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壇地名中的兩個方言俗字“住”和“”

2021-01-05 05:29◎蔡
江蘇地方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蘇南地區金壇田塊

◎蔡 佞

(蘇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江蘇蘇州215006)

提 要:根據地方志等歷史文獻記載,金壇等蘇南地區村落通名中的“住、駐”實為本字“墅”的方言記音字,“墅”是東晉永嘉南渡后北方南遷士族在蘇南農村建立的莊園或田莊的古稱。金壇另一個特色通名“坵”是根據當地方言讀音來記錄地名“墟”的方言俗字。蘇南村落通名“墟”的含義是古村,這些村落可考的歷史有千年左右。

常州市金壇區儒林鎮和與之相鄰的宜興市新建鎮、新芳鎮有不少帶“住”“駐”通名的村落,例如:儒林鎮云住、乘駐,新建鎮黃住、江谷住、留住、前留住、大符住,新芳鎮英駐等。住、駐均有停止的意思,為何頻繁出現在地名中?查《江蘇省宜興縣地名錄》“英駐”村名釋義:“太平天國時英王陳玉成帶兵駐扎于此得名?!钡孛浢鞔_指出該村是因歷史典故得名,但是傳說故事的解釋并不能覆蓋、兼顧到周邊“相同通名”的其他村落。在當地舊方志等文獻記載中,清〔嘉慶〕《宜興縣志》清東區十圖有村名“符墅”,十二圖有“殷墅”,十八圖有“周墅”。民國《重修金壇縣志》記錄有云墅、乘墅、黃墅、魯墅等村名。因為當地方言“住”“墅”同音?y31,村民嫌“墅”字難寫或因為“墅”本義已不顯豁而改用方言記音字“住”“駐”。

“墅”在蘇南地區是個比較有特色的村落通名,從南京江寧區一直到蘇州西部都有分布。其中舊鎮江、常州兩府所轄地區——如今丹陽、金壇、武進、江陰、宜興等市(區),墅地名分布較多。這一帶曾經是東晉永嘉南渡北方僑民安置的重點地段。譚其驤認為“墅”是南朝時期莊園的別稱[1],是北方南遷士族在蘇南農村建立的田莊。也就是說“墅”相當于通名“莊”,它們是同種事物在不同地域方言、不同歷史時段的差異化表達?!笆笔翘锴f的古稱,北方話“莊”逐漸替換了原本江南一帶的口語說法“墅”,“墅”只在地名中保留了下來。后來“墅”語義擴大,泛指田廬村舍,又稱村墅、邨墅,如《玉篇》“村也,田廬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墅姥,村中婦人老稱也”,“墅”就作“村落”解。江南地區“墅”可以直接理解為村落。崔征彥《村名釋》“古村謂之墟,清曠謂之墅”,認為廣闊田野之中建立的村落叫“墅”,這是當地人更為具體的理解。黃墅、魯墅、周墅、湯墅、西墅換用通語來說就是黃村、魯村、周村、湯莊、西莊?!笆笔枪艥h語遺留下來的通名,如今成為方言叫法,“村”“莊”則是通語叫法。

民國《重修金壇縣志》地圖上稱“墟”的地名

“坵”是金壇村落的另一個特色通名,境內有東坵、小坵、下坵、西坵等村名。坵,字書義同丘,南方的吳、閩、客方言多指水田。王禎《農書》有“田坵”記載,浙江天臺方言高坵田、大坵田分別指地勢高、面積大的田地。[2]太湖地區吳語“坵”多用做田塊的指稱單位,如蘇州方言一塊水田叫作“一坵田”。明代馮夢龍《山歌》就有“個坵田(那塊田)”記載,當代蘇州農村傳唱的山歌《做長工》里有“上坵化到下坵時,搲亂稻種罵長工”的唱詞?!吧蠄w”也叫“上墐”,指地勢較高的田塊,相對較低的田塊則稱為“下坵”。

那么金壇地名中的“坵”是否也指田塊呢?通過考察歷史記錄,金壇地區的“坵”是個方言記音俗字,與田塊義無關?!吨袊孛~典·江蘇卷》記載:小坵……宋湯鵬舉故鄉,湯自謙稱村為小坵。[3]小坵村是北宋資政殿大學士湯鵬舉(1087—1165)出生地,他在此建造過東園別業,園址后世稱為“假山墩”。歷史上的金壇舊志和其他文獻記載中“小坵”地名都寫成“小墟”?!补饩w〕《金壇縣志·丘墓》“資政殿大學士封丹陽郡開國侯湯鵬舉墓在縣東小墟村”。民國《重修金壇縣志》卷十二“古跡”記載“記東園在縣東十里小墟村,宋湯鵬舉建。今假山石尚存,地名假山墩”。又記“蓮塘在東門外,至小墟池塘相接。有十里荷花九里松之勝”。其他幾個現存地名在民國《重修金壇縣志》中都被記載為東墟、下墟、西墟(希墟)。因此可以推斷金壇的“坵”就是“墟”的地方俗字。

“坵”在金壇地名中讀qū[???1],今方音讀同“丘”;墟,《廣韻》去魚切,???1音符合反切,正是“墟”字古音的體現。金壇方言中魚韻字通常高化為y?,通名“墟”,因為語音和文字脫節導致讀音滯古,仍讀作不帶擦的?而混入了尤韻。當地人選用同音字“丘”為聲符,加上表示地名的“土”旁做義符,組成方言俗字“坵”,該俗字恰好與吳方言中表示田塊的“坵”同形?!靶妗?,近代官話通語改讀“虛xū”,當地民眾因為無法把qū字音和“墟”字聯系起來,所以民國以后選用了和當地方言???1讀音一致的記音字“坵”來記錄這幾個地名。金壇周邊的蘇南地區也存在因地名土音與字音無法聯系而改變記錄用字的情況。比如南京和蘇錫常農村地名“墟”字常寫成記音的“qū(區)”,江寧有花、范,武進有楊、鄒 ,無錫有馬區、陸區,蘇州有黃、韓、沙 里等?!皥w”“(區)”都是根據當地方言讀音來記錄地名“墟”的方言俗字。

墟,《玉篇》釋為“居也”,《新撰字鏡》釋為“廬也、居也”,《玄應音義》釋為“民之所居曰墟”。墟在古代就有房舍、村落的含義。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即為明證。崔征彥《村名釋》“古村為之墟”,更進一步點明了蘇南村落“墟”通名的含義是古村。的確,蘇南地區通名叫“墟”的村落歷史非常悠久,可考的歷史都要千年左右。金壇小墟村(今小坵村)是北宋初年湯鵬舉故鄉,村落存在必早于宋。清末家譜《笪氏抄譜》記載“元代,笪志仁,居上元之花區”,可推之江寧花村元代就已存在。宋范成大有詩《跨馬過練墟喜晴》(1179年),說明吳縣(今吳中區)練墟村(民國時改稱田溝村)南宋之前就已經建村。元楊維楨《游分湖記》(1349年)記載到“北過蘆墟為巡官寨”,表明吳江蘆墟在元朝至正年前就已存在。句容吳墟村(今五墟村)歷史則更長。梁陶弘景《真誥》卷十一“大茅有吳墟村”,說明吳墟早在南朝(5世紀)就已成村。宋《咸淳毗陵志》(1268年)記載陸墟市(今無錫市惠山區陸區鎮)時稱:“《風土記》云,市東七十步有陽山出石,堪作礱臼。始民未知開鑿,漢大夫陸端設肴醴以祭后取為器?!跺居钣洝吩?,江東數州皆藉其用”。元《無錫志》卷三“古跡”補充說“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如果傳說確實,那么陸墟的建立年代要早至漢朝。退一步說,西晉初年周處的《風土記》里就有陸墟地名記載,至少說明陸墟已經存在了1700多年。

猜你喜歡
蘇南地區金壇田塊
“施肥寶” 微信小程序端設計與實現
基于時空濾波Sentinel-1時序數據的田塊尺度嶺南作物分布提取
國土空間治理視角下蘇南地區農用地生態修復分區
走“樂道金壇” 訪“綠野仙蹤”
“紙上神話”——金壇刻紙
2017金壇秋季旅游產品
啤酒大麥科學施肥保品質
蘇南地區商業插畫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家庭農場發展模式探析
蘇南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經濟效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