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的學習策略

2021-11-20 11:23王鑫芳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產教融合

王鑫芳

摘? 要: 提升職業能力,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及提升社會地位的必然要求。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時空、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學習規劃等學習相關要素存在特殊性,因此教育特質必將不同。如果能從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機會;構建學習體系,共建學習內容;共建學習場景,營造學習氛圍;認證學習成果,助推高質量就業等四方面展開設計,使學習體系化,那么將有效提升該群體的學習能力。通過分析,發現產教融合、互融共通是保障新生代農民工以學習提升職業能力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產教融合; 學習; 新生代農民工;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1)05-0001-05

新生代農民工指“80后”出生,來源于農村,在城鎮從事非農職業,擁有農村戶口的群體。該群體學歷不高,未經受系統化的專業教育,職業能力不高,因此多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職業。

順應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能力,是國家戰略,是社會和諧和個人發展的需求,而教育是提高職業能力的必然途徑。要完成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的教育任務,需要提高職業教育產品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的貼合度,并通過學生學習成為可能。因此深入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規律,反向開發職業教育產品,優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的有效路徑。職業能力是基于職業進行劃分的,是指從事具體工作的專業崗位能力,因此是基于就業的能力判斷。

一、“以學定教”促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的衍生邏輯

(一)“終身學習”助力職業能力提升

十四五教育規劃提出要完善服務全面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多渠道擴大終身教育資源。2021年3月24日教育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突出就業導向,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和促進就業質量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新生代農民工、新型農民等特殊人群提供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職業教育,服務其穩定就業與發展。職業能力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從事非農職業的主要能力,以往農民工從事低端職業,技術含量低,從而導致收入低,職業發展受限。應對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的主要手段便是提高其職業能力。國家布局職業教育,面向社會人員擴招100萬,為該群體正規職業教育提供良好平臺。政府通過補貼培訓等途徑開展再教育。而企業缺乏對低端工人技能培訓的熱情。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學習面臨諸多困境,限制其能力提升。

(二)多方協同服務終身學習

“終身教育”有別于“終身學習”,兩種觀念既有重合之處,又有區別。終身教育是在終身學習基礎上,從教方角度提出教育資源供給問題,學習更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的自我提升活動。很多研究者認為,基于成人學習理論的研究視角,探索特殊群體學習特征,進而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十分必要及有效[1]。新生代農民工有多重身份,即學生、職工、社會人、公民身份,因此在終身教育體系中,政、企、校、社、生均有位置及功能,需要多方協同才能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以學定教”探索高質量職業教育

學習作為中介變量影響終身職業能力開發,與終身學習能力高度相關[2]。探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規律,首先需要明確該群體的特殊性:第一,學習基礎弱導致對學習缺乏持續興趣;第二,作為受教育者的新生代農民工擁有工作人與學生雙重身份,身份的轉換導致學習模式面臨隨時轉換;第三,該群體經濟基礎弱,因此教育購買力低;第四,接觸培訓渠道的信息機會少,因此不便于該群體踐行學習。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多從供給方視角探索教育問題,往往忽視學生作為學方的學習需求。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了要求,該群體的繼續終身學習有了載體,已經邁入了發展軌道,特別是產教融合的提出,是破解該群體學習問題的突破口。以學的視角,展開學習規律的研究,有助于確定教育供給,如教育目的、學習活動、課程、評價等模塊。因此立足于學習者中心地位,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3],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的有效路徑。

二、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質

新生代農民工兼具其他成人的學習特點,又有特殊性。了解學習特質,才能更好地設計教育產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學習時空

目前來看,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工廠產線、服務業、建筑業等工作,工作時間長,有些工作時間不固定,輪班、倒班、加班是常態,時間不靈活。工作時間占比大,空余時間少,沒有長段規律時間以供學習,導致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疲憊,無力繼續學習;有一部分學生,會采用網絡學習的方式,在空余時間調取學習資源自學。因而可以總結,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時間存在少、碎片化、無規律的特點。另外,新生代農民工空間活動半徑固定在以工作為中心的同心圓半徑內,人、事、物信息缺乏,對外界缺乏認知,接觸外界的渠道多是移動網絡,但是移動網絡信息紛雜,信息搜索能力低,互聯網接入程度受限,網絡空間中也存在階層弱勢的影子[4]。

與在校生比,其社會經驗有助于形成明確的職業規劃。工作人的身份,有助獲得情景式學習的機會,因此學習時間、學習空間特點有利有弊,如何揚長避短,是服務新生代農民工學習需要系統考慮的問題。

(二)學習動力

學習需求往往基于現實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初就業往往從事技術含量低,學習要求并不高的工種,崗位遷移路徑不明晰,因此學習動力不足。另外,自身職業規劃需要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職業規劃及實現規劃的能力。因為與父輩相比,狀況存在根本差異,其在城市中新建立的社會關系又較同質,對職業規劃與學習計劃的指導不夠,因此職業示范不具參考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學習動機,無法解構職業能力要素及實現的路徑,進而導致該群體自身的學習動力并不大,因此需要外界的支持與引導。

部分有高認知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參與了現有各渠道的培訓與教育。但是職業培訓缺乏正規的多元評價機制,如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導致培訓并不能給受訓者明顯的教育回報。教育提升經濟地位的途徑受挫,直接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動力。

(三)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是指新生代農民工為提升職業能力,需要學習的知識,培養的素養及能力。職業能力是指從事具體職業的專業崗位能力,其達成度反映了學校產學對接的效果。因此課程內容是否反映產業需求,知識點、能力素養培養能否達到從業需求,是考量學習內容能否提升職業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崗位遷移需要持續積累崗位能力,繼續教育對崗位遷移具有促進作用。而技術技能要求高的職業,對能力要求高,學習要求也高。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學習需要由淺入深;學習內容要好理解,教學方式要好接受;學習內容體系清晰,具有可實現性;對學習內容的應用場景有詳細解說,具有實用價值。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需要的學習內容,要系統化設計,完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與工作情境高度對接,以便形成長效學習機制。

(四)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關涉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學習資訊的能力及自我學習的能力。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學習資訊最主要的兩個渠道是媒體與社會關系。由于該群體學習時空受限,自然其學習資訊少,網絡信息搜索能力低,接觸正規學習資訊的機會小;而其社會交往的圈子較小,也較同質,從他人獲得學習資訊的概率也低。已有研究發現社交網絡在職業農民學習過程中的價值,其價值較簡單[1]。彭仁賢等[5]通過分享經濟,探討了新生代農民工可持續就業能力提升路徑,學習分享是其中重要的路徑之一。新生代農民工社交網絡同樣如此,主要原因是自身知識體系不完善,創新學習能力低,學習分享價值低,但不可否認,學習分享是提升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信息搜索能力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對于這方面能力低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需要突破這種限制。接受有效信息的能力除了提升網絡搜索能力外,如果能突入交際圈,以傳統信息傳播手段傳遞學習資訊,更容易被該群體接受。目前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反而更信任同伴群體,因此通過其社會關系網,將有效正規學習資訊充分傳達,勉勵其參與正規教育,效果更明顯。

(五)學習規劃

確立學習目標后,需要具體化為學習規劃與具體措施。學習規劃指通過學習實現知識、能力、素養提升的具體路徑。新生代農民工缺少自我學習規劃的能力,同樣缺少實踐學習規劃的途徑與手段。因此對缺乏學習能力同時處于非學習環境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更加需要協助,幫助其構建學習規劃并予以實踐。

與在校生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缺少學習環境支持,缺少社會關系支持,目前來看,工作場景的支持也并不明顯??梢娦律r民工的學習面臨著持續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支持性等各方面的挑戰。由于其學習人、社會人、組織人的多重身份,如果能整合各方資源與力量,將有可能構建完善的學習、教育體系,從而暢通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學習提升職業能力的路徑。產教融合整合各方資源,特別是教育、企業共同合作,將給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提升之路帶來可能與可行。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通過學習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

目前我國產教融合培養人才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利用政策法規來提高企業、學生、學校等各方行動者的積極性,規范其參與行為[6]。除政策之外,仍需關心產教融合促學習的技術問題。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質,從如下方面展開,多方共建符合學習規律的職業教育模式及學習模式。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機會

以工作崗位為依托,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整個行業生態圈,構建以促進群體再教育為目的的組織機構體系,并研究其職能,形成有利于員工繼續學習的生態環境。使新生代農民工這一背井離鄉的群體在城市擁有新的學習、生活、工作圈。這樣可以有如下功能:一是由上而下傳遞學習信息;二是形成學習示范;三是形成職業典范;四能形成學習支持系統。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人、財、力、訊的多方面支持。

1. 灌輸學習意識

學習意識是內外力交互的結果,社會建構論視角下,是社會環境構建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原有教育基礎、社交網絡、能力基礎使其缺乏建構學習意識的社會因素。其中生活工作環境是可變因素。以企業為單位,將該群體團結進學習群體內。首先,將有效信息總結歸納廣泛傳遞,做到信息暢通。其次,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新的社交圈,將其融入產業領域,進而締結新的交往關系,基于行為互動、示范效應,幫助其構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力。使新生代農民工有意無意間形成更有利于繼續學習的社會環境。

2. 提供學習機會

產教融合提供學習機會,根據學習場所差異,可以提供課堂學習,也可以進行工作場所學習。課堂系統性的學習機會可以多種多樣,有正規職業教育、企業培訓、校企合作式培訓,還可以參與企業外其他性質的學習。目前這些培訓模式多種多樣,但仍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間,從而可以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系統化的、高質量的、整合性的培訓,幫助其全面發展,以適應更高崗位能力要求。工作場所學習模式也是多樣的,可以與課堂學習銜接,獲得實踐學習的機會;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向同伴學習的機會,因為社交網絡的拓展,可以幫助農民工接觸其他不同人群,拓展思維,獲得學習示范。

(二)構建學習體系,共建學習內容

1. 學習體系

職業能力與其他知識、能力、素養是相輔相成的,構建學習體系全面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能力,十分必要。提供與之學習體系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需求對接。內容與能力之間的關聯是科學的過程,需要專業團隊來完成,而新生代農民工作為非專業人士,往往缺乏這些能力,參考渠道也不暢通,如果是自我主動的求學模式,需要搜索相關教育訊息,上文提到,該群體往往缺乏這些訊息,又缺乏專業的分析能力,導致其主動系統性學習存在很大困難。分析近40年來我國職業培訓政策,學習內容已轉向終身培訓內容設計轉變,多元主體共同服務新生代農民工的自主學習,為其提供專業指導,提供適應的學習內容。但是欠缺之處仍很明顯,一是政府購買的職業培訓,有的在專業性、體系性上比較欠缺,內容的適應性也不高;二是正規職業教育,育訓結合近幾年才提出,因此培訓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學歷教育體系不完善,終身學歷提升的渠道仍不暢通,職業教育專業體系的適應性仍面臨動態調整的困難,調整后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力求提供適應產業發展、職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教育。因此整體的育訓體系及內容結構仍需不斷探索。

2. 課程內容

現有培訓服務的短板主要在于培訓課程質量不高和培訓教師水平不高,導致培訓質量不高和適應性有限[7],因此開發課程內容需要緊盯產業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民生需求。確保學習內容符合市場需求,彌補新生代農民工的知識、能力、素養盲點,并且有利于實現職業規劃,分步驟遞進式展開學習。

在完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后,需要思考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模式,該學習模式需要適應其學習能力、學習時空要求等學習特質,因而工作場所式學習模式具有適應性,但是該學習模式需要多方共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開放共融,才能持續。

(三)共建學習場景,營造學習氛圍

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生活的時空特點,開發符合其時間規律、空間規律的學習場景,工作場景學習符合該群體的學習規律,校企共建學習場景,做中學,在工作場景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并合理規劃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外學習時間,為缺乏學習能力的群體,提供系統服務。

1. 學習場景靈活化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時空特色,學習場景設計需考慮時空限制,工作場所與非工作場所的結合,工作場所兼具工作職能與學習職能;另外工作場所的工作時間與閑暇時間可充分利用,開發融合工作時間與閑暇時間的系統管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展開碎片化學習[8],以充分利用時空管理的方式,設計學習場景與模式。場景中考慮生活、學習與工作時間、空間的融通。

2. 學習場景合法化

以上工作、生活、學習時間與空間的融通并不容易,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需要合法化來保障學習場景的靈活化。如何合法化,需要多主體認可與配合,確保新生代農民工能充分合理使用時間、空間,全面發揮其學習能力,共享資源。將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成人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政府提供政策、資金支持,產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展開教育合作,合作開發適用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點的教育產品,利用多種渠道,多場景開展多樣學習。

3. 場景內關系多樣化

工作場景學習是新生代農民工解決生計、學習問題的重要途徑。工作場所學習離不開場所內所有主體的投入,主體多樣化、關系緊密化、利益共享化有利于工作場所學習的持續開展,從而保障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學習獲得職業能力提升路徑的暢通。針對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關系簡單,強關系職業幫助不大,弱關系聯系不緊密的狀況??梢灾鸩浇⒍鄻拥纳鐣P系網,一方面可以增加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打通傳播渠道;另一方面,發揮關系網內各主體的教育學習示范效應;還能獲得社會資源的幫助,掃除工作場景內學習的障礙。

(四)認證學習成果,助推高質量就業

對多樣化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對正規、正式學習與非正規、非正式學習結果進行認證,十分必要。目前已在探索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及建設學分銀行。需要完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確定認證原則和程序[9]。認證過程中涉及多元主體,雇主、教育者、政府、認證機構等,多方參與,相互承認,進而使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的學習成果得到認證,為高質量就業提供支撐。

1. 建設學分銀行

目前對非正規學習認證建議采用學分銀行,以產教融合為契機,解決學分認定主體不清、學分累積能力不濟、學分轉換需求不足的問題[10]。著重在政策、機構、認定規則、質量保障等方面加快建設。發揮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重視教育主體、產業行業組織、用人單位在學分銀行建設中的作用,增加融通,多種主體協同治理,進而確保學分銀行建設職責分明,學分互認,學分與證書融通,使學分銀行成為衡量職業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2. 構建認證體系

多方參與構建認證體系,學習場景與認證場景融通,教育主體與認證主體融通,從而方便新生代農民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學習成果能直接獲得學分,降低認證成本。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特質,開發各種正規學習渠道,細化正規學習的評價方法與成果認證規則,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真實反映學習水平,反映職業能力水平;另外,非正規學習認證十分重要,要開發學習認證方法。正規、非正規學習認證體系的構建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提供持續動力。

四、結語

提升職業能力,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及社會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教育為本,結合該群體的學習特質,產教融合服務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是提升職業能力的有效路徑。分別從學習時空、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學習規劃等角度分析了該群體的學習特質,群體學習特質決定了教育特質,產教融合開發適應新生代農民工、專注提高群體職業能力的學習路徑。從激發學習興趣,構建學習體系及內容,共建學習場景、營造學習氛圍,認證學習成果,助推高質量就業等角度展開分析,多措并舉,以開放共融,多主體協同共同助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燕子,謝沙,歐陽忠明. 國外職業農民學習策略研究:主題聚焦、特點與思考[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0):51-58.

[2] 葛瑩玉,張新嶺,李春平.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的建構:基于人力資本形成與開發的耦合研究[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3] 袁振國. 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9):1-15.

[4] 林巧明,楊宜音. 時空下的流轉: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研究[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66-72.

[5] 彭仁賢,朝江波,饒惠霞. 分享經濟:新生代農民工可持續就業能力研究的新視角[J]. 學習與實踐,2013(6):18-32.

[6] 胡海青. 產學合作培養人才政策與實踐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45-51.

[7] 周小剛.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質量及其提升路徑[J]. 江西社會科學,2014(7):201-205.

[8] 關興瑩. 成人碎片化學習的“可能”與“必然” [J]. 中國成人教育,2019(22):10-13.

[9] 高潔,付建軍,孫旭. 非正式學習成果認證探析[J]. 遠程教育雜志,2014(4):93-98.

[10] 周晶晶,孫耀庭,慈龍玉. 區域學分銀行建設的困境與思考[J]. 開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猜你喜歡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產教融合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核心能力發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思路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選擇因素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