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家場的漁歌

2021-01-05 05:29顧小平
江蘇地方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漁家漁船漁民

◎ 顧小平

(蘇州市吳中區文化館,江蘇蘇州215128)

京杭運河從燕山腳下一路向南,越過長江便到江南水路要沖之地滸墅關。明代宣德四年(1429),官府在這里設立了關榷,收取南來北往的過關船只的稅賦。漕運的發展使滸墅關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運河上船只更是舢艫相接,這里也成了“江南要沖地,吳中活碼頭?!睆拇诉@里就集中了許多等著過關的船員,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生活,這里漸漸就熱鬧了起來,有開酒店的,有賣米的,也有賣日雜百貨的,南來北往的貨物在這里交易,慢慢地便有了集市。清道光《滸墅關志》記述了滸墅關街市的繁榮景象:“每日千百人群,凡四方商賈,皆販于此。而濱旅過關者亦必買焉?!?/p>

那時候,滸墅關東片及運河組成大片水網,吸引了打魚者來此捕魚,再到滸墅關集市上賣。漸漸地在運河東邊二百多米,也就是當今的滸新街俞家場一帶,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漁民,他們以打魚為生,人們稱這里為“漁家場”。在吳語中,“漁”“俞”“園”讀音相似,在滸墅關一帶的口語中都說成了“園”,于是這里就成了“園家場”。長期以來,漁民們也開始在這里定居,繁衍生息。

20世紀50年代的蘇州漁民 (蘇州方志館 提供)

漁民們都是來自各地的,信仰祭祀習俗十分龐雜。由于漁民長期與風浪搏擊,危險隨時伴著他們,生活困苦,生命無保障。為了得到保佑,他們“見廟燒支香,遇佛磕個頭”,對宗教的需求更為迫切,尋求一份精神的寄托和安慰。他們希望上帝保佑?!叭f能的上帝”“上帝會幫助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民眾”的所謂天主教教義,似乎更能符合終年無依無靠,漂泊不定,生存環境極其險惡的漁民精神需求。于是漁民全部都信奉“天主教”,全家16歲以上全部入教,逢禮拜天去天主教堂活動,去誦經等,成了漁民必不可少的業余精神生活。

漁民家里有人去世了,辦喪事的時候不能哭,也不辦道場,只是在剛去世的時候,由一位老法師誦一下經文,第二天便安葬,船上要放爆竹或摔碎一個缽頭,以示驅野鬼,保平安見上帝。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升天”“升到天堂”,是一件開心的事。

漁民的清明節,不是祭祀他們的先人,而是“祭禹”活動,祭祀他們心目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是屬于全體漁民的公祭,儀式相當隆重熱烈,莊嚴肅穆。

祭大禹由“香頭”負責具體實施儀式,祭禹廟會共有七天,前三天為祭祀,后三天是演戲酬神,最后一天是出會巡行。凡參加祭禹的漁民都要準備好紙馬和供品,依次是上供、發符、請神、宴神、送神等諸般儀式。

祭禹時還要唱《儀式歌》,沒有范本,都是世代口頭傳承,由擔任主祭者唱,所唱歌詞內容都是即興而作。

東北風,雨祖宗。

熱生風,悶生雨。

南風上淺灘,北風走深水。

朝西夜東風,明早好天氣。

司鑼敲鑼四下:“鐺、鐺、鐺、鐺?!?/p>

開唱完畢后,即敬請“符官”出面,去河邊周游,邀請河周邊的各位神靈前來赴筵。還要念上“先請上界玉皇大帝、無始天尊、猛將、天后圣母,下界水府龍王、四府城隍、灶王”。遍請諸神后,眾人叩頭,轉身朝大門外跪伏“接神”。然后是獻燭、獻茶、獻酒,并開始“宴神”。

漁民吃魚時,魚在碗里不能翻身,只能順著吃。這是因為魚翻過身來,有可能導致捕魚的時候會翻船。他們也從不過除夕,沒有大年夜這一習俗。

園家場漁家的婚嫁禮儀,除了遵循“六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習俗外,行婚禮要“搭船棚”,作為行結婚大禮的場所。

漁民在太湖上撒網作業(攝于20世紀60年代,蘇州方志館提供)

搭船棚是由男女雙方事前商定,兩家一起在某地河邊下風處拋錨停泊,拋錨時必定要男家漁船停在“上風”,女家漁船泊在“下風”。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必須遵守。一旦停好了船就不能移動,以免“不吉利”。搭棚時,男女雙方弟兄家的漁船都要合攏,各自用毛竹架大棚,再在大棚上架設篷布,梁、柱、叉等突出部位均須插上用染紅的絲綿纏繞柏枝,這是運河漁家特有的習俗。

如果已經定居在岸上,漁民仍然盛行這樣的婚俗。逢年過新歲,辦婚嫁喜事時,當地漁民在家門口的屋檐下都懸掛紅絲綿和柏枝,以避邪求吉。搭船棚后,要在船艙內外張貼大紅“囍”字,平時安裝在船頭上的“撬頭板”都要拆下作為鋪板,還要在船上請搭棚的親友吃“搭棚酒”。凡是吃過酒的人,都要在船上一直忙到婚慶結束才能離船走人。

生活比較困難的小船漁民一般是在本幫內通婚,他們都是漁船小,網具也小,產量較低,在陸上無定居點,結婚的花費也小。但是,婚前也先要行訂婚儀式,定親時男家聘禮一般為各式布料以及茶葉、糕點、桂圓、紅棗之類,較為簡樸。20世紀70年代,漁民訂婚時興贈女方手表為信物,故那時漁家姑娘手上帶表,即表示已有男家了。

凡漁家孕婦生養臨盆時,都要準備一只清洗過的盛過魚的木盆,盆內放些溫水?!敖由拧苯赢a后,在給初生嬰兒洗身時,一定要將嬰兒放于盆內翻身,俗話說是“魚腳盆洗澡潔身,男孩長大會捕魚,女孩長大會養魚”。這一方面是給嬰兒洗澡潔身,也是一方面以“魚桶”來征兆孩子長大后會捕魚、養魚。

產下的男孩子滿月了,外公外婆無論路程多遠都必須要搖船來接母子回家,在回歸娘家的途中,必然要給嬰兒吮吸一點從撐船的篙子上或者是櫓背上抹下的水滴,表示可以讓小孩子長大后會捉魚,從而使捕魚事業后繼有人。

漁家孩子生活在船上漂泊不定,希望孩子讀書是廣大漁民的強烈愿望,因此,一種捕撈作業,漂泊河面上的“漁家船上學館”便應運而生。明代孫子度的《戈船詩》中就有“亦有童子師,書聲至水市”之句。民國19年(1930)的《工商半月刊》曾載“漁船因流動生活,無一定居處,漁民無受教育機會,故識字者甚少。河中六檣大網船,往往數家合一船,人多至一二十,船上設備較完善,亦有一人專教授子弟者”。此種船,就是教學的船,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在大船漁民中盛行。

漁民在園家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有些漁民就在岸上居住了。白天捕魚與集市的喧鬧,傍晚逐漸安靜的流水、人家,與風浪搏擊了一天的漁民駕著小舟回到了漁家場。夕陽西下的時候,庵橋、漁莊一帶浜兜水港,隨處可見影影綽綽的漁竿網桅及投影,長長的影子投落到了民居。向西望去,如練的大運河波光粼粼,殘陽如紅,這幅如詩如歌的壯美圖景有誰不向往呢!

帆影、漁莊夕照……牧歌式的悠閑,也吸引了文人隱士常在漁莊過著把酒臨風的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享受漁民們給他們帶來的樂趣。這幅天然美景得到了人們長期的贊賞。精通儒家經典的凌云升的子孫凌封祝、凌屺望、凌奎等也住在西漁莊。凌奎畫了《漁莊草堂圖》,有數十名著名學者和文人雅士作有題詠,在藝林中傳為美談。

晚歸的漁船,豎起的竹網緯組成了一曲曲無音的歌,明代吳鎧有詩:

囂塵割斷百花莊,艤棹剛逢晚秋涼;

夾岸淪漣看宿漲,一竿煙雨拴斜陽。

舷船欸乃聲爭和,畫本流傳墨有光;

漁火江楓成絕唱,天教獨占小滄浪。

1965年,隨著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園家場整體搬到滸東運河,成立了漁業村,使長期漂泊的生活有了固定的居住地。漁民們不但從以往單純的漁業捕撈發展到了捕撈、養殖并舉,而且多有務工務農或經商者,千百年來漁民以船為家、以漁為生的有關風俗已瀕臨消亡,漁民們走上小康生活的大道。曾經的漁風漁俗成了他們心中美好的回憶。

如今,滸墅關大街貫穿了園家場,原先的園家場已經成了滸墅關鎮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

猜你喜歡
漁家漁船漁民
漁家網事
漁家風情
秘魯漁民的生態平衡智慧
漁家樂
宣揚漁民一家 鼓勵漁民互救 廣東省漁業互保協會竭力打造“漁民之家”
漁船上的謀殺
“實驗與探究”的變式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