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侄雙雙“真御史”
——追紀鹽城籍大明侍郎成均及其伯父成寧可

2021-01-05 05:29許正和
江蘇地方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宣德御史永樂

◎ 許正和

(江蘇鹽城224000)

這是鹽城西部里下河地區“原產”的兩位具有鮮明的清廉、耿介精神的先賢。他們的人生所體現的,或許正有我們這片地域的歷代民眾以耕讀傳家的人文精神,“忠節瑰瑋”(〔明〕楊瑞云《鹽城縣志序》)的特色稟賦。

——題記

2019年初冬,我以鹽城市政協考察調研組成員的身份,去今鹽都區學富鎮大成村,考察大明侍郎成均墓(遺址),以及成均伯父成寧可葬地“九公墳”。

這是鹽城西鄉平疇沃野上的一處靜謐之地。古河夾寺大成村北,依著一方漂流著天光云影的池塘,伴著幾聲間或傳來的雞鳴狗吠,在一片長滿枯黃的蘆葦、敗落的野草的所在,便是侍郎墓的遺址了。眼前的情境,使我驀然想起唐代溫庭筠所寫《過陳琳墓》中的句子:“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當然,遺址中央已經有了一座近年新建的亭子,亭子中間有了一尊漢白玉質的成均雕像,亭子前方也安放了一只四足的青石香鼎。我陡然生感:倘是沒有這些,大多數的人們還會知道這方土地下面長眠著的,是一位載譽《明史》和鹽城地方諸多志書的大明戶部右侍郎、為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元老級“大官”成均嗎?

那時節,我的神情有點兒恍惚。我似乎隱約看到:大成村邊那條南北向的小道上,走過來一撥穿著明代服飾的人。不多,十來位光景。一匹瘦馬,拉著一輛小車,車上寥寥幾只木箱、行囊,“不輿不蓋”。兩頂素布小轎,大約是抬的女眷。有鄉人漸漸簇擁了過來,成均回應著鄉人們的問候,一句句、一聲聲,親切隨和,“鄉音無改”。

——這,應該就是580年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幕場景!

這里的“不輿不蓋”“鄉音無改”,可不是我的憑空臆造。清光緒二十一年《鹽城縣志》卷二載:“明正統間,成侍郎均,宦成歸里,不輿不蓋、鄉音無改?!薄拜洝焙汀吧w”,應該是針對朝廷對于官員出行儀仗的定例來說的,“不輿不蓋”,也就是一切從簡。而“鄉音無改”,除了它的本意之外,恐怕還有不操官腔、說話平實的意思。

一、成均,“清慎謙恭,彈劾無所避”

成 均(1377—1439),字士溥,生活于明太祖洪武十年至明英宗正統四年。他是由鹽城縣籍舉人的身份進入南京國子監而后踏入仕途的。成均三十多年的為官生涯,大致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是擔任都察院所屬廣東、江西等處的監察(巡按)御史以及提刑按察司所屬的廣西副使等;二為擔任明皇朝南京中央機構刑部和戶部的右侍郎兼江南巡撫、浙江巡撫等。綜合二者,成均并不是一位專門坐定某一衙署、整天只知圍著辦公桌上的文牘打轉的官員,而是一位長期“深入一線”、注重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干家”。

有一則發生在永樂朝的案例很是典型:永樂十四年七月,“巡按江西監察御史成均劾奏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潘賜不修職守惟觴酒賦詩為務,及與都指揮使唐琮督造海船慢令失期。上以琮武夫,姑貫其耳,命都察院逮賜革鞫之”(《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八)。

這一段文字基本易懂。作為“巡按江西監察御史”的成均彈劾了誰呢?江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右參政(類今副省長)潘賜。彈劾潘賜什么問題呢?兩條:其一,不忠于職守而只知飲酒賦詩;其二,潘賜與江西地方最高軍事長官(類今省軍區司令員)唐琮在督造海船這件事上對朝廷的命令不用心,以致延誤了限期。要知道,那時的成均只是小小一個“芝麻官”(“秩正七品”),而被他彈劾的居然是大約從三品的大員,是不是有點兒像戲劇舞臺上“審誥命”的“唐知縣”呢?明成祖成棣對這件事的處理結果是:“以琮武夫,姑貫其耳”。貫耳,古代刑罰之一,以箭穿耳,算是“嚴重警告”了一下;而對待潘賜則是干脆革職、逮捕、下獄,完全支持了成均。

潘賜是永樂二年進士,曾兩次出使日本,回國后授江西右參政。這次因成均彈劾而受到朝廷處置,算是栽了個大跟頭。微妙的是,這潘賜偏偏和時任太子之師的大學士江西籍楊士奇(明代重臣,后任內閣首輔多年)交好。這類事,會不會和成均任官前期一直難得升遷有著潛在的聯系呢?

還有類似一些案例:宣德十年“九月……巡撫浙江戶部右侍郎成均考察右布政使石執中、僉事商盤等七人,俱平常,難任方面,宜別用之。上以執中老成不可動,余從(成均)所言?!保ā洞竺饔⒆陬;实蹖嶄洝ぞ硎罚┱y元年“夏四月……巡撫戶部右侍郎成均考察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彭璟政聲未著,例應別用……最后讓其(彭璟)致仕”(唐克軍《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運行研究》)

如果說以上針對潘賜等、石執中等以及彭璟三例,都表明了成均對不盡職守的庸碌官員進行彈劾的話,以下一例則體現了成均對勤政、愛民官員的關愛與保護:宣德七年,“(朝廷)復趙浚吳縣縣丞。先是,蘇州府知府況鐘奏浚阘茸無能,起送至京。吳縣民千八百余人訴于巡撫侍郎成均、周忱言:‘(浚)守法奉公、處事安詳,招撫逃民……浚善治繁劇,不憚勞苦,有愛民之心……(因為有人)以他事譖于知府(況鐘),故(況)言其(趙浚)無能?!?、忱以聞。(帝)命巡按御史復實,果如民言,故命浚復職?!保ā睹鲗嶄洝ば趯嶄洠ㄆ撸罚r鐘,與北宋包拯、明代稍后的海瑞被中國民間并稱“三大青天”,昆劇《十五貫》更是將他清正廉明的形象推向了一種極致。就我個人的內心來說,對況鐘之類的清官也是極為欽敬的。但理性地看,一個再正派的人,也不能保證他的所有說話和做事都不會產生偏差?!瓣`茸”,本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還要外加“無能”。趙浚的實際工作究竟有什么過錯呢,況鐘還要把人家給“起送至京”?!但接下來,問題出現了——“吳縣民千八百余人訴于巡撫侍郎成均……”替趙浚鳴不平來了。有道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難道吳縣“千八百余人”眼中所見就不及況大人一人之所聽?《明實錄》緊接著還客觀地記錄了:是因為況鐘聽信了他人對趙片面的誣陷和中傷,就對下屬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處置。這顯然有失公允,也就不能不說是況鐘當官做人的一種瑕疵了。這件事情的最后結果是,成均、周忱二人將案件情況奏明了皇上,“(帝)命巡按御史復實,果如民言,故命浚復職?!毕胍幌氚?,況鐘的職位雖在成均之下,但況鐘畢竟是一個有一定根基和影響的人物,為了一個從七品的趙浚,而去得罪他,似乎也和官場某種“潛規則”不合。我想,成均所在意的是,恐怕唯有“吳縣千八百余人”以及所代表的更多民眾的真切心聲?!睹鲗嶄洝吩谶@一段的描述中雖未在成均身上著墨太多,但我以為,它給后人提供的思考空間其實很大。

“清慎謙恭”“彈劾無所避”,均出自史志記載。我特別咀嚼了其中“清慎”二字,清正、清廉,謹慎、慎獨,這恐怕正是成均的立身準則呀。彈劾,不避其為“大官”;保護,不因其為“小官”。無論彈劾還是保護,皆出于一片公心。這是多么的難得!

二、成均,“孜孜恪勤,治績著聞”

“孜孜恪勤”,語出清代光緒《鹽城縣志》卷十,至于“治績著聞”,則更是多見于各種典籍,全都是對于成均其人的積極評價。這方面的史實較多,摘要如下:

宣德三年(1428),“(胡概)以大理卿巡浙,與吏部侍郎成均經營秀(水)、(嘉)善、平(湖)、桐(鄉)四縣學校,定其基?!保闻d市文廣新局主編《嘉興歷代碑刻集》)

宣德五年(1430),“巡撫侍郎成均言:‘海鹽去海二里,石嵌土岸二千四百余丈,水嚙其石,皆已刓敝。議筑新石于岸內,而存其舊者以為外障……’從之?!保ā睹餍聦嶄洝肪矶模靶挛迥?,浙江巡撫侍郎成均筑捍海堤?!保ā逗L龄洝肪砣埃ǔ删┚阋哉憬?、蘇淞九府之財力修筑(捍海堤),為功最廣?!保ㄕ憬逗{}縣水利志》)

宣德七年(1432),“〔原秀水縣學明倫堂,位于(嘉興)市區〕冬,戶部侍郎成均命嘉興府同知孟迪所建。當時先建明倫堂及后堂,次年又建成大成殿、兩廡、兩齋、欞星、戟門及廨舍?!保鳌ず胫巍都闻d府志》卷十一)

宣德十年(1435),“成均言:‘直隸淮安、揚州沿海衛所設立烽堠,舊撥軍瞭望為當,今間有用民者,乞專用軍,遇有海洋緊急,易為飛報?!瘡闹??!保ɡ顕椤睹鲗嶄涱愖搿ふ憬虾>怼罚?/p>

“便民倉在縣東北望吳門內。宣德十年七月,巡撫成均蓋造。計廒屋九十五間?!保ㄕ憬缎闼h志》)

僅以上所摘成均事跡,即已涉及教育、水利、軍事、糧食儲備等諸多方面。典籍中留下印跡的,其實只會是成均整個人生功績的很少一部分,而更多的則會淹沒在茫茫的史海中了。明代萬歷《淮安府志》卷十四記:“成均……(浙江)民立生祠祀之”,這是舊時老百姓發乎內心為感念某一官員而做出的舉動。上述列舉的事項,有的利在當時,有的則惠及后世,甚至惠及今天。

三、成寧可,“精勤廉敏,吏民畏服”

成寧可(?—1414),名仲謐,成均伯父。由國子生授官,曾任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河南夏邑縣知縣,山西、廣東道監察御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永樂十二年卒于福建任上。和其侄成均一樣,明“正德間,祀鹽城縣學宮‘鄉賢祠’?!?/p>

成寧可的葬地“九公墳”,位于大成村西北,距侍郎墓址只有數百米光景,所謂“九公墳”,指成氏家族自元代中后期從蘇州遷鹽城大成村第一代始祖辛三公起,一世至四世共九位先人的合葬地。據介紹,“九公墳”和侍郎墓一樣,都毀于“文化大革命”。只是經成氏后人尤其得“航天將軍”成自龍的積極倡導而傾力修復并精心維護,方使得地面部分得到一定恢復?!熬殴珘灐焙褪汤赡挂粯?,皆為明朝帝王“欽賜”的葬地。按相關史料,成均去世時,由英宗“皇帝遣直隸淮安府通判(類今常務副市長)朱齡諭祭:‘朕念爾勞,乃命歸休,以便醫藥而處。以訃聞,良深憫惻’”(明·萬歷《鹽城縣志》卷八)。侍郎墓亦被列為淮安府級文物保護地?!熬殴珘灐钡牡燃夒m低一點,但一直以來,也得到了明清官方如對待侍郎墓一樣的重視。

也許是所謂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吧,成寧可的官當得不及侄兒大,或者說,他的人生成就不及侄兒高,因而,《明史》等“國”字號的典籍查不到關于他的記載。雖然如此,地方典籍還是沒有忘記他:洪武二十年(1387),入國子監。洪武二十八年(1395),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建文二年(1400),任河南歸德府夏邑縣知縣。永樂元年(1403),任山西道監察御史。永樂二年(1404),任廣東道監察御史。永樂四年(1406),提調管燒皇磚。永樂十年(1412),任福建等處按察司副使?!百n中憲大夫”(文職正四品升授)。永樂十二年(1414)卒于福建任上。

而由明代萬歷年間起,直至當代,地方志書也還是留下了他的大名:“志行高潔,工篆隸,善吟詠?!保鳌とf歷《淮安府志》卷十四)“……風稜赫赫,與成均并稱‘真御使’,有‘二成之目’……為政精勤廉敏。每公余,輒親課生徒……吏民畏服……”(清·光緒《鹽城縣志》卷十一)當代的1993年版《鹽城縣志》和1998年版《鹽城市志》等,對成均、成寧可伯侄都有明確的記載。

這其中,有兩點尤其引人注目:其一,“志行高潔,工篆隸,善吟詠”“為政精勤廉敏,每公余,輒親課生徒……”這就說明了成寧可的品性和優長;其二,“風稜赫赫,與成均稱‘真御使’”也見有典籍載,成均為成寧可的“從子”?!皬淖印倍直旧黼m有侄兒的含義,但我個人仍愿意以“跟從”的角度來理解。作為侄兒,成均少時很可能一直跟從伯父學習儒家經典,并在伯父的指導下參加鹽城縣學宮的學習及考試,之后得以考中舉人、走向仕途。因而,成均的身上,無論做人、還是當官,都有成寧可的影子。有意思的是,成均為官前期所擔負的監察御史和伯父擔負的職責頗為相似,甚至就連工作地點“廣東道”等也極為一致。由于伯侄二人均有一樣的品格和工作作風,所以出現“風稜赫赫,與成均并稱‘真御使’”的評價,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肮?,廉生威?!边@句古人名言用在成寧可、成均伯侄二人身上,我覺得是相當準確的,同時也成了“吏民畏服”的直接注腳。

“先賢雖已遠,風跡凜猶存!”侍郎墓地面部分的毀壞是“文化大革命”那段混亂的歷史時期造成的,而恢復與重建則是今天的我們應該積極擔當的。我衷心祝愿大明侍郎成均墓園(及“九公墳”墓區)能得到盡快的恢復與重建。

猜你喜歡
宣德御史永樂
明朝御史不好當
彩色筆動起來
孔雀綠地青花魚藻紋瓷器的演變與工藝特征
宣德爐探究
丟御狀救李靖
爐中歲月長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過
明朝御史的權與責
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疑案:《永樂大典》流失何方
尋找《永樂大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