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構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2021-11-05 22:25李梅孫艷艷張紅
科技智囊 2021年10期
關鍵詞:城市群京津冀

李梅??孫艷艷??張紅

摘? 要:城市群內各城市發展及其互動和關聯是區域協同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構建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對京津冀城市群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系統視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為落腳點,界定了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的定義,從空間協同、產業協同、資源要素協同、知識協同等多個層次構建了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框架。文章結合協同創新網絡構建中面臨的問題,重點從構建關聯與共享的區域知識網絡體系、強化要素流動和主體互動的創新網絡組織體系、完善城市分工與融合發展產業協作網絡體系和建立協同創新空間網絡體系等4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群;區域協同創新;創新網絡體系;京津冀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0.09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yste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Li Mei? Sun Yanyan? Zhang Hong

(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004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ity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such cities in the whole region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in the Jing-Jin-Ji megalopolis.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 and taking coordinated innovation of the megalopolis as the foothold,this study firstly makes a definition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and then proposes to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for such a network from several levels,which includes space,industry,resource,and knowledge. Moreover,th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are analyzed. Finally,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including the 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 of association and sharing,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org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factor flow and subject interaction,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patial network system of urban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on network system;Beijing-Tianjin-Hebei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把城市群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及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逐步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群成為經濟體發展的核心區和增長極,要實現區域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應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著力構建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1]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肩負著引領國內高水平城市群建設、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雙重任務,加快構建以城市群為空間載體的多層次、多維度協同創新互動網絡,促進各城市系統模塊和結點協同整合,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舉措。

一、文獻綜述

伴隨著封閉式創新向開放式創新的轉變,城市由“單打獨斗”向“生態圈”轉化、由“集群創新”向“協同創新網絡”轉化。最早給出協同創新定義的學者是美國的彼得·葛洛,他認為協同創新是企業內部諸多參與者在一定的共同目標下,借助現代網絡技術或資源平臺,進行相互溝通和多樣化的協作。在這之后,學者們開始關注協同創新網絡,普遍強調企業、高校等創新主體在知識、技術、信息、組織等多要素耦合作用下的相互聯系、互動交流和協同合作。[2-5]有些學者從社會網絡視角出發,認為協同創新網絡是基于信任與共同目標,通過協同多方主體形成的復雜交織的創新網絡。[6-7]

隨著城市群建設的推進,城市群協同創新問題逐漸受到了關注,學者們對城市群協同創新的內涵、相關機理、效率評價、模式等進行了研究,重點強調創新網絡、創新主體互動和知識利用。龔軼等人認為,城市群協同創新的“創新”特征主要體現在城市群資源要素的順暢流動、基于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和聯系而形成的協同創新網絡。[8]解雪梅認為,都市圈協同創新是指在都市圈創新網絡內,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同供應鏈企業、相關企業、研究機構、高校、中介機構和政府等創新行為主體,通過交互作用和協同效應構成產業鏈、技術鏈、知識鏈和價值鏈,以此形成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具有聚集優勢和大量知識溢出、技術轉移和學習特征的開放的創新模式。[9]李琳等人認為,城市群協同創新系統是指在相對獨立而又聯系緊密的城市集合內部,多元創新主體以城市為載體通過城際關系互動,針對城市間以及城市內知識與技術的再創造和再利用,形成的知識流、技術流、信息流和物質流的循環創新型網絡。[10]熱娜·艾爾肯從創新網絡的不同主體入手,將創新網絡分為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協同創新網絡以及多層次創新網絡。[11]

在機理層面,差異化主體的協同博弈過程就是城市群協同創新過程的本質,創新要素的流動、知識與創新的集聚擴散是關鍵機制[12],而企業協同創新需求是推動城市群協同創新的根本動力,區域創新主體間的交互式學習是協同創新的核心和具體體現[13],要素之間的共生和協同、要素與網絡機制之間的互動和關聯對區域協同創新至關重要。都市圈的協同創新程度取決于圈內創新要素的耦合以及不同創新主體之間協同鏈接所產生的“外溢效率”,依賴于圈內技術擴散、知識溢出和信任承諾機制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制度環境。[14]

當前,城市群成為新一輪的研究熱點,對城市群協同創新的相關研究正在不斷豐富,學術界圍繞城市群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測度、演化等開展了諸多研究,但對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的界定、多維度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構建等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因此,筆者擬在界定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定義的基礎上,借助生態系統的層次劃分,以京津冀城市群為落腳點,從系統角度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框架,分析協同創新網絡構建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原因,提出對策建議,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參考。

二、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的定義與體系框架

(一)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的定義

當前,城市群作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協同創新是加快城市群一體化進程,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加強城市群協同創新,能夠通過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優化配置科技資源,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提升城市群的全球競爭力。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是城市間聯系更加緊密、分工協作網絡化發展的產物,其定義要兼顧城市群和協同創新網絡兩個基本概念。

對城市群的研究肇始于法國地理學家瓊·戈特曼(Jean Gottmann),受我國學者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從城市群定義來看,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1個特大城市為核心,至少以3個都市圈(區)或大中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相對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同城化和一體化的城市群體。[15]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城市之間的行政邊界日趨模糊,由信息網絡構成的流空間以及主體之間的互動和要素流動形成的協同創新網絡開始取代原有的城市空間,區域尤其是城市群內部多呈現網絡化發展態勢。[16]城市群發展除了基礎設施網絡、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產業協作分工等之外,還擴展到創新網絡構建,且作用于城市區域、產業、主體、知識、組織等不同層級和維度。而協同創新網絡強調了創新主體在技術、信息、組織、知識、管理等多個元素交互作用下的相互聯系、廣泛交流和協同合作,是涉及多組織、多層次、多階段和多種創新要素的動態的、復雜的開放式創新活動協同。創新網絡作為城市間創新交流的體現,反映了城市創新輻射能力和城市間信息流動的強度,是探討區域協同度的有效方式。

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是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密集分布著性質、類型和規模各異的城市創新群體,以一個或兩個以上“創新極”作為核心,通過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整合與重組、創新主體間的互動、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技術擴散與知識溢出等,實現城市間分工協作及融合發展,以此形成的穩定、持續的關系合作網絡。其本質是通過空間、產業、主體、知識等不同層面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將不同城市間的創新資源和要素進行有效整合、重組,打破城市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促進區域深度合作,最終實現聚集經濟,促使城市群釋放巨大能量。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具有創新資源要素高度集聚化、網絡化、開放化、多樣化等特點,其中,網絡化是最為顯著的基本特征。

(二)基于系統視角的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

大城市群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是進入成熟經濟階段的空間組織形態,它屬于大尺度的區域系統,由多個城市子系統組成。與一般區域創新系統一樣,城市群創新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復雜性等特征,同樣,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的構建也應考慮其層次性,剖析其層次性對于揭示城市群協同創新系統運行規律和內在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為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框架的構建提供依據,而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相關理論為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的層次研究提供了依據。

20世紀初,鑒于區域創新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運作規律、演化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性,人們將生態系統相關理論引入區域創新與演化研究中,在揭示不同層級、不同維度創新活動內在規律以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實踐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17-18]黃魯成是國內較早開展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學者,他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技術創新復合主體(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中介和政府)與技術創新復合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通過創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隱喻”原型。[19]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城市群協同創新系統與之類似,即各類創新主體之間以及創新群落與其創新環境之間,通過要素流動、主體間互動、技術擴散和知識溢出,與周邊城市產生聯系,并通過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實現協同創新,在競合關系中動態演化,實現共贏。

基于此,借鑒生態系統的“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態圈”結構層次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基因、物種、生態系統3個層次,將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劃分為“知識—創新主體—產業—空間生態圈”4個層次,即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在市場需求和政府引導的驅動下,通過知識、創新主體、產業、空間生態圈等層面的耦合作用而相互促進、循環累計來保證系統的持續發展。在知識層面,知識參與者之間通過社會網絡實現個人、組織與組織外部的知識創造與傳遞,并進行信息合作與交流。在創新主體層面,通過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結關系和互動作用,讓資源在各主體之間流動、共享、優化配置,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整合與利用。在產業層面,各個城市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網絡系統是城市群協同創新的目標之一。城市群區域通過構建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發展的產業新格局,暢通科技研發、中試孵化、成果轉移轉化、產業發展渠道等,打造緊密的聯系網絡,實現自主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在空間生態圈層面,通過產業及創新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促進創新要素空間集聚與擴散,推動形成城市群創新網絡關鍵鏈接點和要素流動“廊道”,實現城市群協調發展。以上4個維度層次相互影響和相互嵌套,構建了復雜而龐大的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分別是基于關聯與共享知識網絡體系、基于要素流動和主體互動的創新網絡組織體系、基于城市分工與融合發展的產業協作網絡體系、基于關鍵鏈接點的協同創新空間網絡體系,而開放共享度、網絡化程度、匹配融合度、關聯及多樣度是衡量城市群協同創新的重要特征(圖1)。

圖1? 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

三、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構建中存在問題與原因

近幾年,京津冀三地通過促進創新主體互動、創新要素流動等來高效配置區域創新系統,形成一批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將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作為區域協同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任務,但創新要素分布的空間非均質性和產業結構性失衡強化了創新資源區際共享與創新主體協同的障礙,加上各地區間政策缺乏有效銜接、市場一體化進程緩慢等原因,城市間尚未在創新分工及優勢互補方面形成健康平衡的網絡系統?;诔鞘腥簠f同創新網絡體系,從知識協同、資源要素協同、產業協同和空間協同4個維度分析其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知識協同:跨區域相互學習與知識共享障礙凸顯

創新主體間的學習過程和知識轉移呈現高度的地方化特征,基于價值鏈形成的企業創新網絡與區域創新網絡融合不充分,使得知識吸收與擴散產生空間分異特征,強化了跨區域相互學習與知識共享障礙,創新體系中各行為主體之間難以形成聯系緊密的、復雜多元的知識網絡關系。

(二)資源要素協同:創新主體間聯結水平較低,協同創新網絡結構松散

在創新要素空間分布層級與行政區劃層級耦合、碎片化的創新要素市場等多因素作用下,京津冀區域創新要素流動、空間組合方式及其效率存在明顯差異性,加上區域創新網絡內創新主體間協同廣度和深度不夠,導致主體聯結水平較低,內部聚合力不足等問題凸顯。同時,主體間相互信任度、合作穩定性、外遷企業適應性等都會影響協同創新網絡結構的緊密度。

(三)產業協同:三地尚未形成梯度化的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

京津冀目前缺乏基于主導產業及其產業鏈的頂層設計,導致各城市產業定位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趨同性,三地政府產業協作創新模式尚未形成,加上各項配套政策和營商環境的不完善,導致整個產業鏈缺乏活力和彈性,難以形成產業配套和產業生態;在產業轉移中各產業尚未達到轉移的內生臨界點,仍依賴于外生力量(如政策)的作用,加上河北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不足,三地尚未形成產業有序分工協作的新格局。

(四)空間協同:要素空間分布的非均質性影響創新空間結構

近年來,京津冀加快部署和優化區域創新空間布局,不斷調整三地創新資源和要素分配不平衡的格局,但區域間創新能力和發展的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創新要素空間分布的非均質性在京津冀市場一體化尚未形成的情況下,直接制約了創新要素在地區間的共享和流動,影響了城際協同,使各城市成為京津冀區域創新版圖上的散點,而非創新網絡的節點,并進一步影響了區域創新空間的結構。

四、加強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關聯與共享的區域知識網絡體系

知識是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要提升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應培育京津冀“知識共同體”,加快構筑區域知識網絡體系,實現主體要素之間的知識流動與知識價值。第一,三地聯合搭建京津冀知識管理與共享服務平臺。依托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整合知識服務資源,通過平臺加快促進知識信息的流動與開放共享,打破知識共享障礙。第二,促進京津冀城市群“知識共同體”的形成。聯合打造以企業知識、集群知識、區域知識為三重結構框架的“知識共同體”,加快企業創新網絡與區域創新網絡的深度融合;鼓勵各城市的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社會團體加強合作或組建聯盟,加快知識整合,提高知識轉移效率。第三,大力支持和培育知識服務機構,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加快三地知識產權協同步伐,共享知識產權服務資源,有效促進京津冀創新要素自由合理流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協同知識產權運用、共享知識產權服務資源等方面的協作機制。

(二)強化要素流動和主體互動的創新網絡組織體系

區域創新網絡已經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重要載體,加快構建基于要素流動和多主體互動的創新網絡組織體系是當前京津冀協同創新網絡構建的重要內容。首先,加強創新網絡內不同行為主體互動或節點間的網絡聯系。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業的核心作用,以區域內重點大學、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核心節點,結合“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式促進創新網絡組織發展;支持跨區域、跨領域創新網絡組織構建,并完善沖突解決機制、協調機制及控制機制等網絡組織治理機制。其次,加強跨區域創新服務平臺體系構建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平臺體系的構建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提供物質保障。最后,建立穩定的、信任度高的網絡組織合作關系。通過虛擬整合的競爭發展、多領域多樣化網絡組織的知識共享發展、志同道合者思想網絡發展等不同方式,實現創新主體合作共贏目標,穩定網絡組織的合作關系,增加主體間的信任度。

(三)完善城市分工與融合發展產業協作網絡體系

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及其創新融合發展是京津冀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抓手。目前,京津冀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應加快構建創新驅動型現代產業體系。首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合力推動產業轉移。構建、完善、強化、延伸主要產業鏈,形成產業轉移集群優勢,推進企業跨區域聯合、重組,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發揮基于各城市產業內生比較優勢,通過產業聯動機制、產業轉移協作市場機制、區域間技術創新合作等實現產業的分工聯動,推動京津產業向河北梯度轉移。其次,以創新培育形成特色突出的戰略性產業。聚焦6G、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產業,依據各城市要素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超前布局,加快協同步伐,提升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創新鏈核心。最后,構建形成分工協作、創新活躍的產業生態圈。三地應共同編制跨區域產業生態圈建設行動計劃,推動組建一批產業生態圈聯盟,共同形成萬億級、千億級的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協同構建創新活躍、分工協作、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圈,同時要積極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四)建立基于關鍵鏈接點的協同創新空間網絡體系

在京津冀“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空間骨架下,優化創新空間布局,促進創新功能區及網絡節點的形成,構建基于關鍵鏈接點的協同創新空間網絡體系。首先,優化科教資源布局,完善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結構。以重大項目或創新功能區建設為驅動,優化京津冀創新空間戰略布局;加快推動現有科教新城向科教創新區轉型升級,為京津冀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其次,推動創新資源和要素向重點產業帶集聚。本著“梯度推進、錯位發展、協同共享”原則,完善京津冀重點產業帶創新發展的詳細方案,以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為載體,提升創新要素的擴散、流動成效,為京津冀注入創新發展新動能。最后,強化冀南地區創新網絡節點城市的科技實力。深入剖析空間網絡關鍵節點城市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強化以石家莊為核心的冀南地區“科技硬核”實力,從而輻射帶動冀南地區,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組.加強協同創新 推進城市群發展[N].經濟日報,2018-12-27(016).

[2] 劉丹,閆長樂.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與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3] 方煒,王莉麗.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研管理,2018,39(09):30-41.

[4] 高長春.長三角區域創新網絡協同治理思路和對策[J].科學發展,2018(09):35-46.

[5] 解學梅,曾賽星.創新集群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述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01):9-17.

[6] 范群林,邵云飛,尹守軍.企業內外部協同創新網絡形成機制——基于中國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32(10):1569-1579.

[7] 蘇屹,韓敏睿,雷家骕.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區域創新關聯網絡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12):78-85.

[8] 龔軼,王崢,高菲.城市群協同創新系統:內涵、框架與模式[J].改革與戰略,2019,35(09):61-70.

[9] 解學梅.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13(08):51-64.

[10] 李琳,戴姣蘭.中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驅動因素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23):119-123.

[11] 熱娜·艾爾肯.區域創新網絡研究綜述[J].中國物價,2019(07):90-93.

[12] 高麗娜,宋慧勇,張惠東.城市群協同創新形成機理及其對系統績效的影響研究[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4(01):125-132.

[13] 張仁楓,王瑩瑩.承接產業轉移視角的區域協同創新機理分析——兼論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07):26-30.

[14] 解學梅.協同創新效應運行機理研究:一個都市圈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3,31(12):1907-1920.

[15] 方創琳.城市群空間范圍識別標準的研究進展與基本判斷[J].城市規劃學刊,2009(04):1-6.

[16]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North-Holland,1991,20(05):499-514.

[17] 曹先彬,羅文堅,王煦法.基于生態種群競爭模型的協同進化[J].軟件學報,2001,12(04):556-562.

[18] 張貴,劉雪芹.創新生態系統作用機理及演化研究——基于生態場視角的解釋[J]. 軟科學,2016,30(12):16-19,42.

[19] 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穩定機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04):48-52,58.

猜你喜歡
城市群京津冀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發布
盡快啟動秦晉寧蒙沿黃國家級城市群建設
京津冀協同發展
19城市群規劃2017年將完成
中國將形成5個超級城市群
京津冀協同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中國城市群崛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