得到了展現?,F如今,傳統手工藝面臨瀕危局面,這與工業化時代后人們轉變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不無聯系,然而更重要的是曾經花開鬢邊,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傳統認知也似乎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漸行漸遠。絨花傳承環境中認知環境缺失的原因應與現代城市發展中傳統文化認同淡薄和城市文化特征不顯著有關。自近代以來,南京以其地理,區位,氣候,經濟等多種因素成為東南地區的重要城市,特別是民國期間,其政治角色曾大力左右著南京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行進方向。絨花的興盛本與明清時期南京云錦作為皇室貢品有一定的關系,絨花的主要原料是蠶絲的下腳料,而生產云錦則為絨花工藝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封建時代結束后,原本作為內廷享用的獨門技藝才走入民間。這里可以看出,首先是時代進程中非遺代表的傳統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間,原本較為穩定的農耕文化生態系統在新時代背景下迅速崩潰,因農耕文明產生和繁榮的非遺文化也終因農耕文明的結束而落沒和衰微。[11]

(四)科學保護機制與絨花發展

精選用料和加工難度決定了絨花作為手工藝,除了當年國有形式的制花工廠流水線作業外,要實現大規模市場化銷售和經營難度較大。對技藝環境的要求,集中在工藝手段制作和材料設計方面,對技藝傳承者要求較高則集中在對手工藝術的認知高度和掌握技藝的熟練程度方面。無論是將傳統絨花的表現造型和選材用料上進行創新和開發替代,還是融合了現代技術的制花工藝都是依賴時尚審美的潮流驅動而前行,時事易變,時尚的風向標難以把握。想要真正留住絨花,必須依靠合理健全的科學保護機制從非物質遺產視野下對傳統絨花技藝進行傳承和發展?,F南京絨花傳承過程中較依賴外部協調條件的支持,期間相關政策的落實,職業化“煥活”等問題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部分因素。首先,政府和相關分管部門依舊無法擺脫稍顯僵化的非遺傳統保護認知模式,對已經申報遺產名錄的項目并未針對該項目的文化內涵,發展現狀,未來走向制定合理化專業化的操作政策和法律法規。以絨花為代表的一部分非遺傳承,難處各異,最先解決的往往是該技藝在傳承人手中能否順利地傳習的問題,應為其創造較為穩定的教習環境,解決最基本的生計問題,使傳承人在傳承項目中享有一定的權利保障。其次,對非遺保護專業化隊伍的建設和投入明顯不足,不僅應加大專業文保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還應考慮到不同傳承項目中涉及到的有關民俗、宗教、禮儀、傳承人待遇等問題,與民間社團組織、校園培訓中心、福利保障機構、心理咨詢單位等地開展聯合調研,結合不同非遺項目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實施方案。

二、南京絨花傳承環境問題改善途徑參考

(一)貫徹落實法規文件,給予傳承人切實保障

針對傳承環境惡劣的工藝,除了依據國家法律切實保護從業者權益外,相關部門應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則和規范性文件,建立監督機制,妥善履行職責,拓寬非遺發展渠道,保證在非遺保護中逐步實現整體化、系統化和完備化,加大專項經費投入,為非遺傳承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生活保障機制和成果獎勵機制??上驳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針對南京非遺保護問題的《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絨花作為較瀕危的、“活態傳承”較困難的代表項目,可依據《南京條例》享受由政府相關部門建立記憶名錄,優先安排專項資金,對六十歲以上代表傳承人給予重點工作和生活保護并安排學員長期學藝,提供基本收入等利好政策。針對以上,可基本緩解絨花傳承過程中關于制作成本高昂和人員緊缺的問題。首先,《南京條例》是在《江蘇條例》的基礎上推行操作的,其條例內容更加細化豐富,包括了開展專業的職業化教學傳承等,貼合南京眾多非遺傳承保護的現狀,可操作性強。其次,條例中強調了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將對非遺項目和活動組織評估,保障應有權利,杜絕消極應對,完善非遺保護的監督機制。最后,《南京條例》貫徹落實后不僅將對南京非遺保護起到整體性的統領和指導作用,其細則部分強調以人為本,做到以立法方式為傳承人解決切實問題。我們應建立起正確的政策引導和高效的落實機制,有效聚合現有資源,從而使非遺保護鏈更加完整和成熟。

(二)尊重傳承意愿,量體裁衣開展能動保護

南京民俗博物館中除絨花工作室外還有近十個手工藝展示作坊,他們承擔著集中展示,簡單教學和維持經營三種職責。根據走訪所見,有的較為“冷門”的,如雕刻類工作室只有傳承人一人在進行工藝制作,有的作坊甚至并未開門營業。有的熱門工作室,如花燈坊,秦淮花燈聲名在外,元宵節前,游客皆慕名而來,好不熱鬧。因此,我們應優先考慮較弱勢項目,不能一味將所有項目納入同一環境集中展示,一些互動性和展示性效果不強的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影像數字化的補充,逐步攝制若干專題紀錄片,播放展示,使聲像互動作為實體項目的展示支撐。將門類相近,互動性強,廣為人悉的項目收入到個性化完善保護方案中。能動性強的保護政策將給予絨花工作室更多自由,使其可以采用多種營銷方式或加大宣傳舉措,凸顯絨花坊特色,擴大受眾面。此外,我們還應深入了解傳承人內心,傾聽其訴求,理解和同情傳承人的生活處境與人生際遇,尊重其職業選擇和傳承意愿。避免傳承人參加一些“走秀”活動,脫去“娛樂”外衣,提高宣傳質量,合理引導商業運作。

(三)提高觀眾參與度,完整教習和部分體驗相結合

針對絨花傳承展示過程中觀眾吸引力待提升,產品銷售渠道待拓寬的問題。就傳承人角度,在配合民俗館集中演示的基礎上,可利用現有工作室資源對兩位徒弟進行完整的教習,并與招募志愿者和有關專家配合,鞏固教學制作基礎,完善后續教學實踐。而就觀眾角度,考慮到時間和場地等限制原因,可與線上一些活動體驗平臺開展合作,推出絨花一日學習課程,收取必要的課程費用,提供基本的絨花歷史的介紹,入門制作的講解和材料準備的指導直到完成簡單絨花制品的打磨,最后體驗者可以帶走自己制作的絨花。還可根據體驗者自己的意愿,開展兩人或多人合作打造自己屬意的花樣,若遇上節日期間,還可推出設計制作節慶絨花與優惠課程體驗相結合等活動。如此,絨花將逐步擴大受眾面。靈活多樣的宣傳手段和豐富多彩的趣味體驗活動,既提高觀眾參與度,又力圖在交流中使傳承人和傳習者建立直接的情感互通,使其親身感受藝術創作魅力,享受創作樂趣。

(四)加大城市文化宣傳,形成城市文化意識

“文化是城市的標志”南京城市建設應與城市文化的挖掘和城市精神的提升互為表里。由情感共鳴所引發的文化認知的統一,是非遺保護“后時代”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能夠將包含社會文化的多維價值觀糅合情感元素投射入傳承手段中,亦被視為非遺文化傳承的良方。我們要善用南京優勢歷史文化遺存,結合新時期南京市民精神,通過多重渠道逐步引導市民產生自覺的文化意識。如大型季播節目《南京》以尋訪南京城市之美和追溯金陵文脈印記為主題在南京新聞綜合頻道一經播出便收獲了巨大的反響和好評。此類宣傳使市民受到南京厚重歷史和靈動文脈的雙重熏陶,加深了文化自豪感。

三、結語:延續技藝之美,實現常態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闡明中華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根基?!段以诠蕦m修文物》、《留住手藝》等紀錄片更是將目光投向了籍籍無名的傳統手工藝人,傳統技藝此時此刻迎來了復興轉型的好時機。面對傳承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南京絨花在非遺中并不能簡單地被等級化和標簽化。絨花是南京城中的鮮活生命,它的存在承載了一份歷史,代表了一種文化,帶來了一方歡笑。絨花傳承,理應先“活起來”,再“傳下去”。數代人手中的絨花曾不懈砥礪,業績輝煌。面對傳承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應保護絨花生存的土壤,擴大絨花傳播的平臺,把握絨花發展的方向,維護絨花創承的常態。絨花將在繼承優秀文化基因的基礎上,有效避免自身技藝的特色缺失,實現自我創新的多樣性、常態化,帶著新期待和新姿態更堅定的走下去,延續南京的城市記憶。

注釋:

[1]賈莉:《試論商品的文化附加值》,《社科縱橫》,1995年第3期。

[2]厲無畏、顧麗英:《創意產業價值創造機制與產業組織模式》,《學術月刊》,2007年8月第8卷。

[3]顧謙倩:《探析設計如何創造文化附加值》,《藝術與設計》,2009年12月。

[4]雷虎、阮傳菊:《絨花開不敗》,《中華手工》,2014年2月。

[5]吳長泉:南京著名絨花老藝人周家鳳的啟蒙師傅,六代絨花世家。

[6]周家鳳:南京著名絨花老藝人,高級工藝美術師。

[7]吳海燕:《南京絨花》,《上海工藝美術》,2006年第2期;牧詠南:《絨花藝術家周家鳳》,《南京藝術學院學報(藝術與設計版)》,1990年3月。

[8]韓翼、周潔、孫習習、楊百寅:《師徒關系結構、作用機制及其效應》,《管理評論》,2013年7月。

[9]韓翼、周潔、孫習習、楊百寅:《師徒關系結構、作用機制及其效應》,《管理評論》,2013年7月;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頁。

[10]周逰:《南京絨花的制作工藝及其價值研究》,《大眾文藝》,2012年4月。

[11]李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局、戰略機遇與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論壇》,2014 年第 12 期。

本課題受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2017SJB0160。

?作者簡介:劉杰(1984-)男,漢族,吉林雙遼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