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入路PCI術治療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分析

2021-07-21 10:26侯偉峰周兵宰石正剛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1年11期
關鍵詞:橈動脈入路臥床

侯偉峰,周兵宰,石正剛

(固始縣信合醫院心胸外科,河南 固始465200)

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且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而心肌梗死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可最大限度的挽救存活心肌,減少梗死面積,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2]。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是PCI術中常用的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組織灌流量,但關于二者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入路PCI術對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行PCI術治療的156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據不同入路分為A組90例和B組66例。A組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63~81(74.46±3.74)歲;合并高血壓45例、糖尿病22例、腎功能不全4例。B組中男40例、女26例;年齡62~82(74.23±3.48)歲;合并高血壓31例、糖尿病18例、腎功能不全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②發病時間≤6h;③對本研究藥物不過敏。(2)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③合并急、慢性腎炎。

1.3 方法

1.3.1 A組采用橈動脈入路 患者取平臥位,選擇右橈骨莖突近端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為手術穿刺點,置入6F動脈鞘管,給予4 000U肝素,導絲置入引導冠狀動脈造影,根據結果行PCI術,完成后,拔出動脈鞘管,止血消毒。

1.3.2 B組采用股動脈入路 患者取平臥位,穿刺點選擇右側腹股溝韌帶中點下2cm股動脈搏動處為穿刺點,以Seldinger穿刺法將6F動脈鞘管置入,其他操作與A組相同,術后4~6h將鞘管拔除,止血。術前1周兩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廠家:河北金磚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4268)100mg/天;口服氯吡格雷片(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93160)75mg/天;術后8個月,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2h/次,連續7天。

1.4 臨床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統計兩組穿刺時間、置管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2)心功能: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心功能,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LVESD、LVEF、LVEDD水平。(2)并發癥: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下肢靜脈血栓、動脈痙攣、局部血腫、體循環栓塞)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A組穿刺時間、置管時間長于B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1 兩組心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術前,LVEF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LVESD、LVEDD、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術后臥床時間(h)A組穿刺時間(min)置管時間(min)手術時間(min)B組 t P 7.52±1.31 3.66±1.01 19.972 0.000 5.15±1.10 2.03±0.75 19.892 0.000 40.92±9.31 41.08±9.52 0.105 0.917 4.13±1.26 24.18±4.62 39.269 0.000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LVESD(cm) LVEF(%) LVEDD(cm)術前A組B組 t P術后A組B組 t P 7.18±0.78 7.14±0.72 0.327 0.744 5.17±0.42*5.12±0.43*0.727 0.468 35.12±4.62 35.02±4.68 0.133 0.895 54.15±5.42*56.03±6.45*1.974 0.050 7.51±0.65 7.55±0.73 0.360 0.719 5.09±0.46*5.14±0.44*0.683 0.496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4%,低于B組的24.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3 討論

心肌梗死后發生左心室進行性擴張及外形改變為心室重構,包括心室容積、形狀、心肌結構等方面,故對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重構進行預防可有效減少心肌梗死后嚴重并發癥發生[5]。PCI術是臨床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血管再通率較高,且因股動脈血管粗大,較容易穿刺,以往術中多選擇股動脈入路,但其易造成充血現象,如術中處理不當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進而對預后造成影響[6,7]。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穿刺時間、置管時間長于B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兩組術后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術前,LVEF高于術前,但兩組術后上述指標水平無統計學差異,表明PCI術中采用橈動脈入路與股動脈入路均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且橈動脈入路并發癥較少。因股動脈較粗,畸形較少,股動脈入路穿刺點常選擇右側腹股溝韌帶下2cm處,操作較為簡單,可穿刺時間較短,但若穿刺不當,易引發局部血腫等并發癥發生,導致患者手術時間延長,增加術后臥床時間[8]。而橈動脈入路穿刺點常為右側橈骨莖突橈動脈搏動最強處,較股動脈入路位置較淺,術后止血較為方便,且右壁有較為充足供血,不會因穿刺點栓塞導致組織壞死;同時橈動脈位置較淺,血管管徑細,在出血后進行壓迫止血較為容易,且橈動脈附近并無神經血管,不易引發神經血管損傷[9]。此外,上臂是橈動脈的入路途徑,手術完成可將動脈管鞘拔出,手術結束可下床活動,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10]。但因橈動脈血管較細,易引發痙攣,操作難度較大,故在穿刺前應做Allen實驗,保證良好的血供,較少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其次,在術前應嚴格篩選手術禁忌癥,對于橈動脈靜脈短路、嚴重迂曲或變異,鎖骨下動脈迂曲或主動脈嚴重硬化、橈動脈搏較弱或無搏動患者為絕對禁忌。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PCI術中實施橈動脈入路與股動脈入路均可改善心功能,其中橈動脈入路穿刺時間較長,但術后臥床時間短、并發癥少。

猜你喜歡
橈動脈入路臥床
經尺骨鷹嘴截骨入路與肱三頭肌兩側入路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的療效比較
改良Henry入路治療橈骨遠端AO B型骨折的療效分析
一種可升降臥床病人半自動轉運車的研究與設計
家有臥床老人,如何預防壓瘡
正中入路手術和肌肉間隙入路治療壯族人群創傷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較性研究
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血管介入手術的臨床安全性分析
牛繁殖、飼養、臥床精細管理七法
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外周血管有哪些并發癥該怎么處理
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髖臼雙柱骨折的療效分析
臥床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