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談

2019-12-02 07:27陳華發
名匯FAMOUS 2019年2期
關鍵詞:民族精神傳承文化

陳華發

關鍵詞:春節;文化;民族精神;傳承

早先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而早先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為了區分陽歷的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如今,人們習慣上把春節泛指“過大年”,一些過年習俗在“臘八”就拉開序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這些習俗,承載著民族精神。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在中國民俗生活中產生重要影響,民族精神貫穿于中國民間最深廣的“年文化”,積蘊于這個民間節日。

一、承載著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固有的超越性,顯示出剛健有為、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的生命意志,憂國憂民、治國平天下,則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外化。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進一步強化了奮斗精神,促使中華民族以博大的胸懷、堅定的意志戰勝磨難。這是中華文化歷經千劫而綿延不絕的精神法寶。作為中華民俗集大成的春節,不僅是一個自然時序節點,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的文化符號。

(一)自強不息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的播種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和慶祝這個繼往開來的節日。天地運行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人們按照天地運行的周期和規律,從事生產,繁衍子孫,年復一年地勞作收獲,又年復一年地期盼和追求,永無止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正是春節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之一。

自強不息,是春節與生俱來的文化胎記。鬧水的龍和吃人的虎,在春節文化中并不可怕,人們歡快地耍龍燈,憨態可愛的虎鞋虎帽也穿在孩子們身上。這種“降龍伏虎”的方式,以及民間眾多除去“夕”或“年”怪獸的傳說,賦予春節別樣的意蘊,表達了勞動人民戰天斗地、摒除邪惡的人生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的“趕年”習俗,即提前一天過年。據說明朝嘉靖年間,鄂西土司奉命在沿??官?。在臘月的一次戰斗中,土家族勇士為防惡敵趁過年偷襲,便提前一天過年。過年,成為土家族愛國奉獻、勇敢抗爭的精神符號。

(二)樂觀豁達

春節期間,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爆竹、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物事,無不充實著年文化的內容。北方日常的餃子,到了年節卻非比尋常。瓶子表示平安,金魚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綿,桃子表示長壽,馬蜂與猴表示封侯加官,雞與菊花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來圖解理想。

生活中有欣喜,也有苦惱;有福從天降,也有災難橫生。站在舊年的終點,面對未知的新年,樂觀豁達的人們都在祈盼福氣。在“送神”“接神”“拜天公”等敬神習俗中,人們給三界諸神叩頭燒香,并非一味迷信,乃是祈禱過上美好的生活。喜慶、吉祥、平安、團圓、發財、進祿、有余、長壽等吉祥語,也由此而生。人們把理想愿望與實實在在的生活神奇地融為一體,也就對春節產生美好的感情。

二、承載著盼望團圓、追求統一的家國情懷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回家,不僅關乎個人情感慰藉,更重要是的用自身實踐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團圓情懷,家國在心。炎黃兒女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份鄉愁,那就是濃厚的“盼望團圓、追求統一”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已經成為了兩岸同胞生生不息的密碼所在。在維護祖國統一進程中,中華民族自始至終表現出不畏強暴、勇往直前、前赴后繼的民族精神。

(一)盼望團圓

從漫漫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遷徙滾滾人潮,構成從古到今春節前夕永恒的景觀?;丶疫^年,不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潤澤。不能回家過年的中國人,總有著“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漂泊感。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親情典禮,合家飯是年的最高潮。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拜年從家庭內部開始,到親戚,到朋友,逐步走向社會,反映了對家庭核心的尊重,以及對家庭團圓的守望。

春節是談家事、傳家風的良好契機,是促進家庭和睦,促進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人們于“團圓”中重新審視個人、社會、國家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思考如何在新的一年,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工作業績,為家庭、社會做出貢獻。各行各業的人也在這期間謀劃發展,春節過后掀起“招工潮”“換工作潮”,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追求統一

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人們將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使春節不是簡單的年輪節點,已經被老百姓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到了春節,遠在天南海北、大漠邊陲的兒女都得想方設法回到父母身邊。臺灣同胞的鄉愁,尤其深切。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己而家,由家而國,是中國人始終不變的精神譜系。春節團圓把個人、家庭、國家緊緊連在一起,兩岸統一也就成了這個時節中國人民最熱切的盼望。大陸和臺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是共同血脈的一家人,春節佳節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愿景,這是推動兩岸關系相互理解、攜手同心、追求統一的重要力量。

三、承載著華夏認同、和諧包容的民族思想

中華民族推崇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人際間的社會和諧、人與自我的人格和諧,也追求民族與國家間的政治和諧,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達了這一理念。中華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實質是對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及其疆域空間的守護意識,由此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經歷五千年文明發展,華夏民族過年的情感表達、生活風姿不同,但始終存異求同、交融發展,表現出一致的信義追求。

(一)華夏認同

《周禮》說:“俗者習也,上所化日風,下所習為俗?!蔽迨鶄€民族統一于整個中華民族之中,異彩紛呈的春節習俗構成年文化的整體,鍛造著共同的中國風采與中國風格。春節期間,眾多少數民族和漢族一道舉行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各民族的春節活動多姿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展現了豐富的民族情態,強化了華夏認同感。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著豐盛的飯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互相祝福,歡聚舉行舞獅、耍龍、踩高蹺、跑旱船等活動。春節也是白族、景頗族、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白族從除夕起就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青年男女爭先挑水,以示勤勞。天亮,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寓意生活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景頗族過年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清晨,姑娘們把親手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即獲封“神槍手”。侗族初一大餐,整桌菜鯉魚唱主角,再上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

猜你喜歡
民族精神傳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