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發生狀況及影響因素

2021-07-21 10:26戚發田戚鵬飛崔勇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1年11期
關鍵詞:盆腔低位直腸癌

戚發田,戚鵬飛,崔勇

(商城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河南 信陽465350)

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中以低位直腸癌最為常見,且病發位置靠近肛緣,不利于完成保肛手術,預后較差。手術是臨床治療低位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早期行腹腔鏡根治術,可提高生存質量,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直接對手術造成影響,不利于預后,其中以排尿障礙最為常見[1,2]。文獻報道[3],術后發生排尿障礙與盆腔自主神經受損相關,腹腔鏡的應用較以往開腹相比,術中更有利于保護盆腔自主神經,一定程度上減少排尿障礙發生。目前,多個研究報道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對排尿障礙的影響,但關于術后患者發生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诖?,本研究旨在探討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發生狀況及影響因素。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7月收治的97例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中男41例、女56例;年齡41~74(57.49±6.91)歲;身體質量指數(BMI)23~27(25.02±0.77)kg/m2;TNM分期:Ⅰ期:29例、Ⅱ期23例、Ⅲ期37例、Ⅳ期8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4]相關疾病標準;②均屬于低位直腸癌,且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③家屬及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術前排尿功能存在障礙;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發生遠處轉移。

1.3 方法

1.3.1 手術方式 根據《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5]原則進行手術,包括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直腸前切除術(AR),由本科室2名經驗豐富主任醫師完成。

1.3.2 術后排尿功能障礙判定標準 術后第2d間斷夾閉尿管,觀察患者情況,出現尿意后拔除尿管;拔除尿管6h后,觀察患者是否發生排尿困難及尿不盡情況,若發生則即刻進行超聲檢查,并記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以殘余尿量>100ml判定為排尿功能發生障礙。

1.4 基線資料收集 自制基線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BMI、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腫瘤直徑、尿管拔除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方式、TNM分期。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排尿障礙發生狀況 97例患者術后發生排尿障礙29例(29.90%),未發生排尿障礙68例(70.10%)。

2.2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不受BMI、合并高血壓、腫瘤直徑、尿管拔除時間、術中失血量、TNM分期影響(P>0.05),但可能受年齡、性別、合并糖尿病、手術方式影響(P<0.05)。見表1。

表1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單因素分析

2.3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的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以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排尿障礙為因變量,發生賦值為“1”,未發生賦值為“0”,以2.2經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為可能的影響因素納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經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60歲、性別男、存在糖尿病、APR手術方式是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

表3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的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外科手術是低位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腹腔鏡的應用使手術療效得到顯著提升,極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不僅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對患者及家庭也帶來極大負擔,其中以排尿障礙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恢復進程[6]。本研究結果顯示,97例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發生29例,未發生68例。提示低位直腸癌術后發生排尿障礙仍具有較高比例,術后防治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評估患者術后發生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對促進患者恢復進程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經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排尿障礙可能受年齡≥60歲、性別男、存在糖尿病、APR手術方式影響,且該結果進一步經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分析其原因在于,高齡患者通常免疫力較弱,排尿功能隨年齡增長行退行性變化,術后排尿功能恢復較慢,導致術后排尿障礙發生率升高[7]。男性盆腔較女性盆腔狹窄,術中操作受到一定限制,更易使盆叢血管神經束受損;另外,男性盆叢神經更靠近直腸,故術中損傷盆叢神經風險更高,增加術后排尿障礙發生幾率[8]。臨床術前應全面了解盆叢神經結構,并提高操作者熟練程度,以降低術后排尿障礙的發生。糖尿病患者盆腔自主神經極為敏感,促使術中受損幾率增高,誘發自主神經病變,導致術后排尿功能減退,出現排尿障礙。臨床術前可通過調整患者飲食、運動等措施幫助患者調控機體血糖水平,以降低術后排尿障礙的發生。APR術后發生排尿障礙與會陰部操作相關,會陰位置分離中會過度牽拉預切除標本,使盆腔自主神經受損風險增加,另外APR術后尿道解剖位置變化也是增加排尿障礙發生的主要因素[9,10]。臨床在腹腔鏡手術中應注意保護盆腔自主神經,以降低排尿障礙的發生,加速患者恢復進程。

綜上所述,年齡≥60歲、性別男、存在糖尿病、APR手術方式是影響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排尿障礙的影響因素,臨床應評估患者是否伴有上述因素,及時制定應對措施。

猜你喜歡
盆腔低位直腸癌
甲狀腺癌“低位領”式與“L”型切口淋巴結清掃術的比較
婦科超聲見盆腔積液診斷探討
犬頭低位后肢去負荷模擬失重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MRI在直腸癌診斷中的價值及預后的應用研究
多曬太陽或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
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凝血指標異常及其臨床意義
低位產鉗術在陰道分娩中的臨床應用
直腸癌在調強放療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盆腔積液是盆腔炎嗎?
盆腔積液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