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去的炊煙

2021-01-05 05:29凌龍華
江蘇地方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水葫蘆水草水面

◎ 凌龍華

(蘇州市吳江區政協文化文史委,江蘇蘇州215200)

行灶

典型的行灶,是航船上的小灶,隨船行,多置于船艄頭,名副其實“行灶”。唐代詩人柳宗元詩《漁翁》有描述:“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焙馍缴?,輕煙縷縷,很有詩意。

行灶簡易,多自制,或用稻草泥“搪”成,或用陶缸、廢鐵桶改制成;急就章,則用磚塊臨時壘成,那是水泥船,當年生產隊糶谷、淘糞,常為之。

物質匱乏年代,柴火也緊缺。盡管農村不乏稻草,但歸屬集體,分給每戶的就那么多。分到的稻柴,用途也是超常廣泛。新鮮的稻柴,曬干,擇凈,鋪床(考究些的編成床墊席),泥土與陽光的芬芳透入夢中,倒也體貼。大多數人家還要用稻柴作“氈”,蓋在“草棚”或家畜家禽棚頂,派上大用場。因而,盡管有堂堂正正的大灶頭(磚砌、描畫的“灶屋”),行灶還是備用著。

農家備用的行灶,自然不必“隨行”。孤寡獨居老人(當時稱“五保戶”),一般都用行灶做飯,飯少柴火省,通常兩三把樹枝竹葉,就能對付過去?;鹜饻?,無所謂,有的是磨磨蹭蹭的時光,此謂“煨行灶”;孩子多的人家,則常在廊檐下支一行灶,灶上安放大鐵鍋,一如把灶頭移到屋外。這樣的行灶,真正土法上馬,灶肚用稀泥抹稻草,一圈一圈壘起來,這是技術活,叫“搪行灶”。搪好的行灶,經火燒,越燒越有望煉成“陶”;但也有可能燒著燒著就露餡,燒毀了。那時,鎮郊新開一家水泥廠,用煤量大,煤渣棄置在一塊空地上,日積月累成小山丘。這些煤渣中有一些燃燒不充分的,附近的農家就撿拾去,充當燃煤。一個階段,家家廊檐下的行灶,噼啪爆響,風箱拉得急,硫磺色的煙裹挾起沒商量的灰塵,嗆得孩子們直咳嗽。風箱如老牛喘氣,煤屑四射如霰彈。塵埃落定,飯煮熟,用力吹,鍋蓋上還是灰蒙蒙的。某年,大興水利開太浦河,偶然挖得“黑泥”,歡欣鼓舞。質地好的“黑泥”漆黑,掰開,依稀可見碳化的木纖維。這種“黑泥”曬干了,有股淡淡的木香味。冬日里“煨行灶”,焰溫文藍,火潔凈旺,如若天空再飄幾點小雪,圍坐行灶邊真有“紅泥小火爐”的意蘊。

水鄉船娘(蘇州方志館 提供)

精致行灶當數火油爐。那是炊具中的貴族,迷你。洋鐵皮精制成,上得臺面。當年知青插隊,偶有攜帶。改善生活時,煮一點珍貴零食。記得有一位知青,可能嬌慣,也可能格格不入群,有一回只剩他一人留守據點,便用火油爐煮了一小盆漿糊般的雞蛋掛面。這知青哥待鄉間孩子不錯,允許我們參觀,那回用火油爐的情景,日后回想起,忍不住生發楚楚動人若青衣的感慨。蕩開一筆,煤爐是城鎮的行灶,火鍋是變異的火油爐。

改革開放后,衣食不再愁,燃料更是不在話下。農家辦喜事,支起行灶,搭起“勃倒棚”,請來土廚師,整雞整鴨,大魚大肉,大院中熱熱鬧鬧、喜氣洋洋。土廚師帶好全副家當,那個大行灶最起眼——灶身多用整只大油桶改制成,或燒煤球,或燒大劈柴,都配以鼓風機控制火候。到后來,鳥槍換炮,燃料改為罐裝液氣化,爐火熊熊,熱氣騰騰,豪放。

“新麥甘香蠶豆鮮”正得時令,太湖之畔有立夏燒野火飯習俗。新采摘的蠶豆、豌豆,與大米、咸肉粒一起煮,那個滋潤,令人垂涎。燒野火飯,要的就是野趣。因而,行灶是大道具,必不可少。一般用磚壘成,自然鏤空。鍋必然也是大鐵鍋,越“笨”越佳;燃料就地取材,最好是枯樹樁、老桑枝。如此,“硬柴火”燒“野火飯”,最是焦香又糯潤。映著漫野翠色,沐著無邊湖風,鄉愁如煙又飄回了。

土灶逐漸拆除,行灶作為古董行將湮滅。每逢春節,我回故鄉舊宅過年,年邁的父親依然腰板硬朗,不服老,騎三輪車把鐵桶大行灶連同大鐵鍋、大劈柴給我們運來,“過大年”。

大行灶煮出的“整件頭”才叫入味,過大年就要吃最入味的“行灶味”。行行重行行,根于鄉土,植于童年。

打水草

夏日午后,太陽最毒的時分,湖水浩蕩,泛著光,涼與風仿佛由此而生。

船行湖上,聽得見細浪拍打船底的叮咚聲。父親帶著我去打水草。

長在水中的草,水中長的草,都可叫作水草?!对娊洝分懈柙伒摹皡⒉钴舨恕?,婀娜多姿,即是。但我們要打的水草,仿佛特指那種葉片薄薄、葉色青翠、一叢叢、一片片生長在淺水灘的扁草。葉面光滑仿佛還有些黏液,葉邊緣鑲有細細的鋸齒,但并不扎手。這種水草,學名“苦草”。

“苦草”是否苦不得而知,但作為夏季牲口的補充飼料,豬還是肯吃的。當年“以糧為綱”,糧食供應總是緊張,牲口飼料只得另辟蹊徑?!安荨痹谀菚r是寶,擔當著兩大重任:一是漚作有機肥料,二是充當牲口輔助飼料。生產隊集體養豬,遂大面積放養水葫蘆。水葫蘆浮于水面,生長迅速,生機盎然,打成漿,儼然綠色飲料,供集體豬場的豬們懶洋洋地服用(想來不那么可口)。農戶散養的年豬,晨星般稀貴,卻也打入另冊——糧草得由主人自行解決。水面上的水葫蘆屬生產隊,田埂上的青草也屬集體。于是,水底無主的“苦草”便成了不約而同的選擇。我們依然把“苦草”叫“水草”,就像把紫云英叫“花草”,這里面蘊含樸素的道理:認準了,就把特殊視作普遍,把“這一個”當作“這一類”的全權代表。這叫親切。

水草并不是“割”的,而是“打”的?!按颉钡姆绞蕉鄻?,有“搡”(“搡”是“猛推”的意思),有“絞”,還有大刀闊斧直接“打”。因為在水面下,小小的鐮刀根本派不上用場。最管用的是大搡刀,用力搡。大搡刀氣派,鐵制,如同一個大寫的“個”字,刀鋒朝前,中間一豎便是刀柄,通常就是一根長竹篙。船行至生長水草的水域(有經驗的農人能從水色判斷出),泊停,搡刀投入水底,有節奏推送,水草被切斷,如氣球放飛,紛紛浮現水面,一叢叢,直至一片片。搡水草是個技術活,又是力氣活,婦女與孩子只能作幫手,或撐船,或協助打撈浮草。搡水草要合作,有如罱河泥,所用器具也不是一般小家庭具備的,因而,集體勞動才如此“大動干戈”。

父親也借用過集體大搡刀搡水草,那是漚自留地私肥,也算假公肥私吧。小規模操作,則是用竹竿“絞”水草。竹竿不甚粗,也不太長。絞水草基本就近,小河,水不深,不急,從水面隱隱就能看到水草影。左右開弓,兩根竹竿往水中一插,夾住水草,用力擰。擰著擰著,水草連根拔起,甩幾下,去泥,或暫存水面,或直接撈上來。絞水草相對省事,大男孩也能勝任。當然,那得會游泳。為圖痛快,也為乘機戲水,孩子們通常三五成群,直接下河絞。下河絞水草,往往還有意外收獲,或踩著蚌,或捉到小魚小蝦,甚爾摸到大螃蟹。但也有麻煩,污泥濁水,弄不好,碰上“鴨虱”,癢得你搔破肚皮。

心曠神怡的是坐在船頭,眼無遮攔,到大蕩中打水草。那么寬廣的水面,那么靜寂的午時,風從頭頂掠過,鳥在遠處的蘆葦叢中高一聲低一聲鳴叫,浪花朵朵,父親在奮力絞水草。這回用的竹竿,有講究,細而長,光滑而韌性十足。

打水草基本在夏天。到了冬季,水葫蘆枯萎,水底的水草也蕩然不存。豬們被驅趕著赴“年關”,歷史使命完成,當然不需要再費飼料了;而生產隊的老牛仍要吃草,要反芻。于是,男壯勞力開赴太湖,冰雪中打茭草(茭草虬結,非“打”對付不了)。打下的茭草聯結成“草排”,雄赳赳氣昂昂撐回,一路炊煙,壯觀!

猜你喜歡
水葫蘆水草水面
水葫蘆
水黽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桃子湖的水葫蘆
水葫蘆
為什么木頭可以浮在水面上?
水葫蘆的秘密
一塊水面
水草冒泡的秘密
為什么金魚缸里要放水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