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古元音》的等韻理論及其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關系*

2020-10-23 05:46
語言科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太古五音元音

李 軍

南昌大學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31

提要 《太古元音》是一部在《直圖》基礎上,部分參考《橫圖》,以“原、轉”“正、變”“正、閏”“虛、實”理論,力圖反映“一切諺言、天籟之音”的等韻著作。論文指出,該書韻圖內容復雜性的根源,在于韻圖編撰方式、韻圖內容的傳承性與反映理想化觀念性語音,尤其是反映現實語音本質要求的矛盾;該書等韻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調和實際語音與韻圖語音以及理想化觀念性語音矛盾的基礎上的,是準確深入研究韻圖實際語音的關鍵與重要依據。

1 《太古元音》簡介及研究概況

1.1 《太古元音》簡介

《太古元音》,晉陵(今常州)人是奎著,(1)〔1〕李新魁《漢語等韻學》、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均指出《太古元音》著者是奎為今常州武進人。本文研究的版本為南京圖書館藏抄本,題“晉陵是奎著”,未注成書年代。據四維堂藏版《是氏宗譜》(民國戊子年重修)記載,是奎,字玉雯,號晚齋,清陽湖縣焦塾(今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人,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乾隆五年(1740年)。成書時間大約在1716年之前(見耿振生,1998:158)。序言自謂 “早歲閱梅宣城《字彙》……縱、橫二圖,群疑並興”,故在其基礎上,以“原、轉”“正、變”“順、逆局”等方式,將“正閏四十五子、十八母,約而為十五綱、十八攝、二十鈐”,以表現“人間一切諺言、天籟之音”,名之為《太古元音》。

此書共四卷,首卷為“經圖”及“十倫釋義”?!敖泩D”以宮、商角、徵羽音為序列韻,宮、商角、徵羽音內部各以“正之正”“正之變”“變之正”“變之變”分韻列字。每韻縱列二十八聲母位。韻圖編撰模式與《直圖》基本一致,但沒有采取橫列四聲的方式,而是區分子、母韻。即橫列舒聲韻平、上、去三聲,稱為“子”;多韻共承的入聲韻,稱為“母”;共承的入聲韻最后單列,稱之為“異子同母”?!笆畟愥屃x”是有關韻圖編撰理論的闡述。卷二為該書語音理論的系統闡述。卷三“辯論諸家得失”主要對元明時期的音韻學著作、語音理論進行評價,權衡得失。卷四“樂經大旨”主要論述音樂理論,以音樂理論與韻圖編撰中的五音、清濁、陰陽理論相附會。

1.2 《太古元音》研究概況

首次對《太古元音》進行介紹的是趙蔭堂(1957),該書將《太古元音》歸納為“明清等韻之存濁系統”的著作,并總體介紹了該書的理論框架,即“內外、鈐、攝”,并指出了該書韻圖與《直圖》《橫圖》的關系。臺灣學者鄭再發(1966)、應???1972)、竺家寧(1991)、林裕慶(2005)等人的相關論著則在趙氏的基礎上,對《太古元音》韻圖所反映的吳方言特征進行了初步歸納(參簡汎純2010:2-4)。李新魁(2004:255)根據韻書的編撰體例將《太古元音》歸納為“《韻法直圖》一系的等韻圖”,認為除二十八位聲母反映了作者的方言特征之外,《太古元音》“還是與《韻法直圖》一樣,反映了當時的讀書音系統。它的語音面目,可以說與《直圖》大同小異”。耿振生(1992)則認為,“《太古元音》韻圖是根據實際語音改訂《韻法直圖》而成的”。耿振生(1998:21-22)指出,“《太古元音》韻圖合并后的大韻是接近當時吳方言口語的系統”,并歸納了其二十八聲母,三十七舒聲韻,十一入聲韻。

以上論著對《太古元音》的介紹都是概述性的,并沒有對該書所反映的實際語音系統、語音特征進行細致的研究與歸納,更沒有對該書等韻理論及其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首次深入系統研究《太古元音》的是簡汎純(2010)。該文對《太古元音》語音系統進行了歸納,與現代常州方音進行了比較,認為其實際語音反映了清代常州方言特點。該文同時也對《太古元音》部分等韻術語進行了解讀,并指出研究其實際語音的關鍵,在于釐清《太古元音》承襲《直圖》《橫圖》的成分。不過作者對《太古元音》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韻圖表面列字的分析方面,主要還是依據耿振生先生合并大韻的方法,沒有充分注意到《太古元音》韻圖內容與等韻理論是有機結合的?!短旁簟返软嵗碚摰慕庾x是分析韻圖編撰理論,分離韻圖不同語音成分,揭示韻圖實際語音特征的關鍵。在深入揭示《太古元音》等韻理論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聯系,準確歸納十八世紀初常州方言的語音特征等方面,該文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本文主要從《太古元音》與《直圖》的關系,《太古元音》等韻理論與實際語音反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反映實際語音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為深入研究《太古元音》的實際語音提供思路與方法。

2 《太古元音》與《直圖》的關系

《直圖》是明代等韻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韻圖,改變了傳統韻圖兩呼四等的韻圖編撰模式,代之以韻母分韻列字。韻圖縱列三十二聲母位,橫列平上去入四聲,變傳統等韻圖為簡單明了的音節結構表?!稒M圖》是《直圖》的姊妹圖,同樣以韻母為單位分韻列字,但采取了聲母橫列的方式,四聲分圖。二圖同附《字匯》之后,對明清韻圖的編撰產生了重要影響。不過二圖均非原本,而是梅膺祚為使二圖達到“一直一橫,互相脗合”“圖不同而理同”的目的,分別在其原本《切字捷要》與《切韻射標》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李軍2015:214-239)。

《太古元音》雖然部分參考了《橫圖》的分韻特征,但在韻圖編撰模式與韻圖內容方面,主要與《直圖》有很大程度的承襲性。同時,也根據實際語音,在《直圖》基礎上從編撰方式、韻圖內容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太古元音》對《直圖》的承襲與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根據實際語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直圖》的編撰模式

韻圖編撰模式方面,《太古元音》傳承了《直圖》以韻母為單位,以同聲調為經、同聲母為緯的分韻列字方式,但根據實際語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直圖》縱列三十二聲母位,《太古元音》根據實際語音只列二十八聲母位?!笆畟愥屃x”之“行列句位次第”指出,“韻之位僅二十八,舍利三十已浮匣、日二字,而溫首座更增知、徹、澄、娘、敷、奉六字,支贅極矣”。卷三“辯論諸家得失”之“等韻三十六字母”指出,“匣之與喻,分韻而同位也”,“刪知徹澄日,為其錯認也;刪敷奉娘匣字,為其疊衍也”。

除此之外,《太古元音》對各聲母位的排列順序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短旁簟氛J為,“據語氣,邪字當在心字上,禪字當在審字上,亦其全清、次清、純濁、次濁之通例。又第八句舊本作影曉匣喻,合訛作曉匣影喻,亦倒亂矣。予仍置第三字為第一字,方順而不紊”。兩書韻圖聲母位比較如下:

《直 圖》: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幫滂並明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曉匣影喻 非敷奉微 來日

《太古元音》:見溪群疑影曉喻 端透定泥來 幫滂並明非微 精清從邪心 照穿床禪審

《直圖》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陰聲韻多以附注的形式指出與陽聲韻同入的關系?!短旁簟啡肼曧嵧c陰、陽聲韻相承,以“異子同母”的方式單列于所承的陰、陽聲韻后?!吨眻D》入聲韻與陽聲韻的相承關系沿襲的是《洪武正韻》(李軍2014:97),而《洪武正韻》是對《增韻》的改并與承襲(寧忌福2009:20),因此在反映實際語音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吨眻D》各陽聲韻相承的入聲韻多不相同,《太古元音》則“原轉只同一母”。如《太古元音》“徵羽”音“正之正”列“京、巾、金、堅、兼、皆、鳩、基、貲”九韻,《直圖》所承入聲有“戟、急、結、頰、吉”五韻。而《太古元音》只承“吉、急”兩韻,“急”為“吉”閏韻(“閏韻”見下文),實際上以一個入聲韻與九個陰、陽聲韻相承。這種相承關系是建立在反映實際語音的基礎上的。

2.2 根據實際語音,一定程度上改動了《直圖》內容

韻圖內容方面,《太古元音》根據實際語音對《直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動,但大體內容基本一致。

韻圖數量方面,《太古元音》“通韻七十”,但正、閏音子韻只有四十五韻。與《直圖》四十四圖相比,未列“簪”韻、“拏”韻與“扃”韻。前兩韻未列當據《橫圖》,后一韻《太古元音》將之與“弓”韻合并。多列了“姜”“”韻與“宮”“堆”韻,前兩韻據《橫圖》而列;《直圖》“弓”韻列古通攝一等冬韻與三等韻,《太古元音》將其分列為“宮”“弓”兩韻;《太古元音》“堆”韻是將《直圖》“規”韻舌齒音聲母位字分立而來?!短旁簟氛c四十五子韻與《直圖》四十四韻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太古元音》正閏四十五子韻與《直圖》四十四韻比較

韻圖列字方面,《太古元音》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實際語音對《直圖》相應韻圖列字進行了改動,如合口呼、撮口呼韻圖大多只見系聲母位列字,反映了吳方言語音的基本特征。但大部分情況下,相應韻圖,《太古元音》與《直圖》列字基本一致,舉“京”韻平上去聲位列字為例,比較如下:

《太古》京卿檠凝英興刑 丁汀亭寧陵 兵砰平明○○ 精清餳情星 征穪成繩升

《直圖》京卿檠凝 丁汀亭寧 兵砰平明 精清情星餳 征穪繩升成 興形英盈陵仍

《太古》敬慶競迎映興脛 訂聼定佞令 柄聘憑命○○ 浸倩○○性 正秤盛○聖

《直圖》敬慶匕迎 定聼匕○ 柄聘憑命 浸倩匕性蕈 正秤匕聖盛 興脛映孕 ○○○○ 令認

除將三十二聲母位改為二十八母位而減少了部分切字,將《直圖》同音符號“匕”改為空圈或全濁聲母字,以及根據聲母位調整相關切字的位置之外,其他列字兩韻圖基本一致。

3 《太古元音》的等韻理論及其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關系

雖然在聲母位與韻圖列字改動方面,《太古元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際語音,但由于《太古元音》并沒有完全根據實際語音對《直圖》的編撰體例、韻圖框架、韻圖內容進行根本性改變,因此“經圖”自然達不到真實反映實際語音的目的,韻圖語音與實際語音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為解決這一矛盾,是奎在卷一“經圖”之后提出了“十倫釋義”;卷二提出了一系列的等韻理論;卷三則通過對宋元以來的韻書、韻圖及等韻理論的評論,“辯論諸家得失”。這些等韻理論與等韻理論評論的內容,成為該書表現實際語音的主要方式與了解該書韻圖實際語音的主要依據。從表現實際語音的要求來看,《太古元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等韻理論。

3.1 《太古元音》發展了《直圖》系等韻著作的五音理論

《太古元音》以五音概念將七十韻分為“宮、商角、徵羽”三大類。每類韻進一步以“原、轉”“正、變”區分韻母四呼,表現韻母四呼之間的語音關系。

以“宮商角徵羽”五音作為區分韻母性質的術語,當首創于《直圖》藍本《切字捷要》,(李軍2015:34-41)但《切字捷要》只是舉例性的以五音與五韻相配,拘泥于五音概念,沒有將五音與四呼一一對應(從舉例來看,角音“驕”韻與徵音“基”韻實際上同為齊齒呼)?!吨眻D》一方面沿襲了《切字捷要》做法,將五音代表韻作為韻圖前五韻,并指出“韻繁難以徧讀,只熟讀前五韻,后各韻自能貫通”;另一方面又襲用了《橫圖》的呼名(實為其藍本《切韻射標》所承襲的《書文音義便考私編》呼名)。(李軍2011:88)

以五音作為區分韻母性質的做法被《直圖》系列等韻著作所承襲與發展?!短旁簟芬晕逡魧嵞高M行分類,顯然也是受《直圖》影響,但《太古元音》將五音合而為宮、商角、徵羽音三大類,已與四呼無涉。因為每類音之下又依據“原、轉”“正、變”關系,將所列韻區分為“正之正、正之變,變之正,變之變”四類,每一類韻目后,同時附注了所列韻的呼名?!短旁簟肺逡?,原轉、正變關系及所列韻與呼名如下頁表2所示。

3.1.1 承襲《直圖》與《橫圖》呼名,以描寫、區分韻母特征

《太古元音》大部分情況下襲用了《直圖》與《橫圖》呼名,同時也自創了部分呼名。這些呼名與韻母四呼并無多大的聯系,更多的是對韻母讀音的描寫與人為的區分。

表2 《太古元音》五音,原轉、正變關系及所列韻與呼名(2)表中( )[ ]內各韻分別為《太古元音》所列閏韻或虛韻?!?”前為舒聲韻,即子韻,后為入聲韻,即母韻。其中宮音變之變母音“郭”韻經圖漏列。

“十倫釋義”之“呼字氣象綱目”“析精”條對漢字讀音特征進行了描寫:“以象言有二十四。喉,聲深而降,入丹田;淺而升,激腭逆鼻,用二。舌也點簟舒縮鉤撟柱,用七???,開合撮,或先開后合,先合后開,用五。唇拍垂掀裹蹙,用五。牙,旁穿,用一。齒,正齊齩,用二。又有參雜並用,不專一職,曰混呼者”。以上描寫實際上就是《太古元音》對各韻呼名內涵的解讀。

3.1.2 以“原、轉”“正、變”區分韻母四呼,表現韻母四呼之間的語音關系

“正、變”是《太古元音》區分韻母四呼的術語,“原、轉”是揭示韻母四呼語音關系的術語,“宮、商角、徵羽”五音分韻的標準是主元音相同或相近。

宮、商角、徵羽音內部所分“正之正、正之變,變之正,變之變”四類韻,是立足實際語音對韻母四呼的區分。所謂“正、變”“原、轉”,“十倫釋義”之“五音正變始終”說:“正、變者,五音各備原正也、轉變也?!奔础罢?、變”是指宮、商角、徵羽音內部“原韻”與“轉韻”之間的語音關系?!霸崱卑ā罢迸c“變之正”,“轉韻”包括“正之變”與“變之變”?!罢睘樵?,則“正之變”為轉韻。如宮音“正之正”“公、歌、姑”三韻后列“正之變”“弓、戈、姑”韻,附注指出“此即上三韻之轉韻,后仿此”。

從“原、轉”“正、變”韻所列切字的語音特征與現代漢語四呼的對應關系來看,除商角、徵羽音“正之正”韻為齊齒呼,宮音“正之正”韻為合口呼外,其余各音之“正之變”韻為撮口呼,“變之正”韻為開口呼,“變之變”韻為合口呼?!罢?、變”韻之“原、轉”關系,即齊齒呼與撮口呼(宮音為合口呼與撮口呼)、開口呼與合口呼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皩m、商角、徵羽”音內部“正、變”韻與韻母四呼的對應關系,以及“原、轉”韻所表現的韻母四呼之間的語音關系如下頁表3所示。

表3 《太古元音》五音正變、原轉韻與四呼的關系

不同四呼之韻聚為一類,曰宮、曰商角、曰徵羽,四呼之韻互為正、變,原、轉關系,說明《太古元音》以五音對韻母進行分類,當以主元音相同、相近為原則?!短旁簟分逡舴猪崯o疑已成為韻母主元音分類的概念了。

保留《直圖》各韻呼名或另創呼名,是《太古元音》對《直圖》《橫圖》以呼名描寫韻母讀音這一做法的承襲。而將五音概念發展為韻母主元音分類,則是對《直圖》五音概念的一種新的解讀。在以主元音相同、相近為原則對韻母分類的基礎上,將主元音相同的韻母歸納為正、變、原、轉關系,則是因為《直圖》呼名繁雜,五音與現實語音四呼關系不對等?!短旁簟沸枰孕碌牡软嵗碚撔g語,表現現實語音中韻母的四呼特征和相互之間的語音關系。以五音分類,和以”原、轉“”正、變“區分漢語四呼特征、表現四呼之間的語音關系,是《太古元音》立足于反映現實語音特征的需要,對《直圖》等韻理論的突破。

3.2 提出了“正、閏韻”“借實定虛活法”“異子同母”理論,以反映實際語音

《太古元音》以“正、閏韻”“借實定虛活法”“異子同母”理論,將保留《直圖》《橫圖》韻母系統,表現“正、變”“原、轉”的語音觀念與反映實際語音進行了統一。

3.2.1 以“正、閏韻”處理承襲《直圖》分韻特征與反映現實語音的矛盾

《直圖》四十四韻圖雜糅了其藍本《切字捷要》所表現的“漢音”與《橫圖》部分語音特征,因此與實際語音相去甚遠(李軍2009:64-74)?!短旁簟放c《直圖》語音基礎不同,而《太古元音》“正閏四十五子”實際上大部分承襲的是《直圖》分韻,因此這四十五韻與《太古元音》所要表現的實際語音存在很大的差距。為反映實際語音,卷二“原轉正閏全統韻”指出,“閏者亦雜正韻中,平子十,若交、監、根、甘、肱、乖、巾、金、兼、貲之次高、艱、庚、干、昆、規、京、堅、基九。入母正者十二外,閏者六,穀、夾、閤、括、急、厥之次谷、戛、格、骨、吉、決也”。即《太古元音》四十五子韻分為“正”“閏”兩類韻,“閏韻”為《直圖》分立,而《太古元音》實際語音與正韻讀音相同的韻。經圖中,閏韻一般列在正韻之后?!罢c四十五子”中,閏韻有十個,即“交、監、根、甘、肱、乖、巾、金、兼、貲”韻,分別列在實際語音相同的正韻“高、艱、庚、干、昆、規、京、堅、基”韻之后。入聲韻共有十八韻,其中閏音六個,即“穀、夾、閤、括、急、厥”韻,分別列在讀音相同的“谷、戛、格、骨、吉、決”韻之后(見表2)。正閏韻的使用,既保留了《直圖》的分韻特征,又達到了表現實際語音的目的。耿振生先生提出,《太古元音》“韻圖合并后的大韻是接近當時吳方言口語的系統”(耿振生1998:21-22),是為灼見。所謂“合并后的大韻”主要是指實際語音中讀音相同的正、閏音(“齩齒韻”“貲”韻,雖為“基”閏韻,實不同音)。

3.2.2 以“虛、實”韻表現同主元音韻母之間的四呼關系

“虛”韻是實際語音或書面音中沒有,需要圈發(“改讀”)具有原、轉關系的“實”韻,或借用方言白讀音,以表現語音觀念中的四呼關系而虛立的韻。

《太古元音》經圖“正閏四十五子”除去十個閏韻,當只有正韻三十五子韻,但“全統韻”末指出,“全韻正子四十二,閏十;正母十二,閏六,共七十”。這是因為《太古元音》除正、閏韻外,正子四十二韻中,還有虛韻與實韻之分?!绊嵎ǚ焙喛偂敝赋?,“韻法子母虛實中,正閏韻共七十全韻也,內除虛聲九韻”。

虛韻只出現在子韻中,卷二“全統韻”指出:“虛者無字有聲;轉則借原韻同聲字圈發讀之,外加方圍,如過、孤、膠、糾之類;及借秔、街字圈發雅音俗讀,下之乖字亦然;若瓜下、規下、涓下三韻無字可借,還以空圈存之,皆正也?!惫卜譃槿N情況:

1)轉韻有音無字列空圈者,共兩韻。商角、徵羽音原韻開口呼“高”“鉤”韻,其轉韻合口呼實際語音有音無字,虛列“○”以表示,分別列“瓜”“規”韻后?!颁浮表嵑鬄椤岸选表?,見組位有音無字,亦列○。

2)轉韻有音無字借原韻圈發讀,共四韻。宮音原韻合口呼“戈、姑”韻,商角音、徵羽音原韻齊齒呼“驕”“鳩”韻,現實語音中沒有對應的轉韻撮口呼韻母。根據“原、轉”“正、變”關系,即四呼不同而主元音與韻尾相同的原則,分別改變這四韻的韻頭特征(稱之為“圈發”),以表現有音無字的轉韻撮口呼韻母,即“過、孤、膠、糾”四虛韻。

3)實際語音或書面文讀音中,原韻或轉韻有音無字,借方音俗讀(即白讀)以表現完整的四呼關系,包括“秔、街 、乖”三韻。

商角音正韻有原韻齊齒呼“江”韻、轉韻撮口呼“姜”韻(“姜膠三韻正之變”后附注“三韻撮口讀”,“姜”韻實際上亦為“圈發”讀的虛韻);變韻只有轉韻合口呼“”韻,而無原韻開口呼韻母。方言俗讀音“秔”等字讀音正與此音吻合,故借“秔”韻俗讀音表示變韻之原韻開口呼韻母。

這些做法,《太古元音》統稱為“借實定虛活法”。虛、實韻的對應關系列表表4所示(加括號者表圈發讀,加圈者表白讀):

表4 《太古元音》虛、實韻的對應關系

如果說“正、閏”韻是《太古元音》為了在分韻方面與《直圖》基本保持一致,以反映傳承性語音,那么“借實定虛活法”則是《太古元音》原轉正變理論所要體現的韻母四呼一一對應的理想化觀念性語音的反映。正閏韻、虛實韻與原轉、正變理論一起,成為《太古元音》將傳承性語音與現實語音相結合,現實語音與理想觀念化語音相結合,以表現“人間一切諺言、天籟之音”的主要手段。

“借實定虛活法”理論反映了古代音韻學家的語音觀念,以及對語音內部規律的認識。卷二“全統韻”末,是氏自我評價說:“夫世人盡知實字之韻,而不知虛聲之韻。即或知五音句位有實有虛,不皆為完備之韻,而不知通體除同句外,多虛聲之韻。予也因原知轉,亦因轉知原,終古潛奧,一旦耀於光明。在墨守先民者方誚予足蛇而角馬,而通方之士,則直曰百骸九竅賅而具存,固欠一而非人也?!碧擁崱叭Πl原韻讀”對研究實際語音并無多大價值,但借方言白讀音來表現韻母四呼的匹配關系,則為研究十八世紀常州方言的白讀音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材料。

3.3 以“似同聯隔親疏”說區分韻圖音與實際語音的差異性

《太古元音》正閏韻子音四十五韻,與《直圖》四十四圖相差無幾,相應各韻列字亦多相似。而《直圖》音系具有雜糅性的特點,尤其以舌齒音知二莊組字重出現象為甚。(參見李軍2011:148-149)并且《直圖》與《太古元音》所要反映的實際語音相去甚遠,因此盡管《太古元音》經圖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實際語音對《直圖》聲母系統及韻圖列字有所改動,但并不徹底。加之韻分“正、閏”“虛、實”,韻多至七十。閏音、虛音雜糅,韻圖承襲性語音與觀念性語音紛擾雜亂,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所要表現的實際語音。

為解決這一矛盾,《太古元音》提出了“似同聯隔親疏”說,以解決韻圖表層語音與實際語音的矛盾。

3.3.1 所謂“似”,即“聲音相類”“分見於字、句、韻三等”

1)所謂字“聲音相類”,是指“每原轉韻之第四五句之三四字”?!短旁簟讽崍D第四句為精組聲母位,第三、四位分別為古從、邪母位;韻圖第五句為照組聲母位,第三、四位分別為古床、禪母位?!懊吭D韻之第四五句之三四字”“聲音相類”,是指實際語音具有從、邪不分,床、禪不分的聲母特征。

2)所謂句“聲音相類”,是指“歌、戈、姑、加、艱、該、皆、推八韻之第四、五句”?!暗谒?、五句聲音相類”,是指以上各韻精組與照組聲母位列字讀音相同。這八韻除“推”(當為“堆”)韻外,均為開、合口呼韻,照組聲母位分別列古知二莊組字及止蟹攝合口三等知莊章組字(“堆”韻),說明實際語音古知二莊組字與精組洪音字讀音合流,止蟹攝合口三等知莊章組字與止蟹攝合口一三四等精組字讀音合流。

以上字、句“聲音相類”是實際語音普遍性的特征,即是奎所謂“有定者也”。

句“聲音相類”還包括“字句錯出”同音現象,即“秔、庚首句之一、二字,光、(首)句之全句七字,岡、秔之第三句,秔、庚之第一、第四句,堅涓之第四句,江、姜之一、二、三、四句,公宮京君之二、三、四句”?!白志溴e出”同音現象包括四種情況:

①方言文、白讀的差異,如“秔”韻第一句(見系聲母位)、第四句(精組聲母位,實列莊組字)白讀與“庚”韻有別,文讀一致;

②《太古元音》將部分實際讀音相同的切字,分列不同韻圖,如“秔”韻第三句幫組聲母位所列古江韻字,實際語音與“岡”韻幫組聲母位字讀音一致;

③為表現原轉正變關系,《太古元音》沿襲《橫圖》將實際讀音無別的韻分立,如《太古元音》“光”“”分韻,“江”“姜”分韻,而實際語音“光、”“江、姜”韻讀音無別;

④實際語音合口三四等舌齒音多讀齊齒呼韻母,但《太古元音》仍襲《直圖》將這些字列撮口呼韻圖。如“堅”“涓”韻第四精組聲母位列字讀音相同,“京”“君”韻第二端組、第四精組(第三組無字)聲母位列字讀音相同。而“公”“宮”韻實際上就是正閏音的關系。

以上各句“聲音相類”是相關韻圖的部分列字在現實語音中讀音相同的情況,即是奎所謂“無定者也”。

3)所謂全韻“聲音相類”,是指“迦、皆、艱、干之通體音近是也。若夫同聲而旋開合有別者為同中之異,如公、宮、歌、戈、高、交、艱、監、庚、根、甘、干、昆、肱、規、乖、京、巾、金、堅、兼、基、貲二十三子韻。谷、穀、戛、夾、格、閤、骨、括、吉、急、決、厥之十二母,亦與通體似韻略相等”。

這種情況主要指兩韻讀音相近(如“迦”韻與“皆”韻、“艱”韻與“干”韻);正、閏韻讀音相同;以及正、閏韻中古來源有別,如“公、宮”韻有一、三等之別,“歌”“戈”韻有開、合之別,故又稱之為“同聲而旋開合有別者”。

3.3.2 所謂“同”,是指“各韻第五句復見為同”

“各韻第五句復見為同”,即《太古元音》各韻圖照組聲母位重出列字實際語音讀音相同。這是為了解決《直圖》與《太古元音》所列古知莊章組字實際語音韻母性質不同的矛盾而提出的理論。

《直圖》古知莊章組字聲母多讀細音,列齊齒呼、撮口呼韻圖;《太古元音》實際語音知莊章組字多讀洪音?!短旁簟芳茸駨摹吨眻D》將古知莊章組字列齊齒、撮口呼韻圖的做法,同時又根據實際語音將這些字列開、合口呼韻圖,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第五句復見為同”?!巴渖?、首、尾多寡長短發明”中,是奎以圖標的形式對不同韻圖照組聲母位讀音相同的情況,以及子母相承關系進行了說明,茲引如表5所示(原圖以線條圖示,今改為表格):

表5 《太古元音》知照組字列圖重出、讀音相同現象

如“姜”“岡”韻同列宕江攝知二莊組字,實際語音同讀開口呼“岡”韻;“秔”“江”韻同列宕攝知三章組字,實際語音同讀梗攝開口二等白讀“秔”韻。

3.3.3 所謂“聯隔親疏”,是指“第五句復見為同”的現象分為兩種情況

1)“弓(當為宮)于公,及十二母末句之不易,俱接韻相應,近也,親也”。即同類或具有原轉正變關系(主元音相同)的韻,第五句讀音相同為“聯”、為“親”。

“似同聯隔親疏”說解決了《太古元音》韻圖因保留《直圖》分韻特征、列字現象而產生的與實際語音不一致的矛盾,正確處理了等韻理論與韻圖編撰傳承、創新的關系,對我們了解明清等韻學家的等韻思想、韻圖編撰理念,歸納等韻學著作的實際語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4 以“子母十五字”“十八攝”“二十鈐”分析歸納韻圖各韻之間的語音關系

上文所討論的《太古元音》等韻理論,主要在于辨析韻圖音與實際語音的矛盾,而卷二所提出的“等韻內外子母十五字提綱”“四十五子韻十二攝”“十八母六攝”“二十鈐押歸三聲啌嘡制曲”則是以實際語音為基礎,對各韻之間語音關系的分析與分類。

所謂“等韻內外子母十五字”,是指根據原、轉關系將正閏四十五子韻分為內、外轉(有別于傳統等韻學之內、外轉);根據主元音相同、相近的原則將四十五子韻歸納為十類(稱之為十子),將十八母韻歸納為五類(稱之為五母),分別用十五個字做代表。十五類韻內部各韻主元音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正閏四十五子韻可歸納為十二攝(陰、陽聲韻各六攝),稱之為“四十五子韻十二攝”;正閏十八母韻可歸納為六攝,稱之為“十八母六攝”?!岸j押歸三聲啌嘡制曲”則仿《中原音韻》,從戲曲用韻的角度,將四十五子韻歸納為二十類。

“十五字” “十八攝”“二十鈐”與正閏四十五子韻、十八母韻之間的關系對比如表6所示(“韻”欄所列“+”表示與左欄所列韻相同):

表6 《太古元音》“十五字”“十八攝”“二十鈐”與正閏四十五子韻、十八母韻之間的對應關系

“十五字”“十八攝”與“二十鈐”之間語音關系對應整齊。十五字側重以實際語音為基礎,對五音原轉正變不同而中古來源相同、主元音相同相近、韻尾相同的韻之間的歸類。十八攝則從主元音區分的角度,對十五字所提綱的韻進行了細分,如將子韻“艱”字所提綱的韻細分為“繁、堪、蔫”三攝,將母韻“灼”字所提綱的韻分為“約”“察”兩攝。二十鈐則更注重同攝韻之間洪細的區分及韻母主元音的細微區別,以作為制曲取韻的依據。這種對經圖各韻語音關系的層層歸納與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韻圖音與實際語音之間的對應關系。

“十五字”“十八攝”“二十鈐”等語音分析理論,與“原轉”“正變”“正閏”“虛實”等韻圖編撰理論互為表里,成為《太古元音》既能反映承襲性語音、表現理想化的觀念性語音,又能反映實際語音的理論基礎。

3.5 以“內外、陰陽六轉說”“呼字分類歌”歸納韻母系統,描寫韻母讀音

“內外、陰陽六轉說”是《太古元音》進一步歸納實際語音韻母系統的理論;“呼字分類歌”則是辨析實際語音韻母讀音,用傳統的方法,對韻母音類分析上升到音值描寫的大膽嘗試。

明清等韻理論與韻圖編撰模式不斷創新,其內在動力在于為了能比較客觀真實的反映現實語音。但受時代制約,在以音標符號記錄語音的方法傳入中國之前,等韻學家能夠客觀細致的分析與記錄現實語音系統的語音類別,已屬不易。不過,明清以來,也有不少音韻學者,嘗試用傳統的以字表音的方法記錄實際語音韻母的音值,通過描寫的方式分析漢語音節的語音特征?!短旁簟贰皟韧?、陰陽六轉說”與“呼字分類歌”就是試圖用傳統的方法,對韻母從音類分析上升到音值描寫的一種積極嘗試。

“內、外”轉是《太古元音》借用傳統韻圖十六攝內、外轉的概念,以歸納實際語音韻母系統,并揭示各韻母之間語音關系的術語。每一正子韻分別用一影母平聲字做韻母代表字,正子韻沒有影母代表字或為虛韻的則列“○”。將“宮、商角、徵羽”音正子韻依據“原轉”“正變”關系各分為六組,稱之為內、外六轉。同轉各韻主元音相同或相近,與對轉各韻韻頭有別。

卷二“內外陰陽六轉說”指出:“舊《切字指南》有內外八轉之說,愚謂元音不出陰陽,陰隨陽轉各六,故翁阿烏之為雍○○也;佒丫凹之為江(當為“汪”)蛙○也;央鴉邀之為○○○也;鶯挨黫之為尪歪彎也;恩安哀鷗之為溫剜威○也;英蔫悠依之為氳淵○○迂也?!眱?、外六轉(是氏指出:“原即通廣,是外門;轉即侷狹,是內門”)所列韻母與“宮”“商角”“徵羽”音所列“正變、原轉”正子韻的對應關系如表7所示:

表7 內、外六轉所列韻母與“宮”“商角”“徵羽”音正子韻的對應關系

“內外、陰陽六轉說”以影母平聲字做韻母代表字的做法,實際上是建立在對語音系統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實際語音韻母系統的歸納與韻母音值的直觀記錄。

“呼字分類歌”則是用譬況描寫的方式對實際語音音節發音特征進行分析與歸類。茲引如下,

切韻先須辨四聲,五音次第欲分明。難呼語氣皆為濁,易紐音辭盡屬清。

引喉勾茍謳摳候,送氣搽拏詫宅棖。激腭妖囂驕矯轎,隨鼻蒿豪好赫亨。

舌上豹班彬碧駁,舌頭當的帝都丁。舌根經結堅基計,捲舌伊憂意抑嚶。

縱唇休朽求鳩九,撮唇罟虎塢呼昆。擊唇坡頗潘披拍,開口張陽該海羹。

合口含甘堪坎憾,平牙臻節乍詵生。張牙加賈芽鴉罅,密牙查窄濇尊孫。

正齒止真稱志質,齊齒之時實始成。此等若還能辨到,管叫無字不知音。

“呼字分類歌”有對聲母發音部位的描寫,如“舌頭”“舌根”;有對發音方法的描寫,如“送氣”“擊唇”(雙唇送氣)、“隨鼻”(喉擦音);有對韻頭特征的歸納,如“卷舌”(齊齒呼)、“開口”(開口呼)、“撮唇”(合口呼);有對韻母主元音的描寫,如“引喉”“激腭”。分類標準雖不規范,但根據發音特征對相關字音進行歸類,總結一組字的共同語音特征,并進行了描寫,是古人音值描寫的大膽嘗試。

3.6 以辨析諸家等韻理論得失的方式表達等韻觀念、反映實際語音

語音發展的歷史時代不同,音韻學家對語音的認識,所提出的語音理論自然不同。不同時期音韻學家的語音認識與語音理論的分歧,大部分情況下是現實語音差異性的真實反映?!短旁簟肪砣稗q論諸家得失”,分別對元明以來的韻書韻圖語音理論進行了評論。所評論的內容包括“等韻三十六字母”“沈隱侯《四聲韻譜》”“劉平水韻”“明《洪武正韻》”“《四聲經緯》”“劉子明《切字指南十三門》”“僧性空增七門”“檢韻十六攝內外八轉”“呂氏《交泰韻》”“縱橫二圖”“李如真聲音經緯及二十一字母詩括”“郝京山《讀書通》”“《皇極經世韻學》”“華嚴四十二字母”,共計十四家。

其評論標準多建立在與現實語音比較的基礎上。評論過程中,一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太古元音》等韻理論對前人等韻理論的取舍與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韻書韻圖語音分析得失的評論,反映了《太古元音》所要表現的實際語音特征。如通過對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辨析,指出“娘與泥字同位”“匣之與喻,分韻而同位”“日在齒位乃正商”“刪知徹澄日,為其錯認也;刪敷奉娘匣字,為其疊衍也”,真實反映了十八世紀初常州方言聲母系統的特征。評價《直圖》“填空”之病時說,“根本韻首句下僅存次句吞字,及第五句平上聲臻莘齔五字。而敦吞至窣率四聲四十六字悉以填昆。端湍至撮四聲四十六字填官,不入甘”。這段評論反映了臻攝合口一等端幫精組字《直圖》列合口呼“昆”韻,實際語音當列“根”韻,讀開口呼;山攝端組合口一等端幫精組字《直圖》列合口呼“官”韻,實際語音當列“甘”韻,讀開口呼。而這些字大多在《太古元音》韻圖中沒有列出,因此就成為我們歸納《太古元音》實際語音非常重要的線索與依據。

4 結語

《太古元音》在明清等韻學著作中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即一方面對舊韻持肯定的態度,承認古人分韻的合理性,表現出對傳統學術的遵從,注重對傳統學術的傳承;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在前人語音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力圖達到更真實的反映現實語音的目的。

縱觀《太古元音》一書,其韻圖雖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實際語音進行了改動,但仍襲《直圖》之處甚多,故韻圖表層語音與現實語音相去甚遠。為調和韻圖表層語音與現實語音的矛盾,《太古元音》進一步豐富了等韻理論,藉此來說明韻圖編撰的理據,及其表現實際語音的方式。盡管《太古元音》也具有明清等韻學的通病,如不惜附和五行、五倫、五音、律呂之說,以之作為韻圖編撰的理論依據,但《太古元音》所提出的等韻理論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調和實際語音與韻圖語音矛盾的基礎上的。相關等韻理論的提出,都源自韻圖反映現實語音的需要。準確解讀《太古元音》的等韻理論,揭示其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關系,是離析《太古元音》韻圖不同語音成分,準確細致的歸納《太古元音》實際語音系統與語音特征的關鍵。

因此,研究明清等韻學及等韻學著作的語音史價值,理順其韻圖編撰的傳承性是前提,而通過對其等韻理論的闡述與分析,來挖掘韻圖所蘊含的實際語音則顯得尤為重要。明清等韻理論的發展,與等韻學的傳承性及其反映實際語音的現實需要性是相反相成的。有關《太古元音》所反映的實際語音及其語音性質,我們將另文討論。

猜你喜歡
太古五音元音
太古長輸供熱管線溫降統計及分析
“五音戲+”的全生態傳承
繼齊韻往昔,以今聲開來——思考自五音戲主奏樂器的演變、本體及延伸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
基于微信訂閱號的耳鳴管理理念在影響中醫五音治療耳鳴患者預后中的作用
從“潤腔”看霍俊萍五音戲演唱特色
Playing with “ar”
小學生時代·大嘴英語(2006年9期)2006-10-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