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知識放逐”到“知識回歸”

2019-10-30 03:17劉澤瑜
江蘇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

劉澤瑜

摘要:小學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基礎性建構階段。針對當下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脫離知識學習的現狀,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明晰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表征、厘清兒童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的邏輯、延展兒童語文核心素養中閱讀教學整體評價,深度聚焦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兒童語文素養核心,對知識進行恰當的技術化處理并用藝術化的方式予以呈現,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當中,真正促進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生長。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兒童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7A-0111-05

2014 年 3 月,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這個概念。但許多論述中,都強調知識的附帶作用,認為可以用“能力”來取代“知識”,甚至將知識與素養相對立起來,從某種意義而言,知識成了能力的軀殼,忽視了知識存在的本真意義。不言而喻,這種基于知識放逐背景下的“素養”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成長的土壤。小學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基礎性建構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明晰兒童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的表征,厘清兒童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的邏輯、延展兒童語文核心素養中閱讀教學整體評價,讓知識回歸,對知識進行恰當的技術化處理并用藝術化的方式予以呈現,內化到兒童的認知結構當中,真正促進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生長。

一、明晰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表征

語文核心素養注重綜合性與實踐性、工具性與人文性、審美性與創造性、階段性與終身性的統一,來完成兒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和塑造。歸根到底,就是對于“知識”的重新解構與組合,通過內涵驅動,從而彰顯能力和指向素養發展。無可厚非,兒童語文核心素養應該從兒童出發,圍繞知識特點進行系統重塑,通過語言能力、學習方式、思維品質和文化內涵四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不斷明晰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從而把握兒童語文學習的內核價值。

(一)語言能力的整體性輸入

兒童認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看,而在看的過程中,他們會融入情感、生活體驗、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形成新的認知。在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中,“看”不是無意識地看,而是觀察,是有目的、有方法、有視角、有層次地看,最終要會指向智慧地看。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加入看的能力訓練,這是形成了從整體到細節再到整體的語言能力輸入的思路??吹貓D、看表格、看畫面等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訓練的都是兒童觀察的能力,這是有些學校忽視的,然而又非常重要的語言輸入能力。

(二)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延展

閱讀可以通過互聯網、VR 、CR等工具,延展出多元路徑。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兒童的學習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轉變。單靠書本、課堂傳授的單一學習模式已不能滿足兒童對這個世界的好奇。PAD、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越來越多地成為學生進行碎片化閱讀、主題性閱讀的工具,也越來越拓寬了他們的認知邊界,延展出閱讀的多元路徑。于是,自主學習、翻轉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成為了兒童學習的新模式。

(三)思維品質的個性化提煉

學習模式轉變的驅動帶來了思維品質的變化。課堂上的分析問題方式、討論方式,對兒童思維模式進行全方位的解構,幫助他們用兒童的視角、兒童的語言從文本中提煉出文本的信息,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表達,從而形成自己結構性的理答,形成具有個性的、特質的觀點。

(四)文化內涵的進階式輸出

進階的含義就是一步一步的提升,即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自我的文化覺醒,形成一種自覺,自悟再到自成。延伸到閱讀教學中,課堂關注不再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是基于閱讀文本的文化內涵,關注兒童對文化本質特征的理解、認同、內化,帶來了一種文化的思維、視角的變化,形成新的文化價值認同。

二、厘清兒童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的邏輯

教學有它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源自對知識的邊界把握。邊界的存在意味著教學有“度”,這種“度”既是一種邏輯性的教學表達,也是對于知識習得規律的準確認知和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從兒童實際出發,準確定位目標,突出重點,以實現兒童對所學知識從理解到吸收,再到運用的完整性過程。在教學內容的實施上,教師應當引導兒童通過文本閱讀,把握、提煉文本的結構形態和思想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兒童學會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并享受學習,從而深度把握閱讀教學中語言學習的規律。

(一)目標分層:從理解到吸收

兒童是課程的主角。對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閱讀基礎、興趣、閱讀需要的了解,決定著閱讀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和達成度。因此,目標的設定要站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遵循主體性、目標性、實踐性、有效性等原則,來制定每個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閱讀學習目標、閱讀素養目標、兒童閱讀目標。突出重點,才能實現兒童對所學從理解到吸收完成,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中年段兒童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已有自己獨立的意識?;谠撃甓蝺和哪挲g和認知特點,設立語文閱讀目標(見表1)。

以《鳥語》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基于學情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做了如下設定: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厘清課文脈絡。

2.學會用近義詞、反義詞,聯系上下文、查詞典等方法來理解“怠慢”“疏忽”“呢喃軟語”等詞語;初步接觸小古文,能大概懂得其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公冶長通曉鳥語的本領,并激發兒童讀懂鳥語的熱情和熱愛大自然、愛護鳥的熱情。

這樣的目標設立是基于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且初步具有閱讀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煉能力。若僅為教課文而教,會讓學生感覺“吃不飽”。于是,筆者對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做了一定的調整,主要在于強化理解詞語和小古文的引入,讓大部分兒童能在課堂上呈現出積極學習、深入學習的狀態。

(二)內容聚焦:從分析到提煉

葉圣陶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鼻皣叶綄W成尚榮先生將其概括為“不教之教?!盵1]其實教什么的實質仍是為什么教的問題,不教之教,說到底是要教兒童學習方法,培養兒童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習品質,讓兒童有帶得走的智慧。因此,教學內容的實施,應該讓兒童通過文本閱讀,分析表達形成自己的觀點陳述;能通過教學情境設置,借助上下文或語言圖片等閱讀策略,來幫助兒童借助已有的語言經驗把握文本的結構形態,促進思想提煉。

1. 聚焦文本的核心內容

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兒童把握文本的核心內容,這是理解文本內涵的前提。這一環節是兒童在閱讀前置期,根據導學單的要求自主完成。以四年級蘇教版教材為例,兒童在預習中會按要求完成課文內容的梳理,在課上進行自由交流 。教師要適時引導兒童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出來的”,啟發兒童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提煉核心內容。如《三顧茅廬》《李時珍夜宿古寺》《公儀休拒收禮物》這類文章,文本題目其實就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內容;《第一朵杏花》《蘋果里的五角星》這類文章就圍繞著一個事物講了一件事;《黃河的主人》《公儀休》這類文章需要用聯系上下文或找中心句的方法;《鳥語》這類文章,內容比較散,不容易提煉,則需要教師幫助兒童搭建梯子,出示小標題“1.聽故事2.常交談、得啟示3.成朋友 ”來幫助兒童完成概括、提煉。這也是兒童在聚焦文本核心內容時,從關注文本知識到學會提煉方法的一個轉變。

2.透視文本的結構形態

文本有密碼,閱讀過程實現著對文本密碼的破譯。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將形成由表及里的透視力,學會研究關鍵性語言,用顯微鏡透視語言規律,解開文本的密碼。以蘇教版五上的《莫高窟》為例,該文是一篇說明文,無論是“總分總”的構段方式,點面結合的寫法,還是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及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極具代表性。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兒童借助思維導圖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內化(見圖1)。

3.凸顯文本的思想感情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因而感情內容是語言意義組成部分之一。理解文本,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結構形態,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思想感情。

(1)類比與對比相結合。群文閱讀可以拓寬兒童閱讀的數量和速度,關注兒童在多篇同主題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提升兒童的語文核心素養頗有意義。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筆者嘗試引入《母親的恩情》《訴說母親》兩篇文章共讀,引導學生在類比中認識不同的母親形象,完成對母愛的認識和情感升華(見表2)。

(2)想象與聯想相結合。例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表面看寫的是樟樹,主要的文字也是寫樟樹,其實是寫人。兒童在理解了樟樹的外形美和內在美后,思考“人們到宋慶齡故居參觀,為什么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合影留念?”課前兒童收集了很多關于宋慶齡的資料,在交流中,兒童由人想到了樹,由樹聯想到人,理解了課文以物喻人的寫法,也感受到文章表達的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

(3)經驗與經歷相結合。小學語文教材中像《珍珠鳥》《貓》《我不是最弱小》的此類文章,選材源于生活,貼合兒童的生活經歷。學生在學習、揣摩文字的含義后,對小動物的喜歡之情、自覺保護弱小群體的思想情感就不言而喻了。

(三)品質內化:從遷移到運用

兒童在自主合作、自主建構的語文學習的實踐探索中,通常會借助前人有益的經驗來建構自身的知識。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掌握基本的認知方法,并用它來解決問題,逐步提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審美情趣與文化修養。

1.關鍵能力的精準定位

語文的關鍵能力就是語言的建構能力與運用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語言的發展能力。具體表現為:聆聽與表達,積累與運用,想象與創造。

(1)聆聽與表達。在課堂上,兒童只有善于傾聽,有效接收信息,才能有效輸出。教師通過示范傾聽,讓兒童逐漸養成傾聽的習慣,并通過“傾聽—串聯—反芻”三個階段重構課堂活動系統。在教師的指導下,兒童學會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串聯,提升了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促進了表達能力的發展。

(2)積累與運用。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一定是以語言的知識積累作為前提,需要有一定量的保證。我們通過每學期的古詩30首達標測試、5本共讀書等項目以及10部經典影片的觀看、多媒體的互動式閱讀等活動來保證兒童閱讀量的積累。同時,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課堂教學實踐與變革來幫助兒童實現新知識的建構,并引導學生恰當運用。

(3)想象與創造。想象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基于一定語言經驗的想象更加具體、充分、可觀。我們通過設置相關的閱讀情境來調動兒童整個身體的學習,激活他們對生活的已知經驗,從而創生出新的形象或感悟,通過感官、動作、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好奇,最終進行語言的創造。

2.主要特質的精煉提取

語文核心素養的原點在于兒童,落地在課堂,具有系統性、漸進性特質。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以積累為內核的誦讀板塊、以理解為內核的述演板塊、以遷移為內核的讀寫板塊、以創造為內核的問題解決板塊以及具有邏輯關聯的階梯式活動,實現一項活動達成多方面能力發展的目的。如蘇教版第七冊《田園詩情》一文中對荷蘭牧場、馬匹的文字描寫十分經典,筆者便讓學生進行背誦。后來學校舉行運動會,師生一起欣賞了開幕式的馬術表演。會后,學生在描寫開幕式場景時自然而然地用到了前面學過的詞句:“終于到了開幕式的壓軸大戲——馬術表演了。只見馬兒個個剽悍強壯,腿粗如樁。開始奔跑了,只見各匹馬互不相讓,你追我趕。有的同學們為了看清這些馬兒,跑前跑后的,馬到哪里,他們就到哪里?!薄跋热敫瘛狈侥堋安痪幸桓瘛?,隨著量的積累,認知的豐富,兒童會逐漸長出自己的話語體系來。

3.語文要素的精確把握

語文要素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維品質、思想道德、審美情趣、學習習慣與方法的融合,是經過長期的語文訓練和豐富的語文實踐而逐漸養成的。學校針對中年段學生建構了“333學生培養工程”(見表3),即兒童除了完成在課堂的學習任務,還會有經典電影的觀看、優秀圖書的閱讀、當校內小導游、習作等實踐活動的參加。我們通過把握語文要素的序列性、層次性,關注語文要素長線和短線的發展,使兒童在這個“工程”的參與、建設中,吸收有實際運用價值的知識,完成了文化、能力、審美等方面的積累,從而實現兒童素養的整體提升。

三、延展兒童語文核心素養中閱讀教學整體評價

素養的達成是有標準的,這種“標準”直觀地反映了對于知識本身的界定與對知識形成的價值評測,以及對于知識能力的綜合考察。當然這樣的一種評估、評測、評價不能忽略對于知識習得意義的考察,我們應該讓這種考察成為一種促進。同時,在不斷的跟進和反饋中,我們尊重并發展兒童,進一步地把握兒童生長的規律,不斷挖掘學生語言學習的潛能。

一是將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相結合,推進過程性評價。結合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科學地運用評價系統,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如我校的“魔法棒”評價系統利用學習跟蹤芯片記錄每位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如發言的次數、閱讀時間、作業質量、關注的領域等。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教師既可以看到整班兒童的學習狀態與發展水平,也能針對兒童個體的興趣發展趨勢和能力培養方案做出評定,為其能力發展做客觀的指引。二是兼顧整體與個體,注重階段性評價。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學科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學期結束時,對兒童的學科知識、學科技能進行階段性調研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富有趣味性的闖關游戲,將游戲結果作為學期評價兒童的一個方面和一項指標。三是注重變化與不變相結合,助力多元性評價。兒童個人成長檔案袋是常見的評價載體,檔案袋評價是發展性的、多元化的評價。無論是“我的奮斗目標”“我的學習過程”“我的成果”等自我評價欄目,還是“家長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等第二方、第三方評價欄目,每年的評價結果都是兒童平時成長的有力證據,指向兒童及時地成長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成尚榮.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62.

責任編輯:李韋

猜你喜歡
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
圖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初中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實踐與探索
習作單元中的閱讀教學
多元讀寫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高階思維介入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從學情認知“思辨”教學內容
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基于期待視域理論確定詩歌教學內容的研究
語言建構的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