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盲人影院的情感空間建構與實踐

2021-08-31 08:00楊星星
電影新作 2021年4期
關鍵詞:盲人群體志愿者

楊星星 錢 浩

一、研究緣起與問題

“從互相擠對到互相依偎,從矛盾不斷到依依不舍。無論是小馬的年少與倔強,還是金老太太的精明與尖酸刻薄,最終都融化在了人性的真善美里……讓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因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狈庞辰Y束的時候,講述人一帆用這段意味深長的話,作為《我們倆》的小結,意在讓盲人朋友們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的含義。

2019年6月,研究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昆明心燈盲人影院的日?;顒又?,并且對25位盲人進行了持續一年的觀察與訪談。與普通人觀影不同,盲人“看電影”得依靠講述人的幫助,完成視覺信息的語言轉換,從而全面理解電影的內容。

分布在各個城市的盲人影院作為為盲人提供觀影服務的特定場所,一般都采用線下形式??傮w上,全國各地的盲人電影院呈現出一致性,有別于普通影院。其一,盲人影院的地點不是專供放電影場所,而是在特定的時刻對于原空間的占用使其成為盲人影院,使其從一個空間流散到另一個空間。其二,盲人影院并沒有同商業影院一樣的專業設備,更多使用的是最基礎的投影儀與幕布。其三,盲人影院的座位并非同商業影院一樣呈階梯型排列,而是觀影前將座位依次整齊擺放,觀影結束后再將座位收納,將場所還原為平時的樣貌。其四,盲人影院內的觀影群體以盲人為主,但需要志愿者給予必要的輔助。

盲人影院的特殊性決定它不能被視為孤立的存在,其周圍的環境也應被視為影院的一部分,盲人影院的氛圍及其促發的實踐是發散開來的,不是被封閉在一座建筑結構內。這一點有異于羅蘭·巴特所認為的,“滑落”進影院的座位如同滑落在床上,這種催眠前的狀態讓人們為進入電影的夢鄉做好準備,這種理想的狀態,將影院剝離于對于產生情感模式非常關鍵的歷史關系之外。對于盲人影院而言,盲人們看電影是一系列的情感實踐過程,這包括了置身影院這個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諸如出行、被志愿者攙扶、與講述人互動、歸家等。

此外,在普通影院人們的情感體驗更多是基于影片本身的。人們通過銀幕體驗種種情感,看電影時這些情緒會打動我們,但是電影的統一性會使得我們冷靜下來,正如我們終將走出影院融入外面人聲鼎沸的世界一樣。而盲人群體的情感體驗則不局限于一部影片本身,更多的是“看電影”過程中的一系列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將盲人群體的線下“看電影”視為一種獨特的情感實踐過程。

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情感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自實踐理論調和二元論的實踐取向之中摒棄了情感是理性的對立面這一觀點,實踐不再僅僅被看做是人類理性的產物,情感亦非不足道的“殘余物”,而是無法忽視的一種實踐因素。實踐是一種身體性的活動和過程,情感是這一活動和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內在狀態,參與者處于實踐和情感構成的社會網絡之中,其實踐過程受到情感狀態的影響,其情感狀態也會伴隨著實踐活動而流動于社會網絡之中,影響著其余的社會成員。

由此可見,情感在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感實踐在微觀上指“實踐產生情感”這一過程,在宏觀上指“復雜實踐中的情感流動”這一現象。

盲人“看電影”看似是一種簡單的實踐行為,但是其中卻包含了復雜的實踐流程。所以當我們去理解盲人“看電影”這一行為時,要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情感實踐,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對于行動不便的盲人群體而言,“看電影”是如何成為他們的一項社會活動,并且會長期進行下去。

另一方面,地方經由人類展開的實踐活動變為具有意義的空間,人們在特定的空間(即具體的場所)下的實踐影響了空間的某些特性。列斐伏爾認為,空間是通過人類主體的有意識活動而產生。因此,我們將盲人群體“看電影”視為是一種情感實踐,那么盲人影院空間便可視為是經由盲人群體獨特的情感實踐而生產的情感空間。如kosela所言,情感能夠生產空間,該空間即所謂的情感空間。

有學者在對于網絡“沙發客”的觀察中,定義了情感空間是以共同擁有的情感聯系為邊界,由群體的共同屬性為特征衍生出的非物質空間。也有的學者基于微博的集體悼念行為提出了“延展性情感空間”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的提出皆是基于網絡空間而言。盲人影院的情感空間,則是經由盲人群體線下“看電影”這種獨特的情感實踐所產生而出的空間。首先,這種情感空間的基礎是盲人影院這一實體空間,其次,盲人群體“看電影”是復雜的情感實踐過程。因而,盲人影院的情感空間是經由盲人群體線下“看電影”的情感實踐所生產的空間,該空間又作用于盲人群體。

本文將盲人群體“看電影”視為一種獨特的情感實踐過程,伴隨著這一情感實踐,影院被建構成為特定的情感空間。本文將要討論的是盲人群體“看電影”的情感實踐是如何構建起影院的情感空間?這樣的情感空間對盲人群體又存在怎樣的意義?

二、盲人影院:視障群體的情感之地

空間是社會互動發生的容器,空間具有物質性,也正是這種物質性,使得空間成為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發生的場所。盲人影院不僅僅是作為物質性空間的存在,同時也是作為社會空間的存在。

(一)物質空間

心燈盲人影院位于昆明市云紡博物館負一樓的報告廳內。平日里這個報告廳用于舉辦其他活動,每周六下午,博物館的報告廳就會被挪用為供視障人士觀看電影的盲人影院,由志愿者為盲人群體講述一場電影。

每周六,報告廳入口處的玻璃上,都會懸掛著一塊小白板,白板上寫明今日放映電影的片名、日期、總場次等信息,它的作用類似于普通影院門口所張貼的影片宣傳海報,不同的是盲人影院的白板采用的是文字形式,較為簡明。

走進影院,映入眼簾的是正對面墻上的三塊大白板,白板上貼滿了一張張小紙片。每張紙片上都記錄著過去每一場電影的放映時間、講述人、觀眾數量、志愿者數量以及一段富有哲理的影片總結語錄。

盲人影院內的座椅并不是常規影院中有梯度排列的一排排的固定座位,而是根據每場報名觀影盲人的數量隨時進行調整的。每周六的中午,志愿者將座椅布置的縱橫有序,每列間盡量安排較大間隙,以方便觀影過程中,他們能夠及時給予盲人幫助。影片結束后,志愿者再將座椅收納整理,放進儲藏室,而影院空間又重新“變”回博物館的報告廳。

每次放映時,觀眾席位排列不是固定的,但是銀幕右側的一個靠背沙發總是放置于固定位置,這是電影講述人的專屬座位。這里的盲人能夠“看電影”,要依靠電影講述人對每一個鏡頭的細節描述。我們觀察到影院將講述人的位置安排在了銀幕的右側,既是為了方便影片講述人能夠隨時看到電影畫面,又是為了讓部分略有光感的盲人能夠感知到銀幕的方向,面對銀幕觀影。

“這個廳最多能容納100人左右,除了影院做活動,盲人來的多時要擠一擠外,平時每周六來看電影的盲人包括志愿者一般都在四十人左右,空間還是很充足的?!彪娪爸v述人一帆告訴我們,“為了讓他們能夠享受更好的聽覺效果,我們沒用這個廳里原有的音響,而是另外眾籌了進口音響。要給盲人們創建更真切、更細膩的聽音環境?!?/p>

對于盲人來說,視力障礙使得他們無法看到線條、形狀及色彩,更無法通過視覺去感知山川河谷、天空海洋,卻因為生理代償機制的作用,他們會擁有更敏銳的聽覺。盲人可以更集中精力依靠聽覺來感知這個世界。盲人影院購置的進口音響可以提供給盲人更好的聽覺體驗,使其用聽覺感受電影世界中的人聲鼎沸、鳥叫蟬鳴……

盲人影院內的白板、座椅、設備等物質基礎共同構成了影院的物質環境,這些物質環境有別于商業影院,雖然簡陋,但充滿了細節關懷。

(二)社會空間

長期以來,空間并未進入社會理論的實質內容之中,空間地點僅僅作為社會的物理特征,是社會活動的容積性度量,并不參與社會活動,更不與社會中的群體有著不可分割的互動關系。列斐伏爾打破了這一觀點,從哲學的角度將空間重新帶入了理論分析當中。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的社會理論,并開創了一個分析傳統。

圖1.盲人“看電影”使用設備

哪里有空間,哪里就有社會的存在;哪里有社會,哪里就有社會的空間。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空間與社會的關系,那就是“社會的空間性與空間的社會性”,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臻g與地點并不是簡單的“容器”,空間對于身處其中的個體與社會組織的行為又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臻g事實上就是社會關系的體現,甚至就是社會關系本身。因此,當我們理解盲人影院空間時,不僅僅要將其視為物質空間對其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空間,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社會關系。

盲人影院中主要包含三類人,分別是作為觀影主體的盲人、影院的創始團隊、必不可少的助盲志愿者。作為影院主體的盲人,他們來自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退休,少數人創業開了小型的按摩室。正因如此,他們每周六才會有空閑的時間來影院“看電影”。他們每周六都懷著不同的期待,都經歷著從家出發到影院,從影院歸家的重復行動。影院的創始團隊主要負責盲人影院的日常運營工作,包括電影選取、影片講述人篩選、志愿者培訓等。助盲志愿者大多數是來自昆明各個學校的學生,也有來自各類企業的工作者。志愿者的任務是負責在影片放映前的一個小時內去影院附近的各個公交站等待攙扶下車的盲人來到影院,并安排他們入座。在影片放映中,志愿者給予盲人群體幫助,并在影片放映結束后,將盲人們送回公交站。

盲人影院的社會空間正是在以盲人為主體的觀看實踐中被建構起來。在這個社會空間中,盲人群體展開經由“看電影”連接起來的豐富的情感實踐和多層次的社會交往。

三、“看電影”:盲人群體的情感實踐

盲人“看電影”,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實踐過程,而坐下來看一部電影,只是這一復雜情感實踐中的一環。事實上,盲人“看電影”的情感實踐,從離家的那一刻,便已經觸發了,并處于不斷延續之中,大致包括了出行、與志愿者互動、入座后的寒暄、與講述人互動、歸家等一系列環節。

(一)坐公交——從家到影院車站

最初的盲人電影院開設在昆明氧氣廠附近,由于距離較遠,許多盲人需要多次轉乘公交車前往影院。對于平時很少出門的盲人而言,他們會在每周六提前2到3個小時出門,前往影院,曾經有一位盲人還因為低血糖在前往影院的路上暈了過去。即使路途遙遠,依舊阻擋不住盲人們前往影院“看電影”的熱情。

盲人影院搬遷到了云紡博物館后,距離昆明市康復中心近了,減少了很多盲人轉乘公交的麻煩。但是依舊無法避免他們在路上會碰到的阻礙,譬如乘公交車,他們需要向旁邊的人求助,有的路人會給予幫助,有的路人也會拒絕。盲人春明說,在上公交車時“有的時候我們會遇見好心的司機,耐心地等我們刷卡,找到扶手后再開車,也會遇見個別不耐煩的司機催促我們動作快點?!?/p>

每周六,盲人群體從各自的生活空間開始向影院空間匯集時,這種由去影院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就開始產生了,并貫穿于從家出發到影院的線路之中。拉金在描述尼日利亞人上卡諾電影院的場景時,提到這是一件與內心相關的事情,通常充盈著各種情緒,并描述道:當一個人從一個空間走入另一個空間,或者在特定的時間追尋特定地點時感受到的興奮、激動、恐懼與糾結,穿越一座城市意味著穿越這些情感。盲人群體去盲人影院,同樣是一件與內心相關的事情,一樣充盈著這些情感,并將這些情感注入影院的空間之中。

(二)被攙扶——從車站到影院

“我真的太感謝這群小朋友了,每周六,他們都會在公交站等我,從我下車開始就攙著我,一直把我送到座位上。有的小朋友我都非常熟悉了,我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都會想今天是哪個小朋友在車站接我?會不會是我熟悉的?今天他們攙著我的時候我要跟他們聊些什么?”張國是盲人影院的忠實粉絲,幾乎每周都會前往影院“看電影”。他告訴我們,影院剛開始創立的時候志愿者還很少,并不是每次下公交車都會有志愿者接站;從車站到影院的路不是很好走,他要拿著盲杖一路摸索;原本幾分鐘的路程,他需要走上半個小時。漸漸地,影院的志愿者變多了,其中的學生人數也多了。每周六,張國下公交車都會有志愿者給予幫助,他喜歡一下公交車就見到志愿者并且和他們交流的感覺。

“我特別喜歡學生啊,最近我在公交車站碰到的志愿者都是高中生或者大學生,還有研究生。我特別喜歡和他們聊歷史,我自己在家平時就愛聽歷史書,我會趁著這個機會和他們交流一下,加深我對歷史故事的體會,每次短暫的聊天,我總會有不少的收獲?!瘪T丞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志愿者是盲人影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盲人朋友走下公交車,被志愿者接引到影院入座,在這期間展開的交流互動,也是盲人情感實踐的重要部分。

(三)尋座位——從入座到寒暄

盲人經由志愿者攙扶步入影院的第一件事,便是通過聲音尋找熟人,并互相打招呼后再入座。盲人們總是會選擇和自己熟悉的人坐在一起,他們或是盲校的老同學,或是殘疾人合唱團的團友,或者觀影的舊識等。影片放映前的半小時,約定俗成地成了盲人朋友們彼此交流的黃金時間。

“我跟陳老師是在影院里閑聊認識的,當時她告訴我有一個殘疾人合唱團,叫陽光有愛殘疾人合唱團,我去參加面試后就成了團里的一員,這里好多人都是我們合唱團的。陳老師還是我們影院里最早會用智能手機的人。2018年的時候,她被邀請在每場電影結束后,教我們用手機,我一邊學一邊自己摸索,現在都能熟練地使用微信了?!崩钌揽谥械年惱蠋?,實際上是一個比她小10多歲的女性盲人。陳老師每次進入影院總是會挨個打招呼,再至后排的同伴旁入座。影院中的大多數盲人都是經她介紹加入合唱團,然后彼此熟悉的。

在放映前的這段時間里,部分盲人將手機貼在耳旁依靠讀屏軟件來使用手機,有時這部分對手機熟練運用的盲人還會熱心地教別人使用微信等。有部分盲人自己摸著座椅來到別的小群體中參與聊天,也有部分盲人自己坐在座位上靜靜地等待影片的開始,還有的盲人在和志愿者繼續聊路上未完成的話題。

當講述人打開麥克風進行開場白時,所有的盲人都會回到各自的座椅上。當下盲人盡管能夠進行更為豐富的線上交流,但他們依舊會對每周六的電影放映日充滿期待。對于出行不便的盲人而言,他們期待這個出門的契機,期待能夠與熟人在同一空間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亦是盲人去影院觀影過程中所能感受到的社會交往帶來的獨特情感體驗。

(四)放電影——從影片選擇到講述

盲人影院在培訓影片講述人時,一般會提及給盲人選擇影片的標準,比如以文藝片、劇情片為主,不能太復雜,臺詞太少或太多的片子都不能選。盲人影院對于影片選擇其實是有一套選擇邏輯的,如會根據盲人群體觀看每場電影的反應進行調配。當播映某部影片,盲人群體經由影片內容而衍生出某種不好的社會情緒時,下次的影片選擇就會避開同類的影片。

在講電影前,影片的講述人至少要觀看四遍原片,然后寫稿、試講,要符合管理團隊給出的影片敘述要求,比如不壓對白,交代場景,細節描述的提前與置后,在空鏡頭時需要注意語言敘述的恰當,要注意到影片情感的起伏等。講述人要將每一幕的眾多元素提取出來,再用描述性語言“翻譯”給觀眾。講述人描述一幕中諸元素的順序,基本決定了盲人觀眾對于電影中此幕的認知與體驗。也就是說,觀眾對于電影的理解,幾乎完全依賴于電影講述人如何講述電影。在影片結束時,講述人會用概括性語言,為整部電影做一個儀式性的總結。在整個過程中,盲人觀眾與講述人的契合度是很高的,盲人觀眾會跟隨著講述人進入電影的“講述”過程里,同時,他們通常也會與講述人產生共情。這樣的觀影體驗,往往超越了電影文本,使得“看電影”的過程就成為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

(五)回家——從影院到車站

每周六的影片放映結束后,盲人們會彼此招呼,約定下周再見后,由志愿者攙扶離場前往歸家的公交站臺。在此過程中,盲人會與志愿者分享今天的觀影感受,間或談及他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陪著梓年,將她送往回家的公交車站,這段路大約需要走20多分鐘。這時,她總是會講述她在廣東生活的日子。我們從她的話中,能夠感知到她對于目前生活狀態的無奈,也能感受到她對于志愿者的喜愛。她會邀請我們去她家做客,每次臨上車前總會問我們下周會不會再來做志愿者。

“你們下周還來不來呀?”這是我們在送不同的盲人前往公交車站的過程中,時常聽到的一句話。盲人們將志愿者視為好友,也對下周是否還能再相遇充滿期待。顯然,對于他們而言,每周一次的觀影活動,可以讓情感不停地延續下去。

四、盲人影院作為情感空間的意義

情感能夠被用來鑄造社會關系,建立和保持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的承諾,又或者能夠對已締造好的社會文明進行摧毀。從個體而言,情感是人的社會性所需要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需要向他人進行傾訴,從他人那里獲得情感上的依賴與安慰。對于盲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言,他們有著更為強烈的情感訴求。影院特定的情感空間既經由盲人群體“看電影”獨特的情感實踐所建構,又為盲人們獲得不同的情感支持,滿足不同的情感訴求提供了場所。

影院的每一項空間布置都有自己的緣由,無論是進口的音響,還是依次排列的座位,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對盲人群體的關懷。當向盲人問及為何即使路途不易,他們依舊會在每周六前來影院觀影時,首先得到的理由便是喜歡這里。盡管各有各的說法,但對盲人影院特定空間的認可卻是一樣的。我們將盲人對影院這種喜愛的情感歸納為人文地理學意義上的戀地情結。盲人群體對于影院的物質環境產生喜愛感,當這種喜愛之情變得逐漸強烈時,便能明確,空間已經開始成為情感事件的載體,成為符號。

作為這一情感空間的主體,盲人觀眾因共同在場觀影而成為“情感共同體”,而這樣的情感共同體又強化了盲人影院的情感空間特征。

進一步講,盲人影院情感空間的建構是以盲人影院這個實體空間為基礎的,而盲人群體在這一空間的情感實踐,推進了這一情感空間的生成并相互作用,同時,這個情感空間的生產與存在,是長期承續的。也正因如此,它才使得盲人群體每周六“看電影”的情感實踐成為一種長期性的社會活動。從這個角度講,他們“看電影”并不僅僅是為了觀看一部電影,而是將“看電影”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情感體驗和實踐之中。盲人影院作為情感實踐的基礎空間,更作為盲人群體特定的情感空間,對盲人群體而言,便具有多層次的意義。

(一)提升安全感與歸屬感

許多盲人觀眾提前來到影院,落座后便開始找朋友聊天敘舊,在這個有限的時間段里,絕大多數人都會抓緊機會進行交流,這個時候,他們的狀態是輕松甚至是愜意的。在一定程度上,盲人影院這個特定的空間,成了他們在心理上可以“掌控”的空間。羅蘭·巴特曾用“情感的節日”來形容影院空間的特征,他認為電影創造了一個與家庭完全不同的類型空間。盲人影院則不盡相同,盲人觀眾通過情感實踐將影院塑造成為一個類似于“家”的空間,它滿足了盲人群體對安全、舒適、歸屬和穩定的需求,類似于“在家”的感覺。在家中,人能找到由親屬關系和社會習俗決定的互助和關愛。盲人觀眾對影院產生的情感是類似于對家的情感,因而影院作為情感空間亦是一種被隱喻為家的空間。這個家并不是依靠血緣、親屬關系所維系,而是由一群有著同樣身體障礙的人基于情感關系而生成的。

(二)促進自我認同

電影銀幕曾被視為是一面鏡子。這個隱喻的提出緣起于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在拉康那里,鏡子首先具有一種映視功能,這種映視是心理意義上的鏡式映射,是“我”以自身或他人形象為鏡而看到的理想自我的形象,所以這個映視功能根本上是自我構型的功能。換句話說,盲人群體雖然沒有出現在銀幕上,但是電影的文本敘述就是他們的鏡子,盲人們透過故事看到自己,仿佛看到了在銀幕上的自己。在經歷情節的互動、角色的互換過程之后,盲人們在講述人的輔助下面向電影銀幕時,便完成了對自我形象的辨認和認同。

同時,盲人群體由于自己身體的缺陷,往往會產生一種自卑感。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更加難以適應當今復雜的社會要求,要面臨著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甚至會受到他人的歧視,并由此對自己的存在感產生懷疑,進而失去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認同。而通過看電影這種方式和行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他們與社會的距離,讓盲人們覺得自己與普通人更靠近了一步,為他們重新找到了自我,形成自我認同。

(三)增進社會交往

坐在影院中的盲人,并非都在“看電影”。對于其中很多盲人而言,電影僅僅是為他們提供了“聚在一起”的機會?!啊措娪啊瘞缀跏歉嗟匾暈橐豁椛鐣煌顒?,而不只是看一部電影?!睋Q句話說,“看電影”對于盲人群體而言更多的是作為一項社會交往的活動而進行下去的。

前面提到的殘疾人合唱團的成員們,很多都是因為來心燈影院“看電影”,彼此熟悉之后才了解到這個合唱團,并參與到合唱團活動之中,結識了更多的朋友,有效拓展了社會交往面。同樣,影院中的許多盲人觀眾都畢業于盲校,心燈影院事實上就像是校友聚會的場所。更多的盲人朋友的到來,通過看電影這一行動,彼此擴大了社交范圍和社交內容。這一點,對于每個盲人而言,是強化其社會意識和豐富社交活動的重要途徑。

對于盲人群體而言,身體障礙同時意味著更為復雜的社會障礙,而“看電影”這一特殊的行動過程以及由此展開的豐富的情感空間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重新發現自我、實現社會融入的重要作用。

【注釋】

1 [美]布萊恩·拉金.信號與噪音[M].陳靜靜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05—225.

2 同1.

3 [美]J·達德利·安德魯.經典電影理論導讀[M].李偉峰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5.

4 自國天然,情之所向:數字媒介實踐的情感維度[J].新聞記者,2020(05):42-45.

5 同4.

6 同4.

7 潘忠黨,於紅梅.閾限性與城市空間的潛能——一個重新想象傳播的維度[J].開放時代,2015(05):143-146.

8 LefebvreHenri.“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Freiberg,J.W.(eds),

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

[M].New York:Irving,1979:285-295.9 KoskelaH.‘TheGaze withoutEyes:Video-surveillanceand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spac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24(2):243-265.

10 黃向.網絡新部落的情感空間社會建構研究——基于對“沙發客”的觀察[J].思想戰線,2021(03):45-54.

11 周葆華,鐘媛.“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社交媒體、集體悼念與延展性情感空間——以李文亮微博評論(2020-2021)為例的計算傳播分析[J].國際新聞界,2021(03):79-106.

12 同9.

13 云紡博物館位于昆明市主城區環城南路668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云紡始建之初對抗戰作出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云南紡織工業的跌宕起伏及改革開放后云南商業的歲月變遷,云紡集團建立了云紡博物館。

14 王天夫.社會空間與社會理論[J].清華社會科學,2020(02):307-323.

15 同14.

16 同1.

17 [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財、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7.

18 [美]段義孚.戀地情結[M].志丞,劉蘇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19:140.

19 同1.

20 ManzoLC.Forbetter or worse:exploringmultiple dimensionsof place mean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5,25(1):35-46.

21 [美]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對于意義的個體追尋[M].宋秀奎,陳金鳳,張盼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40.

22 Pudley Andrew.

Concepts in Flim Theory

[M].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4:52.

23 吳瓊.電影院:一種拉康式的閱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06):36-42.

24 郭建斌.在場:流動電影與當代中國社會建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239.

猜你喜歡
盲人群體志愿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江蘇海外新華商群體探秘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達到群體免疫,沒那么容易
“小團體主義”帽子不要隨便扣
隨聲附和的盲人
中間群體
盲人節
盲人分衣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