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例研究,我們還可以怎么做

2021-01-21 10:47黃建初
關鍵詞:課例研究

黃建初

摘要:在對中式課例研究和學習共同體課例研究的比較中,發現二者的一些共同追求以及差異,對課例研究還可以怎么做,也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方法論的探索,應得到更多實證的支持;堅持走實踐的道路,從實踐中發現問題;以專家學者的理論,觀照行動研究中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課例研究;循證教育學;學術共同體

課例研究方興未艾。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了第二屆中式課例研究學術研討會,盡管處在防疫期間,參會者還是興致勃勃。會上的報告較多,研討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我之前參加過許多課例研究活動,也始終關注課例研究的新進展。近些年,我持續參與了陳靜靜博士主持的學習共同體課例研究,走進課堂,和教師一起開展“扎根”課堂的研究,揭示了好多課堂的秘密。

結合這次中式課例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楊玉東博士的報告,我想到了一個話題:課例研究,我們還可以怎么做。

一、方法論的探索,應得到更多實證的支持

楊博士在此次中式課例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有一個主題報告,題目是“對中式課例研究中循證實踐的再理解”。他站在循證教育學視角來辨析循證實踐。首先,他提出了三個問題:循證發生在哪里?誰可以循證?如何循證?接著,他從學理上對三個問題做了初步辨析。最后,他站在教育學角度辨析了實踐教育學、科學教育學和哲學教育學的區別,指出我國教學研究有三種傳統范式,闡述了基于循證實踐的課例研究到底在追求什么。

他認為,從“范式”來說,“范式”要有共有的信念、價值和技術構成。他留下了一個問題:中式課例研究是否有獨立的研究方法?

關于中式課例研究的學理,兩屆學術研討會都有比較深入的探討。我感到有點遺憾的是,中式課例研究在課堂教學層面的展示、探討還太少。

一場走向深水區的教改實驗,會涉及價值觀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如果能夠有比較多的實驗學校和領航教師參與中式課例研究的實踐,方法論的探索就會得到更多實證的支持,學理歸納也就可以依據課堂上發生的真實故事來提煉。

陳靜靜博士主持的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已經積累了眾多實例。用那些基本成型的課例研究來對照中式課例研究,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程春雨和王曉葉這兩位青年教師,如今,已經成長為學習共同體的領航教師,常常跟隨陳博士到各地開展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研究團隊每到一地,先由陳博士做報告,宣傳學習共同體實踐,后由談楊院長解讀課堂觀察與分析的實例。隨后,領航教師分別開設語、數、英等學科的研究課,展示學習共同體課堂教改的樣貌。執教研究課的領航教師還用微報告詮釋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并趁熱打鐵幫助當地教師備課,以現場的實戰演練深化認識、獲得啟示。

這樣的培訓方式充分展示了“教師的本領在課堂”,凸顯了“臨床”技術的重要性,也讓教師看到走進課堂做研究的務實和有效。

相比之下,中式課例研究可能存在理論見長、實踐見短,兩個車輪不匹配的問題;還需要專家走進課堂做研究,培育一批實驗學校和領航教師,積累更多的真實案例(范例),進而提煉中式課例研究的方法論。

二、堅持走實踐的道路,從實踐中發現問題

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從走進課堂學著做課堂觀察著手,積累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案例。

事實上,不同的人對課堂教學的解讀,會存在較大差異。如對一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正視發展挑戰》,課后的研討先由區教研員楊老師做分析,而后是我的分析。我們兩人對教學的解讀就存在較大差異。教研員有“教研”的視角,我也有我的“科研”視角。我們之間的差異與課堂觀察有關,與怎樣搜集證據有關,還與用什么理論解讀課堂有關。

為了進一步探討課堂觀察的作用,試舉例說明。第一個例子,是倪青老師觀察程春雨老師課堂的課例研究。這是一次總結之旅。倪老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以《愛蓮說》為例,看程老師的課堂小組交流情況。雖然預習單已經呈現了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但在明確了老師的任務“交流分享彼此對文章內容的解讀和分析”后,我觀察到身邊的四個學生最初依然各自安靜地默讀同伴的預習單,并沒有直接開始言語交流。

兩三分鐘后,我對面的A生轉身輕聲對身旁的B生說,一會兒由你代表我們發言吧。B生回答,我還有一張沒看完,稍等。四人同時抬眼,默然相視,無人相催。

沒多久,他們開始協商交流發言的內容。

B生建議將A生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一見解代表小組分享,理由是,自己預習時也想到了這個視角,但只談到了君子的品性,未及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品性的挖掘。

當我暗為A生和B生的賞析力叫好之時,A生又推薦C生的“‘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形成對比關系,反襯作者高潔的品格”。理由是,自己的想法只是從君子含義的角度解讀,而C生的更妙,是從反襯寫法的角度來分析作者的高尚情操……

在A生、B生皆言之成理、莫衷一是的情況下,他們轉而靜默片刻,又不約而同地重拾手中的預習單和學習單靜靜地思索著。忽而,D生打破了靜寂:“我覺得應該把你們倆的想法都拿出來分享才好,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析作者的品性,我看并無高下之分??!”D生所言即刻獲得四人點頭……

程老師課上的小組合作之所以有協同學習的過程和“相互學”的發生,首先得益于傾聽規則的建立。課堂伊始,程老師提示了討論的注意事項,比如:小組交流聲音要輕,組內四人能聽清即可;無論誰發言,其余同學都要認真專注地傾聽。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十分強調“聽比說更重要。說,是你已經知道的;聽,能聽到不一樣的東西”。

再細讀程老師所設的學習單,從“‘我從誰學到了’到‘我還從誰學到了’”和“我有了‘新的理解’”以及“集合了所有組員的意見和想法,不能只說自己的理解”等的學習內容和要求,無處不顯現致力于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意圖。

佐藤學教授在報告中也對小組合作的本質做過切中肯綮的分析,他非常贊賞相互學而非相互教的關系。而從小組合作的情況來看,程老師的學生能在相互傾聽和彼此尊重、欣賞的基礎上,真正實現相互學習。

這一段學習過程的描述,很細致、精到,清晰地呈現出學生是怎樣展開學習的、學習是怎樣發起的、誰是發起人、后續又是怎樣展開的。倪老師課堂觀察中的發現引出一個原則:學生的傾聽習慣需要培養,很重要?!罢n堂觀察與分析”呈現教學中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對課堂教學細節的描述與分析,體現了課例研究的精準。

第二個例子,是浦東新區一所小學的課例研究。這是一次發現之旅。夏葉青老師觀察衛老師的研究課《紙的探究》,有了如下發現:

我和黃老師以及張老師屬于第三觀察小組,這組學生有4人。組長是朱同學,組員有王同學等三人。她們這次主要探究“紙張洇水的秘密”,任務是做各種紙張的洇水實驗,記錄數據。以下是我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和分析:

發現之一:合作探究需要同伴的融洽關系潤澤。

實驗開始,組長把課前準備的實驗用紙往桌子上一放,就開始動手了。但發現清水沒有準備好,就請王同學找水。王同學跑到教室的水龍頭處接水,發現水龍頭里沒水,只好敗興而歸。組長讓他想辦法,還催他快點。王同學愣在那里,一時不知所措。我忍不住提醒他去教室外面的廁所里取水,他這才恍然大悟,成功取回所需要的水。此時,組長已經馬不停蹄地在做準備工作,將各種紙條一一貼到一張長條形的卡紙上。旁邊同學在幫忙,有一位男同學插不上手,只能看著。

分析和建議:組長朱同學是個很有能力的孩子,從她準備好的非常精美的實驗圖紙以及桌卡就能看出來。她能寫能畫,圖紙上的實驗步驟寫得清清楚楚,插圖也恰到好處。但是實驗開始后,她就大包大攬,沒有進行任務分工。這個實驗是可以分解的,完全可以分工做。

組員王同學兩次前往取水,但沒有得到他人的鼓勵,雖然最終完成了取水,但我看出他沒有興奮感、沒有成就感。如果組長在實驗開始前組織大家坐下來,講解一下圖紙上的步驟和準備工作,并分配好每個組員的任務,最后能夠肯定組員的態度與能力,那么這個組的凝聚力和效率會提高很多。小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需要有同伴的融洽關系潤澤,這是探究性學習活動內隱的目標。

發現之二:錯失了一次探究的機會。

王同學因為想擦去不小心灑落在桌子上的墨水,把手弄臟了。衛老師看到這一幕,提醒他們:可用什么紙擦?但是他們沒有去思考衛老師的提問,繼續做手中的事。第一輪洇水實驗開始了,小組其他三人都聚在一起觀察,但是王同學卻在擦拭自己手上的墨水,沒有心思去觀察實驗。這個小組的探究就是“紙張洇水的秘密”,用什么紙擦拭才能生效,可以生成一個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探究??上У氖?,學生只顧完成計劃,對生成性的探究視而不見。一個生成的探究現象,沒有被重視,錯失了一次探究的機會,甚為可惜。

夏老師的課堂觀察與分析很有水平。我們常常說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但怎樣才是對學習過程的關注,教師自身也有困惑。夏老師的觀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案例,堪稱樣本。

這節課的研究又引出了一系列需要探究的新問題:探究課的目的是什么?探究課與展示課的區別在哪里?真實的探究活動發生了嗎?探究與生活怎樣融為一體?怎樣評價探究課的教學效果?

做研究首先要找問題。專業人員做研究從閱讀文獻、做文獻比對開始,我們一線教師做研究、找問題走的是實踐的道路,從實踐中發現真問題。夏老師通過課堂觀察與分析,找到了課題組后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體現了研究課的價值:尋找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得出真結論。

三、以專家學者的理論,觀照行動研究中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佐藤學教授用三種比喻來形容教育研究的視角,形象而貼切。他認為,教育研究如同用眼睛觀察世界,最基本的三種視角是“飛鳥之眼”“蜻蜓之眼”和“螞蟻之眼”。飛鳥之眼,高瞻遠矚卻浮光掠影;蜻蜓之眼,視角下移卻蜻蜓點水;螞蟻之眼,所見有限卻精確細致。

我在之前的研究中認識到,課例研究中的課堂觀察有助于搜集證據證明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達成度。通過對“課堂觀察與分析”的文本分析,我發現課堂觀察的精準——精細和準確,使得解讀課堂、分析教學有了方法論意義上的創新。

百家講壇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1年11月回到楊玉東博士的問題,課例研究在方法論層面是獨到和創新的。

最近,李政濤教授提出:“筑造中國教育的大時代之路,需要什么樣的筑路者?站在一線的教師們,是最關鍵的筑路者。新的政策有了,新的理念也有了,最終要靠一線教師把它建造出來?!背碳t兵校長認為:“改變現狀的唯一可能就是:從宏大走向細節,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概念走向行動,從抽象走向具體?!睆埫裆魅沃赋觯骸艾F在特起勁搞課程,其實校一級下去,關鍵是教學,不是課程。開課程怎么叫創新???創新是隱含在每個學生中的一種品質?!?/p>

以專家學者的理論觀點來觀照課例研究中的課堂觀察,其意義更明顯。

反觀學習共同體實驗,也有瓶頸問題——在如何把課例研究的方法論和價值觀通過寫成文章進入文獻檔案這一點上,需要有所突破。

從理論與實踐的視角看課例研究,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已經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參與者眾多。而且不少教師是慕名而來,看到了網上的通知自費出席活動,以求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信念與價值,已經蘊含其中。

陳靜靜博士推進的學習共同體課例研究活動影響大,但歸納提煉尚顯不足。我看到很多教師有課例研究實踐,但是得出的結論往往還停留在用實踐證明學習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正確這個層面。理想的結果是,用課例研究說明作者是怎樣通過研究解決了本土問題的,是怎樣得出基于本土的研究結論的。這樣做才能夠豐富和發展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實現“積雪式”推高增厚。做到這一點,就是在眾多實踐的碎片上,編織一張新知識版圖,為學理分析提供厚實的證據資料。

“上課易,寫課難”,成了橫亙在教師面前的一道坎,由此引出對教師進行教育寫作培訓的問題。

專家告訴我們,行動研究需要做兩輪以上的實驗。從第一輪實驗到第二輪實驗,中間的紐帶是反思與寫作,即需要把行動研究的結果用文字固化下來。我把在上海南匯、浦東培養教師學做課例研究的經驗,“嫁接”到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簡稱“克旗”)課例研究專題研修班上,結出了顆顆碩果。如果以行動研究需要做兩輪實驗的角度看,克旗的研究實踐是對浦東的課例研究的兩次驗證。行動研究的科學性有提升,實效性得到再次證明。

出于對課例研究中寫作的探索,我和克旗教師合作做了一次“寫課”研究。課例研究的寫作最基本的是“課堂觀察與分析”和“課例研究報告”。

不管是學習共同體課例研究,還是中式課例研究,以及其他種種課例研究的流派,都有某些信念、價值和技術蘊含其中。只不過在解決教育改革難題過程中,選擇了不同路徑和方法。

發現、改進和創新是課例研究的三部曲,前提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課例研究的結果,是教師心智模式的轉變和進步。閱讀與學習、撰寫與討論,可以促進教師發現、改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想,課例研究的不同流派已經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豐富積累。對基層學校和教師來說,可以先對一種課例研究做深度實踐與探析,而后拓展到對其他課例研究流派的“對視”,在觀照中找到繼續前行的方向和路徑。

猜你喜歡
課例研究
基于“課例研究”的教學方法改進及案例分析
關注細節?靈動分享?打造生態課堂
基于教師核心素養的高中體育“課例研究”培訓項目在順義區楊鎮一中舉行
依托課例研究 成就高效課堂
基于課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語教師學習反思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整體思維:數學復習教學的有效路徑
培養學生由函數圖象觀察、推導函數性質的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