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伺用生活化教學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2020-08-04 11:11謝汝蘋
家長·下 2020年6期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法道德與法治小學

謝汝蘋

摘要: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是素質教育的任務,新課改后,對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特別是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越來越受重視。在學生成長關鍵時期,學習道德知識和法治觀念,對于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理解起來存在問題。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來實現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的方式。本文就以如何利用生活教學法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提升學習質量作為主要內容探討,提出幾點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法;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

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教學模式革新,將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作為前提。但在已知小學教育中,素質教育雖然是主要內容,但是并沒有足夠引起教師重視,不符合新課改需求。小學時期的學生年紀較小,心智尚不成熟,性格貪玩好動;學習思維呈現出形象和具象的特點,所以對各種社會概念認知不完整,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和指正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認識道德,學習法律,思考道德,遵守法律,樹立自身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正確法治意識,是這個時期素質教育的重點,而實際上教師往往注重于課本上的理論,忽略生活實際,學生沒有形成具體的知識圖像,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是模糊的。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感受將教師所講、書本所寫的道德法治內容相聯系,才能形成正確認識。道德和法治本就源于生活,通過學習和傳承又反哺于社會發展,讓學生真正理解二者含義,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上更進一步,也會對自我形成正確認知,從中獲得感悟,培養優秀品質,陶冶高尚情操,最終實現學生個人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教育目標。

二、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法

(一)創建生活式教學情境,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聯系生活實際,搭建生活教學情境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實踐才是理論的基礎,以往教學中拋開實踐,內容沒有實際意義,顯得浮于表面,蒼白空洞,說服力不夠,不能引起學生興趣產生共鳴,對理論學習就不會認真專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制定切實合理的教學方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把握內容難度,避免過于深奧或者過于膚淺,讓學生感覺無所適從。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讓其聯想到身邊的真實經歷或者案例,從最常見、最接近的小事入手,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在《誠信是金》-課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誠信的各種名言標語,關注社會熱點,回憶講述身邊真實的或者看到過的誠信故事,課間組織學生討論誠信是什么,誠信社會是什么,怎么做才是講誠信,并思考自己是否有講誠信或者不講誠信的行為,以貼近生活的話題使其感受誠信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誠信,做一個有誠信、有道德的人。再如學生上課遲到、亂丟垃圾、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等,教師從學生這些小問題中,分析背后所蘊含的道德規范,讓學生明白這些行為的危害性,及時改正錯誤,切身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二)開展德育活動,從實踐中學習

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課本知識的傳授,更要使學生養成實踐能力,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作業就是檢驗學習是否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在教授完道德與法治相關章節內容后,應當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以行動加快對知識的消化,比如在生活中嘗試幫助他人,扶老奶奶過馬路、不亂扔垃圾、自覺回收垃圾、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等。

以具體的行動代替傳統手寫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和諧與溫暖,傳遞愛心。還可以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志愿捐款、志愿勞動、針對假冒偽劣商品的討論、愛國教育活動、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等來明白道德法治知識的真正含義,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思考、學習,深入了解道德法律之關系。對從小培養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理想目標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營造和諧課堂氛圍,轉變傳統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基本采用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現在教育強調轉變師生主、客觀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特別是小學教育,學生更要從小養成學習是自己的、主動的意識。教師要注意不要壓制學生思維和創造力,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創新。這個時候的學生性格活潑,自我約束力極差,且沒有過多生活經驗,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和誤區要做記錄和必要指正,在學生面對困難難以克服時,教師需給予鼓勵,推動學生不斷超越自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心理需求,對教學進行改進和優化。更要讓學生發展自身情感,讓道德在學生思想中萌芽,而不是讓學生模仿教師,照貓畫虎。構建和諧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開展,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適當的時候換位思考,尊重學生,以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問題。教師有了科學教學計劃,才能讓學生自覺配合教師工作,二者同步發展,幫助學生快速成長為對社會、國家有用之人。

(四)建立評價機制,從日常做起

在對學生道德法治教育上,不能再以成績作為唯一硬性指標,這樣考核毫無價值,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相應評價機制,從日常生活做起。道德和法治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考試,而是將意識植入思想和行為,以推動個人發展。綜合考慮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行為表現來作評價,每個班級制定本班規范,指定學生負責檢查學生是否存在不良行為,鼓勵學生之間互相監督。也可以設立道德標兵的稱號,激起學生美德的追求,對于道德行為表現比較差的同學,給予適當指點,避免其誤入歧途。學校要積極創建講文明、懂禮貌、樹新風的班級或者校園環境,形成健康積極的班級、校園風氣,使德育深入人心。評價機制能直接檢驗道德法治教育課效果,讓學生活學活用。

三、結語

教育不僅僅在學習,更多是樹人,道德和法洽課教師的責任也非常重大??傊?,在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中,將教學融人生活,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意義非凡。教師應當綜合考慮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需求,把握知識點講解,注意對趣味課堂氛圍的營造,關注學生行為和心理,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道德法洽觀,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小學生全面成長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夏小兵.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開放式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6).

(責編 侯芳)

猜你喜歡
生活化教學法道德與法治小學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淺探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