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宜昌”媒介景觀的影像建構與審視

2020-02-27 03:36張芹
三峽論壇 2020年1期
關鍵詞:審視建構

摘 要:視覺文化語境下,影像媒介深刻地影響著城市文化景觀的生產。媒體人依托宜昌客觀存在的自然地理空間符號和民俗文化資源,用各自不同的影像生產方式與審美認知,展現了多元的“最宜昌”城市意象。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考察近四十年以來最具代表性、包含了宜昌影像符碼的影像文本,主要以紀錄片、影視作品和短視頻等為主,進行鏡像文本細讀、文化重釋和意象提煉,獲取“最宜昌”城市元素的具體影像建構、呈現與敘事表達策略,為今后更多的地域文化影像生產提供重要借鑒。

關鍵詞:“最宜昌”;媒介景觀;建構;審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20)01-0006-04

當影像媒介深刻地介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1]3。虛幻的影像景觀常常與真實的現實景象疊映,生活經驗編織成了媒介在場的經驗,而我們在這股巨大的影像洪流中觀看、張望,高度卷入、目不暇接,難辨真假。

媒介影像是如何建構“真實的”宜昌的?這些“最宜昌”的媒介景觀是怎樣完成了對宜昌地方空間的影像文本書寫的?這些飽含著強烈的人地情感聯結關系的影像符號又是否最有效地激發起受眾對宜昌城市更濃厚的依戀關系?基于此,本文在對最具代表性的宜昌影像符碼(主要以紀錄片、影視作品和短視頻為對象)進行影像文本細讀與重釋中,試圖找出其具體城市元素影像建構與敘述表達,為今后更多的宜昌影像生產提供重要借鑒。

一、“宜昌”記憶:影像地理空間的含魅書寫

“凡是人類生活的地方,不論何處,他們的生活方式中,總包含著他們和地域基礎之間的一種必然的關系?!盵2]9-10宜昌歷史悠久,古稱夷陵,取義“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就“宜昌影像”的地域特征而言,大眾認可度最高的自然地理就是清江、三峽大壩、秭歸樂平里、興山寶坪村、長陽人遺址、磨基山、長江大橋等空間表征。這些備受偏愛、頻頻亮相于各類影像中的空間坐標符號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形成了獨特的“最宜昌影像”語境:不僅是宜昌地區百姓生活的物質基礎,更是宜昌人表現精神世界與生存體驗的重要文化載體,早已筑構起宜昌的生命意象, 并不斷勃發出鮮活的動態。

(一)大壩:宜昌“今生”的敘事背景

作為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城市,宜昌卻備受世界關注,這主要與三峽大壩這座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密切相關。自1994年開始修建,如今的三峽大壩已是每一個來宜昌旅游的游客必到打卡地。被攔腰截斷的滾滾長江水咆哮著噴涌而下、大小船只排隊過升降船閘,這幾幅經典影像畫面,也是大眾對當代宜昌最直觀的城市想象。

2019年央視大型紀錄片《長江序曲——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告2》,“三峽大壩”代表宜昌再出鏡約十二分鐘。解說詞這樣說:“習近平對長江的關注由來已久。2004年5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率浙江省黨政代表團赴長江沿線的四川、重慶、湖北考察,并登上正在施工的三峽大壩;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再次來到三峽大壩,登高望遠,極目江天。(習近平講話)真正這些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一定要靠自力更生。我講了,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靠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薄皬纳瞎派裨挄r代到三峽工程建成前,長江水患一直困擾著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峽大壩建成后,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聯合荊江分蓄洪工程,可有效控制江漢平原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航……”

回顧近四十年來的各類宜昌影像資料,以“三峽”為題名的大型紀錄片不下十幾部,其中,三峽大壩、葛洲壩都是出鏡最高的影像符號,宜昌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世界水電之都”。2018年宜昌城市宣傳短視頻《相約宜昌》,時長12分33秒,“美麗的三峽明珠”、“萬里長江沿線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世界水電產業密度最高的城市”、“世界級的工程,世界級的城市”、“改革開放的前沿”、“與水共舞、與水共進”等解說詞,從不同拍攝角度、以不同影像形式反復勾畫“三峽大壩”、“葛洲壩”等代表性地標空間。2018年央視紀錄片《大美中國》中三分多鐘時長的《攬夏 湖北宜昌》片段,沒有一句解說詞,也仍然選擇了“三峽大壩”、“葛洲壩”這些最能夠表現宜昌城市文化的關鍵地標空間進行影像書寫,用它們描繪出秀美的宜昌山水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梢哉f,三峽大壩、葛洲壩為所有的宜昌影像提供了最佳的關于宜昌“今生”的敘事場域,科技與文化、生態與文明在這里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語境?!按髩巍边@個地理景觀符號充滿了大國重器的博大力量與城市快速發展的自豪感,有著強烈的地方性,它不斷被反復含魅型塑著, 漸漸固化成了宜昌記憶的深重內核,并更加多元地凝聚起當代人對宜昌城市的新的影像記憶。

(二)小城:宜昌“往世”的精神象征

如果說“大壩”代言了宜昌的“今生”,那么以長陽、秭歸和興山為代表的宜昌域內縣級城市群的影像書寫則承載了宜昌的“往世”。在這里,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清江流域“長陽人”的發現,見證了數千年前中華民族祖先在此繁衍生息的歷史蹤跡;在這里,還有記錄著厚重歷史的山水古鎮,如土家人的母親河遠古的幽幽清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秭歸樂平里、美麗的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的故里興山寶坪村……巴楚文化、盤古文化、桑蠶絲綢文化正是從這里出發,播撒全國。

紀錄片《長陽人之謎》是這樣介紹長陽的:“撥開云霧見清江,聚焦長陽尋巴方。具有兩年多年歷史的長陽縣,位于武陵山脈的清江中下游?!穼v史的記憶,青山多見巴人跡。長陽漁峽口‘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的又一次重大發現,為早期巴文化的祖源以及廩君之‘君乎夷城建立巴子國找到了實物依據。巴人在這里住了三千年,但是整個遺址是四千零四年……山歌、南曲、撒葉兒嗬,長陽的三件寶?!?/p>

而每當講述屈原和昭君的故事時,秭歸和興山的金燦燦的橘子、郁蔥蔥的茶樹、清澈澈的香溪水等自然地理景觀就被凝視成“宜昌影像”的指代符號,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感,為屈原和昭君文化的“可視性”打造了獨特的地域空間背景。1987年黃虹版四集電視劇《王昭君》的開頭,王昭君一出場就在桔園,邊采桔邊吟誦《橘頌》,鄭重許下諾言——一生要以屈原為榜樣、用他的品行要求自己。2007年楊冪版十集電視劇《王昭君》的第二集,少女王昭君被稱譽為“香溪村、秭歸縣、楚地方圓幾百里最漂亮的姑娘”,并特寫了一組昭君香溪浣紗的鏡頭。和數量相對較少的王昭君影像相比,關于屈原的紀錄片、短視頻、電影電視作品非常之多。此外,凡是談及端午習俗、秭歸風情或是楚文化源起等主題的影像作品,屈原曾經生活過的樂平里、為紀念屈原而修建的屈原祠,都是不可或缺的影像符號。當然,今天的秭歸已因三峽工程遷址并修建了新城,如同紀錄片《長江序曲——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告2》中記錄的一樣:“譚玉雪,出生于秭歸新縣城,父母是三峽庫區移民,對她來說,那個淹沒于三峽水庫萬頃碧波中的老家只是一個傳說。幸運的是,他們搬遷并不遙遠……”往昔間,這些標志性地標“小城”已在歲月流逝之中更迭了過去的自然地理意義上的空間符號含義,被時代添加了更多元的精神文化內涵。

二、民俗物鏡:影像人文空間的地方認同

“文化的創造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符號的創造?!盵3]1宜昌的影像人文之美是由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組成的?,F今宜昌市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項目名錄19項,省級項目名錄50項,市級109項,縣市區級35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數量位列湖北省第一。以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要元素的影像精品節目屢獲大獎:2015年取材國家級“非遺”項目“薅草鑼鼓”的紀錄片《宜昌薅草鑼鼓》,獲得第13屆“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社會類入圍獎;2018年長陽非遺紀錄片《土家打喜》入圍“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山西平遙),向全世界觀眾推介長陽民俗,展示中國非遺的影像魅力;2018年上映的紅色民俗電影《哭嫁》,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影像中瑰麗的民俗物鏡來源于生活。端午節、屈原傳說、嫘祖信仰、南曲、民歌、謎語、擺手舞,無論是節日儀式還是音樂歌舞,都凝聚著民族的情感、映現著地域的文明和流淌著一股獨特的生命力。

2015年,端午節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關于“端午節”的各類影像節目就變得更多起來。以《大江大河話端午》為例,這部央視紀錄片詳實地記錄了荊楚古地過端午節的全過程,生動鮮活地呈現了包粽子、吃粽子、投粽子、修龍舟、賽龍舟、做香包、舉行詩歌歌會等各個祭祀、招魂屈原的儀式。

每逢端午,必然不能不談及屈原。2014年的端午節,央視六集人文紀錄片《屈原》正式開播。這是我國第一次用紀錄片的形式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進行形象視覺性表述。該片開頭的解說詞從屈原故里秭歸樂平里的屈原祠守廟人講起的:“82歲的徐正端在屈原祠已經守護了二十余年……徐正端,中國延綿不絕的文人傳統中一個平凡的縮影……”紀錄片六集題名分別是:《橘頌》、《九歌》、《離騷》、《哀郢》、《天問》、《懷沙》,既是六部屈原代表作也是六個不同的文化視角。透過現代影像技術,紀錄片將屈原這位高標特立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完美且詩意的呈現;他身上的我們后人應傳承的歷史精神、民族立場、文化價值等被豐富、立體地建構出來。

除了屈原傳說,昭君傳說、嫘祖信仰、關公傳說等,也常常作為一種具象的人物元素出現在各類包含“宜昌元素”的非物質文化影像中,釋放出淋漓盡致的生命力。影像文本空間中的這些名人傳說(信仰)充斥著強烈的宜昌在地性,同時也因為宜昌本土的審美和獨特的文化體驗碎片而表達出對特定的文化空間的身份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更多的民俗影像作品出自宜昌本土媒體人之手。作為國內首部土家族電影,《哭嫁》不僅主要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完成拍攝,而且展演了撒葉兒嗬、吹打樂、擺手舞、花鼓子等眾多土家族民俗民風。夷陵電視臺和宜昌三峽廣電總臺聯合拍攝的紀錄片《宜昌薅草鑼鼓》用搬演的形式,對宜昌三峽地區農民“換工搭伙”的互助合作勞動制度、以及服務于這一制度的特殊的歌師群體和他們的管理工具“薅草鑼鼓”進行了調查、研究和闡釋。劉影導演則從民族社會學的視野出發,拍攝了宜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打喜”的殺期豬、朝祖、接嘎嘎、交接禮盒講禮行、蘸亡人、打發送子娘娘、對歌、跳花鼓子、送嘎嘎等一系列土家誕生禮儀等全過程。

今天,很多傳統的儀式正在慢慢淡化出現代人的視野,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大地簡化,變成一些零星的片段。因此,對這些珍貴的民俗進行影像記錄與數字化保護,也就越來越重要。在影像創作與衍生的過程中,民俗符號不僅涵化成宜昌地域文化認同組成部分,更成為宜昌人民的集體情感信仰標志性指代。

三、三峽水:影像情感聯結的地方依靠

宜昌,沿水而生,因水而興。在這里,人們曾飽經長江水患,而后又因高峽平湖澤備蒼生。三峽水,改變了宜昌人民的生活,也記錄了宜昌城市的歷史變遷。三峽江河與現代水利的視像融注和三峽治水神話傳說與歷史典故的互文參照,這兩大想象模式是眾多關于三峽水文化影像中塑造“最宜昌”元素的主要路徑。

1983年的25集《話說長江》、2006年的33集《再說長江》和2017年的6集《長江》,是迄今為止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三部極具分量的長江題材大型紀錄片作品。這些影像作品讓全國觀眾對三峽地區的江河文化和現代水利工程做了全面、直觀的視像凝視?!对捳f長江》第12集《長江第一壩》成為今天見證葛洲壩修建的珍貴影像資料;《再說長江》第17集《壩筑千秋》記錄了三峽大壩建設的十年光輝歲月,第14、15、15集則從文物保護、移民搬遷角度詳細講述了三峽水利工程方方面面的重要影響;《長江》第3集《現代脊梁》用7分鐘時間深情追憶了1938年被稱為中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对僬f長江》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大江奔騰,浩浩蕩蕩。三峽工程,這個在中國最富有詩意的大峽谷中建造起來的偉大工程,傾注了一個世紀、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心血”,借用過來,或者可以說,作為情感投射的鏡像意義,詩意“三峽水”是宜昌地域文化空間的靈魂,它與時代人物、民間傳說、民俗風情、水利工程等一起形成獨特的三峽水文化。

如果說紀錄片提供的更多是紀實性影像片段,那么,影視劇和短視頻給我們帶來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交織著“歷史”的象征性符號與虛擬的故事情境的影像片段。2018年宜昌三峽電視臺拍攝的短視頻《一家三代與大國重器》、《我是“長陽人”》等,或以“一座城,三代人”為線索再寫三峽水利工程發展歷史,或通過古今對比再梳寫長陽地方志。這些視頻作品熟練地用三峽治水神話傳說與歷史典故進行互文參照,這一影像模式也因此成為引導觀眾想象地理宜昌,構建“最宜昌”意象的核心影像模式之一。

四、對“最宜昌”媒介景觀建構的審視與反思

宜昌是湖北省重要的名片城市,也是國家文化消費試點的城市。2019年3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加快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提出了具體要求與部署。這意味著,宜昌本地媒體將更多地參與到城市影像景觀的生產之中,建構出更多彩的宜昌城市文化鏡像,并不斷推動著新的城市集體記憶的生成。這些越來越多、越來越美、精心巧造出來的“最宜昌”景觀符號,將不僅承擔宣傳宜昌形象的作用,更起到吸引消費者的職責,為宜昌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然而,在宜昌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過程中,我們應當警惕鮑德里亞提出的“面向消費的社會馴化”[4]71問題,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媒介異常豐富、繁盛的時代。當一切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受眾接受都被卷入到消費主義機制中去的時候,當視頻制作數量海量井噴的時候,傳統文化的傳承往往只能成為媒介影像文本的裝飾品,膚淺、碎片化的拼貼或用意義加載的方式再造甚至偽造新的文化媒介景觀可能成為常態。2018年宜都電視臺制播的十集短視頻《尋味宜都》,畫面唯美,解說詞鮮活,充分激發起了消費者想吃、想來宜昌的消費欲望,這種視頻策劃思路當然與宜昌旅游開發運營理念高度契合。不過,如果各種文化體驗被豐富多彩、美輪美奐的影像符號過度商品化、市場化包裝,那么,最終很難不表現為扁平化的文化碎片形式。以《尋味宜都》為代表的一批影像作品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這個問題:急于迎合消費需求,忽視深挖文化內涵。

未來,我們更期待宜昌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能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并行、影像生產能以尊重歷史記憶與合理加載意義并行。如果宜昌本土媒體能比央視、省級媒體在“最宜昌”景觀形象的構建承擔起更主動、更主要的作用,那么更多變化的、流動的、獨一無二的“宜昌城市”影像將會被極具辨識度地挖掘與呈現出來!

注 釋:

[1]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2] [法]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學問題》,葛以德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

[3]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間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

[4] [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金志剛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項目“新媒介空間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18Y042);宜昌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影視藝術與宜昌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ysk19kt126)。

作者簡介:張芹(1973-),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媒介與文化。

猜你喜歡
審視建構
建構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建構游戲玩不夠
未經旅行“審視”過的設計,是不可信的
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審視與當代發展探析
關于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
生活方式視域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審視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